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9月,四川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巴中,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扫盲工作与成人教育成绩卓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野间扫盲奖”。
当年为什么会获得联合国认可?35年又过去了,如今的巴中教育状况如何?《民生周刊》记者在6月上旬来到了巴中市。
副县长赴巴黎领奖
眼前的孙大鹏,精神矍铄,走在马路上,你绝对很难想象,这位老人已84岁高龄,你更难想到,这位老人将40年的漫长岁月奉献给了中国扫盲与成人教育事业。
6月1日下午,在巴中市教育体育局会议室,《民生周刊》记者见到了3位当年巴中县参与扫盲工作的亲历者,其中最年长者,便是孙大鹏老人。
一个水杯,一个小包,一副老花眼镜,一个放大镜,孙大鹏缓缓从包里拿出一摞厚厚的资料,向记者讲述了那段经历。
这是一段无法忘记的历史。1984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函各会员国,希望推荐一个在扫盲工作中成绩卓著的单位或个人报送评审,争取国际扫盲奖。河南、陕西、黑龙江、四川、贵州五省分别向教育部报送10多份材料,经过评审,教育部最后确定了巴中县。
国际扫盲奖评审委员会审查评定了37个提名,最后巴中县斩获 “野间扫盲奖”殊荣,奖金5000美金,银质奖章一枚,奖牌一块。1984年9月7日,当时的巴中县副县长洪明寿在巴黎参加授奖仪式,并作了5分钟的发言。
获奖的理由是什么?评审委员会认为,经过35年的不断努力,在巴中县800多个村庄和100多万人口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改变了1949年该地区90%的人口是文盲的局面,现在该地区青壮年中有文化的人口已达90%以上;采取了把壮年人和青年人提供扫盲教育与实现普及少年初等教育的措施结合起来的综合战略行动;严格规定扫盲的要求必须达到掌握1500个汉字,并制定和认真贯彻了明确规定的目标;为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专业和组织上的支持,同时仍坚持社区对计划的参与和责任。
当时巴中县的报送材料,孙大鹏是主要执笔人。
“我的成长是与扫盲工作分不开的,”提起往事,孙大鹏老人如数家珍,“那时扫盲会给成绩合格的学员颁发脱盲证书,完成扫盲任务的单位还要发奖金。”
国务院当时规定的脱盲标准,即:农民认识1500个常用字,能看报,写简单的书信,会珠算。职工认识2000字,会读会写会算。
煤油灯下为农民们上课
据1949年的历史记载,有着104万人口的巴中县,在校中、小学生仅占总人口的2%,成年人中文盲占90%,对于一个文盲充斥的穷乡僻壤,开展扫盲工作是一項非常艰巨的任务。
孙大鹏扫盲工作的第一站是到曾口区公所担任扫盲干事,1957年孙被调至茶坝区公所担任扫盲干事,第二年茶坝区便成为全县第一个无盲区,为此,当地政府在茶坝桥头竖起“扫除文盲优胜先锋区”纪念碑。
“那时的办法是,先抓小学五年普及教育,堵住产生新文盲的口子。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龄儿童,尽量组织到全日制小学读书,条件差的多是女生,就允许带着弟弟妹妹上学。”孙大鹏回忆说,“12岁至15周岁未受完五年教育的超龄流动生,让全日制小学回收插班,采取附设半日制,间日制,早、午、晚班,一揽子教学班等办法,防止产生新的文盲。”
孙大鹏把在茶坝的扫盲经验总结为“一扫、二堵、三提高”,即采取办夜校,冬学、识字班组和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扫除青壮年文盲,抓小学普及率,堵住产生新文盲,组织村民进入业余小学学习,防止复盲。
当年茶坝学员陈光连,达到扫盲毕业后,又进入业余高小班,坚持到学业结业,当了大队妇女主任,还兼任扫盲教师。她带领群众学文化,开展文艺活动,写了10多万字读书笔记,编了上百首歌谣,在四川省扫盲先代会上被誉为“农民诗人”。
“我从9岁开始,那时就读光辉镇白鹤山村小学三年级,白天在学校上课,每天晚上回到生产队,在煤油灯下为农民们上课,一个晚上两个工分,直到上初中才结束。”长期从事成人教育的退休教师张柏林老人补充介绍道。
1962年孙大鹏调入县扫盲办公室,任主办干事。1969年孙大鹏被抽调到甘泉乡石堡村抓成人教育示范校,在那里,他工作了10年,建立了“四带、五有、七落实”的学习制度,办起了农民技术学校,开办农作、蚕桑、果树、畜牧、农机、卫生等专业班,实现了由“扫盲识字型”向“文化技术型”的转变。
1979年,孙大鹏担任县成教办秘书和副主任,他牵头对农民技术员进行考核,并制定了“农蚕果牧渔”5个专业的农技员《应知应会标准》和《考核实施细则》,全县465名农民获农民农艺师、助理农艺师、农民技术员职称,其中,兴文乡农民农艺师杨志松成为全国劳模。
据了解,当时全县动员干部、教师,以及各乡中、小学生15000多人担任业余扫盲教师,配备了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专职教师72人。县成人教育委员会新建了教研培训中心,定期培训专(兼)职教师,组织业务考试、教学研究和经验交流,区、乡也建立了教研机构,定期开展教学业务活动。
