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中文阅读词切分的研究,已有研究发现词切分并没促进读者的阅读,为尽可能排除阅读经验的影响,提出对学前大班阶段的儿童进行词切分研究。
【关键词】词切分 早期阅读 学前儿童
【基金项目】西安美术学院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词切分与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关系”(2017XK039)。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004-01
阅读是儿童早期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的过程是儿童进行词加工的过程,而词切分是词加工的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
1974年,Liu,Yeh,Wang和Chang采用速示器测量识别阈限的方法研究了词汇切分对中文句子阅读效率的影响。实验要求被试阅读呈现在速示器上的词间插入空格的汉语文本,Liu等人预测缺乏词边界使被试词汇识别变得困难,推测无空格条件的阅读吋间更长,而在词间插入空格可以促进被试的汉语阅读。但是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词间空格条件下被试的阅读速度比无空格条件的阅读速度要慢,词间空格妨碍了被试的正常阅读。研究者分析,被试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汉语文本呈现方式,词间空格破坏了被试的阅读习惯,以至于被试阅读效率降低。但也可能由于速示器的局限性影响了被试的阅读速度。
Everson(1986)以汉语母语者的大陆学生和汉语为第二语言的美国学生作为被试,研究了词切分对汉语文本阅读策略的影响。研究者将被试的汉语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初级非汉语母语者、高级非汉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实验操纵了视觉空间条件(正常无空格和词间空格)。结果发现,在阅读有词间空格的文本时,高级非汉语母语者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阅读正常无空格的文本。与初级非汉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相比,词间空格对高级非汉语母语者的阅读干扰最大。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因为高级非汉语母语者熟悉了正常无空格汉语文本的书面形式,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觉策略,空格的加入反而会对阅读造成干扰。
Inhoff等(1997)通过眼动技术,考察汉语母语者在阅读正常无空格文本、词间空格文本和随机空格文本的眼动情况。结果表明词间空格没有影响到中文读者的眼动情况。Inhoff等人认为这一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一些方法学上的原因造成的,如实验中的眼动仪采样率和分辨率比较低及实验文本插入空格太小。
Hsu&Huang(2001)采用反应时记录法考察在汉语文本中插入词边界的作用。Hsu等人以词间空格条件(传统的无空格文本、全角空格、半角空格)为自变量,被试的阅读速度和回答阅读理解问题的正确率为因变量。结果显示,被试在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显著减少,汉语文本的难度和词间空格水平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阅读难度大的文本中词间插入空格,会显著提高被试的阅读速度。研究者认为,阅读较难或者不熟悉的汉语文本时,插入词边界的设计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Blythe等人(2010)通过眼动技术考察了词间空格对小学生学习新词的影响。研究者以成人和7—10岁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中,研究者设置了两种空格呈现条件:正常无空格条件和词间空格条件,让成人和儿童分别在不同的句子呈现方式中学习新词。结果显示,被试阅读有词间空格的句子和正常无空格的文本一样容易,词间插入空格有利于小学生的新词学习,并显著促进了他们的新词学习。
高珊(2006)采用反应时记录法和问卷调查,研究词切分对母语为拼音文字的留学生中文阅读的影响。实验为2(切分方式:有、无)×2(句子长度:长句、短句)×2(句子难度:困难、简单)三因素被试内设计。结果显示,词边界条件、句子长度和句子难度的主效应都很显著。被试阅读有词切分句子的速度更快,反应时记录的结果与调查问卷的结果基本一致,多数被试认为词之间增加空格对汉语句子的阅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者认为,母语为拼音文字的留学生习惯于书写系统中存在词间空格的形式,而且汉语学习处于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在汉语句子阅读过程中,词汇识别方式大都是逐字或者是语素加工。因而词切分促进了拼音文字背景留学生的汉语阅读。
Bai等人(2008)通过眼动技术考察阴影标记对中文读者句子阅读的影响。研究者认为无论是词间插入空格还是采用阴影标记词边界,都没有促进读者的阅读。Bai等人认为,被试对正常无空格文本的熟悉性和词边界信息产生的促进效应存在权衡。被试已经熟悉了正常无空格的书面形式,但词与词之间没有任何边界信息,被试在进行詞汇识别时会显得相对困难;被试对词间空格或阴影标记的形式很陌生,但词与词之间的边界信息有利于被试的词汇识别,所以被试在阅读有无词边界的句子没有显著差异。
