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黛玉的死是文学艺术的必然,是思想内涵里最有价值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如果黛玉不死,那么封建社会那残酷的吃人本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揭露,所以,黛玉之死,使《红楼梦》有了更深邃的思想,使读者用心去触及到了社会灵魂的更深之处,更使《红楼梦》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魅力。
【关键词】林黛玉 悲剧价值 思想魅力
高鹗续写的《红楼梦》里,他把黛玉安排在妒忌与愤恨中死去了。这样的安排也许并非曹雪芹的本意,试想,以黛玉生前那种孤傲、清高的性格,她怎么会像一个普通女子那样毁掉自己视为珍宝的爱情见证并在妒愤中死去?
也许,如果曹雪芹还活着,他也会安排黛玉死去,只是死法可能会改变,也许,她的结局会如现代人在剧本里演绎的那样:在无尽的相思中结束了她悲剧的一生!当然,只有这样的死才能使她的人生价值得以完美体现,所以,黛玉的死是悲情红楼发展的一种必然。
中国人喜欢才子佳人大团圆,可是,从整部《红楼梦》来看,团圆才是黛玉真正的悲剧。试想一下,如果黛玉还活着,她将会亲眼目睹整个贾氏家族的衰亡,然后,她将会穿着破烂的衣服和从小娇生惯养且没有什么生活能力的宝玉结婚,然后,她不再写诗,她为了生活将低声下气地去向别人谋讨生活,于是,她将拖着本就羸弱的身子去下地干活或做点小买卖,于是,在忙碌中,她忘记了和宝玉的爱情,忘记了流泪,也忘记清高……试问,这还是黛玉吗?试问,如果作品中出现了这样的黛玉,那么《红楼梦》的思想内涵何在?
因此,黛玉的死是文学艺术的必然,是思想内涵里最有价值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何以见得?
原因之一,黛玉是一位悲情诗人,她的诗情真意切且悲悯感人,这是她对生活最真切的体悟,也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产物,那么,她的死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对那个腐朽而又冷酷的封建社会的有力控诉。
原因之二,黛玉对爱情是执著而真诚的,她关心宝玉,有一次,宝玉因读书之事被老爷打了一顿,她因此把眼睛哭得像桃子似的。众人都让宝玉去苦读四书五经,让他去为科举而奋斗,可她最能理解宝玉的想法,她从不人云亦云,她和宝玉一起做诗,陪宝玉一起去读在当时被视为邪书的《西厢记》,一起去领略书中那些奇语妙句。当宝玉为娶亲之事生病的时候,她也病了,她生病并不是因为她不懂宝玉的心,而是因为那股无形的力量在阻隔、摧毁她与宝玉的爱情。所以,她用死来谱写对爱情的执著,用死来抗争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
原因之三,黛玉孤傲清高,常为人所非议,但非议的根本却是她的真实。在那个庞杂而又虚伪的贾府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违背自己的本性而活着。就拿赵姨娘来说,她本不是大户出身,因为和老爷生了小姐,使她想像主子那样活着,但封建社会的小妾是不可能获得做人的尊严的,所以她便用耍泼漫骂的方式来谋求地位,但反而连自己的亲女儿也瞧不起她,使她做了一个畸形的母亲。而探春因为母亲是姨娘,却也不尊重她,曾因为母亲多要舅舅的丧葬银子而当众指责,也做了一个畸形的女儿。这是悲剧啊!所以,黛玉的真实为贾府所不容这是必然,都说她尖酸刻薄,但那其实只是她保持本真的表现而已。正因为如此,她才活得真实,从不自欺欺人,从初进贾府开始,她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所以她经常自哀自叹,这正如她诗中所云:“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虽是贾母的外孙女,也曾得到贾母的“呵护”,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高枕无忧,她总是能用她那细腻而敏感的心去洞悉人情世故。当作为家长的贾母忘记了病中的这个外孙女,只凭高高在上的一句话来硬生生地拆散了她与宝玉的大好姻缘时,她用死来表达了她最真实的意愿:她对宝玉的爱是可以至死不渝的!是啊,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毁灭了他们的爱情童话,可叹啊!呜呼!在那个时代,女子的命运并不会因为你的真实而改变,所以,在一张张虚伪的面孔下,她的真实与现实就格格不入了。你与众不同,你必定被淹没,所以,黛玉的死,是被毁灭的真实!是人性的崩塌!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在人们面前毁灭。从整部《红楼梦》的构建上来看,贾府就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如果黛玉不死,那么封建社会那残酷的吃人本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揭露,所以,黛玉之死,使《红楼梦》有了更深邃的思想,使读者用心去触及到了社会灵魂的更深之处,更使《红楼梦》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魅力!
