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丈夫的性取向,她们大多遭遇忽视、冷漠、第三者和家庭暴力,她们是被一个弱势群体伤害的更弱势者。她们与他们,是家庭中的对立面,然而又并肩站在社会的面前。如今,即便是在开放已久的中国,她们与他们的话题依旧太过敏感……
她们遭遇命运的“黑色彩票”
案例一:为了孩子她选择了隐忍
在哈市一所学校当教师的晓悦,她的丈夫在哈市也有着让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在外人眼里,晓悦的丈夫孝顺老人、疼爱妻子、擅长家务、性情温和,几乎没有缺点。“我所有的朋友都羡慕我找了个好老公。”但是只有两人独处时,晓悦总感觉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自己,从结婚开始就每天找各种借口不回家。“我们结婚一年,夫妻生活简直屈指可数,一个吻、一个简单的拥抱……夫妻间的任何亲密举动他都不喜欢甚至反感。”婚前除了丈夫,晓悦没有跟别的男人正式谈过恋爱,她对男人的经验少得可怜。即使这样,晓悦也能感觉到自己的丈夫不太正常。2011年9月的一天,怀孕5个月的晓悦从外地的娘家提前回到哈市,事先没有告诉丈夫,想给他一个惊喜。可当晓悦轻手轻脚地打开自家房门后,眼前的一幕让她几乎昏厥,丈夫和另一个男人在客厅沙发上赤身裸体……晓悦站在门口呆若木鸡。
之后的3天,晓悦没有和丈夫哭闹,她只是不吃不睡。“我不敢闭眼睛,一闭上眼睛就是他和别的男人在一起的画面。”晓悦的丈夫下跪,甚至自残,他用各种方法祈求晓悦不要离婚、不要告诉他的父母他是同性恋的真相,他甚至对晓悦说,“只要你不离婚,就算你生完孩子在外面找个男人,我也无所谓!”濒临崩溃的晓悦在网上发现了“同妻”群,她发现原来全国各地还有这么多和她一样遭遇的女人。
如今,临近预产期的晓悦已经能平静地讲诉自己的遭遇,“我不能让孩子出生就没有爸爸,我不会离婚。他说他不会是个好丈夫,但一定会是个好爸爸”。
案例二:她带着孩子毅然离婚
在长春市某银行工作的雅晴婚后得知丈夫是同性恋后,毅然带着2岁的女儿选择了离婚。“将来,我一定会告诉女儿我和他父亲离婚的原因。”
2011年10月,雅晴无意中发现丈夫得了尖锐湿疣。随后,雅晴发现丈夫的手机里经常有暧昧的短信,而且丈夫上网时浏览的都是一些同志网站。在一次跟踪后,雅晴终于发现丈夫和一个男人去宾馆开房。“他从前种种的不正常举动现在都能想通了,因为他是同性恋,所以他当我是‘空气’;因为他不喜欢女人,所以他根本不愿意碰我……”
雅晴说,拖得越久伤害越大。离婚后的雅晴带着女儿过得很平静。只是她不明白为什么“男同”要选择和一个无辜的女人结婚来向社会证明自己是正常人?“难道我只是被利用来掩饰和完成传宗接代任务的工具吗?如果我婚前就知道真相,哪怕我再爱他,我也不会选择这段婚姻,哪怕永远一个人,也不要受这样的苦。”
在记者调查的全国各地近40位“同妻”中,像雅晴这样,知道真相后马上选择离婚的“同妻”只有9人。一位39岁的“同妻”对记者说,“毕竟在外人眼里他还是个好丈夫、好爸爸,能担负起他在这个家的责任。”多数“同妻”都为了孩子选择了隐忍,很多“同妻”对离婚十分恐惧,包括害怕社会舆论与污名、受人怜悯和歧视……近半数“同妻”还提到自己曾经有过自杀的意念和行动。
案例三:结婚就是悲剧的开始
听到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嘶哑的男人声音时,萧瑶整个人都冻住了。这个男人,给她的丈夫发暧昧信息,称呼他为“傻瓜”。不久,丈夫向她坦白,自己是同性恋者。2007年6月,24岁的萧瑶结婚不过一个多月。和所有新娘一样,萧瑶曾以为丈夫便是生命中名副其实的那个人。两人在搭车时相遇,一见钟情。奇怪的是,第一次牵手时,丈夫就像碰到烫手的山芋一样马上扔开。
婚后,细致贴心的丈夫突然变了模样。新婚之夜躲着她睡,之后便是晚归、疏离。接着是家庭暴力。有一次,两人还在聊天谈笑,丈夫的拳头冷不防地朝自己打过来。萧瑶眼角顿时红肿,鼻孔刷刷地往外流出暖暖的东西。她以为是鼻涕,可旁边的枕巾立刻染得鲜红。在冬夜里,丈夫先是歇斯底里地笑,继而抱着她,哭着请求原谅。萧瑶恐惧极了,压抑着哭声一动不动。那天的日记里,她写,“我闭了眼,这个世界便在我身边死去。”
本以为同性恋群体与自己毫无瓜葛的萧瑶,意识到自己中了命运的“黑色彩票”。当丈夫在婚礼上向她父亲保证将会照顾她一生一世时,正是悲剧开场的提示声。她不敢告诉任何人,她开始在网络里拼命寻找信息。然而,除了极少数报刊猎奇性地写到一两个同妻的故事外,少之又少。直到几个月之后,她才发现一个“华人同妻网”博客圈和“天使折翅”QQ群。那时,群里只有25个人,她还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帮助别人就像帮助
曾经弱小的自己”
四年后。2011年8月,萧瑶创办了“中国同妻家园”网。网站介绍中,她写道:“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同样不会想到社会中还有这么一个群体,同妻家园将会努力帮助更多相同遭遇的女性。”
