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从统筹区域发展的高度,在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大势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为我省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指明了方向。认真落实好总书记指示精神,是当前一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
一、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是安徽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伴随着对外开放的迅速扩大、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生产要素的加速集聚,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迅速崛起,在全国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三大经济圈中,长三角经济圈凭借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配套能力、雄厚的人力资源、高效的政府服务以及上海的国际地位,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2007年长三角两省一市以占全国2.2%的国土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2.5%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国内外的经验充分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长三角的快速发展,为与其无缝对接的安徽省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有利于全面提升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一是有利于加快体制创新步伐。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体制创新能力强,对推动我国改革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能更好借鉴其经验,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二是有利于拓展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长三角市场容量巨大,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6.4%和20%。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能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资源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长三角作为我国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地区,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60%,外贸进出口占37.2%。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能更好地利用这一平台,全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协作。四是有利于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长三角是全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机械、电子、钢铁、有色、化纤、生物医药、新材料、纺织服装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25.2%,并已进入由产业集聚向扩散转变的新阶段,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能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开展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分工,也是长三角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长三角地区遇到了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一系列问题和瓶颈,其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已高达18%,面临着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展象安徽这样的经济腹地。
二、安徽具备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分工,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一是深厚的历史渊源。我省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历史交往源远流长,经贸联系十分密切,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为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安徽本身就是长三角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现实的经济联系。目前我省55%的省外资金来自长三角,60%的劳务输出集中在长三角,70%以上的省际物流和通讯指向长三角,每年向长三角输出电力200亿千瓦时以上,已在长三角投资的外资企业也是我省利用外资的重要来源。三是较为通畅的交通基础设施。目前我省已有合宁高速、宣杭高速、沿江高速、合宁铁路、京沪铁路等10多条联系长三角的重要通道,加上长江黄金水道,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四是良好的合作基础。自2004年起,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东向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决策,同沪苏浙三省市签订了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框架协议,在基础设施、市场准入、能源、旅游、区域通关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各市县也与长三角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五是国家政策导向较为有利。国家将统筹区域发展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鼓励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有利于我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三、关于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为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实际,就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做出了全面部署。经积极争取,国务院近期出台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要进一步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即将出台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也将增加泛长三角的内容,这标志着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8月下旬,省党政代表团赴苏浙沪等地进行学习考察,与两省一市就建立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达成了共识,确定我省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今年11月底在浙江宁波举行的长三角高层座谈会,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开始起步。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长三角的研究,全面把握当前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明确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重点领域和具体途径。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对接,打造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平台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做好全方位的对接,推动区域整合和协作,逐步实现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当前,要进一步加强三个方面的对接,打造多层次的合作平台。
1. 加强体制机制对接。加强体制机制对接,进一步强化省级政府层面的协调配合,是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重要前提。要认真学习借鉴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下放政府管理权限,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严格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着力将我省打造成中西部地区行政效率最高、透明度最高、收费最少的地区之一,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洼地效应,切实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对接。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对接,进一步拉近我省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是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加强泛长三角范围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合理确定线路走向、建设时序、建设标准、建设进度等。加快京沪高速铁路、芜雁高速、扬绩高速等联系长三角地区快速通道的建设进度。联手推动沿江城际客运专线、芜申运河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积极推进与江苏、浙江两省毗邻地区等级公路的建设,尽快消除断头路现象。加强与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协调配合,联合开发长江黄金水道,提高长江通航能力,加快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建设,实现江海联运。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通达深度有较大程度提高。
3. 加强市场体系对接。加强市场体系的对接,是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核心。要以加入长三角两省一市高层座谈会为契机,尽快成立若干专门的工作小组,着力研究解决由于省市之间利益分歧、行政区划制约等因素所造成的地区壁垒、体制障碍、规章制度差异等方面矛盾和问题,努力将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运行成本降到最低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当前,重点要在农产品无障碍流通、工商管理一体化、质量技术监督合作互认、人才一体化、信息体系建设、跨省市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产品准入标准、产权市场、人才市场、金融服务、信息平台、旅游营销等一体化进程,逐步建立起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服务市场在内,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式、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泛长三角区域现代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各类要素在泛长三角区域乃至更大区域内顺畅流动。
(二)重点突破,做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鼓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目前也正在研究制定促进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意见。我省要抓住难得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努力使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我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重要突破口。
1. 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要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及转移的特点和趋势。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目前长三角的重点产业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是其优势产业,冶金、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电气器材、机械加工等是其均势产业,建材、造纸、金属制品、纺织印染、服装鞋帽、玩具等是其劣势产业。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对长三角的劣势产业,注重集群式招商,从面上突破;对均势产业,瞄准重点企业,从点上突破;对优势产业,制定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增强吸引力。高度重视解决我省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物流成本较高等问题,努力克服制约产业转移的各种不利因素。
2. 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要突出抓好“五个结合”。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快引进技术、管理、人才,更好地将承接产业转移与集聚各类要素结合起来。要坚持高起点引进、高水平建设,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更好地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结合起来。要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建设标准化和多层厂房,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更好地将承接产业转移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结合起来。要通过企业集聚发展、产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治理,以及能源资源、排放物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更好地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将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
(三)强化自身,努力实现与长三角的互动发展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需要我们拿出积极的姿态、主动的精神,努力做到以融入求合作。但这绝不意味着我省只能当配角、打小工。相反,只要我们注意发挥好比较优势,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自身,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做到以合作求发展、以分工求突破。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提升“861”行动计划,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深入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培育更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也才能进一步提升分工与合作的层次和领域,努力实现互动双赢发展。
