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认为特级教师之所以能成为“特级”,是因为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见地,如邱学华老师提出“尝试教学”、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张齐华老师提出“数学文化”……2010年,我校校长陈士文(特级教师)在扬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上提出了“智慧数学”,他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包容有数和形的美妙、具体和抽象的思辨、建设和超越的精神,应伴随孩子的一生。智慧数学倡导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受益终生的教育,是从有形的教学渗透无形的精神,是让学生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有新的认识。
的确,智慧数学的课堂非常精彩,与众不同,常常给人独树一帜、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我又深知“智慧教学”很不简单,因为它不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名称,也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模式,尤其这学期我执教的是一年级,如何与刚进小学的孩子谈“智慧数学”?怎样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播下智慧的种子?本文结合“认识钟表”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堂再现一:
师(课件出示一个钟面):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先和同桌互相说说看。(学生交流)
生1:钟面上有1根长针,1根短针。(课件闪烁:时针、分针)
师:是的,这根长针叫分针,这根短针叫时针。(板书:分针长,时针短)我们来拍手说儿歌:我的身体短,我是时针;我的身体长,我是分针。
我们再来玩拍手对儿歌:(师)我的身体短,我是什么针?(生)我的身体短,我是时针。(师)我的身体长,我是什么针?(生)我的身体长,我是分针。
师:你们的钟面上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呢?指给你的同桌看看。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两根针一样长行吗?
生2:那肯定不行,我们就没办法认识时间了。
师:是的,那钟面上除了有时针和分针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3:钟面上有12个数。
师:这12个数是怎么排列的?是随便排的吗?
师:最上面的是几?最下面的是几?9在什么位置?3呢?
我们再来拍手对儿歌:(师)钟面上有多少个数?(生)钟面上12个数。(师)谁在上?(生)12在上。(师)谁在下?(生)6在下。(师)谁在左?(生)9在左。(师)谁在右?(生)3在右。(师)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课件闪烁一大格)。
课件出示智慧心语:通过观察钟面我们知道了钟面上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钟面上有1到12个数字,记牢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时间。
师:认识了钟面,我现在我拨时间,大家仔细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你能发现什么?(师操作)
生4:我们发现分针比时针跑得快。
生5:老师,我发现时针和分针都是顺着这个方向转动的。(用手比划顺时针方向)
……
反思:
在认识钟面环节的教学中,我自编自创了拍手对儿歌的游戏活动,既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好动的天性,也将钟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简洁的纳入其中,朗朗上口,便于他们掌握新知,可谓“一举两得”。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此环节我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智慧问题:①在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后抛出问题“如果这两根针一样长行吗”,让学生们体验到人类设计钟表时的智慧。②在拨时间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家仔细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你能发现什么”思考,为学生后续学习时、分的相关知识和旋转知识埋下伏笔。
课堂再现二:
师(出示右图):这时的钟面是几时?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师(出示上图):我们再来看几个钟面,你们是怎么知道是几时的?有什么好方法吗?(观察钟面的分针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大家认识了,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钟面是这样的(如右图),你知道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有时钟面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如右图),你知道是几时吗?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已经会认钟面上的整时了。
课件出示智慧心语: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认识整时要看清分针和时针的位置,抓住认识的关键。
师(出示上图):这两个时间都正好是7时吗?(让学生认识时间:7时不到一点点,7时刚过一点点)
归纳:7时不到一点点和7时刚过一点点都接近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板书:大约7时)
师:育才小学早上8时开始上课,李心是在大约8时到校的,他有没有迟到?
课件出示智慧心语:大约几时有可能是几时不到一点,也有可能是几时刚过一点。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
师:今天我们先认识整时再认识大约几时,你觉得老师安排的这个顺序怎么样?能反过来吗?
生6:我觉得不能反过来。认识整时简单,分针都指着12,只要看时针指着几就行了;认识大约几时既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
课件出示智慧心语: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通常都是先从简单到复杂,先特殊再到一般。
反思:
在认识整时,我分为三个层次教学:先是出示钟面上有1~12个数字让学生认整时,然后出现只有4个特殊位置即12、3、6、9的钟面让学生认整时,最后出现钟面上一个数字也没有让学生认整时。这样逐渐提炼出最基本、最本质、最简约的内容,抽象出认识整时的本质。在认识大约几时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育才小学早上8时开始上课,李心是在大约8时到校的,他有没有迟到?”通过这道思考题,使学生对大约几时的两种情况有了很清晰的了解,既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我又抛出了一个智慧问题:“今天我们先认识整时再认识大约几时,你觉得老师安排的这个顺序是怎么样?能反过来吗?”这里看似无意,实是我有意在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曾经非常羡慕语文教师丰富的拥有:能与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殿堂里,欣赏感人的名篇,產生心灵的共鸣,营造着激情飞扬、诗意流淌的境界……可如今我越来越喜欢做数学教师,虽然没有语言教师的感性与激情,但在思考中展现的智慧,在体验中生成的智慧,无不让我欣喜和感动。这也许就是我所追求的智慧魅力所在吧。一句话,数学因智慧更精彩!当教师眼里有真正的智慧数学,当课堂中有真正的学生,智慧数学教育就找到了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
其实,我并不奢望一年级学生能领悟智慧数学,但我期望每个学生心中都能播下一粒智慧的种子——对数学有着这样一份情怀:知道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考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知道数学的逻辑力量、严谨之美,对数学充满着热爱和敬仰。
(责编杜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的确,智慧数学的课堂非常精彩,与众不同,常常给人独树一帜、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我又深知“智慧教学”很不简单,因为它不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名称,也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模式,尤其这学期我执教的是一年级,如何与刚进小学的孩子谈“智慧数学”?怎样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播下智慧的种子?本文结合“认识钟表”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堂再现一:
师(课件出示一个钟面):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先和同桌互相说说看。(学生交流)
生1:钟面上有1根长针,1根短针。(课件闪烁:时针、分针)
师:是的,这根长针叫分针,这根短针叫时针。(板书:分针长,时针短)我们来拍手说儿歌:我的身体短,我是时针;我的身体长,我是分针。
我们再来玩拍手对儿歌:(师)我的身体短,我是什么针?(生)我的身体短,我是时针。(师)我的身体长,我是什么针?(生)我的身体长,我是分针。
师:你们的钟面上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呢?指给你的同桌看看。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两根针一样长行吗?
