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夷陵区鸦鹊岭镇梅店村,清澈的池塘,碧波荡漾,连片的桔园,绿意葱茏。村支部书记张廷权介绍,前几年,这里的水塘还是淤泥满塘、杂草丛生。村党支部去年通过“我为群众办件事”活动,投资500多万元,大力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全村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200万元的撬动效应
梅店村曾经是有名的“三无”村:账上无钱、地下无矿、地上无厂。全村5个村民小组,27个自然湾,961户,3116人,耕地面积6023亩,林地4000亩,属典型丘陵农业种养大村,村民主要从事柑橘种植、生猪养殖、蔬菜种植,对水资源依赖性强。多年来,村“两委”一直想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苦于资金匮乏,只能望洋兴叹。
去年,村里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梅店村被确定为省财政厅“三万”活动联系点,村“两委”班子积极向厅领导汇报村情民意,制定兴修“五小”水利方案,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
村里有400多口当家塘,还有几万米的渠网,单靠200万元是远远不够的,怎样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回想起兴修塘堰的情景,村支部书记张廷权不无感慨:“我们做群众工作没有诀窍,靠就靠‘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拼命三郎的那股傻劲!”
一组彭永发老人一家3口,老母亲90多岁,儿子30多岁在宜昌打工,家庭比较困难。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承诺按工程量补助1.7万元,动员6户有水份的农户帮忙投劳,并承诺把塘堰经营权承包给他从事水产养殖。彭大爷终于答应筹资3万多元,将门口的当家塘清淤4000方,护坡全部硬化。
施工期间,村干部磨破嘴皮,跑破鞋底,分片包户发动群众自筹资金280万元,动员社会各界捐资捐款30万元,筹劳2700多个。靠着200万元的项目资金的撬动,建成了投资510万的水利工程。
目前,全村共改造塘堰404口,整修小Ⅱ型水库2座,新改建小型泵站4个,建抗旱蓄水池178口、U型沟槽1万多米,惠及农户400多户。
协会里的大忙人
农村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为此,梅店村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村干部动员全村农户全部加入了用水者协会,入会率达100%。
协会副会长杨明华如数家珍地介绍,梅店村用水者协会被国家九部委授予“国家级用水协会”,村“五小”水利自建、自管、自受益试点工作得到省水利厅、省财政厅领导的充分肯定,梅店还被评为全省第四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杨明华还不无自豪地说:“我虽然不是村官,在群众中还是有威信的,大伙都把我当‘知心人’呢!”
一组村民邓良金有一口塘,长期闲置,村民雷启福急需这口塘灌溉两亩多的柑橘,多次上门协调,邓良金担心以后为经营权扯皮,一直不愿转包给他。无奈,找到杨明华,请求帮忙协调。杨明华多次上门做雷启福的思想工作,并帮他们协定流转协议,解决后顾之忧,终于达成协议。目前全村签订堰塘承包合同400多份。
一到用水季节,田间地头一直忙碌着杨明华的身影,下雨天要引水入堰,平时防冒堵漏,防汛时护提,天干时抽水抗旱,大家都称他为“大忙人”。
农民大伯的笑容
柑橘和水稻是梅店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过去塘堰蓄水能力差,渠网严重老化,有水也难以流进田里,村民看得见,用不上,只能干着急,容易出现天旱绝收的现象。
末级渠道老化,大多是土渠,渠道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这意味着,农民花钱买了1立方米的水,真正用到的只有0.4立方米,一大半的水都“跑滴冒漏”了。有时等水下秧,一等几天,水就是不来,农民蹲在田边干着急。因此,偷水事件屡禁不绝,水事纠纷经常发生。去年,梅店村把渠网整修作为“五小”水利的重点项目,村里筹资34万元,农民自发投劳1.8万个修建U型渠,有效解决“中梗阻”问题。
谈起U型渠,村民雷启福兴奋地告诉我们:“以前这里是土渠,放水要等到半夜,看水要跑断腿子。现在渠道硬化了,水库一放水,20分钟就能到田里。”
雷启福还是这次“五小”水利的受益者之一,老人家有5口人,儿子儿媳在江苏打工,自己在家种5亩地,其中柑橘200株,水田两亩多。他门前的当家塘流转过来后,下游的柑橘园有了旱涝保收的保障。过去,一遇天旱,柑橘园可能绝收,如今,堰塘有水了,渠网硬化了,柑橘园每年能稳定增收1万多元,加上家庭其他收入,一家人终于过上了温饱有余的富裕生活。
“现在收入稳定了,我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儿子儿媳也能安心地在外打工了,村里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雷启福老人笑呵呵地说。
临行前,杨明华告诉我们,塘堰的养殖效应也相当可观,农民又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渠道。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水产养殖。据介绍,村里为了有效利用水面资源,邀请区水产部门进行为期两天的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引进优质品种,加强跟踪服务,为农民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塘堰整修后,蓄水比原来大多了,不仅能确保我们6家水田灌溉用水,还能放养一点鱼苗,我今年投了1000多元的鱼苗,可以增加收入8000元左右的渔业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还指望跟儿子讨个媳妇呢!”彭永发老人笑得咧不开嘴。
离开梅店村时,我们笑着问杨明华,每天这么大的工作量,嫌不嫌累呀?这位中年男子朴实地答道:“累并快乐着!”正是他们的辛苦指数,换来村民的幸福指数。
200万元的撬动效应
梅店村曾经是有名的“三无”村:账上无钱、地下无矿、地上无厂。全村5个村民小组,27个自然湾,961户,3116人,耕地面积6023亩,林地4000亩,属典型丘陵农业种养大村,村民主要从事柑橘种植、生猪养殖、蔬菜种植,对水资源依赖性强。多年来,村“两委”一直想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苦于资金匮乏,只能望洋兴叹。
去年,村里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梅店村被确定为省财政厅“三万”活动联系点,村“两委”班子积极向厅领导汇报村情民意,制定兴修“五小”水利方案,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
村里有400多口当家塘,还有几万米的渠网,单靠200万元是远远不够的,怎样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回想起兴修塘堰的情景,村支部书记张廷权不无感慨:“我们做群众工作没有诀窍,靠就靠‘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拼命三郎的那股傻劲!”
