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一点则增素养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yz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探究的过程是思维发展和提升的基本路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生长原点,更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情感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是语文教师一项长期的任务,敢于放手,积极信任,课堂落实,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生动体验中增长语文学科素养。期待每一个语文课堂充满问题探究的味道。
  【关键词】中学语文;自主体验;问题探究意识;学科的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常说:要把学生看作是一根等待我们去点燃的蜡 烛,而不是一个任凭我们去填充的空桶。上中学后,学生的心智随着身体的成熟而成熟,他们变得更加独立,也懂得去思考。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解答。相应的,这一切对从事教学的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那一种填充式的教学,妄图把自己的知识一点不落地传授给学生,且恨不得学生在短期内就能全盘消化吸收的方法,已经不再受到学生的欢迎了。现在我们的教学,贵在启发,贵在指引,贵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体验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在不断提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作一项长期的任务,始终贯彻实施。说起来很高深艰巨,做起来其实很简单容易。只要我们敢于放手,积极信任,实践落实,学生就能在自主学习、生动体验中提高学科素养。
  首先,学生的预习工作一定要充分。预习作业应该明确要求,认真落实。比如扫清字词句的障碍;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如果产生一些疑问,随时用笔做好标记;进行问题的整理,形成具有研讨价值的主要问题。对于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如果经过自己的思考能够独立解决,或者在询问同学之后可以恍然大悟,那就不必搬到课堂上了。其次,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当堂提出自己已经整理过、思考过却最终仍然得不到合理解释的问题,交由全班同学思考和讨论,把自己的困惑变成全班学生的困惑,个人的智慧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大胆借助集体这个强大的资源。当然,语文与文学相连,与社会、历史、人生相连,历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语文学科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而教师,也不可求全责备,关键是看学生思考是否全面、深入。最后,一篇课文已经上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及时对当天研讨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思考和整理之后用文字书写,轻轻松松地就可以完成一篇议论性的文本探究文章。
  例如《项羽之死》这一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已经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并且已经让语文课代表整理出最有代表性的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后由问题的发现者自己在课堂上提出来。单单从问题本身来看,具有较高的质量,能够提出这些问题就足以说明学生已经深入了解课文;而想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则需要全方位地思考,更体现一个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下面五个问题:
  1.项羽是西楚霸王,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可是在垓下之围时面对着虞姬却“悲歌慷慨”,甚至“泣数行下”,我们该如何理解项羽的眼泪?
  2.若是把项羽所唱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翻译为现代白话诗,如何才能原汁原味地体现“慷慨”的气势?
  3.《项羽之死》中曾记载:“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而来到乌江,“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面对同样西楚霸王项羽,田父为什么要欺骗他,使他陷入绝境;而乌江亭长却为什么要帮助他,并且鼓励他东山再起?
  4.项羽在文中反复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抵死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我们该如何理解他的心理,是决不服输还是狂妄自大,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5.项羽为什么不肯渡过乌江?如果渡过乌江,他真的能重整旗鼓么?
  第一和第四个问题,涉及悲剧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反映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常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项羽的眼泪不仅是一位多情的男子,连自己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忏悔和惭愧的眼泪。项羽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是阳刚的坚硬的不可抗拒的,但是会流眼泪的项羽却呈现了阴柔的、多情的,可以亲近的一面。在美人面前掉泪,不失为硬汉;在部下面前却不肯承认失败,一味地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命,认为是老天成心跟他过不去,极端地自尊自负,从不知道自省自责。学生在研讨这两个问题时,如果能够从项羽的性格方面去考虑,那么对人物的把握会更到位,并且对自己的人生也更具有裨益。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古诗今译,而且要翻译得有古诗原有的味道,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兴趣,敢于尝试;也要有实力,能够写得像模像样。教师如果能够激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并当场进行评判,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热情。例如,一个学生如此翻译:“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肯奔驰。骓马不肯奔馳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将你如何安置?”尽管距离“慷慨悲歌”这一要求还比较远,押韵也一般,可也算是相当尽力了。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已经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第三个问题的解决,如果单单靠课本,是看不出头绪的,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对于项羽曾经做过什么事情并没有透露。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思考不够,还得参看原著,或者询问有相关知识积累的同学。有一个学生对《史记》略有研究,在上课前还特意把《项羽本纪》仔细看过一遍,他作出如此解释:“一方面,项羽是一个极其残暴的人,就因为一点小猜忌,在进攻函谷关之前,他坑杀了秦降军二十余万;而占领咸阳之后又进行屠城,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百姓对他此种行径颇有怨言,天下大半的民心已经丧失了。另一方面,项羽却对生他养他支持他跟随他的楚地百姓甚是感激,所以在名闻天下之后,还记得要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从这些事例可以判断出,田父是憎恶他的,而乌江亭长则是支持他的,所以他们采取了截然相反的行动。”学生提出问题,他们会千方百计去找答案,从原著中找答案,可以拓展他们的视界;与同学讨论,则可以增强交流、合作能力。有深度的问题,对学生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磨砺,他们将在挑战中变强,在磨砺中成长。而问题探究的过程也把他们引向了深度学习的路径。
  第五个问题,学生议论纷纷,各执一词。不少人支持项羽渡江,认为可以重整旗鼓,东山再起;而反对项羽渡江也不少,认为不渡江的项羽才是轰轰烈烈的英雄,死得才算气壮山河;甚至也有人认为项羽即使渡过乌江也无济于事,因为民心已失,大势已去。其实“项羽是否应该渡江”,自古至今都是文学家、历史家、政治家们议论的一个热点,也从无定论,这个我们可以参看课后练习所引用的诗词。像这个问题,我们不要求学生统一思想、统一言论,我们只在乎学生辩论时能不能坚守自己的观点,辩词是否刚劲有力,是不是可以说服他人。由此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及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两大元素。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增强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过程。
