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素质是民族素质的灵魂。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作者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方法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面向四个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苏霍姆林斯基:“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培养出有个性、敢创新、综合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以便他们能适应未来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正如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知识,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探求若干个答案或结论。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思维创造加工的过程。我们要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善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敞开思维,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以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举例: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让学生来当小作家,为故事想一个结局。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可怜的小羊让狼吃掉了;有的认为聪明的小羊想办法逃走了;还有的认为狼在扑向小羊时用力猛,掉到河里淹死了。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异思维的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
2 变换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具体教学方法:①发散与集中教学法。即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最佳答案;②打破定势教学法;③反向思维教学法;④突出主体创造思维教学法;⑤容错教学法;⑥科际综合教学法,即内容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学科的课程综合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
举例:教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的《基础训练1》中的口语交际题时,让学生先听故事《谁是画家》,再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同时告诉他们可以从导师角度来想,又可以从仆人角度去想,还可以从学生角度去想,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就专心听讲,努力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而学生的回答只要是合理的,教者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欲望被激活,创新的见解自然就会不断涌现出来。最后学生还很自然地总结出: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了谦虚、好学、关心他人,善于发现人才等优秀品质。
教学《凡卡》一课时,学生边学课文边为凡卡的悲惨生活感到不平,对残忍的老板感到非常愤怒,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学生为凡卡编写一个新结局,同学们热情高涨,下笔如有神助,写得有条有理,各有特色,但目的只有一个:为凡卡伸冤,惩罚老板。此举既训练了各种语文能力又进行了思想教育,真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得以挖掘,思维的空间变得更加广阔。“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在一堂课中,可以只用一种教法,也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3 在矛盾的创设中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时,可在学生之间制造矛盾,再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或组织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学生不仅更好地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合作精神。举例:于永正教学《草》时故意制造矛盾。他让学生把他当成一位老奶奶,当学生背出“一岁一枯荣”时,假装听不清:“什么?一岁一‘窟窿’?”为了让“奶奶”听明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枯荣”的写法和意思,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矛盾,没有对立统一,也就不会有激情碰撞的思维火花,不会有跌宕起伏的悬念,也就不可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唯有如此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于创新。
4 依托文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应读什么书,教师要指导他们选择好。小学生阅读课外书是以一种较轻松的心情去阅读的,尤其当他们感到教科书枯燥无味时,就会从课外书中寻找乐趣。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趣味性强,图文丰富的反映儿童生活的课外书籍。
举例: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也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环保知识。为了让学对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清楚,我鼓励他们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资料,找找现今人类哪些行为是严重破坏地球生态的,世界上有哪些高科技的环保方法等。再将资料进行整理举行一个主题班会,互相交流谈感受,整个过程气氛热烈,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巩固书本知识。此外,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我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水浒传》,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可指导学生看《史记》等。
5 在形式多样的读书汇报中培养创新能力
5.1 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故事表演会、演讲会、读书会、阅读竞赛会等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阅读过程中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交际等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见闻,收效尤其显著。举例:开一个小故事会,同学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后从中筛选一两篇不同于他人内容的故事参加表演。表演时,教师指导他们声情并茂地讲,鼓励他们去想象,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地听,然后加以评析,这样就能达到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5.2 让学生把从课外书里收集到的内容写到墙报上,这样既使他们看到各方面的内容又增加了成就感,可谓一举两得。
5.3 利用电子信箱与学生个别交流。如:读了某些作品的感受,对书中人和事、词语、句子的看法,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这样既激发了阅读兴趣又增强了师生情。
6 在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语文基础课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基础课的学習中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技能,在活动课中去发展,去感受体验。举例:在六年级《成语串》语文活动课中,教者讲清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每个同学回家后都从课外书中查找资料,自编题目,自定要求和奖励方法;老师则从旁提点、组织、修改。上课时则由学生自己主持,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课后还让学生进自我评价,教者进行总结。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充分展示了个人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启动了创造性思维、发展了个性和特长,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另外,还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和语文实践的训练。如课本剧、小品模仿、作业设计、编手抄报等。正如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所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在实践中学生易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多让学生实践,容易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创造能力的水平。