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应该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表达,但在学生作文中,我们看到的是“无病呻吟”,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情真意切"呢?
【关键词】情感缺失回归生活思考目的价值取向
五一节,公交车上。
学生1:“我们这次布置的作文是——让我感动的人或事”。
学生2:“真的啊?!什么叫‘感动’?怎么感动?!我从来没被感动过!”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听罢,不禁心里一寒,如此缺失感性的话语与思想,令人见出一个个苍白而又虚伪庸俗的生命。在倡导勇于创新,倡导生命脱俗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再塑造浮华俗气的生命了。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情真意切"呢?
首先,要投入生活。新课程主张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新题材、获得新体验、求得新感悟、形成新构思。例如,我曾经让学生写一篇题为《架起心灵的桥梁》的文章。大部分学生都写了与父母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但实际情况是在很多家庭家长的权威性与孩子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形成了对立局面。所以很多学生在文章中写了与父母之间建起了心灵的桥梁,却让老师读文章时读到的是一些“套话”,“空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脱离生活的真实感受来作文。而有一位学生则是从冲突写起的。由于有了冲突“两人目光不期而遇的尴尬”“各自躲闪的目光就不自觉地移向别处”,而当自己“鼓起最大的勇气,小心翼翼叫了一声“妈妈”时,妈妈“却楞了一会儿继续吃她的饭”自己不能理解,“为什么?为什么明明就望穿秋水的盼望这一天到来,真正来了却又不接受。为什么你心里明明就很激动却又装作冷若冰霜,是为了惩罚我吗?”,最后“我们就像一对隔水相望的人,你曾想到这边来,我也曾想到那边去,却谁也过不去。我希望走进你心里,你也希望长驻我心中,缺的只是一座桥,一座用理解与宽容架起的心灵之桥。”从这些语句中,我看到了一个学生的家庭生活,也看到了属于“孩子”的心灵。
其次,要留出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但是应试教育,却让孩子们整天行走于教室和家庭之间,他们早就不关注每天有哪些变化,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询问一下心灵的得与失,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去感知生活,又怎能看到充满感情的文章?一次,在欣赏了池莉的《收藏幸福》后,我让学生写写自己收藏的“幸福”。很多学生无从下笔。那天我让他们留给自己半小时思考他们收藏的真正的幸福在哪里。第二天,学生呈现了“幸福”在我面前:
学生:我觉得最幸福的事就是每天晚上刷牙洗脸的时候,尤其是洗脸的时候,看着水缓缓地从指间流过,自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忘记了白天老师的训导,躲开了父母的叮嘱,那么自由,那么惬意,那么无拘无束。
在这里,我看到了学生对生活感知的成果,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并会从思考中发现自己的得与失。在紧张生活中的偶而偷闲让人感觉到了所谓的“幸福”。作文是生活中感悟的再现,没有对生活的反思,怎么可能会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再次,要端正目的。写作目的是中学生作文的动力源泉。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写作当成是应对考试和升学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还奢谈什么“真情实感”?没有感情的作文实践,是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发学生的情感,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情感,让情感成为学生作文写作的催化剂。我们来看看有关杨振宁的例子,杨振宁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水均益采访时,问他为什么你要回要清华园。他说:“这里每一棵老树,我小时候都爬过。”这就是感性的语言,其于清华园独特而炽热的情感跃然而出,令人难忘。
张扬感性的语言,才能予人生动与独特的清新审美,予人心智之开启,情感之震撼。如此,文章也就蕴蓄丰富的审美价值。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端正学生的写作目的,以便引导学生写出真实的作文。
最后,要引导取向。我们倡导学生要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在作文中却也透露出学生价值观的偏差。例如,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为何要体谅别人的辛劳?为什么没人体谅我?”……这样匪夷所思的字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敢于并善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自觉、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人。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名家名作,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例如,我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刘心武的《偷父》,阅读文章的前面部分,大家嘻嘻哈哈,觉得很有趣味,等读到那个小偷如此平淡地讲述着父亲的故事,讲述着父亲给自己吃桃酥,讲述着父亲的死亡,讲述着他从窗外看到那副油画竟然脱口而出“爸”,我喉咙哽咽住,学生也静默着,所有人都沉浸在文章中。欣赏过文章后,很多学生写出了他们阅读后的感受:这是出生在一个极度贫困家庭中的孩子,但贫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遭遇了太多的不公平,他的父亲四处打工,却很难拿到工钱,在非法的小煤窑为矿主挖“金子”,丧命于井下,却一份赔偿没有,流落在外的他被一个盗窃团伙控制着,这一切在我们看来象“天方夜谈”,但这一切又都是事实。“和谐”社会是我们的愿望,要真正实现“和谐”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通过这样的阅读欣赏,学生感知幸福才能珍惜幸福,也才能渐渐明白怎样去创造幸福。
结语:作文一定要做到用真挚的情感去打动别人 。唯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别人。我们要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做一个有思想的真实的人,这样才能做到在作文中欲抒之情,是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的发自内心的真情。
参考文献
[1]陈凯安 《中学生作文兴趣“动力源”研究》
[2]石修银 《感性缺失:我对作文教学的一点看法》
[3]刘桂兰《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
[4]刘婷《浅谈小学生作文中价值观的启蒙教育》
[5]新华网《 台湾中学生作文体现价值观错乱》
【关键词】情感缺失回归生活思考目的价值取向
五一节,公交车上。
学生1:“我们这次布置的作文是——让我感动的人或事”。
学生2:“真的啊?!什么叫‘感动’?怎么感动?!我从来没被感动过!”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听罢,不禁心里一寒,如此缺失感性的话语与思想,令人见出一个个苍白而又虚伪庸俗的生命。在倡导勇于创新,倡导生命脱俗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再塑造浮华俗气的生命了。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情真意切"呢?
