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综合分析山东省矮砧苹果栽培现状(栽培面积、生产分布、矮砧类型及利用方式、品种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山东省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提出了山东省矮砧苹果适宜的栽培区域,包括胶东半岛栽培区、鲁中南山区、鲁西南冲积平原区、鲁西北冲积平洼区和鲁北滨海栽培区,并分别提出了各栽培区域适宜的矮砧类型、利用方式以及适宜品种;提出了山东省苹果矮化砧木栽培发展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山东;苹果;矮化砧木;区划
中图分类号:S661.1(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2-0051-03
苹果矮砧栽培是当前国内外苹果发展的一大趋势。推广苹果矮砧栽培模式,对于推动老果园更新、现代栽培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山东苹果矮砧栽培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但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忽视了矮化砧木对各地区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的适应性,导致生长结果不良、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山东苹果矮砧栽培的健康发展。为充分发挥苹果矮砧栽培的经济效益,促进山东苹果产业持续发展,根据不同类型苹果矮化砧木的特性与分布现状,以及区域土壤、气候等生态特点和栽培技术水平等条件,提出山东省苹果主要矮化砧木栽培区划方案及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 山东省苹果矮砧栽培现状
11 栽培面积与生产分布
截止2009年,山东矮砧苹果园面积28 593 hm2,占苹果总面积的894%,其中中间砧面积28 236 hm2,占矮砧苹果总面积的9875%,自根砧面积357 hm2,占矮砧苹果总面积的125%(表1)。
全省矮砧苹果栽培分布以青岛市面积最大,约8 534 hm2,占全省矮砧苹果栽培面积的2985%;其次为威海和烟台,分别为6 453 hm2和5 137 hm2,占全省矮砧苹果栽培面积的2257%和1797%(表1)。矮砧苹果栽培面积较大的前10个市(县)依次是:胶南8 333 hm2、荣成
12 矮砧类型及利用方式
山东省苹果生产上应用的矮化砧木主要有M26、M9、MM106和SH系。其中,M26应用最为普遍,总面积约为27 368 hm2,占矮砧苹果面积的9572%;其次是M9、MM106和SH系,分别占矮砧苹果面积的171%、137%和121%(表2)。
矮化中间砧苹果园普遍采用八棱海棠作基砧,部分地区(主要是临沂)用平邑甜茶作基砧。矮砧苹果园品种以富士为主,占70%左右,其他品种有嘎拉、红将军、红星、国光、藤牧1号等(表3)。
13 品种结构
矮砧苹果园的品种结构以晚熟品种红富士为主,栽培面积为22 233 hm2,占7776%;红将军等中熟品种,栽培面积约4 140 hm2,占1448%,早熟品种(代表品种为嘎拉、滕牧1号等)栽培面积为2 213 hm2,占774%。2 山东省苹果主要矮砧栽培区划方案
21 适宜栽培区域
胶东半岛栽培区:包括烟台、青岛、威海三市全部,日照市区以及五莲县、诸城市的东南部山区。本区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土壤多为肥沃的棕壤和土层浅薄的酸性粗骨土。
鲁中南栽培区:包括泰安、淄博全部,濟南、潍坊、临沂大部,济宁、日照少部分,枣庄全部。本区平原、丘陵、低山均有,平原土壤主要为潮土、潮褐土、褐土,丘陵及低山地区主要是粗骨土、石质土、棕壤土和褐土。
鲁西南栽培区:包括菏泽地区全部,济宁市的嘉祥、梁山以及金乡的一部分。本区除梁山、嘉祥一带有小部分丘陵外,其它均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壤以潮土为主。
鲁西北冲积平洼区:包括聊城、德州两市全部,滨州市的惠民、滨城、博兴等县(区)的一部分,济南市的商河、济阳以及淄博市的高青县北部。本区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壤以轻壤、中壤、砂壤为主。
鲁北滨海栽培区:包括东营区、垦利、沾化、无棣全部,阳信、滨城区大部,广饶、博兴东部,寿光、寒亭、昌邑北部。本区主要为滨海缓坡地和浅平洼地,土壤以滨海盐土和盐化潮土为主。
各栽培区域气候条件详见表4。
22 区域化方案
山东矮砧苹果区域化方案见表5。
3 山东省苹果矮化砧木栽培发展意见和
建议31 严格控制苗木质量
选用优质大苗建园,一是完善苗木质量标准,建立标准化苗木繁育技术体系,提高现行矮砧苗木等级;二是建立现代化矮砧苗木繁育基地,实行优质大苗标准化生产;三是推广应用3年生带分枝的优质壮苗建园;四是必须选用脱毒苗栽培。
32 实行支架栽培,根据砧木类型选择适宜树形
为使树体直立、不歪斜,保证全园树相整齐、立体结果,要实行立架栽培。适宜矮砧栽培的树形主要有细长纺锤形和高纺锤形,采取高定干、下垂整枝和冬、夏结合的修剪方法,简化修剪技术,减少结果枝级次,构建优质高效树体结构,为优质高效生产创造条件。
33 控制早期产量,防止树势早衰
栽植后前两三年要严格控制产量,尽量少结果,以培养中干和扩大树冠为重点,以保持中干优势,保证后期产量,防止树势早衰。
34 加强肥水管理
矮砧苹果对肥水的要求比较高,一是要求足量,以保证对产量的需求,二是需要均匀。有条件果园可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起垄栽培,地面覆膜,小沟灌溉,保证果树的根系有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实行生草制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适宜草种有三叶草、苜蓿、鼠茅草、燕麦草等。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012,44(12):54~56
