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是从哲学还是文学角度看,阮籍都是魏晋时期首屈一指的标志性人物。在哲学上,他“发言玄远”;在文学上,他“归趣难求”。其代笔作《咏怀诗》,凡八十二首,开新境界、做大贡献,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坚实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西方有佳人》一首,学术界历来对其思想主旨说法不一,莫衷一是,本文试图从政治角度对它进行解读。
关键词:阮籍 咏怀 《西方有佳人》 政治 思想主旨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作为一个专业术语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虞书·舜典》,舜对夔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正义》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后,“诗言志”的说法就更加普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说“《诗》言是其志也”。然而,各家对“诗言志”的理解各不相同:《舜典》所谓“诗言志”之“志”,其含义是指人的思想、志向和抱负;毛公所谓“在心为志”之“志”是指人的情感倾向;《左传》所谓“诗以言志”之“志”,是指个人的某种政教怀抱;庄子所谓“诗以道志”之“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到了屈原,“诗言志”的传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屈原在《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之“志”饱含了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简而言之,中国古代“言志诗”所言之“志”,主要指人的政治志向。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为人臣子、在朝为官,若遇圣主明君、政治开明,赋诗属文、粉饰太平,自然皆大欢喜;若是君主昏聩、政治黑暗,赋诗见情、感伤时政,难免惹火上身。然而胸中垒块,不吐不快,因此只得虚以逶迤,以隐晦、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魏晋之际的竹林名士阮籍及其《咏怀诗》,最为典型。
阮籍《咏怀诗》共八十二首,皆随感而写,虽非一时之作,但却是其一生思想的真实写照,其中第十九首《西方有佳人》可算是其政治理想的寄托。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霄闲,挥袖凌虚翔。飘恍惚中,流眄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前六句诗,阮籍描绘了一位飘云端的美人形象:她皓洁无瑕、光明灿烂,宛如阳光。身上穿着纤细华美的丝绸罗衣;两耳戴着叮当作响的碧玉双璜;修饰的仪容和焕发的姿态十分优美;身上散发的阵阵幽香随微风飘荡。短短三十字,将视觉、听觉、嗅觉描写巧妙运用,通过对光彩、服饰、姿容、幽香等的描写,一个超凡脱俗的美人形象跃然纸上。然而,此时的美人还是一个静态的美人,她似乎还有所期待。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闲。挥袖凌虚翔。飘恍惚中。流眄顾我傍。”中间六句诗,阮籍好像看到那美人突然登上高处,似乎在眺望她所思恋的人。看她举起飘飘的衣袂,挡住那斜刺的朝阳;她把身影寄托于云霄之间,挥舞着衣袖凌空飞翔;在恍惚飘中,她的眼神左顾右盼,似乎就在“我”的身旁。此时的美人不再“静态“极妍,忽而“登高”,忽而“举袂”,忽而“挥袖”,忽而“飘”,忽而“流盼”,凌空飘舞而又远眺近盼,一副含情脉脉的神情,展示出一个“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美人形象,然而,这个美人是动态的、多情的,她的内心有所期盼,似乎在等待什么。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最后两句,阮籍在恍惚迷离的梦境中见到如此多情的美人,想要和她交往接触,可惜梦醒时分,只留下无限的感伤。此时的美人已经离他而去,而诗人只剩空欢喜一场。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是一首爱情诗。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数不胜数,才子恋佳人,寄语相思也屡见不鲜。由史籍看,阮籍倒是对三位“佳人”情有所钟:一为“嫂”;二为“邻家少妇”;三为“兵家女”。“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晋书·阮籍传》)嫂嫂回娘家探亲,阮籍舍不得分离,非要送她一程,别人讥讽他,他回答说:“难道礼教是专门为我设的吗?”阮籍一向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想必其嫂定是“佳人”,阮籍有所依恋也属常情,但既然阮籍“不拘礼教”,就不必讳言“西方”,眼前就是。“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晋书·阮籍传》)当垆沽酒,这可是卓氏文君一般的美人,而阮籍自己,论才情容貌(“籍容貌瑰杰”)也不输司马长卿,再演《凤求凰》,琴挑邻家少妇也无不可,然而阮籍也不过醉卧其侧,并无非分之想,其夫也“不疑也”,所以也就谈不上“未交接”,也不需“感伤”。相比之下,“兵家女”倒有很大嫌疑。“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晋书·阮籍传》)“未嫁而死”“径往哭之”足见阮籍之“感伤”,但是既已“尽哀而还”,也就没有必要再赋诗一首,抒发悲伤之情,况且邻家女也没有“流眄顾我傍”的迹象。
