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解决学生的素材问题,并有效地进行写作训练,我觉得随文小练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小练笔,篇幅短小,不必成篇,几句话,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可以作为课堂训练,也可作为课外作业,学生完成起来比较轻松。可是很多老师在设计小练笔时比较随意,至于学生是否想写,又如何写,考虑得很少。这就造成了对学生主体生命需要的忽视,使练笔处于被动状态,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几年来,在从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随文练笔方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情感共鸣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灵的感悟、情感的洗涤,学生入情入境的体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这时安排小练笔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每个字都是用深深的情写出的。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出一位用含辛茹苦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书的母亲形象,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和宽广。教学《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当“我”看到母亲赚钱是如此艰辛,就再也不忍心拿母亲的血汗钱去买书,而是给辛劳的母亲买了一个水果罐头,“我”知道,母亲一定舍不得吃,同学们,你能帮小作者写一张纸条压在水果罐头下面,劝母亲吃下这水果罐头吗?同学们在泪眼婆娑中写下了肺腑之言,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妈妈,真对不起,原来您的工作这么辛苦,工作环境这么差,我还要您买书。以后我再也不这样做了。妈妈,我给您买了一个水果罐头,用它补补您劳累的身子,您赶快吃吧!”
以上这个案例中,学生自然融入文本的情境中,去感受、去倾听文中人物内心的声音,去和文中人物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时,学生头脑中的母亲形象不只是文本中的母亲,也是自己母亲的形象,自然地把理解和感受融会贯通,将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体。
2.填补空白式。维纳斯的塑像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其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是其残缺的手臂带给人们的视觉空白。无数的艺术家在欣赏维纳斯塑像的同时,对其断臂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也擅长用空白艺术,在长方形的宣纸上只在右上角画上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那一大片空白就是你所能想到的无尽春光。语文教材引入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名家经典,很多作品中都留有空白,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让学生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达到了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学这样的文章时,可以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把隐性的因素显性地展示出来。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为学生的练笔提供平台。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和儿子共同的信念。文本的第12自然段对父亲进行了细节描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而对儿子这36小时的漫长等待却留下了空白。我在教学时引领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面临怎样的困境,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这个案例,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一对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子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训练。
3.续编结尾式。读完—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意犹未尽,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新奇大胆的设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文中那一个个人性化的角色,感动了学生们纯真、善良的心。正当学生情感体验达到高峰时,文本的结尾却戛然而止,给学生的习作留有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创设了体验作文的契机:“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同学们,课文的结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鸟儿为什么看了一会儿灯火?它想对灯火说什么?你能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鸟吗?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吧!”从学生的习作看,有的同学表达了“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想法,有的同学表达了“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愿望,还有的同学表达了“关爱生命,和谐发展”的心声。
以上这个案例,创设了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平台,学生在个性化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把结尾的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了学生的作品了。这次练笔,不仅使学生的身心感受了读物,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真是—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4.资料拓展式。“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激活式的全新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我抓住学生意欲探究的内容,引导他们超越文本,展开研究,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随机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学了《新型玻璃》后,学生并不满足于书本上介绍的知识,我就鼓励他们在课后上图书馆,去阅览室,进入无边的网络世界,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搜集新型玻璃的相关知识,然后小组间交流,最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小练笔。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写出自己心中的新型玻璃。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一天中午,乌云密布,倾盘大雨即将来临。也许你会想,人们肯定会急匆匆地赶回家关窗户。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人们还是不紧不慢地做正在做的事。当豆点般大的雨点急速下降,奇怪的一幕发生了。‘砰!’这家的窗户关上了,‘砰!’那家的窗户也关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新型玻璃中的‘智能遥控玻璃’。这种玻璃安装有智能接应丝,主人有一个大拇指般大小的‘智能遥控器’,可随时挂在钥匙链上。当下雨的时候,无论在多远的地方,玻璃都能收到主人的指令。”
我们的写作教学只有始于童心的自然,才能归于自然的童心。以上案例,由于积累了许多资料,再加上对文本的体验,学生自然地描写出自己向往的新型玻璃。这种平实的自然,才是我们写作教学所应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1.情感共鸣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灵的感悟、情感的洗涤,学生入情入境的体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这时安排小练笔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每个字都是用深深的情写出的。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出一位用含辛茹苦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书的母亲形象,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和宽广。教学《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当“我”看到母亲赚钱是如此艰辛,就再也不忍心拿母亲的血汗钱去买书,而是给辛劳的母亲买了一个水果罐头,“我”知道,母亲一定舍不得吃,同学们,你能帮小作者写一张纸条压在水果罐头下面,劝母亲吃下这水果罐头吗?同学们在泪眼婆娑中写下了肺腑之言,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妈妈,真对不起,原来您的工作这么辛苦,工作环境这么差,我还要您买书。以后我再也不这样做了。妈妈,我给您买了一个水果罐头,用它补补您劳累的身子,您赶快吃吧!”
