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所以,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活动方式重新划分为四个学习模块,分别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以及“综合·探索”。而这四个学习领域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新体系。今天,我仅就“综合·探索”学习模块的问题,与各位同仁进行研究与商讨,谈谈我对“综合·探索”学习模块的理解和认识。
一、“综合·探索”学习模块是美术新课程中的灵魂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必须突破的一个难点。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更协调地发展。
所谓的综合,是针对原有美术课程过于单一,和过于强调学科特点的弊病而提出的,其意义在于打破学科界限,跨越美术原有世界,重新谋求组合,综合指向创造性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美术学科领域之内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美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综合。
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挂钩,将美术学习纳入学以致用的轨道,让学生感到美术学习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从而乐于学习美术课,喜欢美术课。
再来说一下探索。探索是指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向更高层次开拓进取的过程,这种动力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迫于学校或家长的被动学习。
初中美术课并不是培养画家的摇篮,艺术能不能教,是不是与生俱来的,现在都尚无定论。然而通过艺术教育学生,给他们以积极的影响,这是肯定的。所以美术课不一定必须要画画,其实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强也可以,能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美术作品隐含的意义,那也是非常不简单的。过去我们太重视画了,可有的人怎么教也学不会,不过他不会画画也没有关系,他可以通过美术学习,学会收集资料,积极的学会审美,探索更多的东西。虽然每个人的心智有着与生俱来的差异,虽然每个人的兴趣有着不同的倾向,但在精心设计的综合探索学习活动中,却使每位学生都找到相应的位置,共同参与实践,在学习中得到收获。这样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人文知识含量;拓展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因此,综合探索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是美术新课程中的灵魂。
二、“综合·探索”的学习模块在教学活动中的升华
1.美术学科领域之内的综合。
这种综合,融美术各学习模块为一体。也可以说“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寓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以及“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各个课业之中。
比如说,“造型·表现”领域中《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这一课,课本上的图例涉及了医学、军事、影视、生物、交通、消防等方面的手绘线条图像,有些是医学教授讲课时随手画出的,有些是用于指挥行动的,有些是导演的工作手稿,分镜头的绘画。这些事例,说明了美术与各行各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说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美术、提高表现力的重要意义。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各学科领域在手绘线条课业中的综合。这种综合,不是生硬牵强的综合,而是严格控制在线条表达这一实践手段范围内的综合,既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对各科学领域手绘线条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学习了手绘线条的表现技法。
又如,在“欣赏·评述”模块中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一课,突破了学科本位的传统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广泛的人文视野中,解读欣赏兵马俑,从单纯的美术学习延伸到历史文化的学习。通过上网、查书、看音像资料等途径获取信息,探索兵马俑的发掘和修复过程,使学生在欣赏雕塑作品、学习雕塑技巧、提高美术素养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公民意识。
还有一种类型的课,既不是纯“欣赏·评述”课,也不是纯“设计·应用”课,而是两个领域相综合。这是在新课程下新教材的一个新特点,很好的融入了“综合·探索”。例如,《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这一课,就是这种类型的。这节课不仅仅是欣赏著名大师的绘画作品,分析作品中的色彩搭配,领略艺术家的个性情感,体会作品的象征意蕴,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这些审美信息、艺术特征等知识加以运用,应用到現实生活用品中,与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装饰设计相联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以大师的色彩语言,设计一个手提袋的图案,或是设计一个水杯的图案、窗帘的图案、光盘封面的图案等等。当然,学生动手不一定就是画或做,也可以是调查、收集、展示。这样,让学生尝试,反过来能促进欣赏水平,从而达到艺术的升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综合。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美术学科是和很多学科有内在联系的,涉及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体育等方面。例如: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文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表演故事剧;为日记、作文以及诗词歌赋配画,等等。
