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业生产中,各种作物难免会发生病虫危害,在使用农药进行防治时,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药害,轻者减产,重者可使作物死亡。但也有一些药剂,在正常使用情况下,除起到较好的防效之外,还有刺激作物生长作用。
一、药害产生的原因
农田喷施过量的农药后在植物上产生药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药剂、植物和环境条件三种因素。
1. 药剂本身的因素
即农药的性质。各种农药的化学组成不同,对植物安全程度有时差别很大。在农药使用中,如果在植物上发生了药害,主要因素应当是药剂本身,这里涉及三个方面:
(1)一般无机农药容易产生药害,有机合成农药和生物农药要安全得多。在不同的农药剂型中,易造成药害的排列顺序为:油剂>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
(2)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如混用不当、剂量过大、施用不均匀、间隔时间短,以及在植物敏感期使用等均易造成药害。
(3)由于农药质量方面的问题而造成药害。如药剂变质,杂质过多,添加剂、助剂的用量偏小或偏大,影响了乳化性能或喷雾质量,甚至发生理化性状改变,也是造成药害的一个原因。
2. 植物方面的因素
不同的植物对药剂的敏感性不同,主要是由于组织形态和生理差别所致。除了内在因素外,其表皮性能、蜡质层、角质层、茸毛、气孔、种子含水量等方面的差异也是造成药害的重要原因。
不同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异,如高粱、玉米、豆类作物对敌敌畏极为敏感;双子叶植物对苯氧乙酸类药剂很敏感;瓜类对有机氯农药较敏感;白菜、桃、李对铜制剂很敏感。一般来说,禾本科、苹果、葡萄、梨等作物耐药性较强,而豆科、茄科、葫芦科、桃、李等作物耐药力较差。另外,作物的生长期较休眠期耐药力差,苗期和发芽期对药剂敏感,而旺盛生长期则对药剂不敏感。植物生长代谢快、抗逆性强,药害发生较少。
3. 环境方面的因素
环境条件主要是施药当时和以后一段时间的温度、湿度、露水等因素。一般情况下高温、高湿较易产生药害,因为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药剂的化学活性增强,植物的生理活动也增强,气孔开启多而大,有利于药剂注入而引起药害。湿度过大,某些药剂也易引起药害,如波尔多液在多雾天、露水大时施用就易导致药害。另外,土壤理化性质,砂土地、贫瘠地、有机质含量少的地块由于作物长势弱、抗逆性差而导致药害,特别是这类田块的土壤对药剂的吸附性差,施用除草剂或用杀虫、杀菌剂处理土壤时更易出现药害。
二、药害的症状
药害是指使用农药方法不当,未严格按照要求施药,而引起被保护的农作物发生各种病态反应,包括由药物引起植物的组织损伤、生长受阻、植株变态、减产、绝产、甚至死亡等一系列非正常生理变化。如落叶、落果、叶子变黄、叶斑、凋萎、灼伤、矮化、畸形、植株死亡、品质下降等,即作物受到了药害。
药害表现的症状可因作物、药剂不同有种种复杂的变化,在田间常与病害的症状较难区别。一般药害可分为急性药害、慢性药害、残留药害。
1. 急性药害
农药施用后短时间内(一般10天内)表现出的症状,如百草枯对作物的药害,多为出现斑点、失绿、灼伤、凋萎、落叶、落花、落果、卷叶畸形、幼嫩组织枯焦、失绿变色或黄化等。
2. 慢性药害
施药后药害不会马上出现,症状不明显,短时间不易判断,一般在施药后10天以上才表现出来。主要影响农作物的生理活动,大多表现为光合作用减弱、叶片增厚、硬化发脆、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延迟结果、果型畸形、早期落果、籽粒不饱满、品质下降等。
3. 残留药害
这是由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或其分解产物引起的。由于喷药时约有半数以上农药落于地面,这些农药有的分解很慢,被土壤吸附后慢慢积累,有的残留期较长,待残留农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作物生长。残留药害并非本茬施用农药所致,而是前茬、前多茬作物施药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症状表现与慢性药害相似,实际属于慢性毒性的一种。
三、药害的预防
农药对农作物产生药害的原因很多,除了某些农药对农作物比较敏感,或者某些专用农药外(多数是除草剂),主要是在使用农药时,没有严格按规定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术用药,或者使用时由于天气条件的影响等,而导致发生药害。因此,预防药害的产生,关键在于科学、正确掌握农药使用方法。
(1)正确选购农药。购买时,一要注意生产日期;二看是否有分层,沉淀、结块等变质现象;三是认真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
(2)合理配对农药,保证施药质量。称准农药剂量,配准农药浓度;不可先将农药直接倒入施药器械中再兑水稀释。
