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才仁巴力和宫日格玛两位同志调查、搜集、整理的《青海蒙古族民歌》一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书由《劳动歌曲》、《宴席曲》、《婚礼歌曲》、《史诗歌曲》、《情歌》、《酒令曲》、(也叫猜拳歌)、《祝赞词曲》等7个部分、136首歌曲和曲调组成,是较全面、系统、完整地介绍青海蒙古族民歌的唯一版本。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一本研究青海蒙古族民歌,乃至研究整个青海蒙古族民间文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了解青海蒙古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文化特点、历史渊源等的不可或缺的珍贵的读物。作者在前言中较详细地介绍了青海蒙古族的历史发展、部落名称来源、民歌演唱要求(包括演唱习俗、演唱程式、演唱礼节、演唱禁忌)和对歌者的称呼、地位、待遇、作用等。
与此同时,此书还分析了青海蒙古族民歌与整个蒙古族民歌的渊源关系,及其产生和变化的文化原因、地理原因、生活生产原因。今天,在青海境内生活的蒙古族绝大多数为和硕特部落。关于"和硕特部"这个名称的来历,有这样一种说法:15世纪上中叶,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特——哈撒尔的后裔阿鲁克特木尔,让自己的弟弟乌鲁克特木尔"从各部落中挑选贫富不等的部众作为他的属民"。乌日格特木尔对此很不高兴,一气之下离开了呼仑贝尔草原,朝着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投奔托欢太师去了。托欢太师就给他的部落起了"和硕特"这个名称,意思是"多个不同部落构成的部族"[1]。这样看来,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最早是从呼仑贝尔草原到新疆地区的天山,然后又从天山南北来到了青藏高原。之后,曾在广阔的青藏高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在经营开发青藏高原和青藏高原统一于祖国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
青海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经济,其生产、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夏、秋两季是天高气爽、水草丰美的好季节,牛羊肥壮,各种奶制品充足,也是牧民们较为悠闲的时候。因此他们常在这样的季节举行各种活动,娱乐聚会,欢庆丰收。那达慕、贺新房、剪胎发、婚礼、祭敖包等,一般都在这个时间举行。届时人们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表达他们对幸福的期盼,对希望的追求,从中表现出他们豪迈的气质、宽阔的胸怀,质朴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生产生活实践是蒙古族民歌的唯一源泉。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自然风貌以及历史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着蒙古族民歌的内容,而且也决定着蒙古族民歌的语言格律和音乐风格。民歌不仅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基础,也是整个草原文化的主流,其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堪称是草原上一朵最鲜艳的艺术之花[3],是"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最生动、最丰富、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4]。
为方便广大读者了解这本书,对此书有一个概括的、整体的印象,对该书的内容及特点作以下归纳和综合分析。