田瑾(2009)采用眼动仪,以母语是韩语和泰语的留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词切分对韩国和泰国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影响。实验中,研究者以四种呈现条件——正常无空格、字间空格、词间空格和非词空格为被试内因素,以语言能力水平高低为被试间因素。结果发现,在所有整体分析指标上呈现条件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在注视次数以及阅读时间的相关指标上,语言能力的主效应显著。在阅读时间上,非词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最长,词间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最短,字间空格条件下与正常无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者由此推断,词切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国和泰国留学生的汉语阅读。
闫国利等人(2012)采用眼动仪,以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词切分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实验中,研究者以四种呈现条件——正常无空格、字间空格、词间空格和非词空格为被试内因素,以学生类型(语文学优生、语文学困生)为被试间因素。结果显示,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有词间空格的句子、字间空格的句子和正常无空格的句子一样容易。研究者认为,小学二年级学生和小学三年级学生可能有不同的阅读策略,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词汇量较少,阅读经验不是很丰富,阅读时比较倾向于逐字阅读;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过程更倾向于逐词阅读,即可能与成人的阅读策略的相同。
综上所述,研究者以不同的研究对象或实验方法,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Hsu & Huang和Bai等人的研究显示词切分促进了读者的阅读,但许百华等、高珊、沈德立等人、闫国利等人的研究发现词切分并没促进读者的阅读。已有研究以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获得了阅读经验,这种已有阅读经验对其早期的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尽可能的排除阅读经验的影响,追溯到儿童能够认识字的最早阶段——大班阶段。学前大班阶段是儿童词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儿童词意识发展的初期阶段进行人为的词切分,是否会对大班儿童早期词汇的识别有好处和帮助,又是否会对大班儿童的早期閱读产生促进作用。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馨,白学军,闫国利,等. 空格在文本阅读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377-1385.
[2]沈德立,白学军,臧传丽,闫国利,冯本才,范晓红.词切分对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10;42(2):159-172.
[3]闫国利.眼动研究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周硕(1988.2-),女,山东人,硕士学历,西安美术学院助教,从事学前教育理论研究。
【关键词】词切分 早期阅读 学前儿童
【基金项目】西安美术学院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词切分与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关系”(2017XK039)。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004-01
阅读是儿童早期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的过程是儿童进行词加工的过程,而词切分是词加工的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
1974年,Liu,Yeh,Wang和Chang采用速示器测量识别阈限的方法研究了词汇切分对中文句子阅读效率的影响。实验要求被试阅读呈现在速示器上的词间插入空格的汉语文本,Liu等人预测缺乏词边界使被试词汇识别变得困难,推测无空格条件的阅读吋间更长,而在词间插入空格可以促进被试的汉语阅读。但是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词间空格条件下被试的阅读速度比无空格条件的阅读速度要慢,词间空格妨碍了被试的正常阅读。研究者分析,被试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汉语文本呈现方式,词间空格破坏了被试的阅读习惯,以至于被试阅读效率降低。但也可能由于速示器的局限性影响了被试的阅读速度。
Everson(1986)以汉语母语者的大陆学生和汉语为第二语言的美国学生作为被试,研究了词切分对汉语文本阅读策略的影响。研究者将被试的汉语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初级非汉语母语者、高级非汉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实验操纵了视觉空间条件(正常无空格和词间空格)。结果发现,在阅读有词间空格的文本时,高级非汉语母语者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阅读正常无空格的文本。与初级非汉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相比,词间空格对高级非汉语母语者的阅读干扰最大。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因为高级非汉语母语者熟悉了正常无空格汉语文本的书面形式,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觉策略,空格的加入反而会对阅读造成干扰。
Inhoff等(1997)通过眼动技术,考察汉语母语者在阅读正常无空格文本、词间空格文本和随机空格文本的眼动情况。结果表明词间空格没有影响到中文读者的眼动情况。Inhoff等人认为这一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一些方法学上的原因造成的,如实验中的眼动仪采样率和分辨率比较低及实验文本插入空格太小。
