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有所改进。目前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教学模式
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思路,灵活应用情境教学模式。
1.保证创设的情境具有吸引力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使得学生乐于主动探究和思考。并且小学生都是儿童,其年龄比较小,正处于成长阶段,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乘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放一些图片,图中是小猴子们数桃子,现在有4个盘子,每个盘子里都装了3个桃子,问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只要把几个几相加就能算出结果?学生经过思考明白4个3相加,然后教师让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得出3 3 3 3=12个。教师再接着问:如果有15个桃子,是几个3相加,算式是什么样的?学生得出5个3相加。教师再问:如果有21个桃子呢?学生就会发现用加法计算需要写出更长的式子,并且很不方便。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接下来要学习一新的简便的运算方法,然后教师引入乘法的概念,并让学生明白之前的算式不用再一个个加起来,4个3可以用乘号将4和3连接,写作4×3,然后教师再给学生介绍乘法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刚接触乘法时无法充分感受乘法的应用,但通过上述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从强烈的对比中明白乘法的妙处,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保证创设的情境与生活结合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巧妙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考虑,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创设的情境应符合生活实际,不能违背常理,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积累正确的学习经验。如在学习求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糖果,课堂开始时教师给第一排的同学每人一个糖果,第二排的每个两个糖果,第三排的每个三个糖果……还没分完,就会有学生指出老师不公平,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不公平,怎样分才公平?然后通过将多的补给少的,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3.保证创设的情境具有实践性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实践性,保证创设的情境中能够充分反映教学内容,同时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应利用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见识,并且可以适当让学生亲身动手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知识。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和圆柱容器,然后通过装满圆锥,向圆柱容器里倒三次水,恰好倒满。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会更直观地感受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关系,更好地引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操作、游戏、竞赛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并做到有效地理解和吸收。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辩论的情境:将一个苹果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个说法对吗?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想法相同的学生分到一组,让学生派出各组代表发表意见。学生刚接触分数的概念,对其仍存在疑问的地方,会出现不同意见很正常。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探索出正确的观点,做到对知识的正确认识。
4.保证创设的情境具有延伸性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很重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自身能力,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合理设计情境,并且适当与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结合和延伸,巧妙引出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更复杂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注意情境中蕴含的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保证学生经过一定的探究和学习得出正确的答案,并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更完善的知识体系,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思维上的错误,积累有用的学习经验。如在进行11~20之间的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如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堆草莓,总数为13,让学生看看大概多少个?如果直接将其整齐地排列,学生就会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计数,而不是用数去估算,但如果将其堆成一堆,有意干扰学生,学生就会估计,形成对十几的数字的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总之,教师应合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新知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教学模式
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思路,灵活应用情境教学模式。
1.保证创设的情境具有吸引力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使得学生乐于主动探究和思考。并且小学生都是儿童,其年龄比较小,正处于成长阶段,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乘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放一些图片,图中是小猴子们数桃子,现在有4个盘子,每个盘子里都装了3个桃子,问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只要把几个几相加就能算出结果?学生经过思考明白4个3相加,然后教师让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得出3 3 3 3=12个。教师再接着问:如果有15个桃子,是几个3相加,算式是什么样的?学生得出5个3相加。教师再问:如果有21个桃子呢?学生就会发现用加法计算需要写出更长的式子,并且很不方便。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接下来要学习一新的简便的运算方法,然后教师引入乘法的概念,并让学生明白之前的算式不用再一个个加起来,4个3可以用乘号将4和3连接,写作4×3,然后教师再给学生介绍乘法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刚接触乘法时无法充分感受乘法的应用,但通过上述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从强烈的对比中明白乘法的妙处,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保证创设的情境与生活结合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巧妙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考虑,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创设的情境应符合生活实际,不能违背常理,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积累正确的学习经验。如在学习求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糖果,课堂开始时教师给第一排的同学每人一个糖果,第二排的每个两个糖果,第三排的每个三个糖果……还没分完,就会有学生指出老师不公平,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不公平,怎样分才公平?然后通过将多的补给少的,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3.保证创设的情境具有实践性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实践性,保证创设的情境中能够充分反映教学内容,同时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应利用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见识,并且可以适当让学生亲身动手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知识。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和圆柱容器,然后通过装满圆锥,向圆柱容器里倒三次水,恰好倒满。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会更直观地感受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关系,更好地引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操作、游戏、竞赛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并做到有效地理解和吸收。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辩论的情境:将一个苹果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个说法对吗?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想法相同的学生分到一组,让学生派出各组代表发表意见。学生刚接触分数的概念,对其仍存在疑问的地方,会出现不同意见很正常。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探索出正确的观点,做到对知识的正确认识。
4.保证创设的情境具有延伸性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很重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自身能力,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合理设计情境,并且适当与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结合和延伸,巧妙引出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更复杂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注意情境中蕴含的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保证学生经过一定的探究和学习得出正确的答案,并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更完善的知识体系,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思维上的错误,积累有用的学习经验。如在进行11~20之间的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如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堆草莓,总数为13,让学生看看大概多少个?如果直接将其整齐地排列,学生就会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计数,而不是用数去估算,但如果将其堆成一堆,有意干扰学生,学生就会估计,形成对十几的数字的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总之,教师应合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