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报关考试的不断改革给高校报关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原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研究拟从实践出发,对课程的教学体系等进行改革,以安徽外国语学院的报关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我校报关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情况,探讨出能适应工作需求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以为报关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提供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 外贸人才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课程开发作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1]我校的报关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在课程建设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本的“课证融合”课程建设的相关课程设置要不断向实践转变,以不断适应改革的要求。
一、报关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现状
当今社会的教育形态打破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从而使教育进入崭新时代。面对创新教育时代,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些学校的课程改革只是纸上谈兵,应用效果难尽人意。我校报关专业的课程改革也不可避免的陷入困境。
(一)高效课堂落地难
很多学校在课堂教学上“穿新鞋走老路”,教师的授课依旧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依然是被动学习。有些学校名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往往“有名无实”。教师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
(二)课程建设落地难
大多数学校在课程改革上徘徊观望,畏缩不前。缺乏课程规划,对课程实施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学科建设目标等方面缺少整体规划;在如何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如何依据学生需求,如何科学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上缺乏认识、缺乏行动。
(三)教师专业发展难
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不能与改革需求相适应,究其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教师发展动力不足。许多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处理好新旧教育思想的矛盾,新旧教学方法的矛盾。另外,教师职业实际与社会宣传的反差及过高的社会期望值等也对教师产生了巨大压力。
(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难
不少学校缺乏信息化教育平台,缺少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平台不会用。部分学校信息化设施不完善,信息化资源不配套,信息化平台不能用。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即使学校信息化设施十分完善,但信息化平台也不愿用。实现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任重道远。
二、报关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通过每门课程的每一节课加以落实的。作为我校极具特色的省级精品课程报关专业,学校更是极为重视,对课程体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报关专业在课程体系建构上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根据已有专业基础设置课程体系,报关要依托外贸而存在,在课程设置上,仍留存著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影子,课程设置上往往是由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相应增加一两门报关相关课程构成其课程体系。[2]二是根据已有师资设置课程体系,仅考虑专业开设后课程与师资的共享,忽略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导致课程体系的建构缺失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实践教学不完整
目前在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还相对薄弱,教学中理论有余而实训不足,其次,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不完善,虽然我校配备了报关实训室,但实训设施落后,多是软件实训,不能形成教、学、练、做一体化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
(三)校企合作形式单一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环节,但报关专业校企合作多停留在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层面,少有更深层次,更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合作的领域和深度不够,学生难以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扎实的专业技能。[3]
(四)教学方法封闭保守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属于非重点本科院校或新办本科院校,这些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设立时间较短,教师力量也较薄弱,任课教师实践经验相对匮乏。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教学,教师上课讲概念、讲例题、学生课下做作业,这样的教学方法有较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利于比较全面传授理论知识,却不利于技能目标的实现。
三、解决方案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培养专业技能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报关报检代理企业、国际贸易企业等,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主要涉及报关报检、货代操作、外贸跟单、单证制作等。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沟通交际能力、单证制作与处理能力、报关技能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报关、报检和国际货代三项专业技能,将素养、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
(二)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本专业虽有报关实训室,但设施落后,后续应该不断完善实训条件,建立报关报检综合实训室、外贸商品实训室等校内模拟实訓场所。实训室配备报关实训基地、出入境报检平台、国际货运代理实训基地、归类达人、外贸实习平台等仿真模拟教学软件,学生可以通过其熟悉业务操作流程,提升商品归类、单据制作等业务技能。
(三)探索多元校企合作形式,推进紧密型校企合作
实施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度,因材施教。围绕报关报检、物流货代、外贸业务三大核心岗位,校内导师侧重指导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开展模拟训练;从合作企业聘请的业务骨干担任校外导师,侧重指导学生在实习基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认知实习,实现与未来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学院还应多与外贸外运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就业拓宽渠道。[4]
(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侧重职业能力培养
大胆摒弃旧的教学方式,在《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等专业核心课程中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改革。让课堂上的学生,摇身变为模拟公司的经理、业务骨干,团队成员精诚合作,把每一次任务模拟都看做是真实的工作,细心谨慎地对待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使学习过程不再单调枯燥,而成为了一种挑战自我、团队合作、共同提升的快乐享受。
参考文献
[1]张迎春.浅析《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经济师.2008(10).
[2]夏伟华.高职报关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2,6(2).
[3]郑懿.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和实践——以报关实务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例[J].管理观察.2013(29).