“同妻”,是男同性恋者的妻子。因为丈夫的性取向,她们大多遭遇忽视、冷漠、第三者、家庭暴力。她们是被一个弱势群体伤害的更弱势者。据青岛大学医学院张北川教授调查,中国15岁以上的男同/双性恋者应在近1800万人。考虑到适婚年龄等因素,同妻数量的底线为1000万较合适。这1000万的女性,沉默而隐秘,是生活舞台上无声的在场者,直到今年夏天。
2011年7月,名为“同妻在行动”的新浪微博、豆瓣小组悄然出现。公益博客“最后一个同妻”。紧随其后。8月,是萧瑶的网站和论坛。凭借一群志愿者、研究者、特别是同妻们自身的力量,这个群体正在被集合与组织。同妻们开始了“发声练习”。在博客签名档,她们写着:“世界于我,本应是更美好的模样。”
工作依旧很忙。萧瑶现居西安,在政府部门工作,她只在晚上有空。晚上,她又忙于招募中国同妻家园的网站管理员和论坛版主。网站是粉色界面,“同妻动态”“法律援助”“防艾知识”等栏目分列,论坛成员100多人——一切只是初具雏形。另有一部同妻互助热线,187开头的手机号,在每晚6点半至10点开通。
唯一的接线员,只有萧瑶自己。她同时还是“天使折翅”同妻QQ群的管理员。这个群已经满员,偶尔,她得把群里一些不太说话的男同性恋者“请”出去,空出位置,接受新同妻的加入。
“这不是荣耀,虽然也并不丢人”,看到她这么积极热心,一位朋友曾直接表达不悦。2008年,萧瑶离婚后,朋友劝她,忘记同妻这个身份,永远不要回头,走得越远越好。她于是一度远离网络。不过半年后,她还是折返回来。“帮助别人,就像帮助那个时期很弱小的自己”。
如今,4年多过去,加上之后陆续新开的分群,同妻群成员已有750人左右。现在,她一边维护同妻群,一边却在期盼,有那么一天,同妻群能够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宣告解散。然而,陌生的入群申请却从未间断,好像“一个无底洞般填不满”。
“同妻到我为止”的宣言
张北川是国内首位在男同性恋人群中进行大规模艾滋病干预的专家,被人称为“中国同性恋研究之父”,致力于同志研究22年,他是国内接触同志数量最多的专家。在过去16年里,他接触过数百位同妻。1995年起,就有一个同妻经常给他打电话,多次去办公室与他交流。在央视的调查节目《以生命的名义》中,这位女性首次以同妻身份出现在电视里。“她的部分最后播出了5分钟,录制过程中,柴静和编导都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
在2011年出现的一个叫“同妻在行动”的网络小组里,Kathy是来自华东某城的一位同妻。对丈夫产生怀疑后,她通过私家侦探找到了丈夫出轨的行踪和证据。她曾建议丈夫去看心理医生,被拒绝后,她以男人身份进入丈夫常去的同志聊天室,有同志告诉她,“同性恋改不掉,只会越陷越深。”孩子突发重病时,她发现丈夫仍在与同性情人约会。愤怒又绝望的她在网上与丈夫的同性情人展开了激烈的骂战,并将丈夫与情人的艳照发布到网络空间。
另一位同妻,25岁的小莫,与丈夫相识11年后结婚。婚后,她遭遇了严重的家暴:牙齿被打落,肋骨被打变形。丈夫殴打她时,公公就在隔壁房间却视若无睹。后来,她才知道丈夫一家早就默认了他的性取向。“为了面子,他爷爷是老师,结婚时风光得很。”小莫提出离婚,家人坚决反对,不得已她向家人说出真相,并到法院提起诉讼。判决后第二天,丈夫就从那个城市消失了。
张北川教授记得,十多年来,他接触的同妻们,有的初为人妻,有的怀孕9个月,还有的已是祖母辈分。“我清楚地记得电话中,一些女性因压抑太久和痛苦太沉重,以致失控时的凄厉哭声,”对同妻们的伤痕累累,张北川渐有感知。
2008年底,他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特地邀请两位同妻参会。其中一位,20分钟里,一句话也没说;还有一位,自始至终坐在观众席里,背对着人们说话。这次大会直接促成了第一次的同妻联合。这一年,参加大会的、关注华人性权利的民间组织“粉色空间性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开始跟进同妻议题研究。
2009年3月底,张北川与粉色空间联合发起了首届中国同妻会。他们在青岛找了一个宾馆,以私密的方式召开了这次会议。除了粉色空间负责人何小培女士、张北川教授外,参加会议的,包括来自山东、辽宁、江苏、陕西等各地的9位同妻、1名已婚男同和1名艾滋病毒感染者。有同妻因为担心身份暴露甚至戴着墨镜来,直到与其他同妻相遇,在宾馆里聊了整整一夜……研讨会开了两天,从诉苦开始。
与会者联合署名的“同妻联合声明”里这样写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同性恋者概莫能外……两个性取向迥异的人组成的婚姻,就像埋了一颗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会炸毁现有的一切平静。爆炸的时间也许是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要从哭泣自怜和网络呻吟中走出,一起去帮助那些还不敢站出来的同妻争取自身权利”。这些共识被整理为国内第一份、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份的《同妻联合声明》,发表在关注同志问题的《朋友》刊物上。
