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坐在书桌前愣神。本来是要写一篇什么学术论文的,材料准备好了,思路也有了,但不知怎么的,怎么也提不起笔来。我有点儿急,但越急越写不下去。怪,真是怪。觉得怪,脑子里竟一个劲地翻腾着这个“怪”字,眼前也不停地闪着这个“怪”字。怪,竖心旁,一个圣。圣,圣贤,圣人,圣经,圣哲。怪,怀圣人之心就怪?怪,心向圣人靠拢就怪?什么是怪?行为不合常理、不可思议、与众不同、荒诞不经,就是怪。想想,还真是不无道理。哪个圣人不是人群中的另类?孔子,以其才华、学问,当个小官,自得其乐,岂不美哉?干吗非得四处奔波,累累如丧家之犬呢?老子,以《道德经》之才,足以出相入仕,却为何独自出关,来去无踪呢?孟浩然酒至酣处,竟把进京做官的事撇到了一边:“已经喝上酒了,还管他别的许多!”苏东坡被押解到黄州,失魂落魄中竟然还在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就是圣人的行为,这就是圣人之心。谁看上去不觉得怪呢?非圣贤、圣人,是不会有这种行为的。把心和圣放到一起,谁造出的这个“怪”字,真是了不起!
圣人是这样,俗人呢?我的脑子里又翻腾起这个“俗”字。人和谷在一起,就“俗”。也就是说,人和食物和吃在一起,就俗。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俗人、俗套、俗气、俗事、俗世,无不和吃有关。我不禁感到惊讶了,汉字真是充满睿智!
写完了俗,还写什么呢?人。人,一撇、一捺,好简单啊!人是什么?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世界的主宰,人是地球上最复杂、最神圣、最聪明、最智慧、最美妙、最不可思议、最变化莫测、最不可言说、最无法形容的动物。对人的文字表达应该是最复杂、最美妙、最形象、最庄严、最……的才对啊。怎么就这一撇一捺完事了呢?我感觉老祖宗在造“人”这个字的时候,似乎是不假思索地就那么随便划拉了两笔,很不当回事似的。汉字是象形文字,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人字也不像人啊。人有胳膊、有腿、有脑袋、有耳朵、有鼻子、有眼睛……这个人字,什么也不像!或许,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苦思冥索智慧有限,实在造不出更好的字来,无奈之下随便划拉了这么两笔吧。能是这样吗?我反复端详着这个人字。一撇、一捺,这是相反的两笔。从形象上看,这不是两头牛或者两只羊在顶角吗?相反、矛盾、冲突、对立、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情与仇、正与邪、公与私……矛盾的两面,相反的两面,冲突的两面,对立的两面,这不就是人吗?一撇、一捺,我仿佛看到了老祖宗那颤抖的手,仿佛听到了老祖宗那深沉而又无奈的叹息……
我提起笔——人,一撇、一捺,这是一左一右的两笔……
写完了人,脑子里不知怎的又冒出个腐字。腐烂、腐败、腐朽、腐臭、腐化、腐蚀,腐的含义是溃烂、发霉、变质、变味。它意味着不新鲜、不健康,意味着一个躯体开始走向衰朽、走向死亡。这是个形声字,“府”与“腐”有什么关系呢?府,政府、官府、总统府、首相府、府衙、府邸,这些与行政部门有关。府是权势的代称。在生产力极其落后、人民生活极其贫困的古代,哪些人才能吃得上肉呢?只有府里的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边是府衙里变质的烂肉,一边是雪地上横躺的饿殍。我们的老祖宗一定是一边看着这种情景,一边用颤抖的手在雪地里写出这个腐字的。腐,仿佛是悬挂在政府门前的一口大钟,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钟声。几千年前,仅用一个腐字,就提出了一个社会学的重要命题,这是何等的政治智慧!
写完腐,伸个懒腰,椅子吱扭扭地作响。这把椅子已经旧得不行了,一碰就吱扭扭地响,早该换了。此时,我起身看着它,忽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椅,为什么木字旁要放个奇呢?在木字旁放个坐不更形象吗?不就是一个让人坐的物件嘛,有什么奇的?我见过各式各样的椅子,高的、低的;宽的、窄的;有扶手的、没有扶手的……没看出奇来。椅,奇在何处?我看着眼前的这把椅子,漆皮剥落,很旧很破。脑海中忽然闪过故宫里皇上坐的龙椅,官府里不同级别的人坐的不同的椅。哦,明白了,椅是权力,椅是地位,奇就奇在这里!
我再次坐下,坐在这把破椅上,提起笔——椅。
写完椅,看着满眼的汉字,我忽然感到,每个汉字都是一种神奇,都有一种奥秘。我有了一种冲动,是不是应该系统地发掘一下汉字的奥秘,让世人领略汉字的神奇?
