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我国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服务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渗透、融合,催生了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创新,这种创新带来了企业在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异质性,使企业能够更好获得价值增值和差别化竞争优势;从战略管理角度看,由生产产品为中心转向服务为中心,服务已成为制造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重大战略转型。但要成功实施转型,企业必须要培育与传统制造业不同的企业能力作为支撑,它既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也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内生力量,涉及经营效率、服务水平,企业能力已成为制造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的关键要件。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企业竞争力
引言
当前,为了理性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应大力推进服务化发展,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大力提升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不断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
1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
Vandermerwe和Rada(1988)提出制造企业不仅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更需要关注产品价值的实现,制造企业要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服务包”的完整解决方案,强调服务包的作用,服务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会大于产品,服务包涵盖了物品、服务、自我服务、支持、知识等内容,这是关于制造业服务化最早的概念。Smith(2012)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进行了完善,认为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要定位为服务,将服务融合到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包括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等,使服务化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Mathieu认为制造企业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支持产品的服务,主要是为了保证产品能够正常使用,如家电产品的保修服务;二是支持顾客的服务,不仅是保证产品能够正常使用,还要为顾客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提升产品体验满意度,比支持产品的服务更高级。
许多国家都在提倡制造企业服务化,如美国称为基于服务的制造,日本称为服务导向型制造,英国称为产品服务系统,虽然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不同,但都说明了这些国家认识到了服务化对制造企业的意义重大,我国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将服务与制造业结合,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制造模式,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2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1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机制
制造业服务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制造业中间投入从实物要素投入逐步向服务要素投入转变,而制造业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会对劳动力需求的技能结构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当制造业以生产型为主,需要的是大量能够在流水线上从事简单加工、装配任务的低技能劳动力。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推进和深化,制造业价值链上各环节都会增加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生产性服务要素根据融入制造业价值链位置,可以分为上游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环节生产性服务业、下游生产性服务业及服务于整条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上游生产性服务包括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提供这些知识、技术密集的生产性服務需要匹配高技能劳动力才能实现,随着科学技术服务投入的增加,科研人员、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提高,就业技能结构得以优化。生产环节生产性服务业包括货物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设备维修服务等,这类生产性服务业所需大多为中低技能劳动力,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不高,因此对就业技能结构优化作用有限。下游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商务服务、品牌营销服务、市场咨询服务等,提供这类服务需要劳动力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和专业化知识,有助于拉动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优化就业技能结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①制造业服务化通过改变要素投入结构影响就业技能结构的直接效应不明确,能否优化就业技能结构取决于投入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类别。
制造业服务化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分工地位,这意味着制造业企业从事生产环节的变化,随着从事环节向价值链上、下游转移,对劳动力技能需求结构也随之改变。制造业通过服务化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会增加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减少低技能劳动力需求,优化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制造业通过服务创新向价值链下游升级需要全方位对产品市场进行调研,做专业化的市场咨询,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和品牌营销计划,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的设计和建立需要投入优质人力资本。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②制造业服务化通过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入价值链高端环节,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优化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
2.2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在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就业技能结构中的调节效应
制造业服务化从投入视角来看,是生产性服务投入占中间投入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把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及人力资本导入制造业生产过程,在制造业升级中处于关键地位。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决定了导入制造业的服务要素质量,进而影响制造业投入要素结构和价值链地位升级,最终影响就业技能结构。当生产性服务业效率较低时,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带来的要素投入结构改善作用有限,价值链攀升效应也较低,对就业技能结构优化作用有限。随着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高,以及导入制造业服务要素中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制造业要素投入结构得到优化,形成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合力,从而优化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③生产性服务效率存在门槛效应,当效率跨越一定门槛值后,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优化效应显著增强。
2.3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就业技能结构中的调节效应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通过进口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可以提高投入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质量。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发挥调节效应:(1)通过降低制造业使用进口服务成本,使制造业获得多元化和优质的中间投入要素,将先进的知识、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导入制造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从而优化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2)改变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的比例,要素投入比例变动会引起对不同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因此贸易自由化引起的生产性服务进口投入变动,会通过改变制造业要素投入比例来影响就业技能结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④服务贸易自由化也存在门槛效应,当服务贸易自由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就业技能结构的优化效应显著增强。
结束语
本文着力研究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与企业竞争力是否相关以及相关性趋势,从实证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到如下结论:(一)通过多个维度的实证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初始阶段(即服务化程度普遍偏低的情况下),服务化程度与企业竞争力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二)从宏观角度分析得知,制造业服务化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在服务化的初始阶段会出现“服务困境”的现象。虽然“服务困境”现象确实存在,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企业只要经过了“服务困境”阶段后服务化对企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会显现。
参考文献:
[1]郭朋飞.不同类型服务化模式对服务型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3.
