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无法进行预测和防止的,而面对无法预测和防止地震而言,人们只能从遇到地震时使损失降至最低方面入手进行控制,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抗震设计的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实际的施工有所帮助。
【关键词】抗震设计;要点分析;具体方法
建筑工程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建筑施工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在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应加强对结构抗震性设计的研究。现在更多新型的材料应用到工程建设中,无论是施工技术还是施工管理在应用效果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抗震设计的研究提供更大便利。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
1.1合理选择建设场地
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时,应尽量避免抗震危险地段,在进行设计前应全面搜集施工场地地质勘察内容,根据勘察报告以及工程建设需求,对工程建设抗震设计进行综合评价,一般应选择坚硬土或者开闊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地段。尤其是液化土、软化土、边坡边缘等地段,以及平面分布上成因、状态以及岩性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地段要避开
1.2合理选择建筑结
一般情况下良好的建筑结构,应该具备高延性系数、匀质性好、强度/重力比值大,以及构件的连接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延性以及连续性等,并能充分发挥出材料的全部强度。另外,在选择建筑结构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方面是要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应对称,构件分配力要均匀;另一方面均匀分布竖布置,尽量保证结构竖向结构、强度的变化均匀,在尽量减低避免出现薄弱层的基础上,降低房屋重心。
1.3刚度、延性等要求
如果建筑结构具有较高的抗力,则其总体延性要求将会有所降低,同样如果抗力较低,则需要有较高的延性进行配合。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建筑物所受到地震作用大小与其动力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合理的刚度与承载力分布以及与值匹配的延性。如果想要提高建筑结构抗侧刚度,很有可能会增加工程造价,并且随着刚度的提升延性指标也将会有所下降。如果想要建筑结构具有比较好的抗倒塌能力,则需要保证每个构件都有较高的延性。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可以有选择的对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件的延性进行提升,确保结构刚度、延性以及承载力等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匹配关系。
2、抗震设计的具体方法
2.1建筑场地的选择
要避开抗震危险地段。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一般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地段,以及震中烈度为8度以上的发震短裂带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发震断层:在过去3.5万年以内曾活动过一次,或在5万年内活动过两次的地质构造上的断层。非发震断层:与当地的地震活动性没有成因上联系的一般断层,在地震时一般不会发生新的错动。
2.2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一幢房屋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它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避免楼层错层。对称的结构容易估计其地震时的反应,容易采取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规则”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至强度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地震区的高层建筑,平面以方形、矩形、圆形为好;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椭圆形、扇形也可以。不宜采用有较长翼缘的L形、T形、U形、H形、Y形等平面形状。地震区高层建筑的立面应采用矩形、梯形、三角形等均匀变化的几何形状,尽量避免带有突然变化的阶梯形立面。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对抗震能力的重要影响的认识始自若干现代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一般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但不是绝对的,与经济有关。建筑物的高宽比值愈大,建筑物就愈瘦高,地震作用下的侧移就愈大,地震引起的倾覆作用就愈大。
2.3各元素的合理搭配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的抗侧移刚度大,自振周期较短,地震作用大。若增加墙厚和数量、减小横墙间距,则刚度增加,但地震反应加大,剪力墙可能会因承载力不足而破坏,所以二者应相互匹配。框架一剪力墙体系的自振周期的大小决定于抗震墙的数量。数量少而薄,刚度低,周期就长,地震剪力就小,但抗侧移能力也低。框架体系的特点为抗侧移刚度小,水平侧移大,结构周期較长,地震反应也小。由于水平侧移大,效应增大并随高度增加而累积,会造成承载力不足而破坏。刚度与延性对于有框架和抗震墙或由框架和支撑组成的双重体系中。框架刚度小,承担的地震剪力小,而弹性极限变形大:墙体或竖向支承刚度大,承担的地震剪力大,而弹性极限变形小;在往复地震动的作用下,墙体和支承由于弹性变形能力差而出现裂缝、杆件屈曲,水平抗力降低,而此时的结构层间位移角远小于框架的弹性极限变形值,框架的水平抗力未得到发挥:由于体系中各抗侧力构件的刚度与延性的不匹配,造成各构件不能同步协调地发挥水平抗力,出现先后破坏的各个击破情况。结构不同部位的延性要求:延性是指结构承载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结构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对结构中重要构件的延性要求,高于对结构总体的延性要求:对构件中关键杆件或部位的延性要求,又高于对整个构件的延性要求。改善构件延性的途径: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减小杆件轴压比、高强混凝土的应用、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和型钢混凝土的应用。
2.4非结构部件处理
所谓非结构部件,一般是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力荷载的部件,如内隔墙、楼梯踏步板、框架填充墙、建筑外围墙板等。考虑填充墙的影响: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的影响:使结构抗侧移刚度增大,自振周期减短,从而使作用于整个建筑上的水平地震力增大。改变了结构的地震剪力分布。限制了框架的变形,减少了整个结构的地震侧移幅值。填充墙充当了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主力构件,使框架退居为第二道防线。
结语:
