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本《牡丹亭》到全本《长生殿》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enix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昆剧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古典名著的全本/多本搬演。这一创作热潮,始于上海昆剧团的全本《牡丹亭》(1998)与三本《牡丹亭》(1999),继而在新世纪蔚为大观,涌现出浙江昆剧团的两本《牡丹亭》(2000)、苏州昆剧院的三本《长生殿》(2003)与青春版《牡丹亭》(2004)、江苏省昆剧院的精华版《牡丹亭》(2004)与《1699·桃花扇》(2006)、上海昆剧团的全本《长生殿》(2007)、北方昆曲剧院的大都版《西厢记》(2008)等全本/多本大戏。至此,中国戏曲四大古典名著,均以全本/多本戏的方式搬上了当代昆剧舞台。当代观众以最接近原著全貌的方式,领略了这些古典作品在舞台上的艺术魅力。
  若将视野延及这些古典名著问世之初,会发现它们的舞台搬演之路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全本戏——小本戏——折子戏——单本戏——多本戏——全本戏。从全本戏到折子戏,篇幅上是由“繁”入“简”,艺术上则从文人的传奇(杂剧)艺术转向艺人的表演艺术;而从折子戏到多本戏、全本戏,则是由“简”入“繁”,以艺人的表演艺术为基础向文人的传奇(杂剧)艺术回归。也就是说,这些古典名著的当代搬演之路,正好与数百年来的昆剧发展之路相反,回到了原初,走了一个闭合圈。当然,今天的全本戏与数百年前的全本戏相比,舞台呈现上已不可同日而语。
  全本《牡丹亭》
  四大古典名著中,昆剧舞台上搬演最多的是《牡丹亭》与《长生殿》,明清两代传承下来了不少折子戏,今天仍然是昆剧舞台上深受欢迎的传统剧目。因而,对这两个古典作品进行全本/多本搬演,有比較好的表演艺术基础。
  从1998年到2007年,上昆在十年时间内将明清传奇史上最为重要的两部作品进行了全本搬演,在全国昆剧院团中一枝独秀。 全本《牡丹亭》当年在上海并未公演,仅做过一次内部演出,看过的观众非常有限,后来因为赴美演出未果的风波再也没有演出过,所以,在公开场合很少进入大家的讨论视野。从二十年后的今天来看,全本《牡丹亭》的价值因为历史原因被大家忽视了,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重新来讨论一下它对当代昆剧创作的影响及其在当代昆剧史上的意义。上昆的全本《牡丹亭》,是这部巨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全本演出,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本戏,除了少数场次删掉个别曲子外,按原著五十五出的顺序分六个晚上演毕,共计19个小时。
  全本《牡丹亭》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当代昆剧进入了一个全本/多本大戏的新时代,如前所述,中国古典四大名剧此后均以全本/多本戏形式搬上了昆剧舞台。虽然我们不能说没有全本《牡丹亭》就没有后面的全本/多本大戏,但全本《牡丹亭》是所有全本/多本大戏中的第一个,这是毫无疑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全本《牡丹亭》因此具有了当代昆剧史的节点意义。
  全本《牡丹亭》之后,上昆另起炉灶排演三本《牡丹亭》(后又压缩为7小时的上下本)。导演郭小男希望以崭新的解析方式再生四百年前的经典,他强调创新、强调现代观念的融入,反对任何还原、复古或是沿袭、照搬的创作理念。他将该剧演出意象提炼为一个“幻”字,以此统领二度创作,导致了舞台空间的避虚就实,有违传统昆剧的美学精神,并未能取得他所希望的理想效果,社会反响也很有限。
  2001年昆剧入选世界“非遗”后,在《文汇报》资深记者唐斯复的动议下,上昆将目光投向了明清传奇的另一座高峰——洪昇的《长生殿》。
  全本《长生殿》
  《长生殿》音律完备、文辞优美、意蕴深厚,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清代以来还传承下来《定情》、《疑谶》(又名《酒楼》)、《絮阁》、《密誓》、《惊变》、《埋玉》、《闻铃》、《哭像》(又名《迎像哭像》)、《弹词》等不少经典折子戏。有鉴于文本的经典性与折子戏的丰富性,只要有条件的院团无不排演《长生殿》,而要排演全本《长生殿》,条件最好的院团莫过于上昆。
  在文本整理上,全本《长生殿》整理者唐斯复本着“删繁就简、调整结构、保持抒情性,加强故事性”的原则,通过砍去枝蔓、调整顺序、合并场次与删节曲牌等方法,将原著整理成《钗盒情定》《霓裳羽衣》《马嵬惊变》《月宫重圆》四本(含原著43出)。这个整理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全本”。唐斯复最初的整理本为五本,含原著全部50出戏,为一周能演两轮的演出考虑,不得已删减到目前的四本。她借鉴章回小说的形式,以“说书人”贯穿全剧演出,在每本演出前进行“传概”,结束后说书人再次上场,总结本场内容,留下悬念。唐斯复希望这样做可以让观众不论是看全本或只看一部分,都能看到全貌的精彩。