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变过去的千篇一律、机械重复、死读照背的僵化教学方式,努力探索新的途径,致力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使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学会从交流中获益,逐渐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面向四个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苏霍姆林斯基:“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培养出有个性、敢创新、综合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以便他们能适应未来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正如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知识,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探求若干个答案或结论。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思维创造加工的过程。我们要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善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敞开思维,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以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举例: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让学生来当小作家,为故事想一个结局。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可怜的小羊让狼吃掉了;有的认为聪明的小羊想办法逃走了;还有的认为狼在扑向小羊时用力猛,掉到河里淹死了。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异思维的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
2 变换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具体教学方法:①发散与集中教学法。即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最佳答案;②打破定势教学法;③反向思维教学法;④突出主体创造思维教学法;⑤容错教学法;⑥科际综合教学法,即内容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学科的课程综合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
举例:教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的《基础训练1》中的口语交际题时,让学生先听故事《谁是画家》,再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同时告诉他们可以从导师角度来想,又可以从仆人角度去想,还可以从学生角度去想,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就专心听讲,努力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而学生的回答只要是合理的,教者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欲望被激活,创新的见解自然就会不断涌现出来。最后学生还很自然地总结出: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了谦虚、好学、关心他人,善于发现人才等优秀品质。
教学《凡卡》一课时,学生边学课文边为凡卡的悲惨生活感到不平,对残忍的老板感到非常愤怒,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学生为凡卡编写一个新结局,同学们热情高涨,下笔如有神助,写得有条有理,各有特色,但目的只有一个:为凡卡伸冤,惩罚老板。此举既训练了各种语文能力又进行了思想教育,真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得以挖掘,思维的空间变得更加广阔。“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在一堂课中,可以只用一种教法,也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3 在矛盾的创设中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时,可在学生之间制造矛盾,再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或组织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学生不仅更好地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合作精神。举例:于永正教学《草》时故意制造矛盾。他让学生把他当成一位老奶奶,当学生背出“一岁一枯荣”时,假装听不清:“什么?一岁一‘窟窿’?”为了让“奶奶”听明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枯荣”的写法和意思,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矛盾,没有对立统一,也就不会有激情碰撞的思维火花,不会有跌宕起伏的悬念,也就不可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唯有如此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于创新。
4 依托文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应读什么书,教师要指导他们选择好。小学生阅读课外书是以一种较轻松的心情去阅读的,尤其当他们感到教科书枯燥无味时,就会从课外书中寻找乐趣。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趣味性强,图文丰富的反映儿童生活的课外书籍。
举例: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也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环保知识。为了让学对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清楚,我鼓励他们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资料,找找现今人类哪些行为是严重破坏地球生态的,世界上有哪些高科技的环保方法等。再将资料进行整理举行一个主题班会,互相交流谈感受,整个过程气氛热烈,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巩固书本知识。此外,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我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水浒传》,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可指导学生看《史记》等。
5 在形式多样的读书汇报中培养创新能力
5.1 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故事表演会、演讲会、读书会、阅读竞赛会等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阅读过程中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交际等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见闻,收效尤其显著。举例:开一个小故事会,同学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后从中筛选一两篇不同于他人内容的故事参加表演。表演时,教师指导他们声情并茂地讲,鼓励他们去想象,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地听,然后加以评析,这样就能达到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5.2 让学生把从课外书里收集到的内容写到墙报上,这样既使他们看到各方面的内容又增加了成就感,可谓一举两得。
5.3 利用电子信箱与学生个别交流。如:读了某些作品的感受,对书中人和事、词语、句子的看法,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这样既激发了阅读兴趣又增强了师生情。
6 在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语文基础课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基础课的学習中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技能,在活动课中去发展,去感受体验。举例:在六年级《成语串》语文活动课中,教者讲清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每个同学回家后都从课外书中查找资料,自编题目,自定要求和奖励方法;老师则从旁提点、组织、修改。上课时则由学生自己主持,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课后还让学生进自我评价,教者进行总结。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充分展示了个人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启动了创造性思维、发展了个性和特长,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另外,还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和语文实践的训练。如课本剧、小品模仿、作业设计、编手抄报等。正如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所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在实践中学生易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多让学生实践,容易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创造能力的水平。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变过去的千篇一律、机械重复、死读照背的僵化教学方式,努力探索新的途径,致力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使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学会从交流中获益,逐渐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