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老不会越糊涂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g4g4354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常用“越老越糊涂”来形容老年人,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吃香的“老年人”
  如果你细心留意历史,就会发现世界各大文明中都有“尊老”的传统。比如在家庭关系中,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宗族制中,为了管理宗族制内的大小事务,会推选一位族长,这时大家一般会选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
  而在最考验一个人是否明智的判案这件事上,许多国家也会“歧视”年轻人。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友好地警告:“法官不应该是年轻的,他应该知道什么是罪恶。”在如今的法律界,许多国家的法官都不是年轻人。在现在的英国,人们不会遇到小于40岁的年轻法官,法官一般是中年人和老年人,上诉法院高级法官的年龄则不低于60岁。
  在这些需要明智判断、慎重决策的事情上,“越老越吃香”一点也不假。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用聪明来形容年轻人,而用智慧来形容老年人,也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的谚语。那么,老年人真的更智慧吗?或者这只是人们对年龄的刻板印象?
  聪明与智慧不一样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弄清楚人们常说的年轻人的聪明与老年人的智慧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在说一个人聪明时,可能在暗示着他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很强,脑子灵活,记忆能力、反应速度等等很优秀,这通常与IQ有关,也很好衡量。但是智慧却很难衡量,我们通常能感受到一个长辈是有智慧的,但很难说清智慧都有哪些标准。那么,究竟什么是智慧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者们做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员在一位医学人类学家和一些特殊软件的帮助下,分析了世界各地宗教哲学中关于智慧的描述。几千年来,世界各地宗教神学,虽然讲了各种故事来描述智慧,但在智慧的定义方面却惊人地相似,那就是:一个人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以及为什么做。这种明智的行动,涉及到情绪调节和推理,会在自身利益、他人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简而言之,智慧的关键是调节情感或情绪的平衡,使得人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个研究小组最终列出了智慧的六个组成部分:关于生活的实用知识、情绪调节、亲社会行为(包括怜悯,利他主义和同情)、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局限性、决断力、接受不确定性。
  老年人的智慧不减反增
  智慧的这些特征正好是躁动的青年期很难出现的。科学家们在对美国加州3000名60岁以上老人的大脑进行研究后发现,对于一些可能带来不好后果的事情,老年人通常会做出一些更好的决策。
  总之,无论哲学、宗教还是科学研究都表明,老年在给我们带来身体机能的衰退时,还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补偿——使我们变得智慧起来。
  但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矛盾的地方。我们知道,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元的数目、连接性、代谢和处理新信息的速度都在减少或者下降,思维机制一般在25岁至30岁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
  许多研究也表明,大脑老化时思维速度会变慢。由于负责记忆的内侧颞叶系统功能障碍和负责执行功能的皮质纹状体功能减退,我们的情景记忆和执行功能会退化,进而影响到我们进行规划、完成多任务工作的能力和言语流畅性。这些功能的逐渐丧失,意味着我们不会再变聪明了,心智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肯定会下降。
  那么,为什么在各方面身体机能衰退,人也不会变聪明的情况下,这种社会性的智慧却不减反增了?
  智慧是大脑的一个平衡
  最初,心理学家们用多巴胺减少来解释这种现象:由于老年人的大脑较少受多巴胺影响,所以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这有助于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从而给大脑分析事物带来积极影响。在冷静的状态下,确实能做出更好的决策。但还有其它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年轻与年老的人在判断力、推理能力方面的差异吗?