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同妻们打出了“同妻到我为止”的宣言。之后,它成为同妻网络中流传最广的一句口号。这份联合声明和这句口号,都被萧瑶放在中国同妻家园网首页最醒目的位置上。因这次研讨会而第一次聚集起来的同妻们,还一起去检查艾滋病,甚至集体“参观”了一直好奇却不敢独自进入的同性恋酒吧,“想看看自己老公的另一面是怎么样”。
首次同妻联合会,在《同妻联合声明》中被定性为“很成功的富有意义的开创性会议”。本来不愿放手的那位同妻,终于解开心结,同意离婚。经讨论列出的15件实事,如成立自己的组织“同妻家园”、建立线下互助小组、采写同妻百人故事、成立热线等等,正等待着满腔热情的同妻们一一完成。
“我也觉得她苦,
一辈子都还不起。”
“与女性拉手、接吻、性生活,假装都可以,但临到结婚,要过一辈子,就做不到了。同志中很大一部分人确实想与异性结婚,有的甚至对自己是同志都没有认同,会自我暗示说,那个女人很好,我们过得很好。一两个月后,本质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广州同志阿强说。他不止一次碰到徘徊在婚姻边缘的同志向他吐苦水。
“很多同志过不了自己那关,他把女人一招一招哄在婚姻关系里,以为结婚就好了。之后,他们可能会消极应对婚姻,对妻子家暴,更多是冷暴力,他借口不回家、讲话没好语气……同性恋者的异性婚姻靠谎言堆积起来,内心的东西是任何谎言都无法掩盖的。”阿强说。
晓渠是一位60后已婚同志,出生于北方某个工人家庭。1999年,他离家到外地打工赚钱时,还不了解外面的环境。那时他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他将婚姻视作一种牺牲。“年轻时觉得勉强自己可以给她幸福,后来发现有些东西是给不了的。对她肯定有欺骗,如果不隐瞒,谁会愿意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在网络渐渐发达起来后,晓渠接触到有关同性恋的信息,知道还有人跟他一样,甚至不结婚也活得很好。他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个年轻男孩,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不过,男孩送了他一本李银河的《同性恋亚文化》。
晓渠曾半夜在家中客厅里拿起一把水果刀企图自杀,因为女儿在睡梦中突然惊醒最终断了念头。最后,他跟姐姐坦言,“那种感觉如释重负”。他嘱咐姐姐对妻子包容,“我们家欠她的。”
晓渠从没想过离婚。他说生活的惟一希望就是家,外出打工赚钱也是为了养家,尽管他从来没爱过妻子。离家十多年后,他独自在几千公里外的南方小城工作,妻子在老家照顾女儿。每年春节后离开时,全家人都抱头痛哭。“老婆和我不一样,她是不舍,我是愧疚。”
他跟女儿关系很好。有天他问女儿,“如果你发现爸爸不是完美的人,怎么办?”女儿想了很久说,“每个人都有缺陷,谁都会不完美。”事后,女儿偷偷问小伙伴,“你说我爸问这话是啥意思?”他原本打算为孩子有天发现他是同志做铺垫,问完又觉得这对孩子还是太突然了。
几年前,他找过一个情人,对方也是已婚同志,两人在一起3年。这一切,他在老家的妻子一无所知。“我不担心她发现我是同性恋。她提出离婚,我会同意,但只要她不提出来,我不可能离婚。如果她知道,我估计她要挣扎很长时间。”
他对爱情仍怀有憧憬,又悲观地觉得:“找到彼此相爱的,对我来说,太渺茫了。”他知道自己迟早会回老家,与妻子女儿生活在一起。“我是觉得很惨,年纪大了,你要抓那个东西,怎么都抓不到。与其被别人挑,不如放弃了。”晓渠嘴角微微抽动,“我也觉得她过得苦,一辈子都还不起。”
“同妻”群体与复杂的社会现实
起初,粉色空间性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何小培觉得,解决同妻问题,大部分可以参考同志群体的经验。比如,同志群体是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条热线组织起来的,那么,同妻也可以试试。研讨会上,有8个人愿意在自己的城市主持同妻热线。她们买了新的手机卡,将号码印上宣传名片,还挂在一个从来不更新、只提供联系方式的同妻网页上。然而,何小培很快发现,印制名片是最没用的一种办法——因为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散发。发给大街上的普通人,显得有点唐突;发给同性恋酒吧里的男同们,又显得特别愚蠢:“不可能有男同性恋把名片带给自己老婆的吧?”
