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题对于一个栏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栏目必须有自我拓宽意识,并根据栏目现有的优势特征进而捕捉、策划、实施一系列相关的特别节目、重点选题,这对于提升栏目品牌感染力及品牌内涵的延展都大有裨益。本文以《法治进行时》栏目为例,详细分析重点选题的分类与运作。
[关键词]重点选题 栏目策划 运作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94-02
一、重点选题的界定
重点选题狭义地讲就是核心选题,在某段时间需要栏目倾尽全力重点打造的节目,它最能代表栏目的品质、拉动栏目的收视率,加强栏目的影响力,增加栏目的美誉度。对于重点选题,每一个栏目的选择都会有所不同,首先就要符合栏目的定位。
二、重点选题的分类及运作
重点选题的策划与出台其基本前提在于栏目品牌本身的深入人心。而重点选题则只能是作为栏目品牌增值的手段而存在。重点选题推出就时机的选择来讲,借用市场学的术语可以说是“借人借时借势”拉动,依靠特定的节日、事件、活动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是既经济又有规模效益的方式。利用温度嫁接法,当一个选题的热度达到90度或者100度时,那么操作重点选题,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独家资源——直击现场类选题
资源优势,使《法治进行时》栏目组可以得心应手地创作一些重点选题。对于定位于“民生法制栏目”的《法治进行时》来说,之所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法制新闻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目击现场并参与案件进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极其注重建立良好的资源优势,就是与政法系统特别是公安系统的组织联动,这使《法治进行时》获得了大量的独家新闻,尽最大努力拍摄到别的记者拍不到的新闻。可以说《法治进行时》栏目开播以来,京城所有的重特大案件都有《法治进行时》关注的目光,而这些也是栏目打造的重点选题。
那么在策划这类选题时,栏目组的策划和运作方式是:
1.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在选题和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法治进行时》的主创人员都有这样的共识:“拿不准的事情,不说;政策法律不允许的事情,不做。不追求片面的轰动效应,不干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因此《法治进行时》得到了政法各单位的信任,保证了近90%以上的节目都是独家报道,而且一些资深的跑口记者,可以获得随警作战的机会,深入案件侦破的第一现场,拍摄到最真实的画面。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品牌节目观众来信来电夺得优势,通过节目发布未破案件的通缉令,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监控录像和画面,向北京警方提供了不少破案线索。同时《法治进行时》的热线电话和徐滔法律服务网为栏目组获得了众多的信息资源。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要关注重点选题就要关注敏感地区、敏感人物、敏感事件。比如西单发生的凶杀案,就比发生在其他地区的更吸引人。
2.突出独家观察的现场报道。突发事件的现场稍纵即逝,这种题材的现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且留给新闻工作者创作的余地也非常小。那么栏目组要求记者在现场采访,挖掘现场细节,展现案件的过程,刻画案件进展中的人物形象,这一切都是在“进行时”的状态下完成的。栏目主持人徐滔将现场主持看作新闻主持人的生命,特别是大案、要案的侦破,她都一定在现场完成。这一点对栏目的风格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开启了政法新闻报道之先河,展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法制建设的进程,更多的是一种同时空的体验,以及这种体验所带来的观众情感和理智上的共振。
3.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再利用。创作法制新闻,要在保留节目“新闻性”的同时,强化事件背后可供挖掘的“人物”和“故事”资源。对同一个事件,采用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新闻报道的解读,使素材增值,加强对背景资料的填充和支撑,形成媒体资产。2008年1月,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建立了“午间法治节目时段”,即从11:30开始到13:05分结束,将《现场说法》《法治进行时》《大家说法》《第三调解室》四个母子品牌编排在一起,形成一个长达95分钟的法治节目时段。这样的规模效应,对于培养固定观众起到了很大作用。《现场说法》《法治进行时》《大家说法》三个节目的收视率逐个递增,常年如此,为广告创收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也使得这些独家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以重大事件为基础的可以预知的选题
