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效的课堂教学被愈加重视。随着素质教育进一步改革,生成性教学这一教学观念正深入每一个教育角落。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过程,应当是生动且具有活力的。我们应用动态生成观念重新认识数学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成活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形成生成性教学呢?下面结合我任教时遇到的几个案例谈谈体会。
教学内容:“探索怎样围,面积大”
教学片段:教师出示:10段1米长的篱笆,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围?同桌可以合作用准备好的10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一摆。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并把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动手探究,并汇报。
生1:我设计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大多数学生同意该设计方案)
生2:我设计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还有许多同学同意该生的设计方案)
生3:我设计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3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大家比较赞成,后来个别同学表示疑问)
生4:我设计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还没有说完,许多同学就表示了反对意见)
教师把这些初步想法写到黑板上,问:你们是根据什么确定长方形的长和宽的?
生4:你给我们的10段1米长的篱笆。
教师追问:你知道这10段1米长的篱笆在你所围的长方形中表示什么吗?
生4:我想应该是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做过的,求篱笆长其实就是求周长。
师:很好,也就是说我们要围的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是10米,对吗?
生4:对。(很自信)
师:好,那你再看看你的设计方案有没有什么问题。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怎么样的?面积公式呢?
生4:(安静了会儿,都在认真检查)老师我错了,我把面积公式当周长公式了。(恍然大悟)
师:你发现自己的错误了,但其实你的想法很好。再想一想,重新设计一下,好吗?
生4:好的,谢谢老师。(坐了下来,认真地修改)
师继续问:上面设计中还有哪一个大家觉得比较难确定?
有学生插了一句:我觉得设计3有一个小问题。长方形的长应该是3,因为长比宽大。(很骄傲)
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长方形的长看成比宽大。
师:大家都在很认真地设计,那么我们把刚才修改的设计填在表格里。大家一起看一下:
师提问:观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甲:我发现2个长方形的周长都是10米,面积不一样。
师小结板书: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通过用10米的篱笆围成长方形,初步感知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要想让学生获得这样的发现,教师没有把知识停留在纸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小棒摆一摆,利用具体操作逐步发现周长与长、宽,长、宽与面积之间关系。通过围一围使学生主动认识到10米是长方形的周长,其次认识到一条长加一条宽应是5米,即周长的一半,然后根据围成的长方形不同计算出相应的面积,引导发现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的现象。这个事实很容易被学生发现,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因而教师用第二个实验验证这个发现,同时探索怎样围面积最大。
师继续提问:那么究竟怎样围,面积大呢?我们再来列举一个更大的长方形。让我们一起探索周长是20米的长方形,怎样围,面积大。(大家开始设计自己的方案,课堂鸦雀无声。)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同学们设计,交流探索结果。
教师拿出一张比较完整的表格投影。
师: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这样的大问题能拓宽学生思路:学生既能验证刚才的结论,又有利于进一步思考什么情况下面积更大。
学生乙:和刚才的表格一样,我发现长方形的周长都一样,都是20米,面积是不同的。
生丙:我觉得长方形的长越小,面积越大。
生丁:不对,你说得不完全对。我觉得应该是长方形的长越小,宽越大时,它的面积才越大。
教师补充:大家观察得都很认真,其实可以认为当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来越接近时,它的面积就越大。而且进一步,当长和宽(相等)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长和宽相等时,这时是什么图形?
生戊: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最大,比任何一种长方形面积都大。
教学继续进行……
传统教学比较多地关注教师怎样教。因此,知识内容的联系,教学过程的有序展开是教学预设的重心。而生成性教学更关注学生怎样学。在教学活动中,倾向给学生创建更多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生成,与学生平等对话,为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真实自然。
教学内容:“探索怎样围,面积大”
教学片段:教师出示:10段1米长的篱笆,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围?同桌可以合作用准备好的10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一摆。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并把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动手探究,并汇报。
生1:我设计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大多数学生同意该设计方案)
生2:我设计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还有许多同学同意该生的设计方案)
生3:我设计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3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大家比较赞成,后来个别同学表示疑问)
生4:我设计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还没有说完,许多同学就表示了反对意见)
教师把这些初步想法写到黑板上,问:你们是根据什么确定长方形的长和宽的?
生4:你给我们的10段1米长的篱笆。
教师追问:你知道这10段1米长的篱笆在你所围的长方形中表示什么吗?
生4:我想应该是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做过的,求篱笆长其实就是求周长。
师:很好,也就是说我们要围的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是10米,对吗?
生4:对。(很自信)
师:好,那你再看看你的设计方案有没有什么问题。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怎么样的?面积公式呢?
生4:(安静了会儿,都在认真检查)老师我错了,我把面积公式当周长公式了。(恍然大悟)
师:你发现自己的错误了,但其实你的想法很好。再想一想,重新设计一下,好吗?
生4:好的,谢谢老师。(坐了下来,认真地修改)
师继续问:上面设计中还有哪一个大家觉得比较难确定?
有学生插了一句:我觉得设计3有一个小问题。长方形的长应该是3,因为长比宽大。(很骄傲)
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长方形的长看成比宽大。
师:大家都在很认真地设计,那么我们把刚才修改的设计填在表格里。大家一起看一下:
师提问:观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甲:我发现2个长方形的周长都是10米,面积不一样。
师小结板书: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通过用10米的篱笆围成长方形,初步感知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要想让学生获得这样的发现,教师没有把知识停留在纸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小棒摆一摆,利用具体操作逐步发现周长与长、宽,长、宽与面积之间关系。通过围一围使学生主动认识到10米是长方形的周长,其次认识到一条长加一条宽应是5米,即周长的一半,然后根据围成的长方形不同计算出相应的面积,引导发现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的现象。这个事实很容易被学生发现,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因而教师用第二个实验验证这个发现,同时探索怎样围面积最大。
师继续提问:那么究竟怎样围,面积大呢?我们再来列举一个更大的长方形。让我们一起探索周长是20米的长方形,怎样围,面积大。(大家开始设计自己的方案,课堂鸦雀无声。)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同学们设计,交流探索结果。
教师拿出一张比较完整的表格投影。
师: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这样的大问题能拓宽学生思路:学生既能验证刚才的结论,又有利于进一步思考什么情况下面积更大。
学生乙:和刚才的表格一样,我发现长方形的周长都一样,都是20米,面积是不同的。
生丙:我觉得长方形的长越小,面积越大。
生丁:不对,你说得不完全对。我觉得应该是长方形的长越小,宽越大时,它的面积才越大。
教师补充:大家观察得都很认真,其实可以认为当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来越接近时,它的面积就越大。而且进一步,当长和宽(相等)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长和宽相等时,这时是什么图形?
生戊: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最大,比任何一种长方形面积都大。
教学继续进行……
传统教学比较多地关注教师怎样教。因此,知识内容的联系,教学过程的有序展开是教学预设的重心。而生成性教学更关注学生怎样学。在教学活动中,倾向给学生创建更多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生成,与学生平等对话,为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真实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