(3)采用恰当的施药方法。正确选择施药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三点:第一,根据农药性能及对作物的敏感性来确定施药方法。第二,根据农药剂型确定相应的施药方法,如水剂、乳油适用于喷雾,粉剂、颗粒剂宜于拌种或撒施。第三,根据天气状况选用相适应的施药方法,如在大风天不宜用喷雾方法施用广谱性除草剂,而用涂抹的方法,以防雾滴漂移引起作物药害。
(4)药前检修药械,药后及时清洗施药器械;及时化解人为矛盾,减少人为药害事件。
(5)科学混配农药,不可多种农药同时混合使用。
(6)使用农药应尽量避开作物对农药敏感的生育期,如幼苗期、花期、幼果期。
总之,农药既能有效地防治各种农作物的病虫草害,若施用不当、技术掌握不严、防治目标不明、药剂的特性不清等,就可能造成药害。这虽然是一对矛盾,但只要对所使用药剂的性能、农作物抗药程度和生理特性,以及病虫草害为害的规律等,有比较全面地认识,并运用这些认识去能动地提高施药质量,药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四、药害的补救
在正确使用农药的同时,施药后要经常观察作物生长情况,以便及早发现药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尽可能减轻药害程度。如果已经出现了药害,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1)清水冲洗或喷大水淋洗。若由叶面喷洒药剂后产生的药害,且发现早,可迅速用大量清水洒2~3次,尽量把植株表面上的药物洗涮掉,并增施磷钾肥,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以增强作物恢复能力。同时,由于大量用清水淋洗,使作物吸收较多水,增加了作物细胞中的水分,对体内的药剂浓度能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轻药害的作用。对一些土壤处理的除草剂引起的药害,可适当排灌,降低农药残量,减轻药害程度。
(2)施肥补救,迅速追施速效肥。在发生药害的作物上,迅速追施尿素等速效肥料增加养分,加强水肥管理以增强农作物生长活力,促进早发,加速作物恢复能力,这对受害比较轻的幼芽、幼苗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3)喷施缓解药害的药物。针对导致发生药害的药剂,喷洒能缓解药害的药剂,如农作物受氧乐果、对硫磷等农药的药害,可在受害作物上喷施0.2%硼砂溶液;油菜、花生等受多效唑抑制过重,可适当喷施0.05%赤霉素溶液,硫酸铜或波尔多液引起的药害,可喷施0.5%石灰水等。
(4)去除药害较严重的部位。这种措施在果树上常用。如在果树上采用灌注、注射、包扎等施药方法,使用内吸性较强的杀虫药剂,若因施药浓度过高而发生药害,对受害较重的树枝应迅速去除,以免药剂继续向下传导和渗透,并迅速灌水,以防止药害继续扩大。
河北省望都县农业局
熊彦娣 刘胜海
一、药害产生的原因
农田喷施过量的农药后在植物上产生药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药剂、植物和环境条件三种因素。
1. 药剂本身的因素
即农药的性质。各种农药的化学组成不同,对植物安全程度有时差别很大。在农药使用中,如果在植物上发生了药害,主要因素应当是药剂本身,这里涉及三个方面:
(1)一般无机农药容易产生药害,有机合成农药和生物农药要安全得多。在不同的农药剂型中,易造成药害的排列顺序为:油剂>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
(2)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如混用不当、剂量过大、施用不均匀、间隔时间短,以及在植物敏感期使用等均易造成药害。
(3)由于农药质量方面的问题而造成药害。如药剂变质,杂质过多,添加剂、助剂的用量偏小或偏大,影响了乳化性能或喷雾质量,甚至发生理化性状改变,也是造成药害的一个原因。
2. 植物方面的因素
不同的植物对药剂的敏感性不同,主要是由于组织形态和生理差别所致。除了内在因素外,其表皮性能、蜡质层、角质层、茸毛、气孔、种子含水量等方面的差异也是造成药害的重要原因。
不同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异,如高粱、玉米、豆类作物对敌敌畏极为敏感;双子叶植物对苯氧乙酸类药剂很敏感;瓜类对有机氯农药较敏感;白菜、桃、李对铜制剂很敏感。一般来说,禾本科、苹果、葡萄、梨等作物耐药性较强,而豆科、茄科、葫芦科、桃、李等作物耐药力较差。另外,作物的生长期较休眠期耐药力差,苗期和发芽期对药剂敏感,而旺盛生长期则对药剂不敏感。植物生长代谢快、抗逆性强,药害发生较少。
3. 环境方面的因素
环境条件主要是施药当时和以后一段时间的温度、湿度、露水等因素。一般情况下高温、高湿较易产生药害,因为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药剂的化学活性增强,植物的生理活动也增强,气孔开启多而大,有利于药剂注入而引起药害。湿度过大,某些药剂也易引起药害,如波尔多液在多雾天、露水大时施用就易导致药害。另外,土壤理化性质,砂土地、贫瘠地、有机质含量少的地块由于作物长势弱、抗逆性差而导致药害,特别是这类田块的土壤对药剂的吸附性差,施用除草剂或用杀虫、杀菌剂处理土壤时更易出现药害。
二、药害的症状
