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建构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sky_z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与背景
  “认识角”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第二学段继续认识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角”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了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角,教学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本着在教学中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将教学过程活动化的思想,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常见的物体,帮助他们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经历、体验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自主构建角的概念.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对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二、课堂再现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进行了研究、重组与拓展,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数学活动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
  (一)认识角
  交流预习
  (1)找角: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学生汇报.
  (2)做角: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角. 学生展示做好的角.
  (3)摸角:请每一名学生用手摸一摸你做的角,感觉怎么样?(学生交流)
  (4)观察:看着这些各种不同的角,你知道它们相同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在预习中我设置了以上几道题,第一道题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感知生活中角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道题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角的做法,可以初步认识“角”的形状,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获得感性知识. 第三道题学生先摸角,再说感觉,手脑并用,视觉、触觉感官协同参与学习,体会“角”的特征. 第四道题交流角的共同点,对操作活动进行概括和提炼,把手工制作层面上升到数学层面. 】
  (二)介绍角
  1. 介绍顶点和边
  师:(用学生做的角比画)我们数学上将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 请大家一起跟我说:顶点.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摸一摸角的顶点,感觉一下角的顶点是什么样的(尖尖的. )
  师:角除了有顶点还有什么呢?(边)
  师:摸一摸边有什么特点?(直直的)(板书:顶点——尖尖的——边:直直的)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一生上台指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小结:通过操作和观察,我们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
  2. 介绍角的符号
  师:为了说明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我们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道弧线到角的另一条边. 角呢,就在这儿.
  师:请大家像老师一样边比画边介绍角. (一学生上台比画指出角,并标上角的符号)
  小结:通过大家亲自动手操作,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符号,角的符号是一个小小的弧形.
  【设计意图:以学生做的角为例,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再要求学生摸摸角的各个部分,一边感受一边叙述. 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部思维活动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角的知识. 角的符號的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符号意识,促进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
  3. 巩固练习
  师:现在拿出我们的三角尺,找一找三角尺的角在哪里?
  师:像老师一样,将三角尺尖尖的这一端按在手心上,你发现手上出现了一个什么?(点)这尖尖的一端是角的什么?(顶点)角就在这儿. (边说边比画)
  师:让我们再摸一摸角的边,感受一下边怎么样?(直直的)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这样我们判断角就方便多了. 下面四个图形,看一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明确角的概念,内化角的知识.】
  (三)探索角的大小
  1. 制作活动的角
  师:现在每张桌上有一个信封,信封里装有吸管和大头针,你能用两根吸管做一个活动的角吗?(同桌合作,共同完成)
  老师从学生做的角中找出两个,粘贴在黑板上. 并比较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出示角:
  师:为什么这个角大一些,这个角小一些?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比一比,明确: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两根吸管叉开的程度越大,角就越大;叉开的程度越小,角就越小.
  师:如果用一根吸管做一个角,想一想怎样让这个角变大,再怎样变小?自己动手尝试,感受一下角变大变小的过程. 【设计意图:用吸管做角学生感兴趣,通过吸管不停地张开合拢,学生直观体会到角是有大小的. 再通过比较,要使角大一点或小一点该怎么办,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
  2. 观察生活中物体角的大小变化
  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 大家能举一个例子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两件物品:扇子和剪子.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当这把折扇慢慢打开后,折扇的角有怎样的变化?
  剪刀慢慢合拢的时候,剪刀的角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结: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观察,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设计意图:折扇和剪刀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通过剪刀和折扇的打开和合拢的操作,体验角的两边叉开程度变了,角的大小也随之改变.】
  3. 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三个不同斜度的滑梯图片,观察滑梯隐形的角.
  师:你喜欢坐哪一种滑梯?为什么?你能用刚才我们学习的角的大小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引入新知,然后再回到生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
  三、课后反思
  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之一,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积累数学经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他们乐学、善学. 本节课就是根据这样的教学思想进行设计的. 主要从预习出发,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讨论交流,获得新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学习乐趣,激发学习热情.
  本节课预习环节设计了三项操作活动,分别是找角、做角和摸角.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手脑并用,体会“角”的特征. 从而主动地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亲身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预习交流环节中,当学生展示出各种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制作而成的角时,我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些角的共同点,及时对操作活动进行概括和提炼,把操作活动从手工作业层面上升到数学知识层面.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活动,始终是为开展数学思考服务的. 只操作不思考,显得浅薄;只思考不操作,觉得空洞. 因此在操作活动完成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把在操作中获得的经验、表象,进行观察、思考、抽象出数学最本质的东西. 只有这样将学生的外显动作与内部思维相结合的操作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这节课的操作活动很多,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活动,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能力培养纳入课堂中. 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注重趣味性和探索性,比如摸一摸三角尺角的顶点和边,用一根吸管做一个角,并让这个角慢慢张开合拢,观察折扇、剪刀的角变大变小过程,观察滑梯中隐藏的角等,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角. 通过设计的这些操作活动,把静态的数学知识结论变成了动态的探索过程,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再创造”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和经验.
