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而且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因而对中学教师来说,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首先应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建立平等互助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要多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组织形式为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通过学生模拟、试验、体验,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积极自由思考,让学生大胆发问,主动探究,当学生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当学生提出结论的有力支持者、辅助完善者,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其学习的促进者,感到教师是他们学习上的亲密朋友。
2 明确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每一节课都会有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完成,这个任务来源于教材,同时不能拘泥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使学生能够达到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各受到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重点,可以在板书时添加着重号等;对于难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需要完成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的传授与渗透。
3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数学的教学特点,不是要求每一节都用课件的,而是在如形象思维不能直观完成的情况下,或者是空间想象能力不易达到的情况下,有了多媒体的帮助,一切将会变得不再是那么的神秘,而是给人以更加直观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感受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多媒体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减轻教师的板书任务,甚至可以加快教学进度。但是它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也就是说,多媒体往往是像放电影一样,它的完成不会像板书在黑板上那么完整,不可能一直显示在同一屏幕上,学生不易连贯性看完整个课堂教学内容。
4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完成有效课堂,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要将学生的时间归还学生,同时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及时的提醒,不要他们偏离课堂主题,一般要求课堂2/3的时间是属于学生的。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甚至可以分组讨论,练习比赛,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丰收的乐趣。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往往会想出教师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不仅知识,而且人际关系都会越来越融洽。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也会增加。
5 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时就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时才去启发。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这种“愤”和“悱”的情境。通常有2种方式,一种是言语提示的方式,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借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另一种是活动的方式,即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而产生问题。比如从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趣而又难以回答,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的要求。比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先布置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椭圆,量出长轴和椭圆上任一点与其两焦点的距离和,再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相等,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面面垂直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墙角,再提出“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样学生颇感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当然,每节课安排的内容不能繁杂,层次要清晰,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也应该注意正确熟练使用多媒体,不用时及时关闭,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总之,尽可能排除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学习知识的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一中)
1 建立平等互助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要多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组织形式为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通过学生模拟、试验、体验,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积极自由思考,让学生大胆发问,主动探究,当学生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当学生提出结论的有力支持者、辅助完善者,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其学习的促进者,感到教师是他们学习上的亲密朋友。
2 明确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每一节课都会有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完成,这个任务来源于教材,同时不能拘泥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使学生能够达到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各受到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重点,可以在板书时添加着重号等;对于难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需要完成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的传授与渗透。
3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数学的教学特点,不是要求每一节都用课件的,而是在如形象思维不能直观完成的情况下,或者是空间想象能力不易达到的情况下,有了多媒体的帮助,一切将会变得不再是那么的神秘,而是给人以更加直观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感受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多媒体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减轻教师的板书任务,甚至可以加快教学进度。但是它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也就是说,多媒体往往是像放电影一样,它的完成不会像板书在黑板上那么完整,不可能一直显示在同一屏幕上,学生不易连贯性看完整个课堂教学内容。
4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完成有效课堂,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要将学生的时间归还学生,同时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及时的提醒,不要他们偏离课堂主题,一般要求课堂2/3的时间是属于学生的。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甚至可以分组讨论,练习比赛,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丰收的乐趣。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往往会想出教师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不仅知识,而且人际关系都会越来越融洽。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也会增加。
5 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时就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时才去启发。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这种“愤”和“悱”的情境。通常有2种方式,一种是言语提示的方式,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借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另一种是活动的方式,即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而产生问题。比如从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趣而又难以回答,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的要求。比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先布置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椭圆,量出长轴和椭圆上任一点与其两焦点的距离和,再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相等,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面面垂直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墙角,再提出“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样学生颇感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当然,每节课安排的内容不能繁杂,层次要清晰,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也应该注意正确熟练使用多媒体,不用时及时关闭,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总之,尽可能排除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学习知识的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