[4]周晓娟.定岗双元模式下高职报关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的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1).
作者简介:郭琪,女,安徽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关键词】校企合作 外贸人才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课程开发作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1]我校的报关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在课程建设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本的“课证融合”课程建设的相关课程设置要不断向实践转变,以不断适应改革的要求。
一、报关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现状
当今社会的教育形态打破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从而使教育进入崭新时代。面对创新教育时代,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些学校的课程改革只是纸上谈兵,应用效果难尽人意。我校报关专业的课程改革也不可避免的陷入困境。
(一)高效课堂落地难
很多学校在课堂教学上“穿新鞋走老路”,教师的授课依旧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依然是被动学习。有些学校名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往往“有名无实”。教师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
(二)课程建设落地难
大多数学校在课程改革上徘徊观望,畏缩不前。缺乏课程规划,对课程实施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学科建设目标等方面缺少整体规划;在如何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如何依据学生需求,如何科学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上缺乏认识、缺乏行动。
(三)教师专业发展难
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不能与改革需求相适应,究其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教师发展动力不足。许多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处理好新旧教育思想的矛盾,新旧教学方法的矛盾。另外,教师职业实际与社会宣传的反差及过高的社会期望值等也对教师产生了巨大压力。
(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难
不少学校缺乏信息化教育平台,缺少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平台不会用。部分学校信息化设施不完善,信息化资源不配套,信息化平台不能用。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即使学校信息化设施十分完善,但信息化平台也不愿用。实现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任重道远。
二、报关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通过每门课程的每一节课加以落实的。作为我校极具特色的省级精品课程报关专业,学校更是极为重视,对课程体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报关专业在课程体系建构上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根据已有专业基础设置课程体系,报关要依托外贸而存在,在课程设置上,仍留存著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影子,课程设置上往往是由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相应增加一两门报关相关课程构成其课程体系。[2]二是根据已有师资设置课程体系,仅考虑专业开设后课程与师资的共享,忽略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导致课程体系的建构缺失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实践教学不完整
目前在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还相对薄弱,教学中理论有余而实训不足,其次,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不完善,虽然我校配备了报关实训室,但实训设施落后,多是软件实训,不能形成教、学、练、做一体化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
(三)校企合作形式单一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环节,但报关专业校企合作多停留在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层面,少有更深层次,更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合作的领域和深度不够,学生难以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扎实的专业技能。[3]
(四)教学方法封闭保守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属于非重点本科院校或新办本科院校,这些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设立时间较短,教师力量也较薄弱,任课教师实践经验相对匮乏。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教学,教师上课讲概念、讲例题、学生课下做作业,这样的教学方法有较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利于比较全面传授理论知识,却不利于技能目标的实现。
三、解决方案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培养专业技能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报关报检代理企业、国际贸易企业等,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主要涉及报关报检、货代操作、外贸跟单、单证制作等。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沟通交际能力、单证制作与处理能力、报关技能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报关、报检和国际货代三项专业技能,将素养、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
(二)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本专业虽有报关实训室,但设施落后,后续应该不断完善实训条件,建立报关报检综合实训室、外贸商品实训室等校内模拟实訓场所。实训室配备报关实训基地、出入境报检平台、国际货运代理实训基地、归类达人、外贸实习平台等仿真模拟教学软件,学生可以通过其熟悉业务操作流程,提升商品归类、单据制作等业务技能。
(三)探索多元校企合作形式,推进紧密型校企合作
实施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度,因材施教。围绕报关报检、物流货代、外贸业务三大核心岗位,校内导师侧重指导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开展模拟训练;从合作企业聘请的业务骨干担任校外导师,侧重指导学生在实习基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认知实习,实现与未来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学院还应多与外贸外运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就业拓宽渠道。[4]
(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侧重职业能力培养
大胆摒弃旧的教学方式,在《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等专业核心课程中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改革。让课堂上的学生,摇身变为模拟公司的经理、业务骨干,团队成员精诚合作,把每一次任务模拟都看做是真实的工作,细心谨慎地对待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使学习过程不再单调枯燥,而成为了一种挑战自我、团队合作、共同提升的快乐享受。
参考文献
[1]张迎春.浅析《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经济师.2008(10).
[2]夏伟华.高职报关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2,6(2).
[3]郑懿.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和实践——以报关实务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例[J].管理观察.2013(29).
[4]周晓娟.定岗双元模式下高职报关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的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1).
作者简介:郭琪,女,安徽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