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智慧的种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f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认为特级教师之所以能成为“特级”,是因为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见地,如邱学华老师提出“尝试教学”、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张齐华老师提出“数学文化”……2010年,我校校长陈士文(特级教师)在扬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上提出了“智慧数学”,他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包容有数和形的美妙、具体和抽象的思辨、建设和超越的精神,应伴随孩子的一生。智慧数学倡导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受益终生的教育,是从有形的教学渗透无形的精神,是让学生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有新的认识。
  的确,智慧数学的课堂非常精彩,与众不同,常常给人独树一帜、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我又深知“智慧教学”很不简单,因为它不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名称,也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模式,尤其这学期我执教的是一年级,如何与刚进小学的孩子谈“智慧数学”?怎样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播下智慧的种子?本文结合“认识钟表”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堂再现一:
  师(课件出示一个钟面):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先和同桌互相说说看。(学生交流)
  生1:钟面上有1根长针,1根短针。(课件闪烁:时针、分针)
  师:是的,这根长针叫分针,这根短针叫时针。(板书:分针长,时针短)我们来拍手说儿歌:我的身体短,我是时针;我的身体长,我是分针。
  我们再来玩拍手对儿歌:(师)我的身体短,我是什么针?(生)我的身体短,我是时针。(师)我的身体长,我是什么针?(生)我的身体长,我是分针。
  师:你们的钟面上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呢?指给你的同桌看看。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两根针一样长行吗?
  生2:那肯定不行,我们就没办法认识时间了。
  师:是的,那钟面上除了有时针和分针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3:钟面上有12个数。
  师:这12个数是怎么排列的?是随便排的吗?
  师:最上面的是几?最下面的是几?9在什么位置?3呢?
  我们再来拍手对儿歌:(师)钟面上有多少个数?(生)钟面上12个数。(师)谁在上?(生)12在上。(师)谁在下?(生)6在下。(师)谁在左?(生)9在左。(师)谁在右?(生)3在右。(师)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课件闪烁一大格)。
  课件出示智慧心语:通过观察钟面我们知道了钟面上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钟面上有1到12个数字,记牢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时间。
  师:认识了钟面,我现在我拨时间,大家仔细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你能发现什么?(师操作)
  生4:我们发现分针比时针跑得快。
  生5:老师,我发现时针和分针都是顺着这个方向转动的。(用手比划顺时针方向)
  ……
  反思:
  在认识钟面环节的教学中,我自编自创了拍手对儿歌的游戏活动,既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好动的天性,也将钟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简洁的纳入其中,朗朗上口,便于他们掌握新知,可谓“一举两得”。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此环节我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智慧问题:①在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后抛出问题“如果这两根针一样长行吗”,让学生们体验到人类设计钟表时的智慧。②在拨时间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家仔细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你能发现什么”思考,为学生后续学习时、分的相关知识和旋转知识埋下伏笔。
  课堂再现二:
  师(出示右图):这时的钟面是几时?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师(出示上图):我们再来看几个钟面,你们是怎么知道是几时的?有什么好方法吗?(观察钟面的分针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大家认识了,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钟面是这样的(如右图),你知道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有时钟面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如右图),你知道是几时吗?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已经会认钟面上的整时了。
  课件出示智慧心语: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认识整时要看清分针和时针的位置,抓住认识的关键。
  师(出示上图):这两个时间都正好是7时吗?(让学生认识时间:7时不到一点点,7时刚过一点点)
  归纳:7时不到一点点和7时刚过一点点都接近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板书:大约7时)
  师:育才小学早上8时开始上课,李心是在大约8时到校的,他有没有迟到?
  课件出示智慧心语:大约几时有可能是几时不到一点,也有可能是几时刚过一点。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
  师:今天我们先认识整时再认识大约几时,你觉得老师安排的这个顺序怎么样?能反过来吗?