美术课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美术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知识、美术所呈现出的形象、色彩,将人类悠久绵延的历史联系起来。美术作品象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气息,社会的特征,从中揭示出那个年代、那个国家、那个地区、那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和生活状况,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会对美术的价值有一个新的认识。美术不仅仅是塑造形象,更不能是过去一度被称为的“图画课”。美术以它独特的方式记录了生活、承载了历史、代表了文化。
例如,在分析观察唐代绘画作品《簪花仕女图》以后,我引导学生将观察结果向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引申和联系,与历史课相整合,提出从唐代的人物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哪些信息。学生们归纳,从唐代多民族的融合、唐代纺织业的发展、服饰、化妆、绘画颜料、绘画技巧、唐代的审美时尚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求知的动机,还有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追寻,问题虽深浅不同,但是,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并学会从多角度寻找答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课堂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将不再是按教案设计出的答案,不再是学生揣摩教师、迎合教师的答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发现差别、发现问题,交流探讨,学生置身其中,体验着鉴赏获得的喜悦。
美术与理科的综合联系也非常紧密,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例如在设计用易拉罐制作花篮、小动物等装饰品这一课时,我引导同学们先分析身边的这些生活用品,在造型上、色彩上和实用性等方面的优缺点,然后在设计中针对缺点进行改进。同学们创作了很多造型独特的艺术作品,甚至有的同学用易拉罐做的车模,十分精巧,令人赞叹。然后我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同学们完成了灯具的设计,航模设计等。开展这类活动有时要请物理或劳技老师参与指导,并与我们学校开展的艺术节、小发明大赛等活动相结合。
另外,我在讲授《探究书籍的奥秘》《人文奥运》《艺术与科学》等课程时,分别以书籍、体育和科学为切入点,找到美术与它们之间的结合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又一个广博的知识领域。
例如《人文奥运》,体现了美术与体育学科相综合,最典型的是设计奥运吉祥物、奥运标志、体育场馆、体育比赛的海报、招贴画等等。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重要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人类需要严谨的、理性的科学思维,也需要动人的、富有美感的艺术创造。很多时候,这两个方面的创造力会集中在一件美术作品上。比如《长信宫灯》,烟道的设计就是侍女的袖管;比如《战国编钟》,集中了冶炼、造型、器乐三个辉煌成果,令人惊叹!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多少艺术与科学的结晶!追寻这些伟大的创造,当使学生们的心灵充满自豪,感受到艺术与科学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更加珍爱美好的生活。课文中没有说教,只是铺陈了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引领学生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将美术以另一种角度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提高。
学科之间的综合化联系不是生搬硬套的,不是为综合而综合的,不能削弱学科特点,相反,学科综合应有助于强化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使学科综合化联系的价值得以真正体现。为此,我们作为美术教师,要加强对美术学科特点的研究,结合教学目标,找准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体现学科特点,又体现学科间相互渗透的具有整体育人效应的美术课堂教学。
3.美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综合。
在新课改中,新教材增加了策划、规划、设计类课业。配合班级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设计、制作会标、海报,并通过评选运用于该活动中。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班级黑板报或手抄报。
这一范畴课程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围绕他们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来进行的。例如《策划一次出游活动》《布置理想的家居》《小区规划畅想》等。课业中广泛涉及美术设计、活动策划、社区规划、综合展示等多方面内容,希望引发学生对当前社会的责任感。课程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树立用自己的美术能力,使生活更美好的信念,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以《策划一次出游活动》综合单元为例,本单元共设置《策划一次出游活动》《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以及《出游活动综合展示》五课,都是围绕出游活动设计,又各有侧重,涵盖了策划、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工艺制作等方面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个项目一系列的学习,使学生能主动发现诸多知识,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如,《布置理想的家居》综合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以平面设计和立体制作的方式,设计自己家居环境的主题,使学生尝试家具设计及摆放装饰,了解装饰布在家居美化中的作用,并渗透家具文化、家装知识等学习内容。四个课时内容涉及了色彩知识、图案设计、环境艺术、纸板制作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学生在掌握相关技巧的同时,惊奇的发现,在家居生活中,美术的应用竟是如此普遍,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化生活在当今时代广泛的存在,学生从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觉察到,美术就蕴含在自己身边熟悉的生活之中,随处可见。他们的兴致、他们的信心、他们的追求,都将随着美术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综合审美素养将取得良好进展。这些,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美术新课程改革中亟待改进的问题