即便知道了号码,真正要拨出电话,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打给粉色空间的同妻热线里,有人将号码牢牢记着几个月,却一直不敢打,“因为一打,就说明我丈夫是同性恋了。”还有的人,几个小时似乎讲完了一辈子憋着的话,直到听筒发烫仍不肯放手。无论是哪种情况,所有电话中,“从来没有人打来第二次”。
“同妻”,只是一个伴随婚姻而被赋予的身份标签。在婚姻中,它意味日复一日的隐忍和煎熬。婚姻结束,它又代表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于是,再婚的同妻,没有多余心力为别人鼓与呼;离婚的同妻,又宁愿脱离这个群体,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去。它就像一个游牧民族,不容易集合,不容易静下心来发出声音。“同妻中缺少积极分子和领袖人物,我们只能慢慢寻找一种方式”,何小培说。
而同妻们声讨的对象,在婚姻中对立的男同们,其实也是另一个弱势群体。“不能因为支持弱者发声,而伤害另一个群体”,张北川教授担心,同妻问题的声张,很可能强化社会对于男同性恋者的歧视。最近,他听说的一条“新闻”是,在浙江某县级市,一个高一男生,因为向同学坦白了自己的同性取向,被勒令检讨并强制退学。
在农村地区,倘若一个男人三四十岁了还不结婚,可能被唾沫星子砸得不敢出门,也意味着可预见的晚景凄凉。而在城市,面对着指望早日含饴弄孙的父母,很多男同们亦可能违心走入婚姻。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面前,男同和同妻们又是一体的。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要解放男同性恋者的妻子,首先要解放男同性恋者的身心”,同妻问题的部分解决,有赖于同性恋者平权运动的进展。“如果从教育和法律手段,能较好地尊重和保障男同的权益,那么,同妻会大幅减少。”张北川说。
同妻群体并非中国独有。在其他亚洲国家,有高比例的男同隐瞒真相与女性结婚。美国、法国也都有类似同妻网站。在张北川教授看来,男同性恋者并非不能结婚,而是不能隐瞒性取向等重大事项结婚。于是,他常常建议,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男同们,从良知的角度出发,不要结婚。而那些可能走入婚姻的,则应在婚前向女方坦陈自己的性取向,由女方决定是否要成为下一个同妻。
千万人的救赎,路在何方
志愿者,是这个群体中的特殊角色。志愿者小易第一次申请加入“天使折翅”QQ群时,感觉自己进了一个“土匪窝”。
还没等她自我介绍,一位网名“游走”的成员立刻发出要求:“视频!”小易愣了一下,回答说,自己从来不用视频设备。不停顿地,对话框里闪出“游走”的第二句话:“把你的电话发给我,我要给你打电话,再让群主来验证你!”
这位网名“游走”的成员,是男同丈夫的第三任妻子,在小县城里艰难地结束一段伤痕累累的婚姻后,“从一个单纯不懂人事的小姑娘,成长为态度亢奋激烈的斗争者”。
收到这份充满怀疑与敌意的“见面礼”,小易领教了同妻群的特殊。时间长了,她还发现不同的同妻群有着不同的舆论氛围。有的群,宣称要理解丈夫,保持婚姻;有的群,比如小易最后留在其中的天使折翅QQ群,“一旦群里某位同妻离婚的消息出来,一大片的恭喜就会出自其他同妻键盘,欢愉跳跃在屏幕上”。
另一位志愿者林一刻,是在今年夏天才知道同妻群体的。她在围观吕丽萍反同言论引起的网络骂战时,看到评论中的“同妻”字眼。顺藤摸瓜第一次进入天涯同妻论坛时,林一刻看得发怵,“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接着,她也申请加入了小易所在的QQ群。
200名群成员里,像小易和林一刻这样的志愿者有四五位。志愿者们参与讨论,中和消极情绪,特别要表达的是,“看看外面的直人(指普通人)都是怎么想的”。
“不能让同妻觉得,谁让我这么倒霉,谁让我们国家和社会对同性恋这么不公平呢?”林一刻觉得,即使当男同不再遭受社会压力时,仍然会有自私自利的男同们,因为想要孩子、想找个依靠等各种利益驱动而骗婚。于是,她开始写作一篇长文,名为《同志骗婚手册》,以提醒未婚女性。
在征得同妻群成员的同意后,她还以“同妻在行动”的名字,分别注册了豆瓣小组和新浪微博。公益博客“最后一个同妻”也同时上线。小易应邀,写了志愿者手记放上网络。一些原来只在QQ群里内部讨论的案例和言论,林一刻选择整理后也会放上不同的平台。然而,即便是在当下中国,这个话题依旧太过敏感。
如今,张北川教授计划着发起国内第一个关于同妻群体的调查,萧瑶计划完成那个还未实现的同妻百人访谈,而志愿者们则在思考,若是由同妻提出婚姻无效、骗婚成本将会提高,这方法是否可行?社会各界是否应对“同妻”这一群体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呢?