关键词:山东;苹果;矮化砧木;区划
中图分类号:S661.1(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2-0051-03
苹果矮砧栽培是当前国内外苹果发展的一大趋势。推广苹果矮砧栽培模式,对于推动老果园更新、现代栽培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山东苹果矮砧栽培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但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忽视了矮化砧木对各地区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的适应性,导致生长结果不良、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山东苹果矮砧栽培的健康发展。为充分发挥苹果矮砧栽培的经济效益,促进山东苹果产业持续发展,根据不同类型苹果矮化砧木的特性与分布现状,以及区域土壤、气候等生态特点和栽培技术水平等条件,提出山东省苹果主要矮化砧木栽培区划方案及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 山东省苹果矮砧栽培现状
11 栽培面积与生产分布
截止2009年,山东矮砧苹果园面积28 593 hm2,占苹果总面积的894%,其中中间砧面积28 236 hm2,占矮砧苹果总面积的9875%,自根砧面积357 hm2,占矮砧苹果总面积的125%(表1)。
全省矮砧苹果栽培分布以青岛市面积最大,约8 534 hm2,占全省矮砧苹果栽培面积的2985%;其次为威海和烟台,分别为6 453 hm2和5 137 hm2,占全省矮砧苹果栽培面积的2257%和1797%(表1)。矮砧苹果栽培面积较大的前10个市(县)依次是:胶南8 333 hm2、荣成
12 矮砧类型及利用方式
山东省苹果生产上应用的矮化砧木主要有M26、M9、MM106和SH系。其中,M26应用最为普遍,总面积约为27 368 hm2,占矮砧苹果面积的9572%;其次是M9、MM106和SH系,分别占矮砧苹果面积的171%、137%和121%(表2)。
矮化中间砧苹果园普遍采用八棱海棠作基砧,部分地区(主要是临沂)用平邑甜茶作基砧。矮砧苹果园品种以富士为主,占70%左右,其他品种有嘎拉、红将军、红星、国光、藤牧1号等(表3)。
13 品种结构
矮砧苹果园的品种结构以晚熟品种红富士为主,栽培面积为22 233 hm2,占7776%;红将军等中熟品种,栽培面积约4 140 hm2,占1448%,早熟品种(代表品种为嘎拉、滕牧1号等)栽培面积为2 213 hm2,占774%。2 山东省苹果主要矮砧栽培区划方案
21 适宜栽培区域
胶东半岛栽培区:包括烟台、青岛、威海三市全部,日照市区以及五莲县、诸城市的东南部山区。本区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土壤多为肥沃的棕壤和土层浅薄的酸性粗骨土。
鲁中南栽培区:包括泰安、淄博全部,濟南、潍坊、临沂大部,济宁、日照少部分,枣庄全部。本区平原、丘陵、低山均有,平原土壤主要为潮土、潮褐土、褐土,丘陵及低山地区主要是粗骨土、石质土、棕壤土和褐土。
鲁西南栽培区:包括菏泽地区全部,济宁市的嘉祥、梁山以及金乡的一部分。本区除梁山、嘉祥一带有小部分丘陵外,其它均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壤以潮土为主。
鲁西北冲积平洼区:包括聊城、德州两市全部,滨州市的惠民、滨城、博兴等县(区)的一部分,济南市的商河、济阳以及淄博市的高青县北部。本区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壤以轻壤、中壤、砂壤为主。
鲁北滨海栽培区:包括东营区、垦利、沾化、无棣全部,阳信、滨城区大部,广饶、博兴东部,寿光、寒亭、昌邑北部。本区主要为滨海缓坡地和浅平洼地,土壤以滨海盐土和盐化潮土为主。
各栽培区域气候条件详见表4。
22 区域化方案
山东矮砧苹果区域化方案见表5。
3 山东省苹果矮化砧木栽培发展意见和
建议31 严格控制苗木质量
选用优质大苗建园,一是完善苗木质量标准,建立标准化苗木繁育技术体系,提高现行矮砧苗木等级;二是建立现代化矮砧苗木繁育基地,实行优质大苗标准化生产;三是推广应用3年生带分枝的优质壮苗建园;四是必须选用脱毒苗栽培。
32 实行支架栽培,根据砧木类型选择适宜树形
为使树体直立、不歪斜,保证全园树相整齐、立体结果,要实行立架栽培。适宜矮砧栽培的树形主要有细长纺锤形和高纺锤形,采取高定干、下垂整枝和冬、夏结合的修剪方法,简化修剪技术,减少结果枝级次,构建优质高效树体结构,为优质高效生产创造条件。
33 控制早期产量,防止树势早衰
栽植后前两三年要严格控制产量,尽量少结果,以培养中干和扩大树冠为重点,以保持中干优势,保证后期产量,防止树势早衰。
34 加强肥水管理
矮砧苹果对肥水的要求比较高,一是要求足量,以保证对产量的需求,二是需要均匀。有条件果园可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起垄栽培,地面覆膜,小沟灌溉,保证果树的根系有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实行生草制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适宜草种有三叶草、苜蓿、鼠茅草、燕麦草等。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012,44(1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