首先,要投入生活。新课程主张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新题材、获得新体验、求得新感悟、形成新构思。例如,我曾经让学生写一篇题为《架起心灵的桥梁》的文章。大部分学生都写了与父母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但实际情况是在很多家庭家长的权威性与孩子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形成了对立局面。所以很多学生在文章中写了与父母之间建起了心灵的桥梁,却让老师读文章时读到的是一些“套话”,“空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脱离生活的真实感受来作文。而有一位学生则是从冲突写起的。由于有了冲突“两人目光不期而遇的尴尬”“各自躲闪的目光就不自觉地移向别处”,而当自己“鼓起最大的勇气,小心翼翼叫了一声“妈妈”时,妈妈“却楞了一会儿继续吃她的饭”自己不能理解,“为什么?为什么明明就望穿秋水的盼望这一天到来,真正来了却又不接受。为什么你心里明明就很激动却又装作冷若冰霜,是为了惩罚我吗?”,最后“我们就像一对隔水相望的人,你曾想到这边来,我也曾想到那边去,却谁也过不去。我希望走进你心里,你也希望长驻我心中,缺的只是一座桥,一座用理解与宽容架起的心灵之桥。”从这些语句中,我看到了一个学生的家庭生活,也看到了属于“孩子”的心灵。
其次,要留出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但是应试教育,却让孩子们整天行走于教室和家庭之间,他们早就不关注每天有哪些变化,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询问一下心灵的得与失,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去感知生活,又怎能看到充满感情的文章?一次,在欣赏了池莉的《收藏幸福》后,我让学生写写自己收藏的“幸福”。很多学生无从下笔。那天我让他们留给自己半小时思考他们收藏的真正的幸福在哪里。第二天,学生呈现了“幸福”在我面前:
学生:我觉得最幸福的事就是每天晚上刷牙洗脸的时候,尤其是洗脸的时候,看着水缓缓地从指间流过,自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忘记了白天老师的训导,躲开了父母的叮嘱,那么自由,那么惬意,那么无拘无束。
在这里,我看到了学生对生活感知的成果,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并会从思考中发现自己的得与失。在紧张生活中的偶而偷闲让人感觉到了所谓的“幸福”。作文是生活中感悟的再现,没有对生活的反思,怎么可能会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再次,要端正目的。写作目的是中学生作文的动力源泉。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写作当成是应对考试和升学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还奢谈什么“真情实感”?没有感情的作文实践,是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发学生的情感,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情感,让情感成为学生作文写作的催化剂。我们来看看有关杨振宁的例子,杨振宁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水均益采访时,问他为什么你要回要清华园。他说:“这里每一棵老树,我小时候都爬过。”这就是感性的语言,其于清华园独特而炽热的情感跃然而出,令人难忘。
张扬感性的语言,才能予人生动与独特的清新审美,予人心智之开启,情感之震撼。如此,文章也就蕴蓄丰富的审美价值。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端正学生的写作目的,以便引导学生写出真实的作文。
最后,要引导取向。我们倡导学生要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在作文中却也透露出学生价值观的偏差。例如,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为何要体谅别人的辛劳?为什么没人体谅我?”……这样匪夷所思的字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敢于并善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自觉、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人。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名家名作,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例如,我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刘心武的《偷父》,阅读文章的前面部分,大家嘻嘻哈哈,觉得很有趣味,等读到那个小偷如此平淡地讲述着父亲的故事,讲述着父亲给自己吃桃酥,讲述着父亲的死亡,讲述着他从窗外看到那副油画竟然脱口而出“爸”,我喉咙哽咽住,学生也静默着,所有人都沉浸在文章中。欣赏过文章后,很多学生写出了他们阅读后的感受:这是出生在一个极度贫困家庭中的孩子,但贫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遭遇了太多的不公平,他的父亲四处打工,却很难拿到工钱,在非法的小煤窑为矿主挖“金子”,丧命于井下,却一份赔偿没有,流落在外的他被一个盗窃团伙控制着,这一切在我们看来象“天方夜谈”,但这一切又都是事实。“和谐”社会是我们的愿望,要真正实现“和谐”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通过这样的阅读欣赏,学生感知幸福才能珍惜幸福,也才能渐渐明白怎样去创造幸福。
结语:作文一定要做到用真挚的情感去打动别人 。唯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别人。我们要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做一个有思想的真实的人,这样才能做到在作文中欲抒之情,是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的发自内心的真情。
参考文献
[1]陈凯安 《中学生作文兴趣“动力源”研究》
[2]石修银 《感性缺失:我对作文教学的一点看法》
[3]刘桂兰《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
[4]刘婷《浅谈小学生作文中价值观的启蒙教育》
[5]新华网《 台湾中学生作文体现价值观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