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尝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0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对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目前,对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仍然不多。我们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一、 寻找载体,重视过程
  数学方法的渗透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离开基础知识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依赖于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分析、提炼和概括,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必须重视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只有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法则的提出过程、定律的归纳过程、性质的推导过程,以及解题思路的分析探索过程、解题方法与解题策略的总结过程,才能使学生仔细体验到数学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一些知识获得的技术和思维动作的程序。
  例如,“角”的概念教学,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由实物图形抽象为几何图形,建立角的表象;(2)在表象的基础上,指出角的顶点、角的边,使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3)利用角的各种表象,分析其本质特征,抽象概括为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角的概念;(4)使角的概念符号化。课标教材就是按照这一程序安排教学的。显然,这一概念的获得过程,既符合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教师是如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对有联系的材料进行比较的,对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对数学概念进行形式化的。
  二、 掌握方法,把握时机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认真研究,潜心挖掘,而且还要思考渗透的手段和方法。所用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一般常用直观法、问题法、反复法和剖析法四种。所谓直观法就是以图表的形式将数学思想反复直观化、形象化。直观法的特点是能够将高度抽象的数学思想变成学生容易感知的具体材料,特别是生动有趣的图画能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唤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问题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通过回顾、思考、总结,逐步领悟数学问题的规律性,进而加深对解题方法、技巧的认识。反复法是指通过同一类情景的多次再现,让学生持续接受同一数学思想反复的熏陶。剖析法是解剖典型的范例,从方法论的角度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数学语言去描述数学现象,解释数学规律。
  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师还要注意把握时机,适时渗透,这样才能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小学数学来说,在形成概念、导出结论、寻找方法、揭示规律的过程中,随时都可捕捉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时机。例如,在概念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可以渗透比较的思想;概念的形成可以渗透抽象分析的方法;概念的贯通可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通过揭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联系,结合技能技巧的运用与思路分析,可以渗透化归思想、数学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三、 勤于练习,善于提炼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数学习题的解答过程,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过程和运用过程。任何一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需要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更多的依靠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学生做练习,不仅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会起到巩固和深化作用,而且还会从中归纳和提炼出“新”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按照例题示范的程序与格式解答和例题相同类型、结构的习题,实际上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机械运用。此时,并不能肯定学生领会了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当学生将它用于新的情境、已经解决其他有关问题时,才能肯定学生对这一数学本质、数学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学习效果是主动参与、亲自发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也不例外。在教学中,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应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深体验,从主观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进而增强自觉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教师对习题的设计也应该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加以考虑,尽量多安排一些能使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深入浅出地解答的习题,它既有具体的方法或步骤,又能从一类问题的通法去思考或从思想观点上去把握,进而掌握解题方法,深化为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把握这些因素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整体功能。愿我们小学数学教师都来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与研究,探讨其教育教学规律,以适应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