  以往演出《长生殿》,多以折子戏串演或是单本戏方式演出,也多以李杨爱情为情节主线,且多演到第25出《埋玉》为止。《埋玉》是《长生殿》的小收煞,至此全剧才演了一半。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认为,《长生殿》前25出好看,后25出耐看。长期以来的舞台演出缺失了“耐看”的后一半,不能不说是遗憾。作为明清传奇巨著,《长生殿》内容复杂、主题多样,以折子戏串演或是单本戏的篇幅只能体现原著的局部,惟有以全本/多本戏方式才有篇幅展现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的双线情节,完整呈现原著的复杂题旨,从而做到既“好看”又“耐看”。
  全本《长生殿》总体上做到了这一点。唐斯复精选原著后25出中的19出,将其压缩合并为12出戏。从表演艺术来看,后25出里的《闻铃》《哭像》《弹词》几出,是大官生与老生家门的唱功戏,具有很高的可看性,深受观众喜爱,长演不衰。所幸的是,这几出戏在全本《长生殿》里都得到了保留。
  对后25出的重视,反映出当代人对《长生殿》主题认识的深化与审美观念的变化。傅谨在《全本〈长生殿〉与上昆的意义》一文中指出:“李杨爱情只有在杨玉环死后才变得纯洁,正因为脱离了政治、权力以及各种现世利害关系的羁绊,李杨的关系才有可能向纯洁的爱情演变,这是洪昇对人生最悲观的体验,也是《长生殿》之所以成为超越时空的经典作品的精髓所在。”
  排演全本《长生殿》历时多年,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几次出现资金缺口。制作人唐斯复多方化缘,乃至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投入排练,克服重重困难才得以排演出来。当时也有些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多的时间与精力来排《长生殿》这样的传统剧目。十年过去了,全本《长生殿》不仅赢得了观众,创造了票房,走出了国门,还获得了包括“文华大奖”在内的各种文艺奖项,与“临川四梦”一并成为上昆最为闪亮的名片。
  从全本《牡丹亭》到全本《长生殿》,“上昆”全本搬演古典名著历程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年。随着时间的远去,这些全本戏的意义也日渐显现出来。如果说传统折子戏保存了遗产意义上的昆剧,那么古典名著的全本搬演,不仅让观众可以领略古老昆剧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看到古典名著在舞台上的全貌呈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典名著的全本搬演在当代昆剧史上的光芒,可与乾嘉时期形成的昆剧折子戏传统相媲美。
  如果有可能,上昆也许可以考虑恢复上演全本的《牡丹亭》,以飨今日之观众。
其他文献
建党百年之际,上海文慧沪剧团推出了取材于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真实事迹的大型原创沪剧《早春》。在戏中,我有幸扮演了男主角柔石。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有了这段表演经历,我可能不会关注中国早期革命的历史。但自从接了这个戏之后,我便不由自主地深入其中,越探究越入迷。这就是演员拿到好剧本的状态,越琢磨越有味道,表演起来也很有味道。整个排演期间,我都一直在思考如何深入剧本、深入角色,把人
期刊
2018年,上海昆剧团迎来了建团四十年生日。为了这个生日,上昆准备了一系列精彩的演出:一台纪念晚会、两台经典折子戏专场、一台京昆武戏专场、一台明星版《长生殿》,一台明星反串版《牡丹亭》。上昆五班三代昆剧人齐齐登台,全国其余七家昆曲院团以及上海京剧院友情加盟,为这个昆曲的喜庆日子一同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一  2月 23日,上海昆剧团以一台“我们在路上——上海昆剧团纪念建团四十周年纪念演出”来纪
期刊
时值上海昆剧团成立四十周年之际,要说的话很多,扼要谈两点,一是上昆情缘,二是上昆精神。  上昆情缘  我对上昆还是很熟悉的。四十年来,上昆传承发展,出人出戏,培养观众,成就斐然。仅就上昆表演人才这一个方面来说,从昆大班到昆五班,五班三代,行当齐全,文武兼备,人才济济,在全国七大昆剧院团中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上昆与中国剧协很有缘分,有11人12次荣获过中国戏剧梅花奖,令我刮目相看。我多次听前辈刘厚生先
期刊