这么想着,脑子里便闪过一串汉字——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啊,琢磨一下吧。
仁,一个含义模糊而又让人感到温暖的字。说它模糊,是说很难说清它究竟是什么意思。是爱?“杀身成仁”,就是杀身成爱?不通。“当仁不让”,就是当爱不让?也不通。说它温暖,是说和它组合在一起的词:仁慈、仁义、仁爱、仁厚,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很亲切。仁,单立人,一个二字。俩,单立人,一个两字。二和两,不都是表示同一个数量吗?那为什么仁不能和俩通用呢?俩,是一个纯粹的数字概念。而仁不是数字概念。显然,仁另有意义。都说仁是儒家学说的内核与根基。而仁字的发明是在儒学出现之前。因此,可以说是儒家赋予了仁字含义。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端详着、摩挲着、咀嚼着、揣摩着。仁,为什么单立人旁边是二而不是一呢?仁,二人为仁,仁为二人。只有二人组合在一起,才能有仁。一个人是没有仁、谈不上仁的。那么,有了二人,就意味着什么呢?当然是关系。单个的人是形成不了关系的。啊,明白了,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二人,这是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单元。你只有处理好这个最基本单元的关系,才能处理好更大更复杂的人群的关系。要想仁,就要处理好关系。生活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难处理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生活的根本命题。仁,就是要你处理好二人之间的关系。
我提起笔——仁,二人为仁,仁为二人……
有了二人,就有了关系。二人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走到一起,该怎么相处呢?正想着,“到”,忽然从脑际闪过。到,什么是到?到,意味着什么?到,不就是人抵达了某个地方吗?用至不就表达了这个意思吗?干吗非得造出这么个到来?为什么非要在至的旁边放把刀呢?放个别的什么不行吗?我提起笔写下这个到字,久久地看着它、凝视着它。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几十年来,生活环境换了一个又一个,相处的人群换了一拨又一拨。人,只要聚在一起,只要扎成一堆,只要拢在一处,只要成为一群,就有冲突,就有争斗,就有倾轧,就有伤害。在和人的接触中,哪个人没有伤过人,哪个人没有被人伤过,哪个人身上没有伤痕呢?人,本身不就是一把刀吗?到,不就是刀至吗?我的心颤抖了。说人之初性本善,是对的。但是说人性是恶的,却是说出了一种更加伟大的思想。说平等博爱是令人感到温暖的,但是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却是说出了人的生存法则。我们的老祖宗用一个到字,冷冷地说出了这个真理。
但,生命毕竟是美好的,生命毕竟是珍贵的。怎么才算是珍惜生命呢?生命应当是一个什么状态呢?生命当然应该是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那就不要在家里待着,还是走出去吧。待在家里,你就会窒息、窒闷;待在家里,你就会窘迫、窘困;待在家里,你就会穷苦、贫穷。窒,窘,穷,看着这三个字,你还愿意在家里待着吗?
既然不在家里待着,就要走出去。出,山,一座山,两座山,前边是山,后边是山。走出去,就要翻山越岭;走出去,就要上山下山。看着这个出字,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画卷,山海茫茫,云海茫茫,烟雨茫茫,四野茫茫,一个少年身背行囊,头戴斗笠,独自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这不正是远行人的生命体验吗?出,两座山摞在一起,你能不感到行路的艰难吗?
我轻轻地抚摩着汉字,仿佛是在抚摩一个不朽的生命。
圣人是这样,俗人呢?我的脑子里又翻腾起这个“俗”字。人和谷在一起,就“俗”。也就是说,人和食物和吃在一起,就俗。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俗人、俗套、俗气、俗事、俗世,无不和吃有关。我不禁感到惊讶了,汉字真是充满睿智!
写完了俗,还写什么呢?人。人,一撇、一捺,好简单啊!人是什么?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世界的主宰,人是地球上最复杂、最神圣、最聪明、最智慧、最美妙、最不可思议、最变化莫测、最不可言说、最无法形容的动物。对人的文字表达应该是最复杂、最美妙、最形象、最庄严、最……的才对啊。怎么就这一撇一捺完事了呢?我感觉老祖宗在造“人”这个字的时候,似乎是不假思索地就那么随便划拉了两笔,很不当回事似的。汉字是象形文字,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人字也不像人啊。人有胳膊、有腿、有脑袋、有耳朵、有鼻子、有眼睛……这个人字,什么也不像!或许,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苦思冥索智慧有限,实在造不出更好的字来,无奈之下随便划拉了这么两笔吧。能是这样吗?我反复端详着这个人字。一撇、一捺,这是相反的两笔。从形象上看,这不是两头牛或者两只羊在顶角吗?相反、矛盾、冲突、对立、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情与仇、正与邪、公与私……矛盾的两面,相反的两面,冲突的两面,对立的两面,这不就是人吗?一撇、一捺,我仿佛看到了老祖宗那颤抖的手,仿佛听到了老祖宗那深沉而又无奈的叹息……
我提起笔——人,一撇、一捺,这是一左一右的两笔……
写完了人,脑子里不知怎的又冒出个腐字。腐烂、腐败、腐朽、腐臭、腐化、腐蚀,腐的含义是溃烂、发霉、变质、变味。它意味着不新鲜、不健康,意味着一个躯体开始走向衰朽、走向死亡。这是个形声字,“府”与“腐”有什么关系呢?府,政府、官府、总统府、首相府、府衙、府邸,这些与行政部门有关。府是权势的代称。在生产力极其落后、人民生活极其贫困的古代,哪些人才能吃得上肉呢?只有府里的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边是府衙里变质的烂肉,一边是雪地上横躺的饿殍。我们的老祖宗一定是一边看着这种情景,一边用颤抖的手在雪地里写出这个腐字的。腐,仿佛是悬挂在政府门前的一口大钟,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钟声。几千年前,仅用一个腐字,就提出了一个社会学的重要命题,这是何等的政治智慧!