  上世纪80年代,德国一群心理学家开启了柏林智慧研究工程,他们将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衡量智慧,弄清楚为什么老年人会更有智慧。
  研究者们发现,虽然大脑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功能都在退化,但基于知识和经验的推理和认识,也就是一个智慧的人所需要的这种“推断”能力,在一个人40和50岁之间达到高峰。此后,这种判断力和推理能力会一直保持平稳状态,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才下降,这种能力有助于智慧的形成。
  对恒河猴的研究也印证了这种看法。在恒河猴的脑中,有一种与人类大脑类似的树突棘结构,这些具有颈部和头部的树突棘从树突分支中伸出,遍布整个树突树,每个神经元上的树突棘可以接收来自约1000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树突棘形态的变化对于学习和记忆有着重要影响。对恒河猴的研究显示,那些有长脖子和小头的树突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下降,但更短和更粗的“蘑菇刺”型的树突棘不会衰减,这种“蘑菇刺”被认为与长期记忆轨迹有关。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受到了影响,但依赖于长期记忆的能力(如演奏乐器)并没有降低。而逻辑推理、明智地判断这些与智慧有关的能力也是长期学习的结果。
  活跃的前额叶皮层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某些区域的活动不但不会衰减,反而还会增加。例如,研究者们通过脑部扫描图发现,青年人前额叶皮层不太活跃的那一半,到老年时活动会增加,从而导致整个前额皮层的活动增加。前额叶皮层是大脑高级认知中枢,在思维、逻辑推理、行为计划和组织、工作记忆及注意力调节等脑高级功能中起关键作用。这方面活动的增加,也许是人们年老后变得更有智慧的原因之一。
  假如前额叶皮层受到损害,比如人们患上额颞叶痴呆,就会开始做错误的决定,缺乏自制力,变得冲动,无法控制情绪,有时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违法行为,比如偷窃、非法侵入等,这正好是“智慧”的对立面。
  基于这些研究,研究者们认为大脑中存在着一种关于智慧的神经电路,该电路涉及侧前额皮质(负责理性、纪律和自我保护)、腹内侧前额叶皮质(与物种生存所需的善良、社会和情感行为有关)、前扣带皮层(调节前额叶皮层的部件之间的冲突)以及有杏仁核的纹状体(奖励电路的一部分)。这条神经电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长方面,慢慢发挥作用。
  虽然相关研究需要更加深入,但可以肯定的是,年龄的增长带给我们的并不总是疾病缠身、反应速度下降等噩梦,变得更加有智慧就是老龄化带给我们的补偿之一。
其他文献
人工合成佐剂 N-乙酰胞壁酰-L-丙氨酰-D-异谷氨酰胺简称胞壁酰二肽(MDP)。1974年 Ellouz 等采用环丝氨酸抑制细胞壁的生物合成,使核苷酸前体积聚,从而得到 N-乙酰胞壁酰三肽
婚姻是爱情的归处。两人相遇了,然后牵手向婚姻的围城走去,城内的日子不再是惊天动地,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常与琐碎。城的坚实与否、城内风景如何,往往并非取决于建城者
有人认为,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信息富裕的时代,也有人认为“无纸信息社会”正加快向我们奔来。在今天这种信息社会中,面对滚滚而来的高新技术,实现编辑手段现代化已成为编
早在本世纪初Pappenhein(1901)就开始采用甲基绿和哌啷咛二种染料对细胞核与细胞质进行染色。但直到1940年Brachet的研究才明确甲基绿专染脱氧核糖核酸(desoxyribonucleic a
健忘的门口效应  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经历?有时走进一个房间,却突然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房间。不由得思索起来,自己是不是老了,还是得了健忘症?  然而幸亏有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这绝对不是健忘症,而是因为陌生而忘记。这就是“门口效应”。  每天早上走哪条路上学?怎么从教室几十张课桌里认出自己的那张?科学家从这些问题出发,研究大脑对方位、环境等空间信息的处理过程,结果发现两种特定细胞在起着决定作用。它
本文报道一种用C3b致敏酵母细胞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新方法。用772例正常血清标本对C3b致敏酵母凝集试验(即C3b SYCA)的敏感度进行了测定,并用66例标本进行了本法与 PEG沉淀
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不爱吃葱、姜、蒜、香菜等刺激性食物?为什么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为什么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依旧改变不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为什么我们无法重现儿时的味道?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挑食是由基因决定的  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挑食是娇生惯养的结果,但科学研究证明,挑食是由基因决定的。  拿香菜来说,喜欢香菜的人吃什么都想放点香菜进去,厌恶香菜的人闻着味道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美尼尔氏病是一原因不明的内耳疾病。该病病因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内、外淋巴的生成、循环和吸收等基础理论问题。国外许多耳科工作者曾就此作过很多实验,由于所用方法
1上司对我的关心过了火进公司后,齐总对我很关心——进公司仅一年多就提拔我当了办公室主任。脾气不算太好的他,一到我跟前就总是笑眯眯的,而且对我的工作从没有过责备。工作
一种药物必须能以适当浓度出现在作用部位,通过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然后方能引起一定的药理反应。优良的药物除了理化特性适宜与受体相互结合之外,同时也必由于它符合体内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