(一)歌唱草原,赞美骏马。对一个游牧民族来说,草原和骏马无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因而蒙古人对自己家乡及山川河流等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的歌曲也很多[5]。如《宽阔的罕盖山》、《辽阔的柴达木》、《尕斯雪峰》、《德布生牧场》等即是赞美故乡的代表作品。其中,《宽阔的罕盖山》中是这样唱的:"云雾缭绕山峰,树木郁郁葱葱,河水潺潺流淌,这是梦幻般的世界,这是宽阔的罕盖山,是我日夜思念的家乡。"这首歌热情赞美了蒙古民族赖以生存的草原和河流,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园、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总是把大自然的美与自己的美好生活联系在一起,以优美语言歌颂大自然,歌颂自己的生活和对幸福的祝愿,从而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深情和热爱。在辽阔无边的草原上,能真正感到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也最容易理解生命——理解生命的平淡与永恒。草树绿了又枯,云朵去了又来,一切平静而从容,没有任何刻意的成份。他们做自己该做的事,唱自己想唱的歌;他们的快乐有天晓得,他们的忧伤有地知道,天地相接处永远牵动他们的神魂。让歌声飞到那天边,那歌是唱给谁?唱给天,唱给地,唱给空旷,唱给自己。歌是一条线,牵引出的情怀,无碍无阻地在整个天地间铺展开来,爱情揉进阳光里,思念刻在云朵上,感伤是遥远的地平线,快乐是蓬生的绿草,清冷的湖水是沁化人心的纯美……"[6]
(二)民歌反映着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民歌。对蒙古人来说,民歌不仅反映着人民的生活,而且是人民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7]。《数数字谣》和《劝说母畜谣》就是劳动时唱的一种曲调。如打酥油、擀毛毡时唱《数数字谣》,当第一次做妈妈的母畜不认羊羔、驼羔、牛犊、马驹时唱 《劝说母畜谣》。还有一些歌曲,如《美丽的蒙古包》、《尕斯河畔的白芨芨草》、《娜林戈壁的枣红马》等歌曲,都是歌颂生活、歌颂劳动、歌颂劳动成果的。其中《美丽的蒙古包》中唱道:"洁白的蒙古包,好似盛开在草原上的一朵雪白的伞型花。它是牧人智慧的结晶,它是古老草原的骄傲。它哺育了无数个草原儿女,它造就了牧人勤劳勇敢的性格,它是牧人温暖的摇篮,它是牧人永远的家园。"从中可以看出,蒙古民歌同人民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像是一股喷涌而出的泉水,滋润着蒙古人民的心灵。千百年来,这些优美的民歌一直在陶冶着人民的情感,廓清着人民的道德,寄托着他们的理想,美化着他们的生活,为草原上的人们展示出美的世界。难怪蒙古人常说:"生活中没有了民歌,就如草原上没有了鲜花,蒙古包中没有奶茶。"蒙古人生活中渗透着民歌、充满着歌声,这是蒙古民歌的一个特点,也是它的优点[8]。褒扬美好、鞭笞丑恶、表达至善心理,也是蒙古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如《莫参与邪恶事》、《好心对待生活》、《金色沉香》等歌曲都属于这一类。《好心对待生活》是这样唱的:"银掌大走马哟/冰滩上不会失蹄/您真诚对待生活/一切会称心如意//美丽的小鹰哟/石岩上盘旋/您能宽宏大量/生活将会无限美好。"表现出青海蒙古族人民的美丑观和是非观以及对待人生的宽阔胸怀。
(三)表达和歌颂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慈祥的奶奶》、《白河滩的柳树》、《大白滩的兔子》、《母亲,您是我们心中的太阳》都是歌颂母亲、感恩长辈的歌曲。其中《慈祥的奶奶》是这样唱的:"您是我恩重如山的父亲的母亲,您对我们这个家族的兴旺昌盛,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您用乳汁般的情感哺育我们成长,您用阳光般的智慧教育我们做人。您是我们慈祥的奶奶,您是我们做人的榜样。"这是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表露,是蒙古族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颂歌和箴言。蒙古族民歌有相当数量是颂扬亲情关系的,歌唱母亲的歌特别多,欢庆时唱母亲,忧伤时也要唱母亲,思念时更要唱母亲,歌唱母亲是蒙古族民歌永恒的主题。"…… 昨夜,我又听到《我的母亲》,在夜幕低垂繁星满天的时候,在一群蒙古人喝得酒酣兴浓的时候,在清泉长流的绿草地上或松柏掩映的篝火堆旁,我无数次地听到过这一首歌。每次听到,我就觉得此时此地唱这样的歌是多么相宜,每每自己也融入其中,心潮澎湃,思绪泉涌,觉得这母亲就是耳边的清风,眼前的草原,桌上的盛餐和整个一方水土。母亲就是草原,就是水土,就是维系我们生活和生命的本源。一个不热爱母亲的人,是不会真正热爱草原的。"[9]
(四)歌唱纯洁的爱情。爱情是文学创造永恒的主题,也是民间文学经常描写的题目。青海蒙古族民歌中,歌颂纯洁的爱情和美好的婚姻生活的歌曲也占一席之地,如《迎亲歌》、《送亲歌》、《出嫁歌》、《情歌》等等。其中,《月光下的草原》一首歌中唱道:"月光下的草原,多么的清静;月亮下面的我,多么的孤独。我思念你,远方的姑娘;我怀念你,他乡的妹妹。山再高,挡不住我对你的爱;路再远,隔不断我对你的思念。"比喻真切,形象生动,语言优美!