如今回头再看,从1969年开始,当地编写并印刷了《扫盲识字课本》《农村应用文》《业余小学课本》《实用数学》《农用化学》《农业基础知识》等书籍,同时还印发了乡土活页教材10多万份,满足了教学需要。
教舍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孙老不假思索地说,“当时一是借公房、租民房,二是集体自筹资金修建。”
据了解,彼时扫盲识字班有教室3217间,添置桌凳2万多套,在基本扫除文盲后的4年中,全县又新建维修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教室1444间,添置桌凳14582套。 有师资,有教材,有教室,经过不懈努力,1979年,共扫盲153411人,13岁至45周岁的少年、青年、壮年中非文盲达到87%,其中12岁至25周岁的少年青年非文盲达到95%,至1983年底,全县少年青年壮年非文盲率上升到90.8%。
为了使巴中成人教育迈上新台阶,在孙大鹏的极力争取下,筹来20多万元经费,1981年修建了成人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建成了一幢180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大楼。
教育是“先手棋”
如今,在平昌县大石村小、通江县金山村小、东山坪村小、南江县元顶山村小、恩阳区和平场小学,《民生周刊》记者见到的都是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标准的塑胶操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大巴山里流淌。
“巴中确立了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奋力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的总体思路。要实现这些任务,巴中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拔尖人才,更加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市委书记罗增斌在全市教育大会上说,“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先手棋’,切实抓好教育这项管长远管根本的基础性工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才能为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据了解,巴中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3亿元,启动实施各类教育项目4100个,办学条件正从保基本、兜底線向标准化、现代化迈进。大力实施“控辍保学”、职业教育、教育扶贫等工程,全市5个区县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评估认定,30余万名学生实现免试就近入学,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享受资助政策。先后与黄冈市、南通市、丽水市、成都市、达州市、南充市、广元市、广安市签订教育合作协议,43所学校与省内外名校结对发展。引资7.6亿建成的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数已突破8000人。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举办青少年诗词大赛、中小学生艺术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一大批学校、师生获得国家、国际竞赛大奖。启动6所普通高中试点推进选课走班教学,成功创建省级以上校园足球特色、示范学校24所,南江县、平昌县确定为四川省体育艺术区域整体推进改革示点县。
通过人才引进、公招、特岗计划等,新增教师9000余名,选派2000余名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定期开展结对帮扶,80余名师生到教育合作城市挂职锻炼和交流学习,建立市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15个,70多名教师被表彰为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涌现出了宋国莉、廖远金、蒋道菊、杜秀兰、席清禹、李娜等一批先进典型。
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705所、在校学生50.1万人、教职工3.78万人,学前三年、义务教育、高中、“三残”儿童毛入学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8年全市本科上线8461人,普通高校录取31253人。
(巴中市教育体育局办公室符晓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