生2:那肯定不行,我们就没办法认识时间了。
师:是的,那钟面上除了有时针和分针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3:钟面上有12个数。
师:这12个数是怎么排列的?是随便排的吗?
师:最上面的是几?最下面的是几?9在什么位置?3呢?
我们再来拍手对儿歌:(师)钟面上有多少个数?(生)钟面上12个数。(师)谁在上?(生)12在上。(师)谁在下?(生)6在下。(师)谁在左?(生)9在左。(师)谁在右?(生)3在右。(师)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课件闪烁一大格)。
课件出示智慧心语:通过观察钟面我们知道了钟面上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钟面上有1到12个数字,记牢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时间。
师:认识了钟面,我现在我拨时间,大家仔细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你能发现什么?(师操作)
生4:我们发现分针比时针跑得快。
生5:老师,我发现时针和分针都是顺着这个方向转动的。(用手比划顺时针方向)
……
反思:
在认识钟面环节的教学中,我自编自创了拍手对儿歌的游戏活动,既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好动的天性,也将钟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简洁的纳入其中,朗朗上口,便于他们掌握新知,可谓“一举两得”。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此环节我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智慧问题:①在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后抛出问题“如果这两根针一样长行吗”,让学生们体验到人类设计钟表时的智慧。②在拨时间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家仔细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你能发现什么”思考,为学生后续学习时、分的相关知识和旋转知识埋下伏笔。
课堂再现二:
师(出示右图):这时的钟面是几时?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师(出示上图):我们再来看几个钟面,你们是怎么知道是几时的?有什么好方法吗?(观察钟面的分针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大家认识了,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钟面是这样的(如右图),你知道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有时钟面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如右图),你知道是几时吗?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已经会认钟面上的整时了。
课件出示智慧心语: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认识整时要看清分针和时针的位置,抓住认识的关键。
师(出示上图):这两个时间都正好是7时吗?(让学生认识时间:7时不到一点点,7时刚过一点点)
归纳:7时不到一点点和7时刚过一点点都接近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板书:大约7时)
师:育才小学早上8时开始上课,李心是在大约8时到校的,他有没有迟到?
课件出示智慧心语:大约几时有可能是几时不到一点,也有可能是几时刚过一点。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
师:今天我们先认识整时再认识大约几时,你觉得老师安排的这个顺序怎么样?能反过来吗?
生6:我觉得不能反过来。认识整时简单,分针都指着12,只要看时针指着几就行了;认识大约几时既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
课件出示智慧心语: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通常都是先从简单到复杂,先特殊再到一般。
反思:
在认识整时,我分为三个层次教学:先是出示钟面上有1~12个数字让学生认整时,然后出现只有4个特殊位置即12、3、6、9的钟面让学生认整时,最后出现钟面上一个数字也没有让学生认整时。这样逐渐提炼出最基本、最本质、最简约的内容,抽象出认识整时的本质。在认识大约几时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育才小学早上8时开始上课,李心是在大约8时到校的,他有没有迟到?”通过这道思考题,使学生对大约几时的两种情况有了很清晰的了解,既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我又抛出了一个智慧问题:“今天我们先认识整时再认识大约几时,你觉得老师安排的这个顺序是怎么样?能反过来吗?”这里看似无意,实是我有意在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曾经非常羡慕语文教师丰富的拥有:能与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殿堂里,欣赏感人的名篇,產生心灵的共鸣,营造着激情飞扬、诗意流淌的境界……可如今我越来越喜欢做数学教师,虽然没有语言教师的感性与激情,但在思考中展现的智慧,在体验中生成的智慧,无不让我欣喜和感动。这也许就是我所追求的智慧魅力所在吧。一句话,数学因智慧更精彩!当教师眼里有真正的智慧数学,当课堂中有真正的学生,智慧数学教育就找到了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
其实,我并不奢望一年级学生能领悟智慧数学,但我期望每个学生心中都能播下一粒智慧的种子——对数学有着这样一份情怀:知道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考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知道数学的逻辑力量、严谨之美,对数学充满着热爱和敬仰。
(责编杜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