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巧性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教学策略,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有巨大影响。高中地理是一门涵盖较多知识难点的学科,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技巧的课堂问题设置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化、趣味化。本文总结了几点关于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设置的建议,希望可以成功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设置
高中地理是一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记忆力及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很多地理知识的学习中主要靠死记硬背,而并非真正的理解。传统教学的课堂提问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没有强化理解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性,课堂提问大部分学生都是处在被动局面下,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致使课堂氛围枯燥、严肃,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下学生更难将心思放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提问方式,在引导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设陷阱、制矛盾,让问题趣味化
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容易发生混淆,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反复的叙述与讲解以增强学生的无意识记忆,但成效甚微,再次进行提问时还是容易混淆,因而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教学中教师如果通过巧妙的设置陷阱问题、矛盾问题,先混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得出一定的答案,但当教师公布答案时学生便会发现他们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不一样,于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会更有兴趣去与教师一起探寻正确的答案。这样设置悬念的教学不但使课堂提问变成了一件趣味性的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地理名词,单是其地理位置学生便很容易弄混,更不用说地理环境特点等知识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我在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教学中,通过第一人称设置问题混淆学生的地理知识的认知,然后再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十二月份我去俄罗斯旅游,在摩尔曼斯克(69°N,33°E)穿着夹克与当地出港打渔回来的渔民合影,然后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43°08′N,131°54′E)后穿着羽绒服与当地的孩子一起堆雪人。请问我的旅游表述中出现了几点错误?”学生根据时间与两个地点地理位置的经纬度来推断:一个错误是:旅游的时间是北半球的冬季而摩尔曼斯克在北极圈内不可能穿夹克与渔民合影。我告诉学生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学生对这个结论会很吃惊,从而我便引出了“不冻港”及“寒暖流”等名词,在学生的好奇中将“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摩尔曼斯克虽在北极圈内,却成为不冻港”等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恍然醒悟。这回激发学生迫切想了解更多的关于洋流的知识,从而活跃了整体的课堂气氛。
2.联系身边实际情况,让课堂问题生活化
高中地理知识主要涵盖的是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等情况,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以日常的生活为话题,以更自然的话题为视角进行教学活动。设置此类问题需要教师严谨的探究地理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设计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学有所用的观念,促使会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地理学习中来。
例如,我在进行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及《区域产业活动》等章节的教学实践时,便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画出家乡的地形、地貌并讲述家乡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发展了那些产业,并且让学生评价这些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每个学生都热爱自己的家乡,这样可以引导全体学生为“建设家乡”的活动出谋划策,让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为家乡的发展指出具体的方向。例如,水厂、电厂等的设置等,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相互探讨,从而得出自己的方案。这种生活化的问题设置会使学生在兴趣和责任感的驱使下进行探究,当教师逐个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讲解时学生会耐心的听取自己方案的不足,从中更加深化相关的地理知识。
3.小组互动,设置比较与辩论问题
在地理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有很多知识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以地理学习小组的形式适当设置比较或辩论问题。通过小组互动探究式学习,学生会对相关的地理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
例如,我在进行地理必修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的教学时,我会明确指出的德国鲁尔区是以煤炭为主的老工业区,而山西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区,其前期发展有许多共同性。教学过程中我便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鲁尔区的工业发展分析我国的山西能源基地的发展,将二者综合起来分析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鲁尔区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的拓展出新问题,让学生分组辩论。例如在讲旅游地理时,将学生分成两组,为每组学生指定一种旅游方案,每组方案都是一个旅游路线及乘车方式等,其中涉及到我国各种地形地貌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具体的乘车线路等,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地理知识辩论为什么自己的旅游线路是最优的,在辩论中实行加分制规则,每组学生正确提出一个地理知识点加一分,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加深对知识的应用程度。
总结: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但严肃的提问不但会加大学生的紧张心理,还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反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而设置课堂问题需要技巧,更需要教师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好奇心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与提问模式,结合相关知识创新提问技巧,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吸收,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杨剑武.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的策略[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2(06):96