药害是指使用农药方法不当,未严格按照要求施药,而引起被保护的农作物发生各种病态反应,包括由药物引起植物的组织损伤、生长受阻、植株变态、减产、绝产、甚至死亡等一系列非正常生理变化。如落叶、落果、叶子变黄、叶斑、凋萎、灼伤、矮化、畸形、植株死亡、品质下降等,即作物受到了药害。
药害表现的症状可因作物、药剂不同有种种复杂的变化,在田间常与病害的症状较难区别。一般药害可分为急性药害、慢性药害、残留药害。
1. 急性药害
农药施用后短时间内(一般10天内)表现出的症状,如百草枯对作物的药害,多为出现斑点、失绿、灼伤、凋萎、落叶、落花、落果、卷叶畸形、幼嫩组织枯焦、失绿变色或黄化等。
2. 慢性药害
施药后药害不会马上出现,症状不明显,短时间不易判断,一般在施药后10天以上才表现出来。主要影响农作物的生理活动,大多表现为光合作用减弱、叶片增厚、硬化发脆、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延迟结果、果型畸形、早期落果、籽粒不饱满、品质下降等。
3. 残留药害
这是由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或其分解产物引起的。由于喷药时约有半数以上农药落于地面,这些农药有的分解很慢,被土壤吸附后慢慢积累,有的残留期较长,待残留农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作物生长。残留药害并非本茬施用农药所致,而是前茬、前多茬作物施药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症状表现与慢性药害相似,实际属于慢性毒性的一种。
三、药害的预防
农药对农作物产生药害的原因很多,除了某些农药对农作物比较敏感,或者某些专用农药外(多数是除草剂),主要是在使用农药时,没有严格按规定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术用药,或者使用时由于天气条件的影响等,而导致发生药害。因此,预防药害的产生,关键在于科学、正确掌握农药使用方法。
(1)正确选购农药。购买时,一要注意生产日期;二看是否有分层,沉淀、结块等变质现象;三是认真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
(2)合理配对农药,保证施药质量。称准农药剂量,配准农药浓度;不可先将农药直接倒入施药器械中再兑水稀释。
(3)采用恰当的施药方法。正确选择施药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三点:第一,根据农药性能及对作物的敏感性来确定施药方法。第二,根据农药剂型确定相应的施药方法,如水剂、乳油适用于喷雾,粉剂、颗粒剂宜于拌种或撒施。第三,根据天气状况选用相适应的施药方法,如在大风天不宜用喷雾方法施用广谱性除草剂,而用涂抹的方法,以防雾滴漂移引起作物药害。
(4)药前检修药械,药后及时清洗施药器械;及时化解人为矛盾,减少人为药害事件。
(5)科学混配农药,不可多种农药同时混合使用。
(6)使用农药应尽量避开作物对农药敏感的生育期,如幼苗期、花期、幼果期。
总之,农药既能有效地防治各种农作物的病虫草害,若施用不当、技术掌握不严、防治目标不明、药剂的特性不清等,就可能造成药害。这虽然是一对矛盾,但只要对所使用药剂的性能、农作物抗药程度和生理特性,以及病虫草害为害的规律等,有比较全面地认识,并运用这些认识去能动地提高施药质量,药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四、药害的补救
在正确使用农药的同时,施药后要经常观察作物生长情况,以便及早发现药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尽可能减轻药害程度。如果已经出现了药害,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1)清水冲洗或喷大水淋洗。若由叶面喷洒药剂后产生的药害,且发现早,可迅速用大量清水洒2~3次,尽量把植株表面上的药物洗涮掉,并增施磷钾肥,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以增强作物恢复能力。同时,由于大量用清水淋洗,使作物吸收较多水,增加了作物细胞中的水分,对体内的药剂浓度能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轻药害的作用。对一些土壤处理的除草剂引起的药害,可适当排灌,降低农药残量,减轻药害程度。
(2)施肥补救,迅速追施速效肥。在发生药害的作物上,迅速追施尿素等速效肥料增加养分,加强水肥管理以增强农作物生长活力,促进早发,加速作物恢复能力,这对受害比较轻的幼芽、幼苗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3)喷施缓解药害的药物。针对导致发生药害的药剂,喷洒能缓解药害的药剂,如农作物受氧乐果、对硫磷等农药的药害,可在受害作物上喷施0.2%硼砂溶液;油菜、花生等受多效唑抑制过重,可适当喷施0.05%赤霉素溶液,硫酸铜或波尔多液引起的药害,可喷施0.5%石灰水等。
(4)去除药害较严重的部位。这种措施在果树上常用。如在果树上采用灌注、注射、包扎等施药方法,使用内吸性较强的杀虫药剂,若因施药浓度过高而发生药害,对受害较重的树枝应迅速去除,以免药剂继续向下传导和渗透,并迅速灌水,以防止药害继续扩大。
河北省望都县农业局
熊彦娣 刘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