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性的教育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就好比为学生穿上一双合脚的鞋,使学生的双脚处于“自由舒展”的状态。文章从理性教育的角度,论述教育应如何给学生套上一双合脚的“鞋”,也就是说怎样开展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有效做法:首先,尊重与信任,让教育无障碍;其次,关注差异,让教育更公平;再者;家校齐合力,让教育更和谐;第四,德育先行,让教育更精彩;最后,践行教育理想,追寻教育真谛。
关键词:理性教育;小学生;德育工作
教育该如何给学生套一双合脚的“鞋”呢?不妨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尊重与信任,让教育无障碍
让尊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始终,在教育过程中应倡导尊重学生、尊重教师、尊重家长、尊重教育规律,这是管理的生命起点。尊重师生,学校离不开生源问题、社会评价、绩效考核等,教职工会遭遇付出劳动却吃力不讨好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应坚持用尊重和信任激励教师,用爱心和责任关注学生,用发展性目标规划学生的人生。稳定是改变的前提,而改变是谋求发展的积极探索。根据学校的实际,实施分层分类走班教学改革,实行全员导师制,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导师的及时指导,以及心灵的抚慰与思想的关注。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有了师生相近、相亲的感情,也就可以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教学效果。尊重家长,坚持开展家访活动,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加强生活教育,在争取家长支持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让在一般人看来的“对手”成了帮手、成了朋友。而当家长成了学校的有力助手之后,教育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全体教师找到了自信,更让家长感受到了学校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为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教育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无视规律的,按主观意志行事,教育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以至师生怨声载道。二是没有研究学校教育的规律。学校教育的规律是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点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教育关键是要有一颗尊重之心,要有一份善解之意,要有一种规律意识。
教育不是让学生长期处于痛苦之中。相反,要让他们学习与生活在快乐之中,以至拥有一生的幸福。那么,教育就不能急功近利,就不能漠视学生成长的规律,而要从长远着眼,为了学生一生的成长。为此,就要研究学生健康成长的规律。“大道至简”,说简单点,就是要让学生身心与智慧全面而又持续地发展,从而让他们当下幸福,未来更加幸福。这样,当校长当老师,就有了一种使命感,也就有了乐在其中的追求。
二、关注差异,让教育更公平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分层教学,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想在学习中收获喜悦;可是,当听之不懂、学之不会或者会而又听、学而不必的时候,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学校应充分分析本校学生生源差别大的实际情况,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基础的差异,发掘每個学生的优势潜能,搭建分层走班教学的平台,力争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让学生重新发现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让每位学生体验到了进步的喜悦,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有了乐趣就会有所前进,有了前进就会拥有自信,有了自信也就有了持续上进的可能。
全员导师制可以让教师更有责任感。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更要育人。实施全员导师制,主要从管理方面入手,对班级实行双轨制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与导师的双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一是改变了过去少数学生受关注的现象,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关爱。二是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全程管理、个性化教育的格局。全员导师制的实施,改善了师生关系,学生的自身优势得到了开发,同时也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全员导师制的实施,也体现了尊重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他们也会从教师的关怀中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也会以同样的心对待教师。师生之间有了这种思想与心灵的默契之后,学生再学习起来就会自觉且高效,成绩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三、家校齐合力,让教育更和谐
家访是传统教育教学中一项家校沟通的有效举措,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家长,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访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家访不仅消除了家长与学校的矛盾,改善了师生关系,也提升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在家访中与家长的沟通,化解了彼此间的矛盾,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有的还达成了更好地教育孩子的“协约”。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学校建立起班级、教学部、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校长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对教师的教学情况、班主任队伍建设、师德等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在学校开放日,家长可以走进课堂调研,检查校舍状况等,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全体家长会的基础上,创新家长会议模式,如:微型家长会、分层家长会、导师制家长会,还有导师、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四方会谈”家长会模式。这些模式真正凝聚了家校教育的合力,提升了家校教育的水平。
四、德育先行,让教育更精彩