把重大事件转变为可以预知和策划的选题。比如,2010年在科教频道的中午法治时段,有两个重点选题获得了收视的最高点。一是《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案》收视超过了10%;二是《侯耀文遗产纠纷案》收视超过了9%。那么在策划这类选题时,栏目组的策划和运作方式是:
1.抓住突发事件、重大新闻热点。当一个突发事件或者重大事件瞬间达到社会关注的热点时,不可否认的是《法治进行时》在时效性的争夺中不占优势。这样就不得不更多地在题材的挖掘上多下功夫,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把每一个单独的新闻事件做厚实,把相似的题材做得更加丰厚,既保持鲜活的个性,又体现出深厚的思考。对此,栏目运作的总体原则是:政法新闻社会化,社会新闻政法化。即把孤立的新闻事件放置到社会转型期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人性背景中去分析。从偶发的案件中,看到其背后深远的社会根源,并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找到法律的支撑点。在社会转型期内寻找犯罪浪潮高涨的原因,寻找民事案件中的人情冷暖,寻找经济纠纷中的信任危及。
2.社会热点、重大案件的连续跟踪报道。社会上会有一些受到大家关注的社会新闻,法制新闻争取用法律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这样也能策划出吸引观众的、视角独特的选题。怎么才能让社会热点这类重点选题不间断地为栏目的重点选题提供给养?这需要栏目组不断借助法律程序,迅速播报事件在每个阶段的进程,推进案件的报道。我们国家的法律分为两大主体:一类是实体法,即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具体调整各种关系的法律条文;第二类是程序法,即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关于打官司诉讼程序的法律规定。根据程序法的规定,一个刑事案件从公安局立案侦查抓获犯罪嫌疑人后,到什么时候送到检察院公诉,再到什么时候移送法院审理都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一起民事案件需要经历从立案、庭前谈话、庭前调查、开庭、一审宣判、上诉等等过程,所以说,对于一个法制记者而言,程序法为他提供了很多预知新闻现场的线索。
3.关注人物命运,回访当事人。这一理念是《法治进行时》在重大选题的连续报道中坚持的原则。最初侯耀文过世只是一起突发事件。栏目组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玫瑰园别墅,因为是名人的关系,这则新闻很快成了社会的热点。侯耀文的大女儿侯瓒起诉后,《法治进行时》栏目一直利用和法院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跟进。每一个法律程序的进展都在组合拳式的新闻报道和专题节目中有着详尽的报道。在征得各方当事人的同意下,我们跟随主审法官进入玫瑰园别墅,查验产权;进入三名被告租赁的出租房内,查验存放在此的侯耀文生前财产。从立案、撤诉、再立案、开庭,到最终调解,再到侯耀文先生最终下葬,栏目跟踪报道了三年的时间,每一次的报道都因为时效性强、独家披露的信息而抢占收视率的高点。最高的一次收视点出现在侯门遗产纠纷案调解之后,当时侯先生并没有下葬,只是看到了一线曙光,记者并没有事无巨细地将跟踪三年的案件一一回述,而是着重表现案件双方的当事人以及自动、被动被卷入这场遗产纠纷案的人物,经历了这三年的感受,再次呼唤双方一笑泯恩仇时能让逝者早日入土为安。这也秉承了《法治进行时》一贯的理念,人和人物的命运是片子最需要表达的内容之一。
4.增强服务性。法制节目的服务性必然是分众化的。我们说《法治进行时》栏目的服务性就三个字:“包打听”。作为一档日播法制类新闻性节目,它的法律服务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具体某一个案件来讲,绝对不能是包打听,一定要找到你的点。人对服务的要求是:一定要专业,一定要细致,这样才能吸引观众。
法制节目的服务性不仅要提供法律知识,还要提供全方位的心理知识服务。法制节目的服务范围绝不仅仅是指法律知识,媒体工作者应该从更深层次上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和矛盾产生之后的解决途径,以此作为节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智峰.2011年民生新闻发展趋势报告——《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三大命题》.