“今天的社会流动性、信息丰富程度、观念现代化程度、经济繁荣程度,都足以支持有想法的男同性恋者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全面了解自己的性取向,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需要,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无伤于他人,是尊严生活的基础。” 一位网名沧水的男同称,“同妻到我为止”,必定需要男同性恋者的坚持与自觉——沧水自己,就是一名拒绝结婚的男同性恋者。
同妻群体的救赎,这个涉及社会制度、文化认知、法律规范等等内容的庞大议题,究竟路在何方?似乎只能经由这样的点滴进步和无限的时间方能解答……
(据《中国新闻周刊》《中华网》《南方人物周刊》等)
她们遭遇命运的“黑色彩票”
案例一:为了孩子她选择了隐忍
在哈市一所学校当教师的晓悦,她的丈夫在哈市也有着让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在外人眼里,晓悦的丈夫孝顺老人、疼爱妻子、擅长家务、性情温和,几乎没有缺点。“我所有的朋友都羡慕我找了个好老公。”但是只有两人独处时,晓悦总感觉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自己,从结婚开始就每天找各种借口不回家。“我们结婚一年,夫妻生活简直屈指可数,一个吻、一个简单的拥抱……夫妻间的任何亲密举动他都不喜欢甚至反感。”婚前除了丈夫,晓悦没有跟别的男人正式谈过恋爱,她对男人的经验少得可怜。即使这样,晓悦也能感觉到自己的丈夫不太正常。2011年9月的一天,怀孕5个月的晓悦从外地的娘家提前回到哈市,事先没有告诉丈夫,想给他一个惊喜。可当晓悦轻手轻脚地打开自家房门后,眼前的一幕让她几乎昏厥,丈夫和另一个男人在客厅沙发上赤身裸体……晓悦站在门口呆若木鸡。
之后的3天,晓悦没有和丈夫哭闹,她只是不吃不睡。“我不敢闭眼睛,一闭上眼睛就是他和别的男人在一起的画面。”晓悦的丈夫下跪,甚至自残,他用各种方法祈求晓悦不要离婚、不要告诉他的父母他是同性恋的真相,他甚至对晓悦说,“只要你不离婚,就算你生完孩子在外面找个男人,我也无所谓!”濒临崩溃的晓悦在网上发现了“同妻”群,她发现原来全国各地还有这么多和她一样遭遇的女人。
如今,临近预产期的晓悦已经能平静地讲诉自己的遭遇,“我不能让孩子出生就没有爸爸,我不会离婚。他说他不会是个好丈夫,但一定会是个好爸爸”。
案例二:她带着孩子毅然离婚
在长春市某银行工作的雅晴婚后得知丈夫是同性恋后,毅然带着2岁的女儿选择了离婚。“将来,我一定会告诉女儿我和他父亲离婚的原因。”
2011年10月,雅晴无意中发现丈夫得了尖锐湿疣。随后,雅晴发现丈夫的手机里经常有暧昧的短信,而且丈夫上网时浏览的都是一些同志网站。在一次跟踪后,雅晴终于发现丈夫和一个男人去宾馆开房。“他从前种种的不正常举动现在都能想通了,因为他是同性恋,所以他当我是‘空气’;因为他不喜欢女人,所以他根本不愿意碰我……”
雅晴说,拖得越久伤害越大。离婚后的雅晴带着女儿过得很平静。只是她不明白为什么“男同”要选择和一个无辜的女人结婚来向社会证明自己是正常人?“难道我只是被利用来掩饰和完成传宗接代任务的工具吗?如果我婚前就知道真相,哪怕我再爱他,我也不会选择这段婚姻,哪怕永远一个人,也不要受这样的苦。”
在记者调查的全国各地近40位“同妻”中,像雅晴这样,知道真相后马上选择离婚的“同妻”只有9人。一位39岁的“同妻”对记者说,“毕竟在外人眼里他还是个好丈夫、好爸爸,能担负起他在这个家的责任。”多数“同妻”都为了孩子选择了隐忍,很多“同妻”对离婚十分恐惧,包括害怕社会舆论与污名、受人怜悯和歧视……近半数“同妻”还提到自己曾经有过自杀的意念和行动。
案例三:结婚就是悲剧的开始
听到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嘶哑的男人声音时,萧瑶整个人都冻住了。这个男人,给她的丈夫发暧昧信息,称呼他为“傻瓜”。不久,丈夫向她坦白,自己是同性恋者。2007年6月,24岁的萧瑶结婚不过一个多月。和所有新娘一样,萧瑶曾以为丈夫便是生命中名副其实的那个人。两人在搭车时相遇,一见钟情。奇怪的是,第一次牵手时,丈夫就像碰到烫手的山芋一样马上扔开。
婚后,细致贴心的丈夫突然变了模样。新婚之夜躲着她睡,之后便是晚归、疏离。接着是家庭暴力。有一次,两人还在聊天谈笑,丈夫的拳头冷不防地朝自己打过来。萧瑶眼角顿时红肿,鼻孔刷刷地往外流出暖暖的东西。她以为是鼻涕,可旁边的枕巾立刻染得鲜红。在冬夜里,丈夫先是歇斯底里地笑,继而抱着她,哭着请求原谅。萧瑶恐惧极了,压抑着哭声一动不动。那天的日记里,她写,“我闭了眼,这个世界便在我身边死去。”
本以为同性恋群体与自己毫无瓜葛的萧瑶,意识到自己中了命运的“黑色彩票”。当丈夫在婚礼上向她父亲保证将会照顾她一生一世时,正是悲剧开场的提示声。她不敢告诉任何人,她开始在网络里拼命寻找信息。然而,除了极少数报刊猎奇性地写到一两个同妻的故事外,少之又少。直到几个月之后,她才发现一个“华人同妻网”博客圈和“天使折翅”QQ群。那时,群里只有25个人,她还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帮助别人就像帮助