大凡人对社会现实有所失望,所以就付诸幻想,将自己的理想寄予梦中。社会生活中的阮籍并没有对爱情有多大的感伤,他也不是那种流连于花前月下的风流才子,虽然性格放荡不羁,徜徉于竹林,也是和一群文人墨客,因此,这首诗的主旨定与女人无关,也与爱情无关。
既然与爱情无关,却又对美人大书特书,难道阮籍想借此表达他难以言说的隐衷?这隐衷是什么?这“佳人”又是谁?元人刘履在其《选诗补注》说:“此嗣宗思见贤圣之君而不可得,中心切至,若有其人于云霄间,恍惚顾眄,而未获际遇,故特为之感伤焉。”依刘氏观点,阮籍所谓的“佳人”当为“贤圣之君”,而他之所以“感伤”,是因为“未获际遇”。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古代文人也有以美人喻明君的传统,例如较阮籍稍早一点的曹植,就是典型。
曹植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洛神赋》的文章,文中塑造了一位名叫洛神的美人形象。正如清代学者何焯在其《义门读书记》中说:“植既不得于君,因济洛川作为此赋,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曹植不得曹操赏识,因此写下《洛神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仔细对比研究不难发现,阮籍的《咏怀·西方有佳人》简直就是曹植《洛神赋》的压缩版。曹植赋云“余从京域,言归东藩。……日既西倾,车殆马烦。……睹一丽人,于岩之畔”,阮籍诗曰“西方有佳人”;曹植赋云“皎若太阳升朝霞”,阮籍诗曰“皎若白日光”;曹植赋云“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阮籍诗曰“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曹植赋云“缀明珠以耀躯”,阮籍诗曰“修容耀姿美”;曹植赋云“微幽兰之芳蔼兮”,阮籍诗曰“顺风振微芳”;曹植赋云“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阮籍诗曰“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飘恍惚中,流盼顾我傍”;曹植赋云“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阮籍诗曰“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后人在评价曹植《洛神赋》时,多从“寄心君王”之说。朱乾《乐府正义》卷十四言:“然则《洛神》一赋,乃其悲君臣之道否,哀骨肉之分离,托为神人永绝之词,潜处太阴,寄心君王。”丁晏《曹集诠评》附录:“又拟宋玉之辞为《洛神赋》,托之宓妃神女,寄心君王,犹屈子之志也。”
关键词:阮籍 咏怀 《西方有佳人》 政治 思想主旨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作为一个专业术语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虞书·舜典》,舜对夔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正义》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后,“诗言志”的说法就更加普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说“《诗》言是其志也”。然而,各家对“诗言志”的理解各不相同:《舜典》所谓“诗言志”之“志”,其含义是指人的思想、志向和抱负;毛公所谓“在心为志”之“志”是指人的情感倾向;《左传》所谓“诗以言志”之“志”,是指个人的某种政教怀抱;庄子所谓“诗以道志”之“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到了屈原,“诗言志”的传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屈原在《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之“志”饱含了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简而言之,中国古代“言志诗”所言之“志”,主要指人的政治志向。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为人臣子、在朝为官,若遇圣主明君、政治开明,赋诗属文、粉饰太平,自然皆大欢喜;若是君主昏聩、政治黑暗,赋诗见情、感伤时政,难免惹火上身。然而胸中垒块,不吐不快,因此只得虚以逶迤,以隐晦、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魏晋之际的竹林名士阮籍及其《咏怀诗》,最为典型。