在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我收获了一些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说,美术课改中还存在着学科过于综合的问题。导致美术课变成活动课、综合课,甚至有的严重脱离了美术本体。
教育家加德纳在综合探索活动理论中曾经指出:“各学科领域可以相互融合渗透,但不能丧失本学科的特色。”我认为,美术课必须抓住学科本体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被称为美术课。那种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没有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的美术课,只能是“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进入课改实验以来,教师经过各级全方位的培训,思路宽了,综合因素增多了,在争先恐后的课堂教学展示中,设置师生互动、分组合作、学科延伸、自由表述、多维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教师们拿出大量的精力,展现博学见广之势,却忽略了对于课时教学目标的研究,致使美术学科本体淡化。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讲《敦煌莫高窟》这节课,他着力給学生介绍佛教,从佛教的起源,到一个又一个的佛教故事,讲的可谓滔滔不绝,引人入胜,很是精彩,但是对于敦煌中经典壁画、彩塑的艺术造型方面,却只字未提。
还听过一节课《椅子的设计》,那位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PK擂台赛,看哪组用纸壳做的椅子承重性强,做的速度最快,学生忙成一团,做完后又以叠罗汉的形式来检验椅子的承重性能。虽然学生们的兴致很高,但是没有从中学到什么美术知识。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综合·探索”,却使双基知识找不到最佳的落脚点,凡事都要有个度,过犹而不及啊。
我举的一些例子,也许会涉及和伤害一些老师,但我绝对没有批评的意思,只是交流探讨,以便共同针对美术教学,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上好每一堂美术课。我想用以下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在学习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善于探索的头脑。
只有探索,社会才会进步,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人类的使命在于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追求完美。
以上的论述,只是我对美术新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学习模块的粗浅理解,其中也有新教材带给自己的一些启示,以及引发的一些思考,旨在与广大的同仁交流。让课改之风吹绿校园,让探索之花开遍大地,让学生不再有压力,让教师不再有困惑。美术新课程改革,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希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是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课程改革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综合·探索”学习模块是美术新课程中的灵魂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必须突破的一个难点。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更协调地发展。
所谓的综合,是针对原有美术课程过于单一,和过于强调学科特点的弊病而提出的,其意义在于打破学科界限,跨越美术原有世界,重新谋求组合,综合指向创造性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美术学科领域之内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美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综合。
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挂钩,将美术学习纳入学以致用的轨道,让学生感到美术学习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从而乐于学习美术课,喜欢美术课。
再来说一下探索。探索是指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向更高层次开拓进取的过程,这种动力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迫于学校或家长的被动学习。
初中美术课并不是培养画家的摇篮,艺术能不能教,是不是与生俱来的,现在都尚无定论。然而通过艺术教育学生,给他们以积极的影响,这是肯定的。所以美术课不一定必须要画画,其实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强也可以,能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美术作品隐含的意义,那也是非常不简单的。过去我们太重视画了,可有的人怎么教也学不会,不过他不会画画也没有关系,他可以通过美术学习,学会收集资料,积极的学会审美,探索更多的东西。虽然每个人的心智有着与生俱来的差异,虽然每个人的兴趣有着不同的倾向,但在精心设计的综合探索学习活动中,却使每位学生都找到相应的位置,共同参与实践,在学习中得到收获。这样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人文知识含量;拓展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因此,综合探索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是美术新课程中的灵魂。
二、“综合·探索”的学习模块在教学活动中的升华
1.美术学科领域之内的综合。
这种综合,融美术各学习模块为一体。也可以说“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寓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以及“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各个课业之中。