  这节课在操作活動中,学生对操作活动的过程或结果进行语言表述时,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比如在交流预习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角”时,学生回答是:“桌子上有角,黑板上有角,墙有角”,这些角可不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角啊. 于是我带着学生比画这些物体表面上的角,这样就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中的角. 这也让我意识到,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操作、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操作后,要让学生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操作的过程,然后根据操作顺序说出思考过程,再根据操作的结果,说出结论,这样就可以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结合起来,使操作活动事半功倍.
  在让学生探索角的大小时,开始自己不停地纠结在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这个问题上,后来看了很多教材分析,觉得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需要明白射线的定义,而射线的知识在今后才教学. 又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教材中在比较角的大小时,都没有涉及不同边长的角比大小. 所以,这节课在探索角的大小与张口大小有关时,我给学生提供了相同长短的吸管做角,然后比较角,可喜的是他们很快就体会到了,角张口越大,角越大. 二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 通过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形象思维,为实现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提供帮助. 因此,在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提高感知效果,就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过程更应该是“操作数学”的过程,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 “操作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充分地体验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实现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和数学能力的提升.
其他文献
【摘要】“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是计算数学基础课,它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因此需要紧密结合程序来完成对算法的实现.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方程精心挑选了数值算例,首先通过课堂演示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并提高学生兴趣;其次布置数值实验操作促进学生真正了解不同数值格式;最后引进一个建模实例,为其知识未来的应用打好基础.  【关键词】有限差分方法;有限元方法;收敛速度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是一门计算数学方向的
期刊
【摘要】 数学是人们经过对实际生活的探索总结出来的自然科学规律,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因此数学知识的教学就不应该限制在课内教材,而是应该走向现实生活,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问题,或者引用现实问题来体现数学知识原理,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文以轴对称图形数学知识为例,分析了其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生活化教学策略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期刊
【摘要】向量的数量积在高考中是比较重要的内容,有的学生拿到这类题目时不能很快地找到解决的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2014年江苏省高考题第12题为例,总结归纳出向量的数量积的处理方法与选择策略.  【关键词】数量积;方法;选择  向量的数量积是江苏高考考点中8个C级要求之一,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是必考内容.它既可以单独出题,也可以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等结合出题.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这类问题时,要
期刊
数学课堂上的板书设计,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更是对课堂教学信息的汇集和梳理,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艺术展示形式,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板书的呈现过程不应当是呆板生硬的,而应当在凝练的文字和简洁的图形间,通过鲜明的对比、清晰的结构和流通的脉络,动态地为学生勾勒出数学的独特魅力.  一、动态化比较——在迁移中走向深刻  在板书前,教师就应当对板书的内容、位置、顺序等有一个通盘、周密的考虑,特
期刊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需要新旧知识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断地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储备和所学习内容的特征,从知识的本质出发,从“最近发展区”入手,紧扣学生思维的“连接点”来设计教学,在课堂的不断生成中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课例:苏教版第
期刊
【摘要】 建模意识是高中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前提,建模思想也是帮助高中生深入探索数学应用领域、形成数学创新能力的有力工具.本文对高中生数学建模意识的构建以及建模思想与数学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 高中数学;建模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反观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诟病,即学生不知所学为何,在对某高中进行调查时,问及学生为何要学数学,学好数学用作何处,大部分学生的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的低效性”已经成为一个棘手问题困扰着一线教师们,尤其是低年级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以图画式、图文结合式为主,造成一些缺乏经验的年轻老师也难以读懂教材. 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为此,笔者将在初步梳理教材、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分年级谈谈如何目标鲜明、步步为营地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小荷才露尖尖角”——初步感知本质,建立问题模型  一年级孩子的思维
期刊
在一节课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情境的创设、知识的探究往往设计得新颖有趣,而对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一语带过: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甚至省略.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 能否恰当地进行课堂總结,并充分发挥总结的作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
期刊
【摘要】 从小学到初中,应用题始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难在理解题意,也难在需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是数学中的重要模型,因为比较抽象,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量关系较多,运用它们解应用题让不少学生头疼. 如何帮助学生分析建模?本文就列分式方程解決实际问题阐述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 分析;建模;应用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
期刊
【摘要】 轴对称图形是初中几何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轴对称图形学习的重点体现为找到对称轴,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将轴对称图形教学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形象化引导、实践化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应该尽量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来增添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有效策略  轴对称原理在初中几何图形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