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妻”:1000万沉默而隐秘的折翅天使

来源 :健康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bz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丈夫的性取向,她们大多遭遇忽视、冷漠、第三者和家庭暴力,她们是被一个弱势群体伤害的更弱势者。她们与他们,是家庭中的对立面,然而又并肩站在社会的面前。如今,即便是在开放已久的中国,她们与他们的话题依旧太过敏感……
  
  她们遭遇命运的“黑色彩票”
  
  案例一:为了孩子她选择了隐忍
  在哈市一所学校当教师的晓悦,她的丈夫在哈市也有着让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在外人眼里,晓悦的丈夫孝顺老人、疼爱妻子、擅长家务、性情温和,几乎没有缺点。“我所有的朋友都羡慕我找了个好老公。”但是只有两人独处时,晓悦总感觉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自己,从结婚开始就每天找各种借口不回家。“我们结婚一年,夫妻生活简直屈指可数,一个吻、一个简单的拥抱……夫妻间的任何亲密举动他都不喜欢甚至反感。”婚前除了丈夫,晓悦没有跟别的男人正式谈过恋爱,她对男人的经验少得可怜。即使这样,晓悦也能感觉到自己的丈夫不太正常。2011年9月的一天,怀孕5个月的晓悦从外地的娘家提前回到哈市,事先没有告诉丈夫,想给他一个惊喜。可当晓悦轻手轻脚地打开自家房门后,眼前的一幕让她几乎昏厥,丈夫和另一个男人在客厅沙发上赤身裸体……晓悦站在门口呆若木鸡。
  之后的3天,晓悦没有和丈夫哭闹,她只是不吃不睡。“我不敢闭眼睛,一闭上眼睛就是他和别的男人在一起的画面。”晓悦的丈夫下跪,甚至自残,他用各种方法祈求晓悦不要离婚、不要告诉他的父母他是同性恋的真相,他甚至对晓悦说,“只要你不离婚,就算你生完孩子在外面找个男人,我也无所谓!”濒临崩溃的晓悦在网上发现了“同妻”群,她发现原来全国各地还有这么多和她一样遭遇的女人。
  如今,临近预产期的晓悦已经能平静地讲诉自己的遭遇,“我不能让孩子出生就没有爸爸,我不会离婚。他说他不会是个好丈夫,但一定会是个好爸爸”。
  
  案例二:她带着孩子毅然离婚
  在长春市某银行工作的雅晴婚后得知丈夫是同性恋后,毅然带着2岁的女儿选择了离婚。“将来,我一定会告诉女儿我和他父亲离婚的原因。”
  2011年10月,雅晴无意中发现丈夫得了尖锐湿疣。随后,雅晴发现丈夫的手机里经常有暧昧的短信,而且丈夫上网时浏览的都是一些同志网站。在一次跟踪后,雅晴终于发现丈夫和一个男人去宾馆开房。“他从前种种的不正常举动现在都能想通了,因为他是同性恋,所以他当我是‘空气’;因为他不喜欢女人,所以他根本不愿意碰我……”
  雅晴说,拖得越久伤害越大。离婚后的雅晴带着女儿过得很平静。只是她不明白为什么“男同”要选择和一个无辜的女人结婚来向社会证明自己是正常人?“难道我只是被利用来掩饰和完成传宗接代任务的工具吗?如果我婚前就知道真相,哪怕我再爱他,我也不会选择这段婚姻,哪怕永远一个人,也不要受这样的苦。”
  在记者调查的全国各地近40位“同妻”中,像雅晴这样,知道真相后马上选择离婚的“同妻”只有9人。一位39岁的“同妻”对记者说,“毕竟在外人眼里他还是个好丈夫、好爸爸,能担负起他在这个家的责任。”多数“同妻”都为了孩子选择了隐忍,很多“同妻”对离婚十分恐惧,包括害怕社会舆论与污名、受人怜悯和歧视……近半数“同妻”还提到自己曾经有过自杀的意念和行动。
  