(五)表达和反映社会生活习俗。如《敬酒歌》中唱道:"用我们民族古老的习俗,用我们满怀深情的心意,为远方的客人敬上一杯马奶酒。尊敬的客人,请您一定要喝上这杯甘露美酒,这杯酒里包含着我们大家对您的尊敬之心,也包含着我们对您的美好祝福。"歌曲以朴实的言词叙述着青海蒙古族待人处世的一种习俗,藉以表达出歌者对"客人"深爱的感情。歌曲既有叙事的意味,又有抒情的情境。另外,按照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人们不仅在隆重的公共集会、婚礼仪式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如招待宾客、与友人欢饮时都要唱宴席曲。在饮酒中通过演唱歌曲,把美好的艺术享受同物质享受有机地结合起来[10]。歌曲结构明快简练、韵律铿锵有力、节奏匀称和谐。如《酒歌》是这样唱的:"你的心灵就像清澈的河水/你的身材就像魁梧的雄狮/有缘相识的朋友/请你喝上这杯甘露美酒。你的心灵就像明亮的镜子/你的容貌就像美丽的雪莲/有缘相识的朋友/请你喝上这杯甘露美酒。"比喻手法多样,而且往往是用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接触或必需的工具、日用品,和那些须臾不可离开的山水等自然事物,如雪山、清泉、美酒、镜子、雪莲等等。
(六)祈求安宁、团圆。民歌结尾,以"共同欢乐"、"皆大欢喜"、"大家安康"、"天下太平"、"心想事成"等祝福吉祥的词语较多,表现出青海蒙古族人民祈求圆满的心理寄托和理想追求。例如民歌《辽阔的大地》中唱道:"在这吉祥幸福的节日里哟/我们拿出最珍贵的食品//举行最丰盛的宴会哟/拉起悦耳动听的马头琴/唱起旋律优美的赞歌//按照祖先留下的习俗哟/我们大家相聚在这里//捧出一颗乳汁般的心哟/我们尽情地欢乐跳跃//愿这美好的时刻/吉祥如意//。"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历史上的长期战乱与艰苦的生活环境使蒙古族人口锐减,对广大的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心灵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带来了不能忘却的痛苦。所以,青海蒙古族民歌大多数洋溢着欢天喜地的大团圆的喜悦气氛。这也充分反映和表现出青海蒙古族人民祈求团圆的心情和对安宁生活的期盼与渴望。
(七)草原牧歌的艺术魅力。草原牧歌起伏的旋律、舒缓的节奏,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广袤无垠的草原景色;而那种轻巧灵活的装饰音则宛如迎风起舞的草波、云端啼唤的百灵鸟,展现出千里草原的一派生机。从音乐美学上说,草原牧歌把生活中存在着的长与短、缓与急、动与静、情与景,用音乐的手段表现得如此完美、巧妙,并通过歌手们的优美歌喉使人充分感受到草原生活的独特韵律,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不能不说是蒙古人民的伟大艺术创造力在音乐领域中的光辉体现[11]。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要它是为人民生活所需要的,便会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多少世纪以来,牧歌非但没有从人民生活中消失,相反,依旧忠实地陪伴着草原牧民,在他们的放牧劳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它之所以经久不衰并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其原因盖在于此[12]。
(八)语言特色也别具一格。青海蒙古族民歌的歌词有长有短,起伏跌宕,音韵整齐,活泼有序。歌词充分利用蒙古语构词的元音和谐规律,凸现出节奏有力、轻重有序的特点,从而通过轻重音的间隔和词的音节长短不同,组成了和谐、悦耳、深沉悠扬的语调,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歌者内心的感情[13]。例如歌词每行的第一个词的音节中的元音基本相同或相近,每句重轻音之间有着多少不同的轻音节与重音节间隔。这样就形成音韵上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长短错落、整齐而有变化的跌宕起伏、激扬而悠远的旋律,听起来悦耳动听、引人入胜[14]。并且,在这些歌曲里找不到一个华丽的词藻,都是日常词汇,但却表达出真切的感情,朗朗上口、扣人心弦。这种歌曲好听、好学、好懂,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带有广泛群众性。