曾经弱小的自己”
四年后。2011年8月,萧瑶创办了“中国同妻家园”网。网站介绍中,她写道:“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同样不会想到社会中还有这么一个群体,同妻家园将会努力帮助更多相同遭遇的女性。”
“同妻”,是男同性恋者的妻子。因为丈夫的性取向,她们大多遭遇忽视、冷漠、第三者、家庭暴力。她们是被一个弱势群体伤害的更弱势者。据青岛大学医学院张北川教授调查,中国15岁以上的男同/双性恋者应在近1800万人。考虑到适婚年龄等因素,同妻数量的底线为1000万较合适。这1000万的女性,沉默而隐秘,是生活舞台上无声的在场者,直到今年夏天。
2011年7月,名为“同妻在行动”的新浪微博、豆瓣小组悄然出现。公益博客“最后一个同妻”。紧随其后。8月,是萧瑶的网站和论坛。凭借一群志愿者、研究者、特别是同妻们自身的力量,这个群体正在被集合与组织。同妻们开始了“发声练习”。在博客签名档,她们写着:“世界于我,本应是更美好的模样。”
工作依旧很忙。萧瑶现居西安,在政府部门工作,她只在晚上有空。晚上,她又忙于招募中国同妻家园的网站管理员和论坛版主。网站是粉色界面,“同妻动态”“法律援助”“防艾知识”等栏目分列,论坛成员100多人——一切只是初具雏形。另有一部同妻互助热线,187开头的手机号,在每晚6点半至10点开通。
唯一的接线员,只有萧瑶自己。她同时还是“天使折翅”同妻QQ群的管理员。这个群已经满员,偶尔,她得把群里一些不太说话的男同性恋者“请”出去,空出位置,接受新同妻的加入。
“这不是荣耀,虽然也并不丢人”,看到她这么积极热心,一位朋友曾直接表达不悦。2008年,萧瑶离婚后,朋友劝她,忘记同妻这个身份,永远不要回头,走得越远越好。她于是一度远离网络。不过半年后,她还是折返回来。“帮助别人,就像帮助那个时期很弱小的自己”。
如今,4年多过去,加上之后陆续新开的分群,同妻群成员已有750人左右。现在,她一边维护同妻群,一边却在期盼,有那么一天,同妻群能够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宣告解散。然而,陌生的入群申请却从未间断,好像“一个无底洞般填不满”。
“同妻到我为止”的宣言
张北川是国内首位在男同性恋人群中进行大规模艾滋病干预的专家,被人称为“中国同性恋研究之父”,致力于同志研究22年,他是国内接触同志数量最多的专家。在过去16年里,他接触过数百位同妻。1995年起,就有一个同妻经常给他打电话,多次去办公室与他交流。在央视的调查节目《以生命的名义》中,这位女性首次以同妻身份出现在电视里。“她的部分最后播出了5分钟,录制过程中,柴静和编导都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
在2011年出现的一个叫“同妻在行动”的网络小组里,Kathy是来自华东某城的一位同妻。对丈夫产生怀疑后,她通过私家侦探找到了丈夫出轨的行踪和证据。她曾建议丈夫去看心理医生,被拒绝后,她以男人身份进入丈夫常去的同志聊天室,有同志告诉她,“同性恋改不掉,只会越陷越深。”孩子突发重病时,她发现丈夫仍在与同性情人约会。愤怒又绝望的她在网上与丈夫的同性情人展开了激烈的骂战,并将丈夫与情人的艳照发布到网络空间。
另一位同妻,25岁的小莫,与丈夫相识11年后结婚。婚后,她遭遇了严重的家暴:牙齿被打落,肋骨被打变形。丈夫殴打她时,公公就在隔壁房间却视若无睹。后来,她才知道丈夫一家早就默认了他的性取向。“为了面子,他爷爷是老师,结婚时风光得很。”小莫提出离婚,家人坚决反对,不得已她向家人说出真相,并到法院提起诉讼。判决后第二天,丈夫就从那个城市消失了。
张北川教授记得,十多年来,他接触的同妻们,有的初为人妻,有的怀孕9个月,还有的已是祖母辈分。“我清楚地记得电话中,一些女性因压抑太久和痛苦太沉重,以致失控时的凄厉哭声,”对同妻们的伤痕累累,张北川渐有感知。
2008年底,他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特地邀请两位同妻参会。其中一位,20分钟里,一句话也没说;还有一位,自始至终坐在观众席里,背对着人们说话。这次大会直接促成了第一次的同妻联合。这一年,参加大会的、关注华人性权利的民间组织“粉色空间性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开始跟进同妻议题研究。
2009年3月底,张北川与粉色空间联合发起了首届中国同妻会。他们在青岛找了一个宾馆,以私密的方式召开了这次会议。除了粉色空间负责人何小培女士、张北川教授外,参加会议的,包括来自山东、辽宁、江苏、陕西等各地的9位同妻、1名已婚男同和1名艾滋病毒感染者。有同妻因为担心身份暴露甚至戴着墨镜来,直到与其他同妻相遇,在宾馆里聊了整整一夜……研讨会开了两天,从诉苦开始。