在进行抗震性能研究时,必须要结合工程建设实际需求,明确研究要点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设计,采取具体的措施,提高建筑抗震性能,保证建筑建设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抗震设计;要点分析;具体方法
建筑工程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建筑施工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在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应加强对结构抗震性设计的研究。现在更多新型的材料应用到工程建设中,无论是施工技术还是施工管理在应用效果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抗震设计的研究提供更大便利。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
1.1合理选择建设场地
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时,应尽量避免抗震危险地段,在进行设计前应全面搜集施工场地地质勘察内容,根据勘察报告以及工程建设需求,对工程建设抗震设计进行综合评价,一般应选择坚硬土或者开闊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地段。尤其是液化土、软化土、边坡边缘等地段,以及平面分布上成因、状态以及岩性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地段要避开
1.2合理选择建筑结
一般情况下良好的建筑结构,应该具备高延性系数、匀质性好、强度/重力比值大,以及构件的连接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延性以及连续性等,并能充分发挥出材料的全部强度。另外,在选择建筑结构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方面是要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应对称,构件分配力要均匀;另一方面均匀分布竖布置,尽量保证结构竖向结构、强度的变化均匀,在尽量减低避免出现薄弱层的基础上,降低房屋重心。
1.3刚度、延性等要求
如果建筑结构具有较高的抗力,则其总体延性要求将会有所降低,同样如果抗力较低,则需要有较高的延性进行配合。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建筑物所受到地震作用大小与其动力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合理的刚度与承载力分布以及与值匹配的延性。如果想要提高建筑结构抗侧刚度,很有可能会增加工程造价,并且随着刚度的提升延性指标也将会有所下降。如果想要建筑结构具有比较好的抗倒塌能力,则需要保证每个构件都有较高的延性。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可以有选择的对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件的延性进行提升,确保结构刚度、延性以及承载力等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匹配关系。
2、抗震设计的具体方法
2.1建筑场地的选择
要避开抗震危险地段。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一般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地段,以及震中烈度为8度以上的发震短裂带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发震断层:在过去3.5万年以内曾活动过一次,或在5万年内活动过两次的地质构造上的断层。非发震断层:与当地的地震活动性没有成因上联系的一般断层,在地震时一般不会发生新的错动。
2.2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一幢房屋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它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避免楼层错层。对称的结构容易估计其地震时的反应,容易采取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规则”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至强度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地震区的高层建筑,平面以方形、矩形、圆形为好;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椭圆形、扇形也可以。不宜采用有较长翼缘的L形、T形、U形、H形、Y形等平面形状。地震区高层建筑的立面应采用矩形、梯形、三角形等均匀变化的几何形状,尽量避免带有突然变化的阶梯形立面。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对抗震能力的重要影响的认识始自若干现代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一般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但不是绝对的,与经济有关。建筑物的高宽比值愈大,建筑物就愈瘦高,地震作用下的侧移就愈大,地震引起的倾覆作用就愈大。
2.3各元素的合理搭配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的抗侧移刚度大,自振周期较短,地震作用大。若增加墙厚和数量、减小横墙间距,则刚度增加,但地震反应加大,剪力墙可能会因承载力不足而破坏,所以二者应相互匹配。框架一剪力墙体系的自振周期的大小决定于抗震墙的数量。数量少而薄,刚度低,周期就长,地震剪力就小,但抗侧移能力也低。框架体系的特点为抗侧移刚度小,水平侧移大,结构周期較长,地震反应也小。由于水平侧移大,效应增大并随高度增加而累积,会造成承载力不足而破坏。刚度与延性对于有框架和抗震墙或由框架和支撑组成的双重体系中。框架刚度小,承担的地震剪力小,而弹性极限变形大:墙体或竖向支承刚度大,承担的地震剪力大,而弹性极限变形小;在往复地震动的作用下,墙体和支承由于弹性变形能力差而出现裂缝、杆件屈曲,水平抗力降低,而此时的结构层间位移角远小于框架的弹性极限变形值,框架的水平抗力未得到发挥:由于体系中各抗侧力构件的刚度与延性的不匹配,造成各构件不能同步协调地发挥水平抗力,出现先后破坏的各个击破情况。结构不同部位的延性要求:延性是指结构承载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结构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对结构中重要构件的延性要求,高于对结构总体的延性要求:对构件中关键杆件或部位的延性要求,又高于对整个构件的延性要求。改善构件延性的途径: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减小杆件轴压比、高强混凝土的应用、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和型钢混凝土的应用。
2.4非结构部件处理
所谓非结构部件,一般是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力荷载的部件,如内隔墙、楼梯踏步板、框架填充墙、建筑外围墙板等。考虑填充墙的影响: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的影响:使结构抗侧移刚度增大,自振周期减短,从而使作用于整个建筑上的水平地震力增大。改变了结构的地震剪力分布。限制了框架的变形,减少了整个结构的地震侧移幅值。填充墙充当了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主力构件,使框架退居为第二道防线。
结语:
在进行抗震性能研究时,必须要结合工程建设实际需求,明确研究要点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设计,采取具体的措施,提高建筑抗震性能,保证建筑建设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