[2]尹鸿.“第一现场”:法制电视节目的新闻化探索——以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为例.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
[关键词]重点选题 栏目策划 运作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94-02
一、重点选题的界定
重点选题狭义地讲就是核心选题,在某段时间需要栏目倾尽全力重点打造的节目,它最能代表栏目的品质、拉动栏目的收视率,加强栏目的影响力,增加栏目的美誉度。对于重点选题,每一个栏目的选择都会有所不同,首先就要符合栏目的定位。
二、重点选题的分类及运作
重点选题的策划与出台其基本前提在于栏目品牌本身的深入人心。而重点选题则只能是作为栏目品牌增值的手段而存在。重点选题推出就时机的选择来讲,借用市场学的术语可以说是“借人借时借势”拉动,依靠特定的节日、事件、活动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是既经济又有规模效益的方式。利用温度嫁接法,当一个选题的热度达到90度或者100度时,那么操作重点选题,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独家资源——直击现场类选题
资源优势,使《法治进行时》栏目组可以得心应手地创作一些重点选题。对于定位于“民生法制栏目”的《法治进行时》来说,之所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法制新闻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目击现场并参与案件进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极其注重建立良好的资源优势,就是与政法系统特别是公安系统的组织联动,这使《法治进行时》获得了大量的独家新闻,尽最大努力拍摄到别的记者拍不到的新闻。可以说《法治进行时》栏目开播以来,京城所有的重特大案件都有《法治进行时》关注的目光,而这些也是栏目打造的重点选题。
那么在策划这类选题时,栏目组的策划和运作方式是:
1.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在选题和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法治进行时》的主创人员都有这样的共识:“拿不准的事情,不说;政策法律不允许的事情,不做。不追求片面的轰动效应,不干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因此《法治进行时》得到了政法各单位的信任,保证了近90%以上的节目都是独家报道,而且一些资深的跑口记者,可以获得随警作战的机会,深入案件侦破的第一现场,拍摄到最真实的画面。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品牌节目观众来信来电夺得优势,通过节目发布未破案件的通缉令,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监控录像和画面,向北京警方提供了不少破案线索。同时《法治进行时》的热线电话和徐滔法律服务网为栏目组获得了众多的信息资源。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要关注重点选题就要关注敏感地区、敏感人物、敏感事件。比如西单发生的凶杀案,就比发生在其他地区的更吸引人。
2.突出独家观察的现场报道。突发事件的现场稍纵即逝,这种题材的现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且留给新闻工作者创作的余地也非常小。那么栏目组要求记者在现场采访,挖掘现场细节,展现案件的过程,刻画案件进展中的人物形象,这一切都是在“进行时”的状态下完成的。栏目主持人徐滔将现场主持看作新闻主持人的生命,特别是大案、要案的侦破,她都一定在现场完成。这一点对栏目的风格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开启了政法新闻报道之先河,展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法制建设的进程,更多的是一种同时空的体验,以及这种体验所带来的观众情感和理智上的共振。
3.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再利用。创作法制新闻,要在保留节目“新闻性”的同时,强化事件背后可供挖掘的“人物”和“故事”资源。对同一个事件,采用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新闻报道的解读,使素材增值,加强对背景资料的填充和支撑,形成媒体资产。2008年1月,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建立了“午间法治节目时段”,即从11:30开始到13:05分结束,将《现场说法》《法治进行时》《大家说法》《第三调解室》四个母子品牌编排在一起,形成一个长达95分钟的法治节目时段。这样的规模效应,对于培养固定观众起到了很大作用。《现场说法》《法治进行时》《大家说法》三个节目的收视率逐个递增,常年如此,为广告创收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也使得这些独家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以重大事件为基础的可以预知的选题
