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年表是记忆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利用历史年表,更有利于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推进和创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构建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打造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历史年表;知识体系;历史脉络
历史年表是记忆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它是以年代、月份、日,甚至时刻为经,大事为纬,把散落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借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从而达到某种研究或教学目的的一种参考资料。其突出的特点是,时与事对照、言简意赅。[1]在旧课程中,历史年表时常变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工具;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应用历史年表,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近年来的考试试卷中已有这方面的试题,且初中历史教材中也有涉及。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历史年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成为我们研究的方向。
历史年表是帮助学生形成时间概念和记忆历史知识的一种直观教具,是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一种简化。编年体史书最大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能够使“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2],从而呈现同一时间内发生史事的横向关系。借鉴历史年表的思路进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学习方法,从而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历史课堂。
一、依据年表 确立历史坐标
中学历史课本实际上是根据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与层次性原则编写的。它依据历史章节体的原则呈现了完整的历史纪事本末体的叙事方式,这正适应了中学阶段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规律。但这一方法难免割裂同一时间内各个方面史事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横向的考察一个时代。这一点难免的。历史年表则打乱了课本的章节顺序,以时间先后顺序叙述,让学生把握同一时期的历史大事件,确立学习的历史坐标。结合时代的阶段性调整,明确重大的历史事件,从而完成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比如中国史“近代化的探索”一章,掌握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大致时间坐标,即可完整构建近代中国人救国救民的求索历程;又如世界史“步入近代”一节,掌握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和“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的时间线索,也能凸显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主题,从而对世界历史事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熟记大事年表,掌握时间线索。大事年表本身就是一条按时间顺序再现历史知识点的重要线索。我们可以就这一线索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强化记忆:记忆重大的或者具有转折性的历史事件和时间,然后以此为中心往前往后拓展各个击破。[3]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大事年表中将1840~1919全部历史罗列其中,记忆几个重要的时间段,即1840年鸦片战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等;这些重要的事件和时间让人印象深刻,然后根据这一历史坐标,不断向外扩散,形成完整的近百年的历史知识网络。
“大事年表”的重要作用正是把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强化历史时间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形成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4]历史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不同于一般知识系统性的链式结构,即其发展包含着必然性、渐进性和质变的内涵。而大事年表正展示了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贯通来龙去脉,起到了明确的趋势归宿、揭示变化规律的作用。
二、绘制年表 构建知识网络
绘制年表,不是简单地制作时间和事件的框架式表格,而是基于年表的方法,绘制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从而构建相应的历史知识网络。这一历史学习方法,正不断的被应用到考试当中,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利用课堂教学深化年表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大事年表”式材料题是以大事年表作为材料命制的试题,是近年历史试卷出现的新题型。此类试题营造新情景,拓展命题资源,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5]随着课程改革的展开,尤其是注重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研究,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改变过于机械单一、只将之作为整理历史发展过程、甚至识记工具的局面,是我们不断探求的课题。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大事年表式的教学方法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法:框架式和单一式。任何知识网络都包括知识的点、线、面三部分。点即构成历史事件的“关结点”,线是历史事件之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面则是反映某个历史时期或整个阶段的内容。对中学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加工、重组,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既有利于突出历史主干知识,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又可提高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中国近代史前期“大事年表”(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知识点,组成了“中国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线,而禁烟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等知识点,则构成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另一条主线,上述两条线索结合则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知识面。而把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某位重要人物不同时期的活动按时间顺序呈现于学生面前,则更便于理解掌握。如讲述中国近代史有关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时,可概括为:1894 年成立兴中会;1905 年建立中国同盟会;1911 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又如学习世界史资产阶级革命时,把英、法、美等国的革命事件按时间顺序完整的编制大事年表,无疑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因此,“大事年表”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达到贯通来龙去脉、提挈内容和要点、揭示变化规律的纵横功能,让学科能力和历史脉搏一起跳动。 三、分析年表 把握历史脉搏
通过对历史年表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得出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仅利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深刻地把握历史的脉搏。
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赋予历史的深刻烙印,它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民族运动)、对外关系(国际关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共性内容,是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6]如通过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江南出现,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等大事的分析,能够揭示明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之一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又如对19世纪40-60年代历史: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美国南北战争、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等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得出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加强的时代特征,从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7]揭示阶段特征,加强横向联系,也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因此,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8]因此通过大事年表的年代断代,分析、概括、总结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无疑是初中历史教学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学习的题中之义。
中学历史课本在每册教科书最后都附有“大事年表”,这些“大事年表”以年代为经,大事为纬,把散落的重大事件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从而构成总体的历史知识框架。大事年表的重要价值正在于激发历史事件间的关联,从而对历史内容进行假设性、推论性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归纳与整理。基于此,重视“大事年表”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培养辩证的系统思维能力,实现学习过程中的“由厚变薄”[9],从而为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实践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注释:
[1]陈伟壁:“大事年表”式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04期.
[2]刘知几:《史通》卷一《六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1.
[3]江国龙:浅谈历史学习中对历史线索的巧妙梳理.《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8期.
[4]邢军胜: “大事年表”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网.2007-09-10.
[5]王玫:例析“大事年表”式材料题.《学生之友(初中版)》. 2010年08期.
[6]邢军胜:“大事年表”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网.2007-09-10.
[7]陈旭东:如何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洛阳晚报·教育周刊·教与学》.2011-5-3.
[8]樊世新:谈历史学困生的转化.文理导航.2010-10.
