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小学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弱势群体的形成首先是农村社会经济落后的历史延续。虽然有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市场经济在农村也已经生根发芽,但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一代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低,观念僵化,思维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质量低下,生存和发展能力十分薄弱。他们目前仍然依靠效益较低的单一粮食种植业来维持生产和生活,收入增加难度很大。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和措施,但在这一部分农民群体中,农产品卖難、家庭经营开展难及不愿“挪窝”的外出务工难仍然严重地存在。当前,更由于农村分配制度及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他们处于劣势的地位暂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农村中弱势群体的形成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病、因伤、因残等原因致贫的。
  由于目前医疗等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弱势群体的农民最害怕的就是生病,尤其是大病,不少人是小病不看、大病简看。尽管目前农村也实行了合作医疗等试点,但自己筹集的那一大部分仍然令他们捉襟见肘,因伤、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就更不用说了。
  二是突发事件导致弱势家庭出现。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其中也包括前面提到的因病、因伤、因残致贫的,还有各类突发事件,如遭车祸导致家中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因各类人为或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的。
  三是因子女上学特别是上大学而导致的贫困。
  目前,教育支出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中最令人头疼的一项支出,其难度甚至超过了因病等其他原因的一切方面。虽然国家也有相应的助学政策出台,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沉重的教育支出(主要是子女上大学的支出)压得农村弱势群体喘不过气来,不少弱势群体子女因此而辍学。
  农村弱势群体多数生存基础较差,经济收入严重偏低,自我发展能力非常薄弱,生活困难。他们日常多从事一些苦、脏、累的简单劳动,生活消费处于极低水平。部分弱势群体人员生活主要靠社会救济和亲友赠送,家人及子女生病无力医疗,特别是子女的教育受到严重拖累;弱势群体家庭对未来生活普遍信心不足,悲观心理严重,依赖心强。沉重的生存压力,使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常常顾此失彼。由于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堪忧。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缺失,直接表现为公德意识淡薄、行为习惯很差。从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反馈中发现,这些同学身上普遍存在着自卑、焦虑、精神压抑、过度自尊和过度防卫等不良心理状态。
  弱势群体子女在成长的历程中,伴随着家庭的生存困境、生计困境、机会困境、权利困境、教育困境交织在一起,导致内心焦虑持续不断增强,长期反复累积,极易产生心理失衡,产生厌恶、对抗社会的心态,甚至产生一些偏激行为,成为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弱势群体子女由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在学校中他们也多数比较自卑,而且悲观心理严重。在班级中处于相对的朋友少、交往少的弱势地位,形成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当中不乏单亲或离异家庭子女,如果引导不当,他们更容易产生一些偏激行为。而且在这个特殊的群体当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仇富”心理,尤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这个特殊的群体当中,当然不乏刻苦勤学、追求进步的优秀分子,但相当一部分人精神疲倦,自卑心理、悲观心理严重,少数人甚而染上了偷窃等恶习,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沉迷网络,靠虚拟的力量来缓解心中的不平和压力。
  针对弱势群体子女不良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公平的教育观。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平等的教育意识,在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中体现得尤为重要。由于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不拒收,不歧视,规范师生的言行,营造民主、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要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
  要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中小学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一是优化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气氛。二是改革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使情与知和谐对称发展。三是利用教材因素。我们对小学语、数、音、体、美等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在这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包蕴着心理素质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使各学科都能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有机渗透心理教育。
  要实施关爱教育措施,使弱势群体子女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我们将以“激励——成功”的关爱教育为切入点,及时挖掘弱势群体子女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把表扬带回家,赋予他们进取动力。在激励中使弱势群体子女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培育他们的自尊、自信心;同时结合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弱势群体子女的一切积极因素,能较好地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尽快地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大胆探究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接受和尝试新教材的开发和应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是获得知识、丰富心理活动最主要的推動力,而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想谈谈几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小学 作文教学 引导  一、从说、看、读、想四个方面出发,进行引导教学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要求一般而言是在两百字以内,要将学生平时语言表达、口语交际的内容转换为实际的语言描写,需要从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去引导,让学生学会将聆听到
期刊
摘 要: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教学 创设 问题情境 简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现结合自己的
期刊
《鸡兔同笼》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也是奥数教材中的经典名题。而新课标揭去了它令人生畏的面纱,正式编入教材,借鸡兔同笼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和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期刊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切身体会到了班级管理的难处。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摸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借此机会与老师们交流,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尊重学生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教育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为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理解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
期刊
组织开展幼儿本土体育游戏活动是我园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贯穿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加上甘肃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供幼儿玩乐的材料很多。  如何有效地把地域特色的游戏同幼儿活动整合起来,培养幼儿对本土游戏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体验游戏的快乐?在实践中,我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体验本土游戏活动的快乐  《指南》指出:“教
期刊
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离不开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将来的发展。但我们一些教师平时在教学中重视了课堂语言活动,却忽视了幼儿日常生活中随机语言的开发;过多地使用图片、静物等教具引导,忽视了幼儿通过体验实际生活直接去感知事物的能力、模仿能力和听说能力;注意强调了集体中的整体观念,但抑制了幼儿的自由交际活动和对其个性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能轻松、愉快地用语言
期刊
我参加工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作为班主任老师有很多说不完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给我的教学以鞭策和启迪。  故事一  那是一个周一的早晨,和往常一样,忙碌着升完国旗,终于静下来打开书准备上午第二节的课。打开书,书里夹着一贴万通筋骨贴的药贴,上面贴着带字的小纸条:“老师,要好好休息,不要太累,多注意身体,老师要健健康康的!”娟秀的字迹,温暖的话语,感动一下子盛满了我的心。我知道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班主任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小学的班主任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班主任既要有“随风潜入夜”的从容和稳重,又要有“润物细无声”的耐心和爱抚,稍有粗心和烦躁便会招来媒体的口诛笔伐,弄得班主任狼狈不堪、名声扫地。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小学的班主任工作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点拙见:  一、师爱为先,启发诱导  夏沔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留给我们非常经典的教育
期刊
摘 要:作为语文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可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思想教育。可以以课前演讲为支点,寓思想教育于故事中;以课文为载体,融品德教育于课堂中;以笔谈为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以任何一个切入点进入思想教育,教师在一旁点头与他们会心地微笑,师心与生心、教学与教育也就真正达到“完美统一”的境界了。  关键词:语文学科 课前演讲 思想教育 个别教育  我作为语文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一直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