[2]李晓华.制造业服务化形成制造企业竞争优势新来源[J].中国中小企业,2016(7).
[3]张恒梅,王曼莹.中国制造业以服务化转型构建新竞争优势研究[J].经济纵横,2017(11).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企业竞争力
引言
当前,为了理性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应大力推进服务化发展,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大力提升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不断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
1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
Vandermerwe和Rada(1988)提出制造企业不仅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更需要关注产品价值的实现,制造企业要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服务包”的完整解决方案,强调服务包的作用,服务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会大于产品,服务包涵盖了物品、服务、自我服务、支持、知识等内容,这是关于制造业服务化最早的概念。Smith(2012)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进行了完善,认为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要定位为服务,将服务融合到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包括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等,使服务化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Mathieu认为制造企业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支持产品的服务,主要是为了保证产品能够正常使用,如家电产品的保修服务;二是支持顾客的服务,不仅是保证产品能够正常使用,还要为顾客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提升产品体验满意度,比支持产品的服务更高级。
许多国家都在提倡制造企业服务化,如美国称为基于服务的制造,日本称为服务导向型制造,英国称为产品服务系统,虽然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不同,但都说明了这些国家认识到了服务化对制造企业的意义重大,我国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将服务与制造业结合,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制造模式,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2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1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机制
制造业服务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制造业中间投入从实物要素投入逐步向服务要素投入转变,而制造业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会对劳动力需求的技能结构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当制造业以生产型为主,需要的是大量能够在流水线上从事简单加工、装配任务的低技能劳动力。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推进和深化,制造业价值链上各环节都会增加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生产性服务要素根据融入制造业价值链位置,可以分为上游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环节生产性服务业、下游生产性服务业及服务于整条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上游生产性服务包括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提供这些知识、技术密集的生产性服務需要匹配高技能劳动力才能实现,随着科学技术服务投入的增加,科研人员、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提高,就业技能结构得以优化。生产环节生产性服务业包括货物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设备维修服务等,这类生产性服务业所需大多为中低技能劳动力,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不高,因此对就业技能结构优化作用有限。下游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商务服务、品牌营销服务、市场咨询服务等,提供这类服务需要劳动力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和专业化知识,有助于拉动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优化就业技能结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①制造业服务化通过改变要素投入结构影响就业技能结构的直接效应不明确,能否优化就业技能结构取决于投入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类别。
制造业服务化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分工地位,这意味着制造业企业从事生产环节的变化,随着从事环节向价值链上、下游转移,对劳动力技能需求结构也随之改变。制造业通过服务化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会增加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减少低技能劳动力需求,优化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制造业通过服务创新向价值链下游升级需要全方位对产品市场进行调研,做专业化的市场咨询,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和品牌营销计划,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的设计和建立需要投入优质人力资本。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②制造业服务化通过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入价值链高端环节,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优化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
2.2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在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就业技能结构中的调节效应
制造业服务化从投入视角来看,是生产性服务投入占中间投入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把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及人力资本导入制造业生产过程,在制造业升级中处于关键地位。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决定了导入制造业的服务要素质量,进而影响制造业投入要素结构和价值链地位升级,最终影响就业技能结构。当生产性服务业效率较低时,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带来的要素投入结构改善作用有限,价值链攀升效应也较低,对就业技能结构优化作用有限。随着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高,以及导入制造业服务要素中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制造业要素投入结构得到优化,形成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合力,从而优化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③生产性服务效率存在门槛效应,当效率跨越一定门槛值后,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优化效应显著增强。
2.3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就业技能结构中的调节效应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通过进口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可以提高投入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质量。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发挥调节效应:(1)通过降低制造业使用进口服务成本,使制造业获得多元化和优质的中间投入要素,将先进的知识、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导入制造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从而优化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2)改变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的比例,要素投入比例变动会引起对不同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因此贸易自由化引起的生产性服务进口投入变动,会通过改变制造业要素投入比例来影响就业技能结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④服务贸易自由化也存在门槛效应,当服务贸易自由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就业技能结构的优化效应显著增强。
结束语
本文着力研究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与企业竞争力是否相关以及相关性趋势,从实证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到如下结论:(一)通过多个维度的实证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初始阶段(即服务化程度普遍偏低的情况下),服务化程度与企业竞争力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二)从宏观角度分析得知,制造业服务化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在服务化的初始阶段会出现“服务困境”的现象。虽然“服务困境”现象确实存在,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企业只要经过了“服务困境”阶段后服务化对企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会显现。
参考文献:
[1]郭朋飞.不同类型服务化模式对服务型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3.
[2]李晓华.制造业服务化形成制造企业竞争优势新来源[J].中国中小企业,2016(7).
[3]张恒梅,王曼莹.中国制造业以服务化转型构建新竞争优势研究[J].经济纵横,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