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本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书声琅琅也是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悄悄隐退。随着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反而被舍弃了。许多教师忽视对学生读的训练,尤其是朗读训练。有的教师上课,大半节课甚至整节课都不让学生读读课文,只是一味地讲解、提问,理解能力相对较低的小学生不但没有明白老师讲的内容,而且对已学过的课文,也常常读不成句,更谈不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加强朗读教学。
一.朗读可晓文中之意。古人对读书的重要性早有深刻的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强调了读书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章逐步理解的过程。只有多读,才能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明白。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浅显易懂,学生自己基本能读懂大体意思,因此,教师只要对难理解的地方稍加点拨,学生就能领会,无须再一句一句地去讲解。以读代讲,将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去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就会克服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有的老师在教《手》一文时,板书课题后这样引导学生:“手,我们都熟悉,但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手?这是双什么样的?是怎样长成的这双手?请同学们朗读这篇课文,注意我提出的问题。”琅琅书声过后,老师便提问学生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仅此一遍,学生就基本能回答老师所提的简单问题,于是老师又提出更进一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遍朗读。读后多数同学不仅能明白说出手的特点,而且能理解体现特点的句子。这说明学生完全可以靠读来自己理解课文内容。
二.朗读可感其文中之情。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应注重利用课文形象创设生动情境,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朗读体味的机会。一般可按以下几步进行训练:一是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由轻声读;二是在理解课文时,让学生默读、齐读、自由读;三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四是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中的思想情感;五是让学生背诵词句优美的篇章和精彩的段落。特别在教学情感浓厚的课文时,教师可用诵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同亲临其境,让学生的感情,作者的感情与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以求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分角色诵读也是体会人物感情,提高情感感受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有多个人物的课文时可以随机使用。分角色诵读时要指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读出语气,挖掘出文中情,让学生互相感受,加深理解。
三.朗读可知作文之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是强调读对写作的作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时,不是语言贫乏,枯燥苍白,就是言不由衷,辞不达意。究其原因,除少数学生是因为认识水平较低、表达不明外,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腹中无货,平日缺乏语言积累。这种现象已成为制约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瓶颈。朗读训练尤其是背诵,是丰富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的最佳方法。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在会读、读熟、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和背诵,就能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而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因此,教师应抓住儿童时代的宝贵时光,指导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秀作品。小学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不少是中外名家佳作。这些课文在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上都是值得学习的范例。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读的多了,慢慢地思想内容有了,篇章结构也有了,语感文采也有了,字、词、句、语法、修辞一古脑儿就全都有了。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感至悟的过程,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能快速见效。如学习《燕子》这类的课文,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读,逐步体会作者叙述了燕子的哪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用什么方法写的,等等。这样,以后遇到描写动物外形的作文,学生很容易从模仿入手,写出基本合格的文章。
总之,朗读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特别重要。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学生读多了读熟了,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渐渐地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语感提高的同时,也就提高了整体语文水平。
高永华,教师,现居山东莱西。
一.朗读可晓文中之意。古人对读书的重要性早有深刻的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强调了读书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章逐步理解的过程。只有多读,才能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明白。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浅显易懂,学生自己基本能读懂大体意思,因此,教师只要对难理解的地方稍加点拨,学生就能领会,无须再一句一句地去讲解。以读代讲,将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去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就会克服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有的老师在教《手》一文时,板书课题后这样引导学生:“手,我们都熟悉,但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手?这是双什么样的?是怎样长成的这双手?请同学们朗读这篇课文,注意我提出的问题。”琅琅书声过后,老师便提问学生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仅此一遍,学生就基本能回答老师所提的简单问题,于是老师又提出更进一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遍朗读。读后多数同学不仅能明白说出手的特点,而且能理解体现特点的句子。这说明学生完全可以靠读来自己理解课文内容。
二.朗读可感其文中之情。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应注重利用课文形象创设生动情境,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朗读体味的机会。一般可按以下几步进行训练:一是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由轻声读;二是在理解课文时,让学生默读、齐读、自由读;三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四是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中的思想情感;五是让学生背诵词句优美的篇章和精彩的段落。特别在教学情感浓厚的课文时,教师可用诵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同亲临其境,让学生的感情,作者的感情与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以求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分角色诵读也是体会人物感情,提高情感感受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有多个人物的课文时可以随机使用。分角色诵读时要指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读出语气,挖掘出文中情,让学生互相感受,加深理解。
三.朗读可知作文之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是强调读对写作的作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时,不是语言贫乏,枯燥苍白,就是言不由衷,辞不达意。究其原因,除少数学生是因为认识水平较低、表达不明外,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腹中无货,平日缺乏语言积累。这种现象已成为制约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瓶颈。朗读训练尤其是背诵,是丰富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的最佳方法。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在会读、读熟、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和背诵,就能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而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因此,教师应抓住儿童时代的宝贵时光,指导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秀作品。小学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不少是中外名家佳作。这些课文在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上都是值得学习的范例。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读的多了,慢慢地思想内容有了,篇章结构也有了,语感文采也有了,字、词、句、语法、修辞一古脑儿就全都有了。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感至悟的过程,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能快速见效。如学习《燕子》这类的课文,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读,逐步体会作者叙述了燕子的哪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用什么方法写的,等等。这样,以后遇到描写动物外形的作文,学生很容易从模仿入手,写出基本合格的文章。
总之,朗读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特别重要。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学生读多了读熟了,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渐渐地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语感提高的同时,也就提高了整体语文水平。
高永华,教师,现居山东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