青海蒙古族民歌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艺术养料和思想财富,亟待我们去发掘、研究、发扬光大,从而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人民的自豪感、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为祖国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圣帝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的历史[J],汗腾格日[M],新疆:1983,(2)。
[2]芈一之,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M],引言第2页,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
[6]华木思,《向往诗境草原》[J],《中国民族》,2002年,第六期。
[9]草原上的《母亲》歌[J],《人民日报》,2000年9月9日,第八版
[3][4][5][7][8][10][11][12]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
[13][14]古力,娜木斯尔,浅析青海蒙古族歌谣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说明:本文中的歌词大意是由纳.才仁巴力同志翻译)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歌舞剧院)
与此同时,此书还分析了青海蒙古族民歌与整个蒙古族民歌的渊源关系,及其产生和变化的文化原因、地理原因、生活生产原因。今天,在青海境内生活的蒙古族绝大多数为和硕特部落。关于"和硕特部"这个名称的来历,有这样一种说法:15世纪上中叶,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特——哈撒尔的后裔阿鲁克特木尔,让自己的弟弟乌鲁克特木尔"从各部落中挑选贫富不等的部众作为他的属民"。乌日格特木尔对此很不高兴,一气之下离开了呼仑贝尔草原,朝着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投奔托欢太师去了。托欢太师就给他的部落起了"和硕特"这个名称,意思是"多个不同部落构成的部族"[1]。这样看来,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最早是从呼仑贝尔草原到新疆地区的天山,然后又从天山南北来到了青藏高原。之后,曾在广阔的青藏高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在经营开发青藏高原和青藏高原统一于祖国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
青海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经济,其生产、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夏、秋两季是天高气爽、水草丰美的好季节,牛羊肥壮,各种奶制品充足,也是牧民们较为悠闲的时候。因此他们常在这样的季节举行各种活动,娱乐聚会,欢庆丰收。那达慕、贺新房、剪胎发、婚礼、祭敖包等,一般都在这个时间举行。届时人们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表达他们对幸福的期盼,对希望的追求,从中表现出他们豪迈的气质、宽阔的胸怀,质朴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生产生活实践是蒙古族民歌的唯一源泉。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自然风貌以及历史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着蒙古族民歌的内容,而且也决定着蒙古族民歌的语言格律和音乐风格。民歌不仅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基础,也是整个草原文化的主流,其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堪称是草原上一朵最鲜艳的艺术之花[3],是"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最生动、最丰富、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4]。
为方便广大读者了解这本书,对此书有一个概括的、整体的印象,对该书的内容及特点作以下归纳和综合分析。