与会者联合署名的“同妻联合声明”里这样写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同性恋者概莫能外……两个性取向迥异的人组成的婚姻,就像埋了一颗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会炸毁现有的一切平静。爆炸的时间也许是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要从哭泣自怜和网络呻吟中走出,一起去帮助那些还不敢站出来的同妻争取自身权利”。这些共识被整理为国内第一份、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份的《同妻联合声明》,发表在关注同志问题的《朋友》刊物上。
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同妻们打出了“同妻到我为止”的宣言。之后,它成为同妻网络中流传最广的一句口号。这份联合声明和这句口号,都被萧瑶放在中国同妻家园网首页最醒目的位置上。因这次研讨会而第一次聚集起来的同妻们,还一起去检查艾滋病,甚至集体“参观”了一直好奇却不敢独自进入的同性恋酒吧,“想看看自己老公的另一面是怎么样”。
首次同妻联合会,在《同妻联合声明》中被定性为“很成功的富有意义的开创性会议”。本来不愿放手的那位同妻,终于解开心结,同意离婚。经讨论列出的15件实事,如成立自己的组织“同妻家园”、建立线下互助小组、采写同妻百人故事、成立热线等等,正等待着满腔热情的同妻们一一完成。
“我也觉得她苦,
一辈子都还不起。”
“与女性拉手、接吻、性生活,假装都可以,但临到结婚,要过一辈子,就做不到了。同志中很大一部分人确实想与异性结婚,有的甚至对自己是同志都没有认同,会自我暗示说,那个女人很好,我们过得很好。一两个月后,本质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广州同志阿强说。他不止一次碰到徘徊在婚姻边缘的同志向他吐苦水。
“很多同志过不了自己那关,他把女人一招一招哄在婚姻关系里,以为结婚就好了。之后,他们可能会消极应对婚姻,对妻子家暴,更多是冷暴力,他借口不回家、讲话没好语气……同性恋者的异性婚姻靠谎言堆积起来,内心的东西是任何谎言都无法掩盖的。”阿强说。
晓渠是一位60后已婚同志,出生于北方某个工人家庭。1999年,他离家到外地打工赚钱时,还不了解外面的环境。那时他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他将婚姻视作一种牺牲。“年轻时觉得勉强自己可以给她幸福,后来发现有些东西是给不了的。对她肯定有欺骗,如果不隐瞒,谁会愿意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在网络渐渐发达起来后,晓渠接触到有关同性恋的信息,知道还有人跟他一样,甚至不结婚也活得很好。他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个年轻男孩,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不过,男孩送了他一本李银河的《同性恋亚文化》。
晓渠曾半夜在家中客厅里拿起一把水果刀企图自杀,因为女儿在睡梦中突然惊醒最终断了念头。最后,他跟姐姐坦言,“那种感觉如释重负”。他嘱咐姐姐对妻子包容,“我们家欠她的。”
晓渠从没想过离婚。他说生活的惟一希望就是家,外出打工赚钱也是为了养家,尽管他从来没爱过妻子。离家十多年后,他独自在几千公里外的南方小城工作,妻子在老家照顾女儿。每年春节后离开时,全家人都抱头痛哭。“老婆和我不一样,她是不舍,我是愧疚。”
他跟女儿关系很好。有天他问女儿,“如果你发现爸爸不是完美的人,怎么办?”女儿想了很久说,“每个人都有缺陷,谁都会不完美。”事后,女儿偷偷问小伙伴,“你说我爸问这话是啥意思?”他原本打算为孩子有天发现他是同志做铺垫,问完又觉得这对孩子还是太突然了。
几年前,他找过一个情人,对方也是已婚同志,两人在一起3年。这一切,他在老家的妻子一无所知。“我不担心她发现我是同性恋。她提出离婚,我会同意,但只要她不提出来,我不可能离婚。如果她知道,我估计她要挣扎很长时间。”
他对爱情仍怀有憧憬,又悲观地觉得:“找到彼此相爱的,对我来说,太渺茫了。”他知道自己迟早会回老家,与妻子女儿生活在一起。“我是觉得很惨,年纪大了,你要抓那个东西,怎么都抓不到。与其被别人挑,不如放弃了。”晓渠嘴角微微抽动,“我也觉得她过得苦,一辈子都还不起。”
“同妻”群体与复杂的社会现实
起初,粉色空间性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何小培觉得,解决同妻问题,大部分可以参考同志群体的经验。比如,同志群体是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条热线组织起来的,那么,同妻也可以试试。研讨会上,有8个人愿意在自己的城市主持同妻热线。她们买了新的手机卡,将号码印上宣传名片,还挂在一个从来不更新、只提供联系方式的同妻网页上。然而,何小培很快发现,印制名片是最没用的一种办法——因为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散发。发给大街上的普通人,显得有点唐突;发给同性恋酒吧里的男同们,又显得特别愚蠢:“不可能有男同性恋把名片带给自己老婆的吧?”