[2]赵燕君.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设计优化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5(05):93-94
[3]蔡国毅.浅谈创设高效地理课堂问题的技巧[J].科学·自然,2013,4(11):168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设置
高中地理是一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记忆力及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很多地理知识的学习中主要靠死记硬背,而并非真正的理解。传统教学的课堂提问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没有强化理解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性,课堂提问大部分学生都是处在被动局面下,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致使课堂氛围枯燥、严肃,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下学生更难将心思放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提问方式,在引导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设陷阱、制矛盾,让问题趣味化
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容易发生混淆,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反复的叙述与讲解以增强学生的无意识记忆,但成效甚微,再次进行提问时还是容易混淆,因而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教学中教师如果通过巧妙的设置陷阱问题、矛盾问题,先混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得出一定的答案,但当教师公布答案时学生便会发现他们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不一样,于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会更有兴趣去与教师一起探寻正确的答案。这样设置悬念的教学不但使课堂提问变成了一件趣味性的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地理名词,单是其地理位置学生便很容易弄混,更不用说地理环境特点等知识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我在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教学中,通过第一人称设置问题混淆学生的地理知识的认知,然后再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十二月份我去俄罗斯旅游,在摩尔曼斯克(69°N,33°E)穿着夹克与当地出港打渔回来的渔民合影,然后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43°08′N,131°54′E)后穿着羽绒服与当地的孩子一起堆雪人。请问我的旅游表述中出现了几点错误?”学生根据时间与两个地点地理位置的经纬度来推断:一个错误是:旅游的时间是北半球的冬季而摩尔曼斯克在北极圈内不可能穿夹克与渔民合影。我告诉学生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学生对这个结论会很吃惊,从而我便引出了“不冻港”及“寒暖流”等名词,在学生的好奇中将“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摩尔曼斯克虽在北极圈内,却成为不冻港”等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恍然醒悟。这回激发学生迫切想了解更多的关于洋流的知识,从而活跃了整体的课堂气氛。
2.联系身边实际情况,让课堂问题生活化
高中地理知识主要涵盖的是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等情况,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以日常的生活为话题,以更自然的话题为视角进行教学活动。设置此类问题需要教师严谨的探究地理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设计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学有所用的观念,促使会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地理学习中来。
例如,我在进行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及《区域产业活动》等章节的教学实践时,便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画出家乡的地形、地貌并讲述家乡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发展了那些产业,并且让学生评价这些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每个学生都热爱自己的家乡,这样可以引导全体学生为“建设家乡”的活动出谋划策,让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为家乡的发展指出具体的方向。例如,水厂、电厂等的设置等,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相互探讨,从而得出自己的方案。这种生活化的问题设置会使学生在兴趣和责任感的驱使下进行探究,当教师逐个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讲解时学生会耐心的听取自己方案的不足,从中更加深化相关的地理知识。
3.小组互动,设置比较与辩论问题
在地理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有很多知识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以地理学习小组的形式适当设置比较或辩论问题。通过小组互动探究式学习,学生会对相关的地理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
例如,我在进行地理必修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的教学时,我会明确指出的德国鲁尔区是以煤炭为主的老工业区,而山西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区,其前期发展有许多共同性。教学过程中我便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鲁尔区的工业发展分析我国的山西能源基地的发展,将二者综合起来分析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鲁尔区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的拓展出新问题,让学生分组辩论。例如在讲旅游地理时,将学生分成两组,为每组学生指定一种旅游方案,每组方案都是一个旅游路线及乘车方式等,其中涉及到我国各种地形地貌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具体的乘车线路等,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地理知识辩论为什么自己的旅游线路是最优的,在辩论中实行加分制规则,每组学生正确提出一个地理知识点加一分,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加深对知识的应用程度。
总结: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但严肃的提问不但会加大学生的紧张心理,还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反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而设置课堂问题需要技巧,更需要教师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好奇心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与提问模式,结合相关知识创新提问技巧,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吸收,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杨剑武.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的策略[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2(06):96
[2]赵燕君.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设计优化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5(05):93-94
[3]蔡国毅.浅谈创设高效地理课堂问题的技巧[J].科学·自然,2013,4(1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