一组彭永发老人一家3口,老母亲90多岁,儿子30多岁在宜昌打工,家庭比较困难。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承诺按工程量补助1.7万元,动员6户有水份的农户帮忙投劳,并承诺把塘堰经营权承包给他从事水产养殖。彭大爷终于答应筹资3万多元,将门口的当家塘清淤4000方,护坡全部硬化。
施工期间,村干部磨破嘴皮,跑破鞋底,分片包户发动群众自筹资金280万元,动员社会各界捐资捐款30万元,筹劳2700多个。靠着200万元的项目资金的撬动,建成了投资510万的水利工程。
目前,全村共改造塘堰404口,整修小Ⅱ型水库2座,新改建小型泵站4个,建抗旱蓄水池178口、U型沟槽1万多米,惠及农户400多户。
协会里的大忙人
农村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为此,梅店村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村干部动员全村农户全部加入了用水者协会,入会率达100%。
协会副会长杨明华如数家珍地介绍,梅店村用水者协会被国家九部委授予“国家级用水协会”,村“五小”水利自建、自管、自受益试点工作得到省水利厅、省财政厅领导的充分肯定,梅店还被评为全省第四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杨明华还不无自豪地说:“我虽然不是村官,在群众中还是有威信的,大伙都把我当‘知心人’呢!”
一组村民邓良金有一口塘,长期闲置,村民雷启福急需这口塘灌溉两亩多的柑橘,多次上门协调,邓良金担心以后为经营权扯皮,一直不愿转包给他。无奈,找到杨明华,请求帮忙协调。杨明华多次上门做雷启福的思想工作,并帮他们协定流转协议,解决后顾之忧,终于达成协议。目前全村签订堰塘承包合同400多份。
一到用水季节,田间地头一直忙碌着杨明华的身影,下雨天要引水入堰,平时防冒堵漏,防汛时护提,天干时抽水抗旱,大家都称他为“大忙人”。
农民大伯的笑容
柑橘和水稻是梅店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过去塘堰蓄水能力差,渠网严重老化,有水也难以流进田里,村民看得见,用不上,只能干着急,容易出现天旱绝收的现象。
末级渠道老化,大多是土渠,渠道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这意味着,农民花钱买了1立方米的水,真正用到的只有0.4立方米,一大半的水都“跑滴冒漏”了。有时等水下秧,一等几天,水就是不来,农民蹲在田边干着急。因此,偷水事件屡禁不绝,水事纠纷经常发生。去年,梅店村把渠网整修作为“五小”水利的重点项目,村里筹资34万元,农民自发投劳1.8万个修建U型渠,有效解决“中梗阻”问题。
谈起U型渠,村民雷启福兴奋地告诉我们:“以前这里是土渠,放水要等到半夜,看水要跑断腿子。现在渠道硬化了,水库一放水,20分钟就能到田里。”
雷启福还是这次“五小”水利的受益者之一,老人家有5口人,儿子儿媳在江苏打工,自己在家种5亩地,其中柑橘200株,水田两亩多。他门前的当家塘流转过来后,下游的柑橘园有了旱涝保收的保障。过去,一遇天旱,柑橘园可能绝收,如今,堰塘有水了,渠网硬化了,柑橘园每年能稳定增收1万多元,加上家庭其他收入,一家人终于过上了温饱有余的富裕生活。
“现在收入稳定了,我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儿子儿媳也能安心地在外打工了,村里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雷启福老人笑呵呵地说。
临行前,杨明华告诉我们,塘堰的养殖效应也相当可观,农民又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渠道。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水产养殖。据介绍,村里为了有效利用水面资源,邀请区水产部门进行为期两天的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引进优质品种,加强跟踪服务,为农民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塘堰整修后,蓄水比原来大多了,不仅能确保我们6家水田灌溉用水,还能放养一点鱼苗,我今年投了1000多元的鱼苗,可以增加收入8000元左右的渔业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还指望跟儿子讨个媳妇呢!”彭永发老人笑得咧不开嘴。
离开梅店村时,我们笑着问杨明华,每天这么大的工作量,嫌不嫌累呀?这位中年男子朴实地答道:“累并快乐着!”正是他们的辛苦指数,换来村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