Hsu&Huang(2001)采用反应时记录法考察在汉语文本中插入词边界的作用。Hsu等人以词间空格条件(传统的无空格文本、全角空格、半角空格)为自变量,被试的阅读速度和回答阅读理解问题的正确率为因变量。结果显示,被试在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显著减少,汉语文本的难度和词间空格水平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阅读难度大的文本中词间插入空格,会显著提高被试的阅读速度。研究者认为,阅读较难或者不熟悉的汉语文本时,插入词边界的设计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Blythe等人(2010)通过眼动技术考察了词间空格对小学生学习新词的影响。研究者以成人和7—10岁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中,研究者设置了两种空格呈现条件:正常无空格条件和词间空格条件,让成人和儿童分别在不同的句子呈现方式中学习新词。结果显示,被试阅读有词间空格的句子和正常无空格的文本一样容易,词间插入空格有利于小学生的新词学习,并显著促进了他们的新词学习。
高珊(2006)采用反应时记录法和问卷调查,研究词切分对母语为拼音文字的留学生中文阅读的影响。实验为2(切分方式:有、无)×2(句子长度:长句、短句)×2(句子难度:困难、简单)三因素被试内设计。结果显示,词边界条件、句子长度和句子难度的主效应都很显著。被试阅读有词切分句子的速度更快,反应时记录的结果与调查问卷的结果基本一致,多数被试认为词之间增加空格对汉语句子的阅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者认为,母语为拼音文字的留学生习惯于书写系统中存在词间空格的形式,而且汉语学习处于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在汉语句子阅读过程中,词汇识别方式大都是逐字或者是语素加工。因而词切分促进了拼音文字背景留学生的汉语阅读。
Bai等人(2008)通过眼动技术考察阴影标记对中文读者句子阅读的影响。研究者认为无论是词间插入空格还是采用阴影标记词边界,都没有促进读者的阅读。Bai等人认为,被试对正常无空格文本的熟悉性和词边界信息产生的促进效应存在权衡。被试已经熟悉了正常无空格的书面形式,但词与词之间没有任何边界信息,被试在进行詞汇识别时会显得相对困难;被试对词间空格或阴影标记的形式很陌生,但词与词之间的边界信息有利于被试的词汇识别,所以被试在阅读有无词边界的句子没有显著差异。
田瑾(2009)采用眼动仪,以母语是韩语和泰语的留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词切分对韩国和泰国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影响。实验中,研究者以四种呈现条件——正常无空格、字间空格、词间空格和非词空格为被试内因素,以语言能力水平高低为被试间因素。结果发现,在所有整体分析指标上呈现条件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在注视次数以及阅读时间的相关指标上,语言能力的主效应显著。在阅读时间上,非词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最长,词间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最短,字间空格条件下与正常无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者由此推断,词切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国和泰国留学生的汉语阅读。
闫国利等人(2012)采用眼动仪,以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词切分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实验中,研究者以四种呈现条件——正常无空格、字间空格、词间空格和非词空格为被试内因素,以学生类型(语文学优生、语文学困生)为被试间因素。结果显示,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有词间空格的句子、字间空格的句子和正常无空格的句子一样容易。研究者认为,小学二年级学生和小学三年级学生可能有不同的阅读策略,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词汇量较少,阅读经验不是很丰富,阅读时比较倾向于逐字阅读;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过程更倾向于逐词阅读,即可能与成人的阅读策略的相同。
综上所述,研究者以不同的研究对象或实验方法,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Hsu & Huang和Bai等人的研究显示词切分促进了读者的阅读,但许百华等、高珊、沈德立等人、闫国利等人的研究发现词切分并没促进读者的阅读。已有研究以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获得了阅读经验,这种已有阅读经验对其早期的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尽可能的排除阅读经验的影响,追溯到儿童能够认识字的最早阶段——大班阶段。学前大班阶段是儿童词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儿童词意识发展的初期阶段进行人为的词切分,是否会对大班儿童早期词汇的识别有好处和帮助,又是否会对大班儿童的早期閱读产生促进作用。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馨,白学军,闫国利,等. 空格在文本阅读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377-1385.
[2]沈德立,白学军,臧传丽,闫国利,冯本才,范晓红.词切分对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10;42(2):159-172.
[3]闫国利.眼动研究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周硕(1988.2-),女,山东人,硕士学历,西安美术学院助教,从事学前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