德育为先,这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但是,如何把学校工作做得更有实效,也是一直困惑着教师的问题。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学校德育首先应从生活教育开始。例如,针对学生生活中存在的攀比、浪费、缺乏责任感、不愿吃苦、不懂得感恩、网瘾等问题,开展主题班会、辩论赛等贴近学生的教育活动。如此一来,学生的日常行为更加规范,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逐渐养成,文明礼仪意识显著增强。
尽管现在不少人知道德育为先是正确的,可是,知与行有的是分离的,要么只知不行,要么行之低效甚至无效。生活教育,则让德育知行合一,行之有效。因为思想品德教育需要说,更需要行。学生在生活中的言与行,则会彰显其品格。实施生活教育,就是要让生活中内蕴着有效的道德品质教育。这种教育更多时候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产生效果的。所以,生活教育的内容重要,形式也更加“隐蔽”,更加突出“润”的特点。
制定《学校师德考核方案》,从教职工的岗位职责、业绩水平、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进行一次。在评优晋级中,师德成绩作为前置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教师们对师德建设工作非常认可,自觉履行要求,既教书又育人,既做良师,又做益友。“教学相长”被赋予了德育的新内涵。
柏拉图说:“一个民族只有最优秀的公民才有资格当教师。”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最优秀的,就不是合格的教师。衡量一个教师优秀的标准,当然与其业务水平有关,而人格高尚则是更为重要的标准。所以,将师德作为前置条件是很有道理的。教师之德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学生。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会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其看齐。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还会形成师生之间的品德互动,从而让教学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有效。
五、践行教育理想,追寻教育真谛
孔子主张“讷于言而敏于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耻于言而过其行”者大有人在。大凡说得天花乱坠者,在实践层面反而不能践其言。所以,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做,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工作有它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教育工作者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做,保持心清气爽、保持冷静。教育需要“仰望星空”的理想,更需要有“脚踏实地”的朴实。我们并未停留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空洞的口号中,而是重新审视传承了几千年“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重新拾起家访、导师制等形式,认认真真地去落实,扎扎实实地去推进。久而久之,我们就看到了学生的进步,感受到了学校的变化。
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育,致力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合脚的鞋。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不是停留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空洞口号中,才能真正实现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愿景,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关键词:理性教育;小学生;德育工作
教育该如何给学生套一双合脚的“鞋”呢?不妨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尊重与信任,让教育无障碍
让尊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始终,在教育过程中应倡导尊重学生、尊重教师、尊重家长、尊重教育规律,这是管理的生命起点。尊重师生,学校离不开生源问题、社会评价、绩效考核等,教职工会遭遇付出劳动却吃力不讨好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应坚持用尊重和信任激励教师,用爱心和责任关注学生,用发展性目标规划学生的人生。稳定是改变的前提,而改变是谋求发展的积极探索。根据学校的实际,实施分层分类走班教学改革,实行全员导师制,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导师的及时指导,以及心灵的抚慰与思想的关注。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有了师生相近、相亲的感情,也就可以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教学效果。尊重家长,坚持开展家访活动,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加强生活教育,在争取家长支持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让在一般人看来的“对手”成了帮手、成了朋友。而当家长成了学校的有力助手之后,教育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全体教师找到了自信,更让家长感受到了学校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为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教育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无视规律的,按主观意志行事,教育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以至师生怨声载道。二是没有研究学校教育的规律。学校教育的规律是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点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教育关键是要有一颗尊重之心,要有一份善解之意,要有一种规律意识。
教育不是让学生长期处于痛苦之中。相反,要让他们学习与生活在快乐之中,以至拥有一生的幸福。那么,教育就不能急功近利,就不能漠视学生成长的规律,而要从长远着眼,为了学生一生的成长。为此,就要研究学生健康成长的规律。“大道至简”,说简单点,就是要让学生身心与智慧全面而又持续地发展,从而让他们当下幸福,未来更加幸福。这样,当校长当老师,就有了一种使命感,也就有了乐在其中的追求。
二、关注差异,让教育更公平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分层教学,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想在学习中收获喜悦;可是,当听之不懂、学之不会或者会而又听、学而不必的时候,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学校应充分分析本校学生生源差别大的实际情况,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基础的差异,发掘每個学生的优势潜能,搭建分层走班教学的平台,力争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让学生重新发现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让每位学生体验到了进步的喜悦,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有了乐趣就会有所前进,有了前进就会拥有自信,有了自信也就有了持续上进的可能。