(一)歌唱草原,赞美骏马。对一个游牧民族来说,草原和骏马无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因而蒙古人对自己家乡及山川河流等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的歌曲也很多[5]。如《宽阔的罕盖山》、《辽阔的柴达木》、《尕斯雪峰》、《德布生牧场》等即是赞美故乡的代表作品。其中,《宽阔的罕盖山》中是这样唱的:"云雾缭绕山峰,树木郁郁葱葱,河水潺潺流淌,这是梦幻般的世界,这是宽阔的罕盖山,是我日夜思念的家乡。"这首歌热情赞美了蒙古民族赖以生存的草原和河流,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园、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总是把大自然的美与自己的美好生活联系在一起,以优美语言歌颂大自然,歌颂自己的生活和对幸福的祝愿,从而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深情和热爱。在辽阔无边的草原上,能真正感到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也最容易理解生命——理解生命的平淡与永恒。草树绿了又枯,云朵去了又来,一切平静而从容,没有任何刻意的成份。他们做自己该做的事,唱自己想唱的歌;他们的快乐有天晓得,他们的忧伤有地知道,天地相接处永远牵动他们的神魂。让歌声飞到那天边,那歌是唱给谁?唱给天,唱给地,唱给空旷,唱给自己。歌是一条线,牵引出的情怀,无碍无阻地在整个天地间铺展开来,爱情揉进阳光里,思念刻在云朵上,感伤是遥远的地平线,快乐是蓬生的绿草,清冷的湖水是沁化人心的纯美……"[6]
(二)民歌反映着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民歌。对蒙古人来说,民歌不仅反映着人民的生活,而且是人民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7]。《数数字谣》和《劝说母畜谣》就是劳动时唱的一种曲调。如打酥油、擀毛毡时唱《数数字谣》,当第一次做妈妈的母畜不认羊羔、驼羔、牛犊、马驹时唱 《劝说母畜谣》。还有一些歌曲,如《美丽的蒙古包》、《尕斯河畔的白芨芨草》、《娜林戈壁的枣红马》等歌曲,都是歌颂生活、歌颂劳动、歌颂劳动成果的。其中《美丽的蒙古包》中唱道:"洁白的蒙古包,好似盛开在草原上的一朵雪白的伞型花。它是牧人智慧的结晶,它是古老草原的骄傲。它哺育了无数个草原儿女,它造就了牧人勤劳勇敢的性格,它是牧人温暖的摇篮,它是牧人永远的家园。"从中可以看出,蒙古民歌同人民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像是一股喷涌而出的泉水,滋润着蒙古人民的心灵。千百年来,这些优美的民歌一直在陶冶着人民的情感,廓清着人民的道德,寄托着他们的理想,美化着他们的生活,为草原上的人们展示出美的世界。难怪蒙古人常说:"生活中没有了民歌,就如草原上没有了鲜花,蒙古包中没有奶茶。"蒙古人生活中渗透着民歌、充满着歌声,这是蒙古民歌的一个特点,也是它的优点[8]。褒扬美好、鞭笞丑恶、表达至善心理,也是蒙古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如《莫参与邪恶事》、《好心对待生活》、《金色沉香》等歌曲都属于这一类。《好心对待生活》是这样唱的:"银掌大走马哟/冰滩上不会失蹄/您真诚对待生活/一切会称心如意//美丽的小鹰哟/石岩上盘旋/您能宽宏大量/生活将会无限美好。"表现出青海蒙古族人民的美丑观和是非观以及对待人生的宽阔胸怀。
(三)表达和歌颂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慈祥的奶奶》、《白河滩的柳树》、《大白滩的兔子》、《母亲,您是我们心中的太阳》都是歌颂母亲、感恩长辈的歌曲。其中《慈祥的奶奶》是这样唱的:"您是我恩重如山的父亲的母亲,您对我们这个家族的兴旺昌盛,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您用乳汁般的情感哺育我们成长,您用阳光般的智慧教育我们做人。您是我们慈祥的奶奶,您是我们做人的榜样。"这是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表露,是蒙古族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颂歌和箴言。蒙古族民歌有相当数量是颂扬亲情关系的,歌唱母亲的歌特别多,欢庆时唱母亲,忧伤时也要唱母亲,思念时更要唱母亲,歌唱母亲是蒙古族民歌永恒的主题。"…… 昨夜,我又听到《我的母亲》,在夜幕低垂繁星满天的时候,在一群蒙古人喝得酒酣兴浓的时候,在清泉长流的绿草地上或松柏掩映的篝火堆旁,我无数次地听到过这一首歌。每次听到,我就觉得此时此地唱这样的歌是多么相宜,每每自己也融入其中,心潮澎湃,思绪泉涌,觉得这母亲就是耳边的清风,眼前的草原,桌上的盛餐和整个一方水土。母亲就是草原,就是水土,就是维系我们生活和生命的本源。一个不热爱母亲的人,是不会真正热爱草原的。"[9]
(四)歌唱纯洁的爱情。爱情是文学创造永恒的主题,也是民间文学经常描写的题目。青海蒙古族民歌中,歌颂纯洁的爱情和美好的婚姻生活的歌曲也占一席之地,如《迎亲歌》、《送亲歌》、《出嫁歌》、《情歌》等等。其中,《月光下的草原》一首歌中唱道:"月光下的草原,多么的清静;月亮下面的我,多么的孤独。我思念你,远方的姑娘;我怀念你,他乡的妹妹。山再高,挡不住我对你的爱;路再远,隔不断我对你的思念。"比喻真切,形象生动,语言优美!