即便知道了号码,真正要拨出电话,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打给粉色空间的同妻热线里,有人将号码牢牢记着几个月,却一直不敢打,“因为一打,就说明我丈夫是同性恋了。”还有的人,几个小时似乎讲完了一辈子憋着的话,直到听筒发烫仍不肯放手。无论是哪种情况,所有电话中,“从来没有人打来第二次”。
“同妻”,只是一个伴随婚姻而被赋予的身份标签。在婚姻中,它意味日复一日的隐忍和煎熬。婚姻结束,它又代表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于是,再婚的同妻,没有多余心力为别人鼓与呼;离婚的同妻,又宁愿脱离这个群体,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去。它就像一个游牧民族,不容易集合,不容易静下心来发出声音。“同妻中缺少积极分子和领袖人物,我们只能慢慢寻找一种方式”,何小培说。
而同妻们声讨的对象,在婚姻中对立的男同们,其实也是另一个弱势群体。“不能因为支持弱者发声,而伤害另一个群体”,张北川教授担心,同妻问题的声张,很可能强化社会对于男同性恋者的歧视。最近,他听说的一条“新闻”是,在浙江某县级市,一个高一男生,因为向同学坦白了自己的同性取向,被勒令检讨并强制退学。
在农村地区,倘若一个男人三四十岁了还不结婚,可能被唾沫星子砸得不敢出门,也意味着可预见的晚景凄凉。而在城市,面对着指望早日含饴弄孙的父母,很多男同们亦可能违心走入婚姻。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面前,男同和同妻们又是一体的。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要解放男同性恋者的妻子,首先要解放男同性恋者的身心”,同妻问题的部分解决,有赖于同性恋者平权运动的进展。“如果从教育和法律手段,能较好地尊重和保障男同的权益,那么,同妻会大幅减少。”张北川说。
同妻群体并非中国独有。在其他亚洲国家,有高比例的男同隐瞒真相与女性结婚。美国、法国也都有类似同妻网站。在张北川教授看来,男同性恋者并非不能结婚,而是不能隐瞒性取向等重大事项结婚。于是,他常常建议,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男同们,从良知的角度出发,不要结婚。而那些可能走入婚姻的,则应在婚前向女方坦陈自己的性取向,由女方决定是否要成为下一个同妻。
千万人的救赎,路在何方
志愿者,是这个群体中的特殊角色。志愿者小易第一次申请加入“天使折翅”QQ群时,感觉自己进了一个“土匪窝”。
还没等她自我介绍,一位网名“游走”的成员立刻发出要求:“视频!”小易愣了一下,回答说,自己从来不用视频设备。不停顿地,对话框里闪出“游走”的第二句话:“把你的电话发给我,我要给你打电话,再让群主来验证你!”
这位网名“游走”的成员,是男同丈夫的第三任妻子,在小县城里艰难地结束一段伤痕累累的婚姻后,“从一个单纯不懂人事的小姑娘,成长为态度亢奋激烈的斗争者”。
收到这份充满怀疑与敌意的“见面礼”,小易领教了同妻群的特殊。时间长了,她还发现不同的同妻群有着不同的舆论氛围。有的群,宣称要理解丈夫,保持婚姻;有的群,比如小易最后留在其中的天使折翅QQ群,“一旦群里某位同妻离婚的消息出来,一大片的恭喜就会出自其他同妻键盘,欢愉跳跃在屏幕上”。
另一位志愿者林一刻,是在今年夏天才知道同妻群体的。她在围观吕丽萍反同言论引起的网络骂战时,看到评论中的“同妻”字眼。顺藤摸瓜第一次进入天涯同妻论坛时,林一刻看得发怵,“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接着,她也申请加入了小易所在的QQ群。
200名群成员里,像小易和林一刻这样的志愿者有四五位。志愿者们参与讨论,中和消极情绪,特别要表达的是,“看看外面的直人(指普通人)都是怎么想的”。
“不能让同妻觉得,谁让我这么倒霉,谁让我们国家和社会对同性恋这么不公平呢?”林一刻觉得,即使当男同不再遭受社会压力时,仍然会有自私自利的男同们,因为想要孩子、想找个依靠等各种利益驱动而骗婚。于是,她开始写作一篇长文,名为《同志骗婚手册》,以提醒未婚女性。
在征得同妻群成员的同意后,她还以“同妻在行动”的名字,分别注册了豆瓣小组和新浪微博。公益博客“最后一个同妻”也同时上线。小易应邀,写了志愿者手记放上网络。一些原来只在QQ群里内部讨论的案例和言论,林一刻选择整理后也会放上不同的平台。然而,即便是在当下中国,这个话题依旧太过敏感。
如今,张北川教授计划着发起国内第一个关于同妻群体的调查,萧瑶计划完成那个还未实现的同妻百人访谈,而志愿者们则在思考,若是由同妻提出婚姻无效、骗婚成本将会提高,这方法是否可行?社会各界是否应对“同妻”这一群体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呢?
“今天的社会流动性、信息丰富程度、观念现代化程度、经济繁荣程度,都足以支持有想法的男同性恋者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全面了解自己的性取向,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需要,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无伤于他人,是尊严生活的基础。” 一位网名沧水的男同称,“同妻到我为止”,必定需要男同性恋者的坚持与自觉——沧水自己,就是一名拒绝结婚的男同性恋者。
同妻群体的救赎,这个涉及社会制度、文化认知、法律规范等等内容的庞大议题,究竟路在何方?似乎只能经由这样的点滴进步和无限的时间方能解答……
(据《中国新闻周刊》《中华网》《南方人物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