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革。从刻板印刷到便携投影,从电脑普及到触屏一体机的普及应用,我们的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质的升华。现如今,互联网时代的极速发展,为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本文将对当下流行的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课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做一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 移动课件 语文教学 实践应用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当今的教学手段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革,学生的学习途径也发生着多层面、多角度的选择。反思我们多年来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学生是否已经厌倦了单一模式的学习方式?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极速发展,需要我们更新固有模式,探索新的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新时期课堂教学提出的精神所在。
一、移动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终端设备的支持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进行自我学习与复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1]从其内涵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这就为学生高效的学习与复习提供了平台和方法。
二、科学引导,应用于教学实践
科技引领潮流,兴趣促进成长。长期以来,我们担心学生使用手机的合理性与自律性,恐惧学生会因手机而荒废学习。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的学生对新鲜事物也会产生兴趣和爱好。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尝试着将移动端教学课件初步应用于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合理规划,制作移动端课件
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我对所制作的移动端课件,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在教学实践中,我选取的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作为实验范本。依托时下流行的H5互动网页技术,编辑制作出了能够在安卓系统呈现的移动端多媒体课件《天净沙·秋思》,里面融入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效以及习题检测等互动版块,能够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扫码操作,就可以在手机上呈现课件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
在整个课件中,学生能够结合本课对元散曲的起源、内容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视频介绍作者及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对学生准确理解文意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对全曲的品读赏析是全文的重点,主题通过思考,触摸的方式显示相关答案,在 “结构图解”板块中,非常形象地将作品写景与抒情部分进行分析,并提示相关的写作手法。使学生能够对全文的主旨做出准确的把握。“看图背诵”板块,主要设置的是根据不同的图片内容提示文本信息,学生就可以通过幻灯片式的图片变换,形象记忆具体文本,加深记忆。“类文赏读”部分,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选取了主旨相似,情感相同的古诗进行阅读训练,无形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与技巧。 “主题归纳”是对文本主要内容和主旨的揭示,是学生学习结束之后的总结。最后安排的是“习题检测”板块,通过可以自动判断正误的功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效果反馈。
(二)科学反馈,巩固提升
移动课件能够起到预习、复习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但是要想检测学生掌握的整体情况,还要需要我们设置各种类型的试题进行检测,做到科学反馈,巩固提升。
(三)创设和谐学习氛围,倡导师生双主体定位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在利用移动课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来研究教材教法的,进而制作出适用于自己学生的课件内容,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作为学生而言,能够使用适合自己学情的移动课件是最有利于自己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的,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教师的学生的和谐统一,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移动端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移动端课件在网络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为学生提供便利性的同時,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生自律性的问题
学生能否充分利用手机等终端设备来进行集中、专心的预习和复习是每名老师和家长最为关注和担心的问题。我们应与时俱进地引导好学生合理的利用手机,让学生明白原来课本知识也如此丰富精彩,能够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对于那些自律性很差的学生,则需要家长的介入管理。
(二)学科的适用性问题
不能否认,移动课件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年级全部学科,对于文字量较大的文科来说,可以简单地通过文字编辑,辅之以多媒体素材的运用形成移动课件,但是对于一些理科来说,我认为将微课视频嵌入课件,会更为直观地演示所学内容,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课件制作技术的限制问题
移动端课件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流行且实用的相关技术,学习不同功能软件的使用,才能游刃有余地应用于实践操作。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然在我们身边生根、发芽。新技术的发展一定将引领教育手段的多元化变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新机遇,更新教育理念,引领时代发展。在科技大潮的引领下,不忘教育初心,牢记社会使命,一定能够为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迈出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翻译《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2005年出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84年出版
[关键词] 移动课件 语文教学 实践应用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当今的教学手段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革,学生的学习途径也发生着多层面、多角度的选择。反思我们多年来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学生是否已经厌倦了单一模式的学习方式?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极速发展,需要我们更新固有模式,探索新的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新时期课堂教学提出的精神所在。
一、移动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终端设备的支持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进行自我学习与复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1]从其内涵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这就为学生高效的学习与复习提供了平台和方法。
二、科学引导,应用于教学实践
科技引领潮流,兴趣促进成长。长期以来,我们担心学生使用手机的合理性与自律性,恐惧学生会因手机而荒废学习。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的学生对新鲜事物也会产生兴趣和爱好。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尝试着将移动端教学课件初步应用于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合理规划,制作移动端课件
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我对所制作的移动端课件,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在教学实践中,我选取的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作为实验范本。依托时下流行的H5互动网页技术,编辑制作出了能够在安卓系统呈现的移动端多媒体课件《天净沙·秋思》,里面融入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效以及习题检测等互动版块,能够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扫码操作,就可以在手机上呈现课件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
在整个课件中,学生能够结合本课对元散曲的起源、内容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视频介绍作者及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对学生准确理解文意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对全曲的品读赏析是全文的重点,主题通过思考,触摸的方式显示相关答案,在 “结构图解”板块中,非常形象地将作品写景与抒情部分进行分析,并提示相关的写作手法。使学生能够对全文的主旨做出准确的把握。“看图背诵”板块,主要设置的是根据不同的图片内容提示文本信息,学生就可以通过幻灯片式的图片变换,形象记忆具体文本,加深记忆。“类文赏读”部分,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选取了主旨相似,情感相同的古诗进行阅读训练,无形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与技巧。 “主题归纳”是对文本主要内容和主旨的揭示,是学生学习结束之后的总结。最后安排的是“习题检测”板块,通过可以自动判断正误的功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效果反馈。
(二)科学反馈,巩固提升
移动课件能够起到预习、复习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但是要想检测学生掌握的整体情况,还要需要我们设置各种类型的试题进行检测,做到科学反馈,巩固提升。
(三)创设和谐学习氛围,倡导师生双主体定位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在利用移动课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来研究教材教法的,进而制作出适用于自己学生的课件内容,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作为学生而言,能够使用适合自己学情的移动课件是最有利于自己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的,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教师的学生的和谐统一,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移动端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移动端课件在网络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为学生提供便利性的同時,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生自律性的问题
学生能否充分利用手机等终端设备来进行集中、专心的预习和复习是每名老师和家长最为关注和担心的问题。我们应与时俱进地引导好学生合理的利用手机,让学生明白原来课本知识也如此丰富精彩,能够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对于那些自律性很差的学生,则需要家长的介入管理。
(二)学科的适用性问题
不能否认,移动课件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年级全部学科,对于文字量较大的文科来说,可以简单地通过文字编辑,辅之以多媒体素材的运用形成移动课件,但是对于一些理科来说,我认为将微课视频嵌入课件,会更为直观地演示所学内容,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课件制作技术的限制问题
移动端课件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流行且实用的相关技术,学习不同功能软件的使用,才能游刃有余地应用于实践操作。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然在我们身边生根、发芽。新技术的发展一定将引领教育手段的多元化变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新机遇,更新教育理念,引领时代发展。在科技大潮的引领下,不忘教育初心,牢记社会使命,一定能够为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迈出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翻译《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2005年出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8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