写完腐,伸个懒腰,椅子吱扭扭地作响。这把椅子已经旧得不行了,一碰就吱扭扭地响,早该换了。此时,我起身看着它,忽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椅,为什么木字旁要放个奇呢?在木字旁放个坐不更形象吗?不就是一个让人坐的物件嘛,有什么奇的?我见过各式各样的椅子,高的、低的;宽的、窄的;有扶手的、没有扶手的……没看出奇来。椅,奇在何处?我看着眼前的这把椅子,漆皮剥落,很旧很破。脑海中忽然闪过故宫里皇上坐的龙椅,官府里不同级别的人坐的不同的椅。哦,明白了,椅是权力,椅是地位,奇就奇在这里!
我再次坐下,坐在这把破椅上,提起笔——椅。
写完椅,看着满眼的汉字,我忽然感到,每个汉字都是一种神奇,都有一种奥秘。我有了一种冲动,是不是应该系统地发掘一下汉字的奥秘,让世人领略汉字的神奇?
这么想着,脑子里便闪过一串汉字——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啊,琢磨一下吧。
仁,一个含义模糊而又让人感到温暖的字。说它模糊,是说很难说清它究竟是什么意思。是爱?“杀身成仁”,就是杀身成爱?不通。“当仁不让”,就是当爱不让?也不通。说它温暖,是说和它组合在一起的词:仁慈、仁义、仁爱、仁厚,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很亲切。仁,单立人,一个二字。俩,单立人,一个两字。二和两,不都是表示同一个数量吗?那为什么仁不能和俩通用呢?俩,是一个纯粹的数字概念。而仁不是数字概念。显然,仁另有意义。都说仁是儒家学说的内核与根基。而仁字的发明是在儒学出现之前。因此,可以说是儒家赋予了仁字含义。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端详着、摩挲着、咀嚼着、揣摩着。仁,为什么单立人旁边是二而不是一呢?仁,二人为仁,仁为二人。只有二人组合在一起,才能有仁。一个人是没有仁、谈不上仁的。那么,有了二人,就意味着什么呢?当然是关系。单个的人是形成不了关系的。啊,明白了,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二人,这是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单元。你只有处理好这个最基本单元的关系,才能处理好更大更复杂的人群的关系。要想仁,就要处理好关系。生活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难处理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生活的根本命题。仁,就是要你处理好二人之间的关系。
我提起笔——仁,二人为仁,仁为二人……
有了二人,就有了关系。二人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走到一起,该怎么相处呢?正想着,“到”,忽然从脑际闪过。到,什么是到?到,意味着什么?到,不就是人抵达了某个地方吗?用至不就表达了这个意思吗?干吗非得造出这么个到来?为什么非要在至的旁边放把刀呢?放个别的什么不行吗?我提起笔写下这个到字,久久地看着它、凝视着它。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几十年来,生活环境换了一个又一个,相处的人群换了一拨又一拨。人,只要聚在一起,只要扎成一堆,只要拢在一处,只要成为一群,就有冲突,就有争斗,就有倾轧,就有伤害。在和人的接触中,哪个人没有伤过人,哪个人没有被人伤过,哪个人身上没有伤痕呢?人,本身不就是一把刀吗?到,不就是刀至吗?我的心颤抖了。说人之初性本善,是对的。但是说人性是恶的,却是说出了一种更加伟大的思想。说平等博爱是令人感到温暖的,但是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却是说出了人的生存法则。我们的老祖宗用一个到字,冷冷地说出了这个真理。
但,生命毕竟是美好的,生命毕竟是珍贵的。怎么才算是珍惜生命呢?生命应当是一个什么状态呢?生命当然应该是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那就不要在家里待着,还是走出去吧。待在家里,你就会窒息、窒闷;待在家里,你就会窘迫、窘困;待在家里,你就会穷苦、贫穷。窒,窘,穷,看着这三个字,你还愿意在家里待着吗?
既然不在家里待着,就要走出去。出,山,一座山,两座山,前边是山,后边是山。走出去,就要翻山越岭;走出去,就要上山下山。看着这个出字,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画卷,山海茫茫,云海茫茫,烟雨茫茫,四野茫茫,一个少年身背行囊,头戴斗笠,独自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这不正是远行人的生命体验吗?出,两座山摞在一起,你能不感到行路的艰难吗?
我轻轻地抚摩着汉字,仿佛是在抚摩一个不朽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