阮籍《咏怀诗》共八十二首,皆随感而写,虽非一时之作,但却是其一生思想的真实写照,其中第十九首《西方有佳人》可算是其政治理想的寄托。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霄闲,挥袖凌虚翔。飘恍惚中,流眄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前六句诗,阮籍描绘了一位飘云端的美人形象:她皓洁无瑕、光明灿烂,宛如阳光。身上穿着纤细华美的丝绸罗衣;两耳戴着叮当作响的碧玉双璜;修饰的仪容和焕发的姿态十分优美;身上散发的阵阵幽香随微风飘荡。短短三十字,将视觉、听觉、嗅觉描写巧妙运用,通过对光彩、服饰、姿容、幽香等的描写,一个超凡脱俗的美人形象跃然纸上。然而,此时的美人还是一个静态的美人,她似乎还有所期待。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闲。挥袖凌虚翔。飘恍惚中。流眄顾我傍。”中间六句诗,阮籍好像看到那美人突然登上高处,似乎在眺望她所思恋的人。看她举起飘飘的衣袂,挡住那斜刺的朝阳;她把身影寄托于云霄之间,挥舞着衣袖凌空飞翔;在恍惚飘中,她的眼神左顾右盼,似乎就在“我”的身旁。此时的美人不再“静态“极妍,忽而“登高”,忽而“举袂”,忽而“挥袖”,忽而“飘”,忽而“流盼”,凌空飘舞而又远眺近盼,一副含情脉脉的神情,展示出一个“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美人形象,然而,这个美人是动态的、多情的,她的内心有所期盼,似乎在等待什么。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最后两句,阮籍在恍惚迷离的梦境中见到如此多情的美人,想要和她交往接触,可惜梦醒时分,只留下无限的感伤。此时的美人已经离他而去,而诗人只剩空欢喜一场。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是一首爱情诗。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数不胜数,才子恋佳人,寄语相思也屡见不鲜。由史籍看,阮籍倒是对三位“佳人”情有所钟:一为“嫂”;二为“邻家少妇”;三为“兵家女”。“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晋书·阮籍传》)嫂嫂回娘家探亲,阮籍舍不得分离,非要送她一程,别人讥讽他,他回答说:“难道礼教是专门为我设的吗?”阮籍一向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想必其嫂定是“佳人”,阮籍有所依恋也属常情,但既然阮籍“不拘礼教”,就不必讳言“西方”,眼前就是。“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晋书·阮籍传》)当垆沽酒,这可是卓氏文君一般的美人,而阮籍自己,论才情容貌(“籍容貌瑰杰”)也不输司马长卿,再演《凤求凰》,琴挑邻家少妇也无不可,然而阮籍也不过醉卧其侧,并无非分之想,其夫也“不疑也”,所以也就谈不上“未交接”,也不需“感伤”。相比之下,“兵家女”倒有很大嫌疑。“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晋书·阮籍传》)“未嫁而死”“径往哭之”足见阮籍之“感伤”,但是既已“尽哀而还”,也就没有必要再赋诗一首,抒发悲伤之情,况且邻家女也没有“流眄顾我傍”的迹象。
大凡人对社会现实有所失望,所以就付诸幻想,将自己的理想寄予梦中。社会生活中的阮籍并没有对爱情有多大的感伤,他也不是那种流连于花前月下的风流才子,虽然性格放荡不羁,徜徉于竹林,也是和一群文人墨客,因此,这首诗的主旨定与女人无关,也与爱情无关。
既然与爱情无关,却又对美人大书特书,难道阮籍想借此表达他难以言说的隐衷?这隐衷是什么?这“佳人”又是谁?元人刘履在其《选诗补注》说:“此嗣宗思见贤圣之君而不可得,中心切至,若有其人于云霄间,恍惚顾眄,而未获际遇,故特为之感伤焉。”依刘氏观点,阮籍所谓的“佳人”当为“贤圣之君”,而他之所以“感伤”,是因为“未获际遇”。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古代文人也有以美人喻明君的传统,例如较阮籍稍早一点的曹植,就是典型。
曹植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洛神赋》的文章,文中塑造了一位名叫洛神的美人形象。正如清代学者何焯在其《义门读书记》中说:“植既不得于君,因济洛川作为此赋,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曹植不得曹操赏识,因此写下《洛神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仔细对比研究不难发现,阮籍的《咏怀·西方有佳人》简直就是曹植《洛神赋》的压缩版。曹植赋云“余从京域,言归东藩。……日既西倾,车殆马烦。……睹一丽人,于岩之畔”,阮籍诗曰“西方有佳人”;曹植赋云“皎若太阳升朝霞”,阮籍诗曰“皎若白日光”;曹植赋云“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阮籍诗曰“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曹植赋云“缀明珠以耀躯”,阮籍诗曰“修容耀姿美”;曹植赋云“微幽兰之芳蔼兮”,阮籍诗曰“顺风振微芳”;曹植赋云“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阮籍诗曰“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飘恍惚中,流盼顾我傍”;曹植赋云“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阮籍诗曰“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后人在评价曹植《洛神赋》时,多从“寄心君王”之说。朱乾《乐府正义》卷十四言:“然则《洛神》一赋,乃其悲君臣之道否,哀骨肉之分离,托为神人永绝之词,潜处太阴,寄心君王。”丁晏《曹集诠评》附录:“又拟宋玉之辞为《洛神赋》,托之宓妃神女,寄心君王,犹屈子之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