把重大事件转变为可以预知和策划的选题。比如,2010年在科教频道的中午法治时段,有两个重点选题获得了收视的最高点。一是《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案》收视超过了10%;二是《侯耀文遗产纠纷案》收视超过了9%。那么在策划这类选题时,栏目组的策划和运作方式是:
1.抓住突发事件、重大新闻热点。当一个突发事件或者重大事件瞬间达到社会关注的热点时,不可否认的是《法治进行时》在时效性的争夺中不占优势。这样就不得不更多地在题材的挖掘上多下功夫,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把每一个单独的新闻事件做厚实,把相似的题材做得更加丰厚,既保持鲜活的个性,又体现出深厚的思考。对此,栏目运作的总体原则是:政法新闻社会化,社会新闻政法化。即把孤立的新闻事件放置到社会转型期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人性背景中去分析。从偶发的案件中,看到其背后深远的社会根源,并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找到法律的支撑点。在社会转型期内寻找犯罪浪潮高涨的原因,寻找民事案件中的人情冷暖,寻找经济纠纷中的信任危及。
2.社会热点、重大案件的连续跟踪报道。社会上会有一些受到大家关注的社会新闻,法制新闻争取用法律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这样也能策划出吸引观众的、视角独特的选题。怎么才能让社会热点这类重点选题不间断地为栏目的重点选题提供给养?这需要栏目组不断借助法律程序,迅速播报事件在每个阶段的进程,推进案件的报道。我们国家的法律分为两大主体:一类是实体法,即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具体调整各种关系的法律条文;第二类是程序法,即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关于打官司诉讼程序的法律规定。根据程序法的规定,一个刑事案件从公安局立案侦查抓获犯罪嫌疑人后,到什么时候送到检察院公诉,再到什么时候移送法院审理都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一起民事案件需要经历从立案、庭前谈话、庭前调查、开庭、一审宣判、上诉等等过程,所以说,对于一个法制记者而言,程序法为他提供了很多预知新闻现场的线索。
3.关注人物命运,回访当事人。这一理念是《法治进行时》在重大选题的连续报道中坚持的原则。最初侯耀文过世只是一起突发事件。栏目组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玫瑰园别墅,因为是名人的关系,这则新闻很快成了社会的热点。侯耀文的大女儿侯瓒起诉后,《法治进行时》栏目一直利用和法院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跟进。每一个法律程序的进展都在组合拳式的新闻报道和专题节目中有着详尽的报道。在征得各方当事人的同意下,我们跟随主审法官进入玫瑰园别墅,查验产权;进入三名被告租赁的出租房内,查验存放在此的侯耀文生前财产。从立案、撤诉、再立案、开庭,到最终调解,再到侯耀文先生最终下葬,栏目跟踪报道了三年的时间,每一次的报道都因为时效性强、独家披露的信息而抢占收视率的高点。最高的一次收视点出现在侯门遗产纠纷案调解之后,当时侯先生并没有下葬,只是看到了一线曙光,记者并没有事无巨细地将跟踪三年的案件一一回述,而是着重表现案件双方的当事人以及自动、被动被卷入这场遗产纠纷案的人物,经历了这三年的感受,再次呼唤双方一笑泯恩仇时能让逝者早日入土为安。这也秉承了《法治进行时》一贯的理念,人和人物的命运是片子最需要表达的内容之一。
4.增强服务性。法制节目的服务性必然是分众化的。我们说《法治进行时》栏目的服务性就三个字:“包打听”。作为一档日播法制类新闻性节目,它的法律服务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具体某一个案件来讲,绝对不能是包打听,一定要找到你的点。人对服务的要求是:一定要专业,一定要细致,这样才能吸引观众。
法制节目的服务性不仅要提供法律知识,还要提供全方位的心理知识服务。法制节目的服务范围绝不仅仅是指法律知识,媒体工作者应该从更深层次上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和矛盾产生之后的解决途径,以此作为节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智峰.2011年民生新闻发展趋势报告——《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三大命题》.
[2]尹鸿.“第一现场”:法制电视节目的新闻化探索——以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为例.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