比如说,“造型·表现”领域中《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这一课,课本上的图例涉及了医学、军事、影视、生物、交通、消防等方面的手绘线条图像,有些是医学教授讲课时随手画出的,有些是用于指挥行动的,有些是导演的工作手稿,分镜头的绘画。这些事例,说明了美术与各行各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说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美术、提高表现力的重要意义。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各学科领域在手绘线条课业中的综合。这种综合,不是生硬牵强的综合,而是严格控制在线条表达这一实践手段范围内的综合,既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对各科学领域手绘线条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学习了手绘线条的表现技法。
又如,在“欣赏·评述”模块中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一课,突破了学科本位的传统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广泛的人文视野中,解读欣赏兵马俑,从单纯的美术学习延伸到历史文化的学习。通过上网、查书、看音像资料等途径获取信息,探索兵马俑的发掘和修复过程,使学生在欣赏雕塑作品、学习雕塑技巧、提高美术素养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公民意识。
还有一种类型的课,既不是纯“欣赏·评述”课,也不是纯“设计·应用”课,而是两个领域相综合。这是在新课程下新教材的一个新特点,很好的融入了“综合·探索”。例如,《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这一课,就是这种类型的。这节课不仅仅是欣赏著名大师的绘画作品,分析作品中的色彩搭配,领略艺术家的个性情感,体会作品的象征意蕴,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这些审美信息、艺术特征等知识加以运用,应用到現实生活用品中,与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装饰设计相联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以大师的色彩语言,设计一个手提袋的图案,或是设计一个水杯的图案、窗帘的图案、光盘封面的图案等等。当然,学生动手不一定就是画或做,也可以是调查、收集、展示。这样,让学生尝试,反过来能促进欣赏水平,从而达到艺术的升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综合。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美术学科是和很多学科有内在联系的,涉及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体育等方面。例如: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文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表演故事剧;为日记、作文以及诗词歌赋配画,等等。
美术课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美术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知识、美术所呈现出的形象、色彩,将人类悠久绵延的历史联系起来。美术作品象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气息,社会的特征,从中揭示出那个年代、那个国家、那个地区、那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和生活状况,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会对美术的价值有一个新的认识。美术不仅仅是塑造形象,更不能是过去一度被称为的“图画课”。美术以它独特的方式记录了生活、承载了历史、代表了文化。
例如,在分析观察唐代绘画作品《簪花仕女图》以后,我引导学生将观察结果向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引申和联系,与历史课相整合,提出从唐代的人物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哪些信息。学生们归纳,从唐代多民族的融合、唐代纺织业的发展、服饰、化妆、绘画颜料、绘画技巧、唐代的审美时尚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求知的动机,还有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追寻,问题虽深浅不同,但是,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并学会从多角度寻找答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课堂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将不再是按教案设计出的答案,不再是学生揣摩教师、迎合教师的答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发现差别、发现问题,交流探讨,学生置身其中,体验着鉴赏获得的喜悦。
美术与理科的综合联系也非常紧密,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例如在设计用易拉罐制作花篮、小动物等装饰品这一课时,我引导同学们先分析身边的这些生活用品,在造型上、色彩上和实用性等方面的优缺点,然后在设计中针对缺点进行改进。同学们创作了很多造型独特的艺术作品,甚至有的同学用易拉罐做的车模,十分精巧,令人赞叹。然后我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同学们完成了灯具的设计,航模设计等。开展这类活动有时要请物理或劳技老师参与指导,并与我们学校开展的艺术节、小发明大赛等活动相结合。
另外,我在讲授《探究书籍的奥秘》《人文奥运》《艺术与科学》等课程时,分别以书籍、体育和科学为切入点,找到美术与它们之间的结合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又一个广博的知识领域。
例如《人文奥运》,体现了美术与体育学科相综合,最典型的是设计奥运吉祥物、奥运标志、体育场馆、体育比赛的海报、招贴画等等。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重要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人类需要严谨的、理性的科学思维,也需要动人的、富有美感的艺术创造。很多时候,这两个方面的创造力会集中在一件美术作品上。比如《长信宫灯》,烟道的设计就是侍女的袖管;比如《战国编钟》,集中了冶炼、造型、器乐三个辉煌成果,令人惊叹!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多少艺术与科学的结晶!追寻这些伟大的创造,当使学生们的心灵充满自豪,感受到艺术与科学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更加珍爱美好的生活。课文中没有说教,只是铺陈了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引领学生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将美术以另一种角度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提高。