  案例三:结婚就是悲剧的开始
  听到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嘶哑的男人声音时,萧瑶整个人都冻住了。这个男人,给她的丈夫发暧昧信息,称呼他为“傻瓜”。不久,丈夫向她坦白,自己是同性恋者。2007年6月,24岁的萧瑶结婚不过一个多月。和所有新娘一样,萧瑶曾以为丈夫便是生命中名副其实的那个人。两人在搭车时相遇,一见钟情。奇怪的是,第一次牵手时,丈夫就像碰到烫手的山芋一样马上扔开。
  婚后,细致贴心的丈夫突然变了模样。新婚之夜躲着她睡,之后便是晚归、疏离。接着是家庭暴力。有一次,两人还在聊天谈笑,丈夫的拳头冷不防地朝自己打过来。萧瑶眼角顿时红肿,鼻孔刷刷地往外流出暖暖的东西。她以为是鼻涕,可旁边的枕巾立刻染得鲜红。在冬夜里,丈夫先是歇斯底里地笑,继而抱着她,哭着请求原谅。萧瑶恐惧极了,压抑着哭声一动不动。那天的日记里,她写,“我闭了眼,这个世界便在我身边死去。”
  本以为同性恋群体与自己毫无瓜葛的萧瑶,意识到自己中了命运的“黑色彩票”。当丈夫在婚礼上向她父亲保证将会照顾她一生一世时,正是悲剧开场的提示声。她不敢告诉任何人,她开始在网络里拼命寻找信息。然而,除了极少数报刊猎奇性地写到一两个同妻的故事外,少之又少。直到几个月之后,她才发现一个“华人同妻网”博客圈和“天使折翅”QQ群。那时,群里只有25个人,她还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帮助别人就像帮助
  曾经弱小的自己”
  
  四年后。2011年8月,萧瑶创办了“中国同妻家园”网。网站介绍中,她写道:“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同样不会想到社会中还有这么一个群体,同妻家园将会努力帮助更多相同遭遇的女性。”
   “同妻”,是男同性恋者的妻子。因为丈夫的性取向,她们大多遭遇忽视、冷漠、第三者、家庭暴力。她们是被一个弱势群体伤害的更弱势者。据青岛大学医学院张北川教授调查,中国15岁以上的男同/双性恋者应在近1800万人。考虑到适婚年龄等因素,同妻数量的底线为1000万较合适。这1000万的女性,沉默而隐秘,是生活舞台上无声的在场者,直到今年夏天。
  2011年7月,名为“同妻在行动”的新浪微博、豆瓣小组悄然出现。公益博客“最后一个同妻”。紧随其后。8月,是萧瑶的网站和论坛。凭借一群志愿者、研究者、特别是同妻们自身的力量,这个群体正在被集合与组织。同妻们开始了“发声练习”。在博客签名档,她们写着:“世界于我,本应是更美好的模样。”
  工作依旧很忙。萧瑶现居西安,在政府部门工作,她只在晚上有空。晚上,她又忙于招募中国同妻家园的网站管理员和论坛版主。网站是粉色界面,“同妻动态”“法律援助”“防艾知识”等栏目分列,论坛成员100多人——一切只是初具雏形。另有一部同妻互助热线,187开头的手机号,在每晚6点半至10点开通。
  唯一的接线员,只有萧瑶自己。她同时还是“天使折翅”同妻QQ群的管理员。这个群已经满员,偶尔,她得把群里一些不太说话的男同性恋者“请”出去,空出位置,接受新同妻的加入。
  “这不是荣耀,虽然也并不丢人”,看到她这么积极热心,一位朋友曾直接表达不悦。2008年,萧瑶离婚后,朋友劝她,忘记同妻这个身份,永远不要回头,走得越远越好。她于是一度远离网络。不过半年后,她还是折返回来。“帮助别人,就像帮助那个时期很弱小的自己”。
  如今,4年多过去,加上之后陆续新开的分群,同妻群成员已有750人左右。现在,她一边维护同妻群,一边却在期盼,有那么一天,同妻群能够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宣告解散。然而,陌生的入群申请却从未间断,好像“一个无底洞般填不满”。
  
