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橘黄的灯光。昏暗的墙壁。穿针引线的母亲。这样的镜头不知多少次出现在我的记忆里。
小时候,母亲白天忙农活,晚上收拾了碗筷洗净了衣服,往往要打补丁。拿起针,却发现插针的地方已经磨烂了,只好找出垫布缝上。垫布尽量找颜色相近的,针脚尽量安排得密密的。母亲的针线包总是鼓鼓的,做垫布的小碎布形形色色,扎在一起随时备用。
我读小学时,膝盖、后臀、胳膊肘三处位置,经常会有补丁。那时,物资供应匮乏,想要穿衣就得凭票购买布料,再请裁缝到家缝制。添置一件衣服是件奢侈的事。“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穿新,二穿破,老三穿个补丁摞”是当时穿衣的真实写照。我10岁生日的时候,小阿姨送了我一块“的确良”布料,薄薄的,上面有咖啡色的小喇叭。母亲请村中的裁缝给我做成了一件衬衫。我很是得意了一回。可是,“的确良”并不是的确良的,由于经常举手的缘故,它的胳膊肘很快就打上了补丁,幸好是用原来的碎布打的,再加上母亲不错的手艺,我还是很喜欢穿它。
那时,哪户人家会不打补丁呢?有的人家,做了新衣服,就压在箱底,冠名为“做客穿的”。有的人家,没有这样的衣服就只好向人借,快到客人家的时候穿上,一踏上回家的路就脱下来。还有的,新的袜子一买来,就在脚底先缝上一块,好耐磨耐穿一点。
如今,各式各样的补丁充斥大街小巷,唤起了我们对补丁的重新认识。你看,那补丁,位置更大胆,颜色更招摇,样式更丰富,真像一个个快乐的音符,与这个崇尚张扬的时代合着个性的拍子。
“以前烂了补补丁,现在不烂剪窟窿”。现在的补丁,不再羞于裸露的覆盖,而是作为服饰的点缀,提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年轻人的印象里根本就没有补丁的概念,他们的眼里装下的是时尚与前卫。只有某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看着街头来来往往的补丁惊讶着,纳闷着,不知道是自己落伍了,还是时光逆流了。
王秋珍,教师,现居浙江东阳。
小时候,母亲白天忙农活,晚上收拾了碗筷洗净了衣服,往往要打补丁。拿起针,却发现插针的地方已经磨烂了,只好找出垫布缝上。垫布尽量找颜色相近的,针脚尽量安排得密密的。母亲的针线包总是鼓鼓的,做垫布的小碎布形形色色,扎在一起随时备用。
我读小学时,膝盖、后臀、胳膊肘三处位置,经常会有补丁。那时,物资供应匮乏,想要穿衣就得凭票购买布料,再请裁缝到家缝制。添置一件衣服是件奢侈的事。“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穿新,二穿破,老三穿个补丁摞”是当时穿衣的真实写照。我10岁生日的时候,小阿姨送了我一块“的确良”布料,薄薄的,上面有咖啡色的小喇叭。母亲请村中的裁缝给我做成了一件衬衫。我很是得意了一回。可是,“的确良”并不是的确良的,由于经常举手的缘故,它的胳膊肘很快就打上了补丁,幸好是用原来的碎布打的,再加上母亲不错的手艺,我还是很喜欢穿它。
那时,哪户人家会不打补丁呢?有的人家,做了新衣服,就压在箱底,冠名为“做客穿的”。有的人家,没有这样的衣服就只好向人借,快到客人家的时候穿上,一踏上回家的路就脱下来。还有的,新的袜子一买来,就在脚底先缝上一块,好耐磨耐穿一点。
如今,各式各样的补丁充斥大街小巷,唤起了我们对补丁的重新认识。你看,那补丁,位置更大胆,颜色更招摇,样式更丰富,真像一个个快乐的音符,与这个崇尚张扬的时代合着个性的拍子。
“以前烂了补补丁,现在不烂剪窟窿”。现在的补丁,不再羞于裸露的覆盖,而是作为服饰的点缀,提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年轻人的印象里根本就没有补丁的概念,他们的眼里装下的是时尚与前卫。只有某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看着街头来来往往的补丁惊讶着,纳闷着,不知道是自己落伍了,还是时光逆流了。
王秋珍,教师,现居浙江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