[9]邢军胜: “大事年表”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网.2007-09-10.
关键词:历史年表;知识体系;历史脉络
历史年表是记忆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它是以年代、月份、日,甚至时刻为经,大事为纬,把散落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借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从而达到某种研究或教学目的的一种参考资料。其突出的特点是,时与事对照、言简意赅。[1]在旧课程中,历史年表时常变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工具;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应用历史年表,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近年来的考试试卷中已有这方面的试题,且初中历史教材中也有涉及。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历史年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成为我们研究的方向。
历史年表是帮助学生形成时间概念和记忆历史知识的一种直观教具,是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一种简化。编年体史书最大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能够使“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2],从而呈现同一时间内发生史事的横向关系。借鉴历史年表的思路进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学习方法,从而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历史课堂。
一、依据年表 确立历史坐标
中学历史课本实际上是根据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与层次性原则编写的。它依据历史章节体的原则呈现了完整的历史纪事本末体的叙事方式,这正适应了中学阶段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规律。但这一方法难免割裂同一时间内各个方面史事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横向的考察一个时代。这一点难免的。历史年表则打乱了课本的章节顺序,以时间先后顺序叙述,让学生把握同一时期的历史大事件,确立学习的历史坐标。结合时代的阶段性调整,明确重大的历史事件,从而完成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比如中国史“近代化的探索”一章,掌握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大致时间坐标,即可完整构建近代中国人救国救民的求索历程;又如世界史“步入近代”一节,掌握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和“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的时间线索,也能凸显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主题,从而对世界历史事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熟记大事年表,掌握时间线索。大事年表本身就是一条按时间顺序再现历史知识点的重要线索。我们可以就这一线索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强化记忆:记忆重大的或者具有转折性的历史事件和时间,然后以此为中心往前往后拓展各个击破。[3]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大事年表中将1840~1919全部历史罗列其中,记忆几个重要的时间段,即1840年鸦片战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等;这些重要的事件和时间让人印象深刻,然后根据这一历史坐标,不断向外扩散,形成完整的近百年的历史知识网络。
“大事年表”的重要作用正是把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强化历史时间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形成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4]历史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不同于一般知识系统性的链式结构,即其发展包含着必然性、渐进性和质变的内涵。而大事年表正展示了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贯通来龙去脉,起到了明确的趋势归宿、揭示变化规律的作用。
二、绘制年表 构建知识网络
绘制年表,不是简单地制作时间和事件的框架式表格,而是基于年表的方法,绘制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从而构建相应的历史知识网络。这一历史学习方法,正不断的被应用到考试当中,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利用课堂教学深化年表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大事年表”式材料题是以大事年表作为材料命制的试题,是近年历史试卷出现的新题型。此类试题营造新情景,拓展命题资源,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5]随着课程改革的展开,尤其是注重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研究,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改变过于机械单一、只将之作为整理历史发展过程、甚至识记工具的局面,是我们不断探求的课题。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大事年表式的教学方法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法:框架式和单一式。任何知识网络都包括知识的点、线、面三部分。点即构成历史事件的“关结点”,线是历史事件之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面则是反映某个历史时期或整个阶段的内容。对中学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加工、重组,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既有利于突出历史主干知识,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又可提高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中国近代史前期“大事年表”(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知识点,组成了“中国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线,而禁烟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等知识点,则构成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另一条主线,上述两条线索结合则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知识面。而把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某位重要人物不同时期的活动按时间顺序呈现于学生面前,则更便于理解掌握。如讲述中国近代史有关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时,可概括为:1894 年成立兴中会;1905 年建立中国同盟会;1911 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又如学习世界史资产阶级革命时,把英、法、美等国的革命事件按时间顺序完整的编制大事年表,无疑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因此,“大事年表”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达到贯通来龙去脉、提挈内容和要点、揭示变化规律的纵横功能,让学科能力和历史脉搏一起跳动。 三、分析年表 把握历史脉搏
通过对历史年表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得出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仅利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深刻地把握历史的脉搏。
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赋予历史的深刻烙印,它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民族运动)、对外关系(国际关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共性内容,是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6]如通过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江南出现,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等大事的分析,能够揭示明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之一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又如对19世纪40-60年代历史: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美国南北战争、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等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得出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加强的时代特征,从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7]揭示阶段特征,加强横向联系,也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因此,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8]因此通过大事年表的年代断代,分析、概括、总结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无疑是初中历史教学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学习的题中之义。
中学历史课本在每册教科书最后都附有“大事年表”,这些“大事年表”以年代为经,大事为纬,把散落的重大事件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从而构成总体的历史知识框架。大事年表的重要价值正在于激发历史事件间的关联,从而对历史内容进行假设性、推论性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归纳与整理。基于此,重视“大事年表”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培养辩证的系统思维能力,实现学习过程中的“由厚变薄”[9],从而为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实践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注释:
[1]陈伟壁:“大事年表”式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04期.
[2]刘知几:《史通》卷一《六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1.
[3]江国龙:浅谈历史学习中对历史线索的巧妙梳理.《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8期.
[4]邢军胜: “大事年表”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网.2007-09-10.
[5]王玫:例析“大事年表”式材料题.《学生之友(初中版)》. 2010年08期.
[6]邢军胜:“大事年表”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网.2007-09-10.
[7]陈旭东:如何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洛阳晚报·教育周刊·教与学》.2011-5-3.
[8]樊世新:谈历史学困生的转化.文理导航.2010-10.
[9]邢军胜: “大事年表”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网.200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