全员导师制可以让教师更有责任感。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更要育人。实施全员导师制,主要从管理方面入手,对班级实行双轨制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与导师的双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一是改变了过去少数学生受关注的现象,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关爱。二是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全程管理、个性化教育的格局。全员导师制的实施,改善了师生关系,学生的自身优势得到了开发,同时也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全员导师制的实施,也体现了尊重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他们也会从教师的关怀中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也会以同样的心对待教师。师生之间有了这种思想与心灵的默契之后,学生再学习起来就会自觉且高效,成绩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三、家校齐合力,让教育更和谐
家访是传统教育教学中一项家校沟通的有效举措,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家长,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访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家访不仅消除了家长与学校的矛盾,改善了师生关系,也提升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在家访中与家长的沟通,化解了彼此间的矛盾,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有的还达成了更好地教育孩子的“协约”。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学校建立起班级、教学部、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校长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对教师的教学情况、班主任队伍建设、师德等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在学校开放日,家长可以走进课堂调研,检查校舍状况等,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全体家长会的基础上,创新家长会议模式,如:微型家长会、分层家长会、导师制家长会,还有导师、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四方会谈”家长会模式。这些模式真正凝聚了家校教育的合力,提升了家校教育的水平。
四、德育先行,让教育更精彩
德育为先,这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但是,如何把学校工作做得更有实效,也是一直困惑着教师的问题。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学校德育首先应从生活教育开始。例如,针对学生生活中存在的攀比、浪费、缺乏责任感、不愿吃苦、不懂得感恩、网瘾等问题,开展主题班会、辩论赛等贴近学生的教育活动。如此一来,学生的日常行为更加规范,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逐渐养成,文明礼仪意识显著增强。
尽管现在不少人知道德育为先是正确的,可是,知与行有的是分离的,要么只知不行,要么行之低效甚至无效。生活教育,则让德育知行合一,行之有效。因为思想品德教育需要说,更需要行。学生在生活中的言与行,则会彰显其品格。实施生活教育,就是要让生活中内蕴着有效的道德品质教育。这种教育更多时候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产生效果的。所以,生活教育的内容重要,形式也更加“隐蔽”,更加突出“润”的特点。
制定《学校师德考核方案》,从教职工的岗位职责、业绩水平、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进行一次。在评优晋级中,师德成绩作为前置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教师们对师德建设工作非常认可,自觉履行要求,既教书又育人,既做良师,又做益友。“教学相长”被赋予了德育的新内涵。
柏拉图说:“一个民族只有最优秀的公民才有资格当教师。”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最优秀的,就不是合格的教师。衡量一个教师优秀的标准,当然与其业务水平有关,而人格高尚则是更为重要的标准。所以,将师德作为前置条件是很有道理的。教师之德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学生。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会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其看齐。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还会形成师生之间的品德互动,从而让教学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有效。
五、践行教育理想,追寻教育真谛
孔子主张“讷于言而敏于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耻于言而过其行”者大有人在。大凡说得天花乱坠者,在实践层面反而不能践其言。所以,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做,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工作有它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教育工作者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做,保持心清气爽、保持冷静。教育需要“仰望星空”的理想,更需要有“脚踏实地”的朴实。我们并未停留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空洞的口号中,而是重新审视传承了几千年“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重新拾起家访、导师制等形式,认认真真地去落实,扎扎实实地去推进。久而久之,我们就看到了学生的进步,感受到了学校的变化。
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育,致力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合脚的鞋。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不是停留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空洞口号中,才能真正实现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愿景,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