(作者系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一、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是安徽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伴随着对外开放的迅速扩大、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生产要素的加速集聚,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迅速崛起,在全国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三大经济圈中,长三角经济圈凭借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配套能力、雄厚的人力资源、高效的政府服务以及上海的国际地位,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2007年长三角两省一市以占全国2.2%的国土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2.5%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国内外的经验充分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长三角的快速发展,为与其无缝对接的安徽省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有利于全面提升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一是有利于加快体制创新步伐。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体制创新能力强,对推动我国改革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能更好借鉴其经验,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二是有利于拓展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长三角市场容量巨大,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6.4%和20%。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能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资源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长三角作为我国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地区,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60%,外贸进出口占37.2%。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能更好地利用这一平台,全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协作。四是有利于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长三角是全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机械、电子、钢铁、有色、化纤、生物医药、新材料、纺织服装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25.2%,并已进入由产业集聚向扩散转变的新阶段,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能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开展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分工,也是长三角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长三角地区遇到了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一系列问题和瓶颈,其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已高达18%,面临着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展象安徽这样的经济腹地。
二、安徽具备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分工,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一是深厚的历史渊源。我省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历史交往源远流长,经贸联系十分密切,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为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安徽本身就是长三角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现实的经济联系。目前我省55%的省外资金来自长三角,60%的劳务输出集中在长三角,70%以上的省际物流和通讯指向长三角,每年向长三角输出电力200亿千瓦时以上,已在长三角投资的外资企业也是我省利用外资的重要来源。三是较为通畅的交通基础设施。目前我省已有合宁高速、宣杭高速、沿江高速、合宁铁路、京沪铁路等10多条联系长三角的重要通道,加上长江黄金水道,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四是良好的合作基础。自2004年起,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东向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决策,同沪苏浙三省市签订了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框架协议,在基础设施、市场准入、能源、旅游、区域通关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各市县也与长三角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五是国家政策导向较为有利。国家将统筹区域发展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鼓励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有利于我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三、关于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为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实际,就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做出了全面部署。经积极争取,国务院近期出台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要进一步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即将出台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也将增加泛长三角的内容,这标志着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8月下旬,省党政代表团赴苏浙沪等地进行学习考察,与两省一市就建立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达成了共识,确定我省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今年11月底在浙江宁波举行的长三角高层座谈会,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开始起步。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长三角的研究,全面把握当前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明确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重点领域和具体途径。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对接,打造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平台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做好全方位的对接,推动区域整合和协作,逐步实现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当前,要进一步加强三个方面的对接,打造多层次的合作平台。
1. 加强体制机制对接。加强体制机制对接,进一步强化省级政府层面的协调配合,是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重要前提。要认真学习借鉴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下放政府管理权限,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严格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着力将我省打造成中西部地区行政效率最高、透明度最高、收费最少的地区之一,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洼地效应,切实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对接。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对接,进一步拉近我省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是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加强泛长三角范围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合理确定线路走向、建设时序、建设标准、建设进度等。加快京沪高速铁路、芜雁高速、扬绩高速等联系长三角地区快速通道的建设进度。联手推动沿江城际客运专线、芜申运河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积极推进与江苏、浙江两省毗邻地区等级公路的建设,尽快消除断头路现象。加强与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协调配合,联合开发长江黄金水道,提高长江通航能力,加快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建设,实现江海联运。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通达深度有较大程度提高。
3. 加强市场体系对接。加强市场体系的对接,是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核心。要以加入长三角两省一市高层座谈会为契机,尽快成立若干专门的工作小组,着力研究解决由于省市之间利益分歧、行政区划制约等因素所造成的地区壁垒、体制障碍、规章制度差异等方面矛盾和问题,努力将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运行成本降到最低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当前,重点要在农产品无障碍流通、工商管理一体化、质量技术监督合作互认、人才一体化、信息体系建设、跨省市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产品准入标准、产权市场、人才市场、金融服务、信息平台、旅游营销等一体化进程,逐步建立起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服务市场在内,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式、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泛长三角区域现代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各类要素在泛长三角区域乃至更大区域内顺畅流动。
(二)重点突破,做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鼓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目前也正在研究制定促进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意见。我省要抓住难得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努力使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我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重要突破口。
1. 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要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及转移的特点和趋势。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目前长三角的重点产业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是其优势产业,冶金、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电气器材、机械加工等是其均势产业,建材、造纸、金属制品、纺织印染、服装鞋帽、玩具等是其劣势产业。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对长三角的劣势产业,注重集群式招商,从面上突破;对均势产业,瞄准重点企业,从点上突破;对优势产业,制定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增强吸引力。高度重视解决我省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物流成本较高等问题,努力克服制约产业转移的各种不利因素。
2. 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要突出抓好“五个结合”。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快引进技术、管理、人才,更好地将承接产业转移与集聚各类要素结合起来。要坚持高起点引进、高水平建设,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更好地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结合起来。要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建设标准化和多层厂房,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更好地将承接产业转移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结合起来。要通过企业集聚发展、产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治理,以及能源资源、排放物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更好地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将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
(三)强化自身,努力实现与长三角的互动发展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需要我们拿出积极的姿态、主动的精神,努力做到以融入求合作。但这绝不意味着我省只能当配角、打小工。相反,只要我们注意发挥好比较优势,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自身,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做到以合作求发展、以分工求突破。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提升“861”行动计划,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深入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培育更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也才能进一步提升分工与合作的层次和领域,努力实现互动双赢发展。
(作者系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