黛玉之死,是文学作品中最凄美的悲剧,而它的美就在于对美的彻底摧毁!
★作者单位:贵州省兴义市第四中学。
【关键词】林黛玉 悲剧价值 思想魅力
高鹗续写的《红楼梦》里,他把黛玉安排在妒忌与愤恨中死去了。这样的安排也许并非曹雪芹的本意,试想,以黛玉生前那种孤傲、清高的性格,她怎么会像一个普通女子那样毁掉自己视为珍宝的爱情见证并在妒愤中死去?
也许,如果曹雪芹还活着,他也会安排黛玉死去,只是死法可能会改变,也许,她的结局会如现代人在剧本里演绎的那样:在无尽的相思中结束了她悲剧的一生!当然,只有这样的死才能使她的人生价值得以完美体现,所以,黛玉的死是悲情红楼发展的一种必然。
中国人喜欢才子佳人大团圆,可是,从整部《红楼梦》来看,团圆才是黛玉真正的悲剧。试想一下,如果黛玉还活着,她将会亲眼目睹整个贾氏家族的衰亡,然后,她将会穿着破烂的衣服和从小娇生惯养且没有什么生活能力的宝玉结婚,然后,她不再写诗,她为了生活将低声下气地去向别人谋讨生活,于是,她将拖着本就羸弱的身子去下地干活或做点小买卖,于是,在忙碌中,她忘记了和宝玉的爱情,忘记了流泪,也忘记清高……试问,这还是黛玉吗?试问,如果作品中出现了这样的黛玉,那么《红楼梦》的思想内涵何在?
因此,黛玉的死是文学艺术的必然,是思想内涵里最有价值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何以见得?
原因之一,黛玉是一位悲情诗人,她的诗情真意切且悲悯感人,这是她对生活最真切的体悟,也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产物,那么,她的死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对那个腐朽而又冷酷的封建社会的有力控诉。
原因之二,黛玉对爱情是执著而真诚的,她关心宝玉,有一次,宝玉因读书之事被老爷打了一顿,她因此把眼睛哭得像桃子似的。众人都让宝玉去苦读四书五经,让他去为科举而奋斗,可她最能理解宝玉的想法,她从不人云亦云,她和宝玉一起做诗,陪宝玉一起去读在当时被视为邪书的《西厢记》,一起去领略书中那些奇语妙句。当宝玉为娶亲之事生病的时候,她也病了,她生病并不是因为她不懂宝玉的心,而是因为那股无形的力量在阻隔、摧毁她与宝玉的爱情。所以,她用死来谱写对爱情的执著,用死来抗争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
原因之三,黛玉孤傲清高,常为人所非议,但非议的根本却是她的真实。在那个庞杂而又虚伪的贾府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违背自己的本性而活着。就拿赵姨娘来说,她本不是大户出身,因为和老爷生了小姐,使她想像主子那样活着,但封建社会的小妾是不可能获得做人的尊严的,所以她便用耍泼漫骂的方式来谋求地位,但反而连自己的亲女儿也瞧不起她,使她做了一个畸形的母亲。而探春因为母亲是姨娘,却也不尊重她,曾因为母亲多要舅舅的丧葬银子而当众指责,也做了一个畸形的女儿。这是悲剧啊!所以,黛玉的真实为贾府所不容这是必然,都说她尖酸刻薄,但那其实只是她保持本真的表现而已。正因为如此,她才活得真实,从不自欺欺人,从初进贾府开始,她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所以她经常自哀自叹,这正如她诗中所云:“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虽是贾母的外孙女,也曾得到贾母的“呵护”,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高枕无忧,她总是能用她那细腻而敏感的心去洞悉人情世故。当作为家长的贾母忘记了病中的这个外孙女,只凭高高在上的一句话来硬生生地拆散了她与宝玉的大好姻缘时,她用死来表达了她最真实的意愿:她对宝玉的爱是可以至死不渝的!是啊,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毁灭了他们的爱情童话,可叹啊!呜呼!在那个时代,女子的命运并不会因为你的真实而改变,所以,在一张张虚伪的面孔下,她的真实与现实就格格不入了。你与众不同,你必定被淹没,所以,黛玉的死,是被毁灭的真实!是人性的崩塌!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在人们面前毁灭。从整部《红楼梦》的构建上来看,贾府就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如果黛玉不死,那么封建社会那残酷的吃人本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揭露,所以,黛玉之死,使《红楼梦》有了更深邃的思想,使读者用心去触及到了社会灵魂的更深之处,更使《红楼梦》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魅力!
黛玉之死,是文学作品中最凄美的悲剧,而它的美就在于对美的彻底摧毁!
★作者单位:贵州省兴义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