学科之间的综合化联系不是生搬硬套的,不是为综合而综合的,不能削弱学科特点,相反,学科综合应有助于强化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使学科综合化联系的价值得以真正体现。为此,我们作为美术教师,要加强对美术学科特点的研究,结合教学目标,找准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体现学科特点,又体现学科间相互渗透的具有整体育人效应的美术课堂教学。
3.美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综合。
在新课改中,新教材增加了策划、规划、设计类课业。配合班级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设计、制作会标、海报,并通过评选运用于该活动中。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班级黑板报或手抄报。
这一范畴课程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围绕他们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来进行的。例如《策划一次出游活动》《布置理想的家居》《小区规划畅想》等。课业中广泛涉及美术设计、活动策划、社区规划、综合展示等多方面内容,希望引发学生对当前社会的责任感。课程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树立用自己的美术能力,使生活更美好的信念,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以《策划一次出游活动》综合单元为例,本单元共设置《策划一次出游活动》《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以及《出游活动综合展示》五课,都是围绕出游活动设计,又各有侧重,涵盖了策划、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工艺制作等方面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个项目一系列的学习,使学生能主动发现诸多知识,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如,《布置理想的家居》综合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以平面设计和立体制作的方式,设计自己家居环境的主题,使学生尝试家具设计及摆放装饰,了解装饰布在家居美化中的作用,并渗透家具文化、家装知识等学习内容。四个课时内容涉及了色彩知识、图案设计、环境艺术、纸板制作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学生在掌握相关技巧的同时,惊奇的发现,在家居生活中,美术的应用竟是如此普遍,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化生活在当今时代广泛的存在,学生从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觉察到,美术就蕴含在自己身边熟悉的生活之中,随处可见。他们的兴致、他们的信心、他们的追求,都将随着美术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综合审美素养将取得良好进展。这些,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美术新课程改革中亟待改进的问题
在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我收获了一些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说,美术课改中还存在着学科过于综合的问题。导致美术课变成活动课、综合课,甚至有的严重脱离了美术本体。
教育家加德纳在综合探索活动理论中曾经指出:“各学科领域可以相互融合渗透,但不能丧失本学科的特色。”我认为,美术课必须抓住学科本体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被称为美术课。那种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没有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的美术课,只能是“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进入课改实验以来,教师经过各级全方位的培训,思路宽了,综合因素增多了,在争先恐后的课堂教学展示中,设置师生互动、分组合作、学科延伸、自由表述、多维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教师们拿出大量的精力,展现博学见广之势,却忽略了对于课时教学目标的研究,致使美术学科本体淡化。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讲《敦煌莫高窟》这节课,他着力給学生介绍佛教,从佛教的起源,到一个又一个的佛教故事,讲的可谓滔滔不绝,引人入胜,很是精彩,但是对于敦煌中经典壁画、彩塑的艺术造型方面,却只字未提。
还听过一节课《椅子的设计》,那位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PK擂台赛,看哪组用纸壳做的椅子承重性强,做的速度最快,学生忙成一团,做完后又以叠罗汉的形式来检验椅子的承重性能。虽然学生们的兴致很高,但是没有从中学到什么美术知识。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综合·探索”,却使双基知识找不到最佳的落脚点,凡事都要有个度,过犹而不及啊。
我举的一些例子,也许会涉及和伤害一些老师,但我绝对没有批评的意思,只是交流探讨,以便共同针对美术教学,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上好每一堂美术课。我想用以下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在学习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善于探索的头脑。
只有探索,社会才会进步,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人类的使命在于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追求完美。
以上的论述,只是我对美术新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学习模块的粗浅理解,其中也有新教材带给自己的一些启示,以及引发的一些思考,旨在与广大的同仁交流。让课改之风吹绿校园,让探索之花开遍大地,让学生不再有压力,让教师不再有困惑。美术新课程改革,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希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是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课程改革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