  从上面所列的五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已经不是那种单纯的小学生,只懂得点头或摇头,回答“对”与“错”。他们已经可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课文中人物的言行进行分析,对历史的兴衰成败进行总结,不单单是缅怀历史,笑看风云,最重要的是有所借鉴,进而指引自己今后的生活。我们常说:“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当学生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人文性会显得更重要,语文中所蕴含的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立德树人。
  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无形中增强他们阅读能力、合作能力、辩论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并进而增强语文的核心素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问题探究的过程是思维发展和提升的基本路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生长原点,更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情感基础。期待每一个语文课堂都充满问题探究的味道。
  参考文献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西汉)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3.
  [3] 吕晴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
  [4] 项羽之死课文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江苏 苏州 215300)  【摘要】小学语文老师布置作业必不可少的就是预习新课文,然而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一定会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分层次。所以说,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给课文分段是非常重要的,从分段情况可以看出你是否看懂了此文章。那么分段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做到通读课文,然后要读明白每一段的主要意思,接下来要根据上下文去把关系密切的段落连起来,组成一部分,最后把所有内容连贯起来
【摘要】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在这一漫长的学习阶段中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学习兴趣上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课程,创新是现今最重要的发展条件之一。在新课改的推行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极大的成绩,语文作为教育中的一门大课,同时也是中国所有科目的母课,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现今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大的误区,缺乏创新能力。本文就根据本人多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而想要学好语文的话,识字是必不可少的,是重中之重,也是教學的重点。可见识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学习汉字,主要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万事开头难,那么对于刚开始学习汉字的小学生来说,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学懂汉字呢?对教师来说,该怎样使学生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呢?笔者以“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的趣味性教学探析”为题,开展探析。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趣味性教学 
【摘要】和谐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激情昂扬,尽情展示,在课堂上才会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语文学科,原本就是溢满情感、涌现智慧的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优化策略,建构和谐课堂,不断助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和谐;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者朱永新提出了理想智育的教学理念,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构筑起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要促使学生协调
【摘要】语文阅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的薄弱环节,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语文阅读学习观念,对语文阅读抱之以敷衍的态度。阅读兴趣低下,甚至没有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以至于无法通过文章阅读来获取语文信息。语文阅读篇目当中蕴含大量的语文知识,不仅涉及字、词、句的理解,还有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而阅读文章的过程是语文知识整体运用的过程。作为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能否正确掌握语文阅读技巧,提升整体感
【摘要】肖老师教学的《丝绸之路》一课,给我带来了余音绕梁的美感和回味。教学过程中,肖老师重在引导学生熟读,精读,在精读中挖掘字词蕴藏的美,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  【关键词】语文美;《丝绸之路》;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情境描述】《丝绸之路》是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十单元以“路”为主题编排的一篇课文。朱熹曾说“大凡读书
【摘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合作学习中分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按逻辑顺序进行了全面的探究,即:倡导小组的划分要科学、座位要合理、操作要规范以及评价要科学等方面的要求。目的是使合作学习分组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关键词】划分小组;科学;合理;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已经得到
【摘要】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当今教学模式有了极大的创新与转变,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而学生也逐渐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习乐趣,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其中,思维导图作为创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思维导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写作教学模式有很多,其中让学生通过仿写进行写作的练习是一种常用的方式,通过仿写能够让学生吸取好的词句,让学生的词汇量与表达方式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文水平。本文将针对小学作文的教学,探究仿写在教学之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仿写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之
【摘要】屈原和漁父的形象,自《渔父》问世后,常为后人评说,但大多认为屈原和渔父处于对立位置。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观点为例进行分析,纠正关于渔父论述的偏差,从屈原和渔父对现实的认识、两人的执着、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指出屈原和渔父实质上是一个本体的两面呈现,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不是对立相反的。  【关键词】屈原;渔父;性格;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