以上这个案例中,学生自然融入文本的情境中,去感受、去倾听文中人物内心的声音,去和文中人物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时,学生头脑中的母亲形象不只是文本中的母亲,也是自己母亲的形象,自然地把理解和感受融会贯通,将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体。
2.填补空白式。维纳斯的塑像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其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是其残缺的手臂带给人们的视觉空白。无数的艺术家在欣赏维纳斯塑像的同时,对其断臂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也擅长用空白艺术,在长方形的宣纸上只在右上角画上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那一大片空白就是你所能想到的无尽春光。语文教材引入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名家经典,很多作品中都留有空白,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让学生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达到了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学这样的文章时,可以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把隐性的因素显性地展示出来。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为学生的练笔提供平台。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和儿子共同的信念。文本的第12自然段对父亲进行了细节描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而对儿子这36小时的漫长等待却留下了空白。我在教学时引领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面临怎样的困境,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这个案例,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一对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子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训练。
3.续编结尾式。读完—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意犹未尽,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新奇大胆的设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文中那一个个人性化的角色,感动了学生们纯真、善良的心。正当学生情感体验达到高峰时,文本的结尾却戛然而止,给学生的习作留有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创设了体验作文的契机:“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同学们,课文的结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鸟儿为什么看了一会儿灯火?它想对灯火说什么?你能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鸟吗?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吧!”从学生的习作看,有的同学表达了“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想法,有的同学表达了“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愿望,还有的同学表达了“关爱生命,和谐发展”的心声。
以上这个案例,创设了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平台,学生在个性化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把结尾的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了学生的作品了。这次练笔,不仅使学生的身心感受了读物,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真是—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4.资料拓展式。“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激活式的全新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我抓住学生意欲探究的内容,引导他们超越文本,展开研究,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随机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学了《新型玻璃》后,学生并不满足于书本上介绍的知识,我就鼓励他们在课后上图书馆,去阅览室,进入无边的网络世界,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搜集新型玻璃的相关知识,然后小组间交流,最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小练笔。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写出自己心中的新型玻璃。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一天中午,乌云密布,倾盘大雨即将来临。也许你会想,人们肯定会急匆匆地赶回家关窗户。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人们还是不紧不慢地做正在做的事。当豆点般大的雨点急速下降,奇怪的一幕发生了。‘砰!’这家的窗户关上了,‘砰!’那家的窗户也关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新型玻璃中的‘智能遥控玻璃’。这种玻璃安装有智能接应丝,主人有一个大拇指般大小的‘智能遥控器’,可随时挂在钥匙链上。当下雨的时候,无论在多远的地方,玻璃都能收到主人的指令。”
我们的写作教学只有始于童心的自然,才能归于自然的童心。以上案例,由于积累了许多资料,再加上对文本的体验,学生自然地描写出自己向往的新型玻璃。这种平实的自然,才是我们写作教学所应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