(五)表达和反映社会生活习俗。如《敬酒歌》中唱道:"用我们民族古老的习俗,用我们满怀深情的心意,为远方的客人敬上一杯马奶酒。尊敬的客人,请您一定要喝上这杯甘露美酒,这杯酒里包含着我们大家对您的尊敬之心,也包含着我们对您的美好祝福。"歌曲以朴实的言词叙述着青海蒙古族待人处世的一种习俗,藉以表达出歌者对"客人"深爱的感情。歌曲既有叙事的意味,又有抒情的情境。另外,按照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人们不仅在隆重的公共集会、婚礼仪式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如招待宾客、与友人欢饮时都要唱宴席曲。在饮酒中通过演唱歌曲,把美好的艺术享受同物质享受有机地结合起来[10]。歌曲结构明快简练、韵律铿锵有力、节奏匀称和谐。如《酒歌》是这样唱的:"你的心灵就像清澈的河水/你的身材就像魁梧的雄狮/有缘相识的朋友/请你喝上这杯甘露美酒。你的心灵就像明亮的镜子/你的容貌就像美丽的雪莲/有缘相识的朋友/请你喝上这杯甘露美酒。"比喻手法多样,而且往往是用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接触或必需的工具、日用品,和那些须臾不可离开的山水等自然事物,如雪山、清泉、美酒、镜子、雪莲等等。
(六)祈求安宁、团圆。民歌结尾,以"共同欢乐"、"皆大欢喜"、"大家安康"、"天下太平"、"心想事成"等祝福吉祥的词语较多,表现出青海蒙古族人民祈求圆满的心理寄托和理想追求。例如民歌《辽阔的大地》中唱道:"在这吉祥幸福的节日里哟/我们拿出最珍贵的食品//举行最丰盛的宴会哟/拉起悦耳动听的马头琴/唱起旋律优美的赞歌//按照祖先留下的习俗哟/我们大家相聚在这里//捧出一颗乳汁般的心哟/我们尽情地欢乐跳跃//愿这美好的时刻/吉祥如意//。"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历史上的长期战乱与艰苦的生活环境使蒙古族人口锐减,对广大的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心灵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带来了不能忘却的痛苦。所以,青海蒙古族民歌大多数洋溢着欢天喜地的大团圆的喜悦气氛。这也充分反映和表现出青海蒙古族人民祈求团圆的心情和对安宁生活的期盼与渴望。
(七)草原牧歌的艺术魅力。草原牧歌起伏的旋律、舒缓的节奏,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广袤无垠的草原景色;而那种轻巧灵活的装饰音则宛如迎风起舞的草波、云端啼唤的百灵鸟,展现出千里草原的一派生机。从音乐美学上说,草原牧歌把生活中存在着的长与短、缓与急、动与静、情与景,用音乐的手段表现得如此完美、巧妙,并通过歌手们的优美歌喉使人充分感受到草原生活的独特韵律,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不能不说是蒙古人民的伟大艺术创造力在音乐领域中的光辉体现[11]。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要它是为人民生活所需要的,便会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多少世纪以来,牧歌非但没有从人民生活中消失,相反,依旧忠实地陪伴着草原牧民,在他们的放牧劳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它之所以经久不衰并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其原因盖在于此[12]。
(八)语言特色也别具一格。青海蒙古族民歌的歌词有长有短,起伏跌宕,音韵整齐,活泼有序。歌词充分利用蒙古语构词的元音和谐规律,凸现出节奏有力、轻重有序的特点,从而通过轻重音的间隔和词的音节长短不同,组成了和谐、悦耳、深沉悠扬的语调,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歌者内心的感情[13]。例如歌词每行的第一个词的音节中的元音基本相同或相近,每句重轻音之间有着多少不同的轻音节与重音节间隔。这样就形成音韵上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长短错落、整齐而有变化的跌宕起伏、激扬而悠远的旋律,听起来悦耳动听、引人入胜[14]。并且,在这些歌曲里找不到一个华丽的词藻,都是日常词汇,但却表达出真切的感情,朗朗上口、扣人心弦。这种歌曲好听、好学、好懂,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带有广泛群众性。
青海蒙古族民歌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艺术养料和思想财富,亟待我们去发掘、研究、发扬光大,从而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人民的自豪感、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为祖国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圣帝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的历史[J],汗腾格日[M],新疆:1983,(2)。
[2]芈一之,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M],引言第2页,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
[6]华木思,《向往诗境草原》[J],《中国民族》,2002年,第六期。
[9]草原上的《母亲》歌[J],《人民日报》,2000年9月9日,第八版
[3][4][5][7][8][10][11][12]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
[13][14]古力,娜木斯尔,浅析青海蒙古族歌谣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说明:本文中的歌词大意是由纳.才仁巴力同志翻译)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歌舞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