   “同妻到我为止”的宣言
  
  张北川是国内首位在男同性恋人群中进行大规模艾滋病干预的专家,被人称为“中国同性恋研究之父”,致力于同志研究22年,他是国内接触同志数量最多的专家。在过去16年里,他接触过数百位同妻。1995年起,就有一个同妻经常给他打电话,多次去办公室与他交流。在央视的调查节目《以生命的名义》中,这位女性首次以同妻身份出现在电视里。“她的部分最后播出了5分钟,录制过程中,柴静和编导都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
  在2011年出现的一个叫“同妻在行动”的网络小组里,Kathy是来自华东某城的一位同妻。对丈夫产生怀疑后,她通过私家侦探找到了丈夫出轨的行踪和证据。她曾建议丈夫去看心理医生,被拒绝后,她以男人身份进入丈夫常去的同志聊天室,有同志告诉她,“同性恋改不掉,只会越陷越深。”孩子突发重病时,她发现丈夫仍在与同性情人约会。愤怒又绝望的她在网上与丈夫的同性情人展开了激烈的骂战,并将丈夫与情人的艳照发布到网络空间。
  另一位同妻,25岁的小莫,与丈夫相识11年后结婚。婚后,她遭遇了严重的家暴:牙齿被打落,肋骨被打变形。丈夫殴打她时,公公就在隔壁房间却视若无睹。后来,她才知道丈夫一家早就默认了他的性取向。“为了面子,他爷爷是老师,结婚时风光得很。”小莫提出离婚,家人坚决反对,不得已她向家人说出真相,并到法院提起诉讼。判决后第二天,丈夫就从那个城市消失了。
  张北川教授记得,十多年来,他接触的同妻们,有的初为人妻,有的怀孕9个月,还有的已是祖母辈分。“我清楚地记得电话中,一些女性因压抑太久和痛苦太沉重,以致失控时的凄厉哭声,”对同妻们的伤痕累累,张北川渐有感知。
  2008年底,他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特地邀请两位同妻参会。其中一位,20分钟里,一句话也没说;还有一位,自始至终坐在观众席里,背对着人们说话。这次大会直接促成了第一次的同妻联合。这一年,参加大会的、关注华人性权利的民间组织“粉色空间性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开始跟进同妻议题研究。
  2009年3月底,张北川与粉色空间联合发起了首届中国同妻会。他们在青岛找了一个宾馆,以私密的方式召开了这次会议。除了粉色空间负责人何小培女士、张北川教授外,参加会议的,包括来自山东、辽宁、江苏、陕西等各地的9位同妻、1名已婚男同和1名艾滋病毒感染者。有同妻因为担心身份暴露甚至戴着墨镜来,直到与其他同妻相遇,在宾馆里聊了整整一夜……研讨会开了两天,从诉苦开始。
  与会者联合署名的“同妻联合声明”里这样写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同性恋者概莫能外……两个性取向迥异的人组成的婚姻,就像埋了一颗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会炸毁现有的一切平静。爆炸的时间也许是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要从哭泣自怜和网络呻吟中走出,一起去帮助那些还不敢站出来的同妻争取自身权利”。这些共识被整理为国内第一份、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份的《同妻联合声明》,发表在关注同志问题的《朋友》刊物上。
  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同妻们打出了“同妻到我为止”的宣言。之后,它成为同妻网络中流传最广的一句口号。这份联合声明和这句口号,都被萧瑶放在中国同妻家园网首页最醒目的位置上。因这次研讨会而第一次聚集起来的同妻们,还一起去检查艾滋病,甚至集体“参观”了一直好奇却不敢独自进入的同性恋酒吧,“想看看自己老公的另一面是怎么样”。
  首次同妻联合会,在《同妻联合声明》中被定性为“很成功的富有意义的开创性会议”。本来不愿放手的那位同妻,终于解开心结,同意离婚。经讨论列出的15件实事,如成立自己的组织“同妻家园”、建立线下互助小组、采写同妻百人故事、成立热线等等,正等待着满腔热情的同妻们一一完成。
  
  “我也觉得她苦,
  一辈子都还不起。”
  
