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主动参与的欲望;注意精心设计讨论型例题,为学生创设讨论的情境,营造合适的讨论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相信学生,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而教师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文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物理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自主合作学习 五个方面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应是老师单纯地教学知识,而应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的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主体进取精神?我以下从五个方面入手,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了一些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主动参与的欲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之中,问题情境必然使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一开始我就提出: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有许多奇妙的现象,你听说过“海市蜃楼”吗?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记者对“海市蜃楼”是怎样描述的?想不想亲眼目睹“海市蜃楼”的奇观?我抓住学生求知的心情,及时引导他们顺利进入新课。又如大气压强是比较抽象的内容,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易感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学生对于大气压强的作用不易理解。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杯中装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再按住卡片把杯子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开手后,学生惊讶不已,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唤起了有意注意,引起了自主思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讨论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语言是思维的外表,同时也是思维的结果,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注意精心设计讨论型例题,为学生创设讨论的情境,营造合适的讨论氛围,留给学生以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提供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在总复习阶段,复习完密度基础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题目:给你一架天平,一个弹簧秤,一只不大的空瓶,足量的水和牛奶,怎样测量牛奶的密度?请简要说明实验步骤,并列出计算牛奶密度的表达式。在让学生思考讨论五分钟(我巡视点拨)后,先后让几个学生主动上台叙述各自的测量方法,并写出密度的表达式。事实证明:多数学生都能选用天平或弹簧秤解决测量质量(或重力)的问题,用瓶子装满水或牛奶以解决测量体积的问题,效果较好。
三、相信学生,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大纲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
例如,在“物质的比热容”教学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比热容表,相信大家一定有所发现,你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其它同学吗?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下,同学们争先恐后,同时,在问题“还有其它发现吗?”的引导下,通过总结,得到以下结论:①表中的数据是按照从大到小来排列的。②水的比热容最大。③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④有个别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如冰、水)比热容不同。⑤有个别不同种物质,它们的比热容相同(如冰和煤油)。⑥液态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比固态物质的比热容大。以上答案是一堂实况课中学生的真实反映,课后,不少老师都说“没想到”。由此可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身上的潜力,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再如,在凸透镜的新授课上,可以请学生解决这样一个难题:北极探险队员在极地遇险,所带火种丢失,虽然处在阳光照射下,仍然寒风刺骨。如何取暖,同学们能为他们想想办法吗?此情此景,会使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处于“主人”的地位。又如,在学习了惯性后,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归纳总结,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不仅兴趣很高,而且学得轻松,完全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使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即人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即疑问)开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似无疑处生疑,看似平常处见奇。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产生研究的动机,才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尝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问。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初中物理学科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学生注重观察,动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研究等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師要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原则,抓住契机,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质疑,并且要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学习《电功率》一课时,有的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220V 60W”的白炽灯是否一定比“220V 40W”的白炽灯亮呢?通过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物理现象,而且扩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思维品质。
五、创造性地用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就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合适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生动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新教材知识。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学。如果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很难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可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发挥其主体性,自主探究,合作尝试。学生可依据教师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这一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多种物理方法去研究探索,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如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教授教材,而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改编,首先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杠杆的平衡,左面两格处挂上三个钩码,让学生感受要使杠杆平衡,手从远处向近处移,从手感受到的力进行猜测:力臂越小,力越大。然后在感性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性实验,进一步加以猜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是真实的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出结论。感性—猜想—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让学生在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理解物理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的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经验共同参与的课程,不再是教材中的一点点知识,而是从开放的角度让学生体验过程,教授方法,培养能力。
总之,新课改的浪潮已经到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做一个“激励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从生活走向物理,探究知识的奥妙,强化探究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最终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远大理想。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自主合作学习 五个方面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应是老师单纯地教学知识,而应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的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主体进取精神?我以下从五个方面入手,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了一些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主动参与的欲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之中,问题情境必然使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一开始我就提出: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有许多奇妙的现象,你听说过“海市蜃楼”吗?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记者对“海市蜃楼”是怎样描述的?想不想亲眼目睹“海市蜃楼”的奇观?我抓住学生求知的心情,及时引导他们顺利进入新课。又如大气压强是比较抽象的内容,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易感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学生对于大气压强的作用不易理解。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杯中装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再按住卡片把杯子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开手后,学生惊讶不已,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唤起了有意注意,引起了自主思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讨论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语言是思维的外表,同时也是思维的结果,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注意精心设计讨论型例题,为学生创设讨论的情境,营造合适的讨论氛围,留给学生以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提供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在总复习阶段,复习完密度基础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题目:给你一架天平,一个弹簧秤,一只不大的空瓶,足量的水和牛奶,怎样测量牛奶的密度?请简要说明实验步骤,并列出计算牛奶密度的表达式。在让学生思考讨论五分钟(我巡视点拨)后,先后让几个学生主动上台叙述各自的测量方法,并写出密度的表达式。事实证明:多数学生都能选用天平或弹簧秤解决测量质量(或重力)的问题,用瓶子装满水或牛奶以解决测量体积的问题,效果较好。
三、相信学生,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大纲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
例如,在“物质的比热容”教学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比热容表,相信大家一定有所发现,你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其它同学吗?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下,同学们争先恐后,同时,在问题“还有其它发现吗?”的引导下,通过总结,得到以下结论:①表中的数据是按照从大到小来排列的。②水的比热容最大。③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④有个别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如冰、水)比热容不同。⑤有个别不同种物质,它们的比热容相同(如冰和煤油)。⑥液态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比固态物质的比热容大。以上答案是一堂实况课中学生的真实反映,课后,不少老师都说“没想到”。由此可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身上的潜力,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再如,在凸透镜的新授课上,可以请学生解决这样一个难题:北极探险队员在极地遇险,所带火种丢失,虽然处在阳光照射下,仍然寒风刺骨。如何取暖,同学们能为他们想想办法吗?此情此景,会使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处于“主人”的地位。又如,在学习了惯性后,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归纳总结,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不仅兴趣很高,而且学得轻松,完全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使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即人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即疑问)开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似无疑处生疑,看似平常处见奇。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产生研究的动机,才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尝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问。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初中物理学科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学生注重观察,动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研究等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師要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原则,抓住契机,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质疑,并且要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学习《电功率》一课时,有的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220V 60W”的白炽灯是否一定比“220V 40W”的白炽灯亮呢?通过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物理现象,而且扩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思维品质。
五、创造性地用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就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合适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生动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新教材知识。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学。如果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很难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可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发挥其主体性,自主探究,合作尝试。学生可依据教师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这一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多种物理方法去研究探索,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如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教授教材,而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改编,首先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杠杆的平衡,左面两格处挂上三个钩码,让学生感受要使杠杆平衡,手从远处向近处移,从手感受到的力进行猜测:力臂越小,力越大。然后在感性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性实验,进一步加以猜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是真实的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出结论。感性—猜想—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让学生在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理解物理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的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经验共同参与的课程,不再是教材中的一点点知识,而是从开放的角度让学生体验过程,教授方法,培养能力。
总之,新课改的浪潮已经到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做一个“激励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从生活走向物理,探究知识的奥妙,强化探究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最终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