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利机构孤残学生的特长教育及影响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ju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我院孤残学生为例,主要从我院特长教育现状、教育措施、以及特长教育发展思考等环节进行论述,讨论孤残学生特长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更有效地来促进孤残学生的个性发展,维护孤残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孤残学生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福利机构;孤残学生;特长教育
  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共有儿童福利机构529个,孤残儿童54.9万人,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残疾人数为8296万人,其中0-6岁残疾儿童有167.8万,而且逐年增加。这些残疾孩子的残疾类型有智障,身体残疾和多重残疾,他们因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很容易导致学习、生活、情感、社会融合等各方面的挫败感和自卑感。同时,社会上也对他们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他们无能、无用,有的人甚至会排斥和歧视他们,导致这些孩子无法抬头挺胸走出“残疾”乃至“残废”的阴影。如何增强残疾孩子的自信心,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健康发展,从而顺利融入到主流社会当中来,是我们社会福利机构的特教工作者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我院在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过程当中,进行了一些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现对此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期待有更多的同行一起关注、解决这个问题。
  一、我院残疾学生的现状
  (一)孤残学生障碍类型复杂多样,且障碍程度加重。
  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我们特殊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2.残障类型增多,3.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目前我院有孤残学生280多名,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有脑瘫、唇腭裂、面裂、脑积水、唐氏综合征,很多学生还并伴有癫痫,语言功能障碍,四肢功能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等,多重障碍明显,且程度严重。
  (二)孤残学生普遍情感缺失,渴望感受家庭的温暖
  有研究指出:儿童福利机构,主要是以集体化的抚育模式为主,使得很多孤残学生出现了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卑、缺乏安全感、嫉妒、依赖性强、厌学等。加之孤残学生缺乏一个完整的家庭生长环境,没有父母的细心贴心照料,加上身患疾病或残疾,致使孤残学生精神依托孔雀。心理空缺已成为影响孤残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孤残学生家庭寄养模式,很多在寄养家庭的学生透过在寄养家庭的生活经历,他们感受到了类似原生家庭的亲情关系,享受到了“代理爸爸妈妈”的爱抚,弥补了一部分感情生活中亲情遗失的缺憾,这些经历对孤残儿童的发展大有裨益,但是也更加强了他们想拥有稳固而温暖的家庭的渴望。
  (三)孤残学生的生涯发展受限,期待美好生活的愿景
  目前我院生活在院外的寄养家庭里的有4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当中接受随班就读和职业培训教育的有将近一半的人数。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孩子们的行为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他们逐渐进入了青少年和青年时期,他们中的大多数认同主流价值观,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的规划上,有着自己的特别的需求。例如有两位青年男学生,已经有20岁了,患有痉挛性脑瘫,语言功能有障碍,四肢活动有障碍,但是智力接近正常水平。他们特别希望能有机会从事喜欢的计算机方面的工作。而另外一个女生,已满18岁,轻度脑瘫,偏瘫,左手、脚活动有障碍,智力发育迟缓,性格内向木讷。她很喜欢家政,希望将来能有机会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和其他人一样,享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四)孤残学生的亟待兴趣的培养和潜能开发
  人们常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有很多的孤残学生,他们虽然身有残疾,但是他们有特殊的天赋才能,普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可能还会制约、限制他们的发展。例如,我院有一位下肢残疾的初中生女孩——小月,她的身体和智力发展水平都很好,性格开朗、坚强,学习和接受能力都很强,喜欢各类体育项目,特别是乒乓球很厉害,曾经打遍附近的小伙伴们无敌手,包括身体正常的同学。另外一个女生,小红,智力发育迟缓,有轻微的精神障碍,性格内向,在校读初二,成绩不太好,但是美术天分很高,描摹和画动漫,极其逼真,大家看了她的画作,都赞叹不已。
  二、针对各类残疾学生的不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整合各项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特长教育和培训。
  (一)着眼学生兴趣爱好,重视缺陷补偿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各种残疾对儿童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影响,但其影响的只是某一阶段或者某一部分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而不是使整个身心停止发展,这就为残疾儿童的各种学习提供了基础。同时,各类残疾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些特殊性,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未被损害的部分,产生新的机能组合和新的条件联系,亦即代偿,也为残疾儿童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例如,针对那位喜欢家政的小兰同学,我们让她学习书法、弹电子琴、做粘貼画等特长,锻炼两只手的稳定性,继而带着她学习包饺子、做寿司等,她的右手也越来越灵活,能够基本完成这些手工活动。这些特长学习,既锻炼了她的能力,也满足了她的需求,她的脸上也露出了开心、满足的笑容。而那两位男生,我们给他们安排了象棋、画画等特长,既锻炼他们的脑力,也锻炼他们的精细动作,捏棋子,抓画笔,特别是小奇同学,画画很好,还能够使用剪刀把画作剪下来粘贴好。
  (二)积极开发孤残学生的潜能,彰显其优势特长
  在针对低龄残疾学生的特长教育方法上,我们重视的是他们的潜能开发。潜能开发指的是充分认识到儿童存在多元智能,同时关注儿童的优势和潜在功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描述了期望值的高低对孩子的影响。虽然这些孩子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残疾和缺陷,但是,老师没有灰心,和学生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融洽而有效的互动,鼓励学生们学习多种特长,有钢琴、舞蹈、葫芦丝、跆拳道等。同学们通过这些特长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以及通过电子琴考级考试,获得了空前的自信心,拥有了体验幸福感受的能力与素质。他们取得的这些成绩,还帮助他们获得了去美国参加夏令营的机会,让外国友人也为他们的自信、坚强、友好、善良和多才多艺深深折服。他们所学的这些特长,成了他们和外部世界交流和沟通的一座座桥梁。   (三)结合社会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创设特长展示平台
  “关注与关心孤残儿童”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彰显,为呼吁社会对孤残儿童的关注,我院积极努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并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师资力量,让我院的残疾孩子尽可能拥有最好的学习资源,来进行特长学习,取得最好的效果。例如小月同学,酷爱乒乓球,我们联系了各级残联,让她跟随残奥冠军、全国冠军练习轮椅乒乓,经过四年艰苦而不懈的努力训练,小月取得了小组出线权,明年將代表省队,参加全国性的大型比赛。而小红同学在义教美术老师的教导下,参加了各类考级和比赛,即将在年底带着自己的多件作品参加一个大型的公益美术展览。
  我院的残疾学生通过各类有针对性的特长学习,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其中小奇同学考上了省特教中专,学习计算机专业,成为我院第一位考进这个院校的学生;参加电子琴、舞蹈特长学习的同学们,都成功地被收养,拥有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温暖家庭;小兰同学在一个鞋厂里找到了一个简单的手工工作……
  学生们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特长学习,学到了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进取的精神。他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关心,学会了共处,学会了做人,为他们将来独立生活,顺利就业和社会融合,打下了坚实而牢靠的基石。我院将继续开展各项有特色、有效的特长教育,让每个残疾学生都能充满自信的活出精彩的人生!