   “与女性拉手、接吻、性生活,假装都可以,但临到结婚,要过一辈子,就做不到了。同志中很大一部分人确实想与异性结婚,有的甚至对自己是同志都没有认同,会自我暗示说,那个女人很好,我们过得很好。一两个月后,本质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广州同志阿强说。他不止一次碰到徘徊在婚姻边缘的同志向他吐苦水。
  “很多同志过不了自己那关,他把女人一招一招哄在婚姻关系里,以为结婚就好了。之后,他们可能会消极应对婚姻,对妻子家暴,更多是冷暴力,他借口不回家、讲话没好语气……同性恋者的异性婚姻靠谎言堆积起来,内心的东西是任何谎言都无法掩盖的。”阿强说。
  晓渠是一位60后已婚同志,出生于北方某个工人家庭。1999年,他离家到外地打工赚钱时,还不了解外面的环境。那时他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他将婚姻视作一种牺牲。“年轻时觉得勉强自己可以给她幸福,后来发现有些东西是给不了的。对她肯定有欺骗,如果不隐瞒,谁会愿意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在网络渐渐发达起来后,晓渠接触到有关同性恋的信息,知道还有人跟他一样,甚至不结婚也活得很好。他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个年轻男孩,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不过,男孩送了他一本李银河的《同性恋亚文化》。
  晓渠曾半夜在家中客厅里拿起一把水果刀企图自杀,因为女儿在睡梦中突然惊醒最终断了念头。最后,他跟姐姐坦言,“那种感觉如释重负”。他嘱咐姐姐对妻子包容,“我们家欠她的。”
  晓渠从没想过离婚。他说生活的惟一希望就是家,外出打工赚钱也是为了养家,尽管他从来没爱过妻子。离家十多年后,他独自在几千公里外的南方小城工作,妻子在老家照顾女儿。每年春节后离开时,全家人都抱头痛哭。“老婆和我不一样,她是不舍,我是愧疚。”
  他跟女儿关系很好。有天他问女儿,“如果你发现爸爸不是完美的人,怎么办?”女儿想了很久说,“每个人都有缺陷,谁都会不完美。”事后,女儿偷偷问小伙伴,“你说我爸问这话是啥意思?”他原本打算为孩子有天发现他是同志做铺垫,问完又觉得这对孩子还是太突然了。
  几年前,他找过一个情人,对方也是已婚同志,两人在一起3年。这一切,他在老家的妻子一无所知。“我不担心她发现我是同性恋。她提出离婚,我会同意,但只要她不提出来,我不可能离婚。如果她知道,我估计她要挣扎很长时间。”
  他对爱情仍怀有憧憬,又悲观地觉得:“找到彼此相爱的,对我来说,太渺茫了。”他知道自己迟早会回老家,与妻子女儿生活在一起。“我是觉得很惨,年纪大了,你要抓那个东西,怎么都抓不到。与其被别人挑,不如放弃了。”晓渠嘴角微微抽动,“我也觉得她过得苦,一辈子都还不起。”
  
   “同妻”群体与复杂的社会现实
  
  起初,粉色空间性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何小培觉得,解决同妻问题,大部分可以参考同志群体的经验。比如,同志群体是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条热线组织起来的,那么,同妻也可以试试。研讨会上,有8个人愿意在自己的城市主持同妻热线。她们买了新的手机卡,将号码印上宣传名片,还挂在一个从来不更新、只提供联系方式的同妻网页上。然而,何小培很快发现,印制名片是最没用的一种办法——因为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散发。发给大街上的普通人,显得有点唐突;发给同性恋酒吧里的男同们,又显得特别愚蠢:“不可能有男同性恋把名片带给自己老婆的吧?”
  即便知道了号码,真正要拨出电话,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打给粉色空间的同妻热线里,有人将号码牢牢记着几个月,却一直不敢打,“因为一打,就说明我丈夫是同性恋了。”还有的人,几个小时似乎讲完了一辈子憋着的话,直到听筒发烫仍不肯放手。无论是哪种情况,所有电话中,“从来没有人打来第二次”。
   “同妻”,只是一个伴随婚姻而被赋予的身份标签。在婚姻中,它意味日复一日的隐忍和煎熬。婚姻结束,它又代表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于是,再婚的同妻,没有多余心力为别人鼓与呼;离婚的同妻,又宁愿脱离这个群体,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去。它就像一个游牧民族,不容易集合,不容易静下心来发出声音。“同妻中缺少积极分子和领袖人物,我们只能慢慢寻找一种方式”,何小培说。
  而同妻们声讨的对象,在婚姻中对立的男同们,其实也是另一个弱势群体。“不能因为支持弱者发声,而伤害另一个群体”,张北川教授担心,同妻问题的声张,很可能强化社会对于男同性恋者的歧视。最近,他听说的一条“新闻”是,在浙江某县级市,一个高一男生,因为向同学坦白了自己的同性取向,被勒令检讨并强制退学。
  在农村地区,倘若一个男人三四十岁了还不结婚,可能被唾沫星子砸得不敢出门,也意味着可预见的晚景凄凉。而在城市,面对着指望早日含饴弄孙的父母,很多男同们亦可能违心走入婚姻。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面前,男同和同妻们又是一体的。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要解放男同性恋者的妻子,首先要解放男同性恋者的身心”,同妻问题的部分解决,有赖于同性恋者平权运动的进展。“如果从教育和法律手段,能较好地尊重和保障男同的权益,那么,同妻会大幅减少。”张北川说。
  同妻群体并非中国独有。在其他亚洲国家,有高比例的男同隐瞒真相与女性结婚。美国、法国也都有类似同妻网站。在张北川教授看来,男同性恋者并非不能结婚,而是不能隐瞒性取向等重大事项结婚。于是,他常常建议,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男同们,从良知的角度出发,不要结婚。而那些可能走入婚姻的,则应在婚前向女方坦陈自己的性取向,由女方决定是否要成为下一个同妻。
  