编者按: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便是具有不断被解读、不断启人思考的力量,要成为优秀的编剧,便必须具备反复从经典中汲取营养的能力。本期“沙龙”我们请“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编剧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青年编剧来谈谈对“再读经典”的感悟,他们是来自话剧、戏曲、儿童剧、舞剧等各舞台艺术门类的80后青年编剧,此次参加“计划”学习使他们有机会系统地重新阅读经典剧作,那么这群步入而立之年的青年编剧们又能从中得到
期刊
2018年,里玛斯·图米纳斯受邀成为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艺委会成员, 这位立陶宛导演凭借2017年乌镇戏剧节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中国戏剧圈一炮而红,此次他携立陶宛VMT 国立剧院及其导演的《三姐妹》和《假面舞会》来到2018 现代戏剧谷展演,大家都翘首以盼。于是,本刊特别采访了这位立陶宛国宝级导演,在看戏前,聆听他对作品的解读,以及他对戏剧的理解。  Q: 《上海戏剧》  A:里玛斯·图米纳斯
期刊
编者按:  2008年,彼得·布鲁克做过一部戏叫《何以如是》(Warum Warum),在这部独角戏里,他借女演员的口提出了萦绕在心中多年的问题:“我们真正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什么是剧场经验的核心。为什么要做剧场?为什么要把原属某人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另一个人?为什么人们要花时间去看别人表演?”  这不但是彼得·布鲁克的思考,也是许多戏剧人共同的思考——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走进剧场?今天,当我们拥有更
期刊
一、不会忘却的纪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的日子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了一台满是青春气息的舞台剧《浪潮》,向广大观众奉献出的,是一整台红色青春的书写、红色激情的挥洒、红色年代的抒情。这是1931年在上海龙华监狱被反动派杀害的24位革命烈士的一座青春群雕,其中,就有鲁迅先生的名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以沉痛忧愤却隐忍内敛、爱憎分明却正话反说的笔触记述过的“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李伟
期刊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昆剧团正式成立了。行行且回望,四十年风雨,四十年兼程。上海昆剧团一路走来,铿锵有力,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昆剧舞台艺术家,包括有演员、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的专才,创排了大批响亮的昆剧剧目,有大戏小戏中型戏,得到“一流剧团、一流演员、一流剧目、一流演出”的赞誉,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以十年为期,将上昆的艺术发展之路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创
期刊
如果要制作一个非洲版的《哈姆雷特》,我自己会想要怎么做?  是构置一个非洲/欧洲的二元权力结构,将文化冲突激烈地展现出来?比如将克劳狄斯塑造成一个来自欧洲的强取豪夺的殖民者,他所侵占的并不仅仅是王位和王后,还有当地的文化?还是做成像《狮子王》那样的音乐剧,浓墨重彩地渲染当地的“风土民俗”,将之变成感官和视觉的飨宴?这是笔者在听闻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又制作了一版几乎纯非裔演员卡司的《哈姆雷特》时一直在思
期刊
谁杀了小狗威灵顿?在15岁的少年克里斯托弗心中,生命是平等的,虽然警察不会对威灵顿的死立案调查,父亲和旁人也一再劝说他不要追查,但别人的态度并未能影响克里斯托弗,他还是执意要查出真相。最后,随着调查行为逻辑的推进,父亲终于向他坦承是自己杀死了威灵顿,以及他的母亲还活着并与希尔斯先生生活在伦敦——之前妻子死亡的消息都是他不知如何面对儿子而编造的谎言,藏匿妻子给儿子的信件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而这些事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