  生6:我觉得不能反过来。认识整时简单,分针都指着12,只要看时针指着几就行了;认识大约几时既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
  课件出示智慧心语: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通常都是先从简单到复杂,先特殊再到一般。
  反思:
  在认识整时,我分为三个层次教学:先是出示钟面上有1~12个数字让学生认整时,然后出现只有4个特殊位置即12、3、6、9的钟面让学生认整时,最后出现钟面上一个数字也没有让学生认整时。这样逐渐提炼出最基本、最本质、最简约的内容,抽象出认识整时的本质。在认识大约几时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育才小学早上8时开始上课,李心是在大约8时到校的,他有没有迟到?”通过这道思考题,使学生对大约几时的两种情况有了很清晰的了解,既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我又抛出了一个智慧问题:“今天我们先认识整时再认识大约几时,你觉得老师安排的这个顺序是怎么样?能反过来吗?”这里看似无意,实是我有意在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曾经非常羡慕语文教师丰富的拥有:能与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殿堂里,欣赏感人的名篇,產生心灵的共鸣,营造着激情飞扬、诗意流淌的境界……可如今我越来越喜欢做数学教师,虽然没有语言教师的感性与激情,但在思考中展现的智慧,在体验中生成的智慧,无不让我欣喜和感动。这也许就是我所追求的智慧魅力所在吧。一句话,数学因智慧更精彩!当教师眼里有真正的智慧数学,当课堂中有真正的学生,智慧数学教育就找到了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
  其实,我并不奢望一年级学生能领悟智慧数学,但我期望每个学生心中都能播下一粒智慧的种子——对数学有着这样一份情怀:知道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考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知道数学的逻辑力量、严谨之美,对数学充满着热爱和敬仰。
  (责编杜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课前准备:  1.4人一组,分前、后、左、右4个方位坐好,对4个学生分别编为1、2、3、4号,把号码贴在桌边上,并选一个组长。  2.每个学生的文具盒里面准备从前、后、左、右4个不同面拍的小猴、茶壶的图片。
期刊
源起:研讨课引出的话题  近期,校教研组开展计算课的教学研究,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笔者记录了部分教学片断。  片断一:一定要摆小棒吗?  师:27+5就是我们今天要新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我们可以通过摆小棒知道它等于几,请同学们先自己摆一摆。(学生操作摆小棒)  师(边摆边解释):如果用小棒摆,27根是几捆零几根?(学生摆出2捆零7
期刊
“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怎么想比这重要一千倍。”(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语)于是,为了凸显“学生怎么想”这一核心元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得到了逐步推广。这样一来,课堂“活”了,教师却“苦”了,因为经常遭遇极其复杂的临场突变及流程搁浅。每当这时候,我们无不祈求教学智慧及时“现身”来扭转课堂乾坤,走出教学迷途。确实,教学智慧是一名教师不可或缺的业务素养。下面,笔者仅就教学智慧的意义内涵、实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例2“估算”。  左图中的“方法二”就是本文的主角。对于此例题,《教师用书》中如是说:“教材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使学生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处理方法二,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案例呈现:千呼万唤终不现  呈现问题:把124面小红旗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大约分到多少面?学
期刊
最近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我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比赛前进行了一次试教,课堂中遭遇了“冷场”。课后,我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并修改了部分教学环节,在第二次教学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一次教学片断:  (出示幻灯片:袋子里装着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  师:同学们,在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生:。  师:你是怎么
期刊
一直以来,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都会选择让学生动手实验去得出结论。但是从后续的学习中发现,学生还是经常遗忘“”,究其原因:(1)学生对于“等底等高”理解不透彻;(2)学生的操作实验都是教师安排的,没有产生认知需要。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对“圆锥的体积”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教学现场回放:  1.复习“平面图形中的等底等高”,为迁移做准备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这有两个平面图形。(在黑板上画一个长
期刊
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卢梭有句至理名言:“多给孩子们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囿于别人的思想;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少让别
期刊
细节虽小,却能窥其大。《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细节体现素养,细节彰显魅力。”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此,作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各个不起眼的细节,让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闪射着智慧的光芒。本文就徐斌老师在他的无痕教育世界里,如何关注细节,如何通过显性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渗透数学思想作一探索,以期为各位同行实践作一参考。  一、细节让
期刊
数学教师的能力,一般关注课堂教学能力。实际上,数学题的命题能力也是我们教师很重要的基本功。好的数学题,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和情感,而且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设计好的数学题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编题时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及差异  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因此编题时既要考虑新课标和教材的双基要求,找准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合格水平,使多
期刊
一节课开始的铺垫导入,为的是唤醒学生已有认知,搭建通向新知的跳板,帮助学生构建新知的生长点。它虽然是传统的课堂导入方式,但历久弥新,不但能振奋学生情绪,使后续教学更加的跌宕和精彩,而且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数学学科的系统性,更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试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从学生最熟悉的开始,设计铺垫导入环节,促使高效学习。  一、教材的分析与思考  教材安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