   千万人的救赎,路在何方
  
  志愿者,是这个群体中的特殊角色。志愿者小易第一次申请加入“天使折翅”QQ群时,感觉自己进了一个“土匪窝”。
  还没等她自我介绍,一位网名“游走”的成员立刻发出要求:“视频!”小易愣了一下,回答说,自己从来不用视频设备。不停顿地,对话框里闪出“游走”的第二句话:“把你的电话发给我,我要给你打电话,再让群主来验证你!”
  这位网名“游走”的成员,是男同丈夫的第三任妻子,在小县城里艰难地结束一段伤痕累累的婚姻后,“从一个单纯不懂人事的小姑娘,成长为态度亢奋激烈的斗争者”。
  收到这份充满怀疑与敌意的“见面礼”,小易领教了同妻群的特殊。时间长了,她还发现不同的同妻群有着不同的舆论氛围。有的群,宣称要理解丈夫,保持婚姻;有的群,比如小易最后留在其中的天使折翅QQ群,“一旦群里某位同妻离婚的消息出来,一大片的恭喜就会出自其他同妻键盘,欢愉跳跃在屏幕上”。
  另一位志愿者林一刻,是在今年夏天才知道同妻群体的。她在围观吕丽萍反同言论引起的网络骂战时,看到评论中的“同妻”字眼。顺藤摸瓜第一次进入天涯同妻论坛时,林一刻看得发怵,“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接着,她也申请加入了小易所在的QQ群。
  200名群成员里,像小易和林一刻这样的志愿者有四五位。志愿者们参与讨论,中和消极情绪,特别要表达的是,“看看外面的直人(指普通人)都是怎么想的”。
  “不能让同妻觉得,谁让我这么倒霉,谁让我们国家和社会对同性恋这么不公平呢?”林一刻觉得,即使当男同不再遭受社会压力时,仍然会有自私自利的男同们,因为想要孩子、想找个依靠等各种利益驱动而骗婚。于是,她开始写作一篇长文,名为《同志骗婚手册》,以提醒未婚女性。
  在征得同妻群成员的同意后,她还以“同妻在行动”的名字,分别注册了豆瓣小组和新浪微博。公益博客“最后一个同妻”也同时上线。小易应邀,写了志愿者手记放上网络。一些原来只在QQ群里内部讨论的案例和言论,林一刻选择整理后也会放上不同的平台。然而,即便是在当下中国,这个话题依旧太过敏感。
  如今,张北川教授计划着发起国内第一个关于同妻群体的调查,萧瑶计划完成那个还未实现的同妻百人访谈,而志愿者们则在思考,若是由同妻提出婚姻无效、骗婚成本将会提高,这方法是否可行?社会各界是否应对“同妻”这一群体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呢?
  “今天的社会流动性、信息丰富程度、观念现代化程度、经济繁荣程度,都足以支持有想法的男同性恋者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全面了解自己的性取向,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需要,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无伤于他人,是尊严生活的基础。” 一位网名沧水的男同称,“同妻到我为止”,必定需要男同性恋者的坚持与自觉——沧水自己,就是一名拒绝结婚的男同性恋者。
  同妻群体的救赎,这个涉及社会制度、文化认知、法律规范等等内容的庞大议题,究竟路在何方?似乎只能经由这样的点滴进步和无限的时间方能解答……
  (据《中国新闻周刊》《中华网》《南方人物周刊》等)
其他文献
听别人说“一只榴莲三只鸡”,于是刘大爷便买了榴莲回来给夏日里消瘦不少的老伴进补。谁知道吃后,一连两天,大便不通,可把两老人折磨坏了。  虽然榴莲营养价值在水果中较高,有一定滋补作用,但滋补功效与母鸡等滋补品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只有有限的补气之用。并且,榴莲不宜多吃,否则会在肠胃中吸水膨胀,阻塞肠道,导致上火、大便干结。建议榴莲每天食用不能超过100克(净含量),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 
期刊
“牙好胃口就好。”中国人向来把吃与健康的关系看得格外重要,而要想吃得好,必须有一口好牙。但现在如果牙坏了,想换一颗假牙,其价格却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假牙制售就是暴利的行业”、“医生里,最赚钱的是口腔科的”,这些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风言风语究竟是真是假?近日记者在对假牙制售行业的暗访中,发现牙科诊所中一颗售价1500元的钴铬合金烤瓷牙,却有假牙生产商报出了70元的出厂价,这中间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期刊