  三、未来孤残学生特长教育发展的思考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和尊严,都有发展的潜质,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作为特教工作者,我们需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孤残学生的优势,通过优势的发挥来增进孤残学生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增加自信心。因此我院也将继续开展各项有特色、有实效的特长教育,让每个残疾学生都能充满自信的融合进主流社会的正常生活当中去,和所有的孩子共同幸福的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 !在发展中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努力: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营造特长教育氛围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是氛围的直接缔造者。以往儿童福利院的理念主要是将孤残儿童抚养成人。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把这些孤残学生培养成才,因此更应注重孤残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和特长发掘。所以,全院老师应上下一心,营造教育氛围,通过举办讲座、学习讨论等形式,使教师对特长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人人有特长实现的可能性达成共识。
  (二)重视师资力量,加大培训力度。
  由于福利院的特殊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的职业特殊性和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大部分的教师还是以专业护理、医疗康复为主,缺少必要的特教专业知识,一些专业特长知识和技能更是不足,致使孤残学生的特长教育缺乏特色和长处,学生特长被局限在了某一类或某几类,特长被泛化,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得到有效地体现。所以,应经常组织多渠道、多形式的特教师资培训,尤其加强一线特教人员专业整合的培训力度,提供学习交流的条件,不断提高特教人员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陈藤.浅析幼儿特长教育.中华少年,2016,8(22).
  [2]胡琳琳.福利院孤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3]徐春.儿童福利院内孤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读与写,2017(15).
  [4]李秋鸣.浅谈艺术教育与孤残儿童的关系, https://wenku.baidu.com/view/cc75c2ebf90f76c661371abd.html
其他文献
一、班级特点  因学校工作的需要,原来的初二年级在升入初三以后,由原来的四个班重新组建成为三个平行班,而我也由原来的初二一班班主任变为初三一班班主任,新班人数也由原来的33人变为43人。重建的班级只保留了原班20名学生,其他班进来了23名学生,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在心理上要面临重新接纳一个新班级,如何让这些学生更好的融入这个班级,让所有的学生尽快适应这个班各科老师的教学,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新班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师越来越注重幼儿主体性发展。幼儿主体性是幼儿自身的内在特性,是幼儿教学需要高度关注的地方。象征性游戏是幼儿阶段典型的一种游戏,主要针对2-6岁幼儿的一种游戏形式。象征性游戏对幼儿阶段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有利于幼儿主动性发展,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文针对目前现状,从象征性游戏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展开了分析和讨论,希望对从事此方面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加重视素质文化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也从最初的高校培养普及为幼儿教育工作。就现状来说,幼儿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方面因枯燥无味而引发的问题尤其突出。针对这种状况本人研究认为应从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幼师文化素养等方面入手加以完善。  关键词:幼儿;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稳定较快发展,相应的文化需求日益丰富,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水平。然而现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寥寥数语,朴实而深刻地说明:生活便是作文,作文就是生活。而学生的文本学习、校园活动、日常起居均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学生的习作素材源源不断,这正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倡导的“生活即作文”的理念。  一、学生文本学习后随文而习作,是课文的仿写或续写。按课本要求习作,这也是课本上的应制之作。这种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创设饶有趣味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趣味性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用游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
期刊
摘要:跨文化教育模式是一种促使学生在尊重自身文化背景的前提下,积极的理解其他文化,增强彼此间的公正、团结与容忍,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教育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国际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模式;探究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沟通交流的桥梁,凝
期刊
摘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十七年的班主任经历,感触颇多,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呢?很多事需要班主任亲力亲为,起到示范的作用;还有笔者认为首先要有融洽和师生关系,在班级的管理上要刚柔并施,进而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作为农村中学还要注意做好行为偏差生的转化工作,才能带出出色的班级。  关键
期刊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和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的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我们学
期刊
摘要:我国很多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以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出现了严重缺失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育部在2010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但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
期刊
摘要:教育部2013年一号文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为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书法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按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课纳入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书法教育;综合素质;书写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提出,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