近年来脂肪肝患者的年龄有低龄化、年轻化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三围”人群中,即回家围着电视、办公室围着电脑、出门围着汽车的人。生活方式上大多是多吃少动,生活单一,过度贴秋膘也容易造成了脂肪堆积。  脂肪肝是各种原因引起肝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通常所说的脂肪肝主要指因肥胖、糖尿病和酒精等因素所致的慢性脂肪肝。这类脂肪肝多为隐匿性起病,因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常在体检或因高血压、胆石症、冠心病等其他
期刊
白头发真会“拔一根长十根”吗?    2008年8月21日《杭州日报》报道,24岁的公司职员小冯头上长出几根白发,同事见了就想帮她拔掉,说年纪轻轻就长出白头发,多不好看呀。而小冯却不愿意,因为她听妈妈说白头发不能拔,因为“拔一根长十根”。同事很疑惑,白头发真的会越拔越多吗?    本刊提醒:  白头发拔一根长十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是人们在护理头发时的一个谣传。包围着头发的毛囊其实在胚胎形成时,
期刊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在年轻时曾被女朋友狠狠地羞辱过: 卢梭22岁那年,在自己的订婚典礼上,正沉浸在亲戚朋友的祝福声中时,和他订婚的女朋友却牵着另一位小伙子的手对卢梭说:“对不起,我觉得,我们在一起不会幸福。” 正沉浸在幸福中的卢梭呆若木鸡,在亲朋诧异的目光中,真想找地缝钻进去。   整个小镇都知道了他的事,在订婚的大好日子却被心爱的人狠狠抛弃。这是何等的羞辱!他决定逃离这个随时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的小镇
期刊
欧洲有一句俗语:当西红柿变红的时候,医生的脸就变绿了。对意大利人来说,西红柿是餐饮最必不可少的,即便意大利人偶尔有一顿不吃西红柿,他们也会来上一大瓶番茄酱。  西红柿最初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可以有效地防止衰老。据说,意大利南部的卡普里海岸之所以能吸引大批游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地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神奇的美容法。  (据《家庭医生在线》)    莲心茶强心又降压  
期刊
用保鲜膜减肥法不可取  2011年11月11日“生活网”报道,小任是哈市某高校的大学生,当下在她的学校流行的减肥方法是保鲜膜减肥法,将保鲜膜包裹在身体脂肪厚的部位,促进这些部位出汗和新陈代谢,以达到减肥目的。小任也采取了这种减肥法,却出现了大片红疹并伴有红肿的症状。    本刊提醒:  其实保鲜膜减肥法并没有科学依据。用保鲜膜包裹身体,加上运动,虽然能促进出汗,但会影响汗液的正常挥发,容易引起湿疹
期刊
他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有登顶世界最高峰,为摩托罗拉做广告、滑翔、出书等等足够吸引人们眼球的事件,他的每一个动静,都不会被媒体遗漏。他一身名人风范,行走在聚光灯下,他有足够多的粉丝,俨然已成为媒体上的魅力明星……  他曾被医生诊断可能下半辈子将在轮椅上度过,但此后四年却成功登上11座高峰;他用20年时光打造中国最成功的地产企业万科集团。他——就是万科董事长王石。      王石1951年1月
期刊
姓名:孔淑珍;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时间:1903年11月;  居住地点:大连市西岗区新华街;  生育:一儿一女;  健康状况:身体硬朗,耳不聋、眼不花,生活仍可以自理,还能干点儿家务活;  生活习惯:喜欢户外走动。  家住大连市西岗区新华街的孔淑珍老人虽说已经107岁高龄,但她除了身形有些消瘦,耳不聋、眼不花,生活仍可以自理,还能干点儿家务活。而且在孙子、孙女不在家的情况下,可以
期刊
【中图分类号】R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244-01  【摘要】外科牵涉的相关医疗领域比较广泛,并且占据着一定的医学位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外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医学的全面发展,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文章就外科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更好地对医学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外科 医学领域 重要性  引言  外科,从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