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得出在语言教学时文化教学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文化产生偏误的表现,最后详细说明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怎样才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交际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是在人类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的关系密切,二者不可分割。一定的文化,必有与之对应的语言,抽出了文化的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又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有所不同,它们是不同范畴的不同概念。对外汉语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教学。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知识本身,但如何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那就需要学习者将这些知识在语言交际中运用,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1]。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语言教学就不仅仅体现在教授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实际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除了语音、词汇的问题外,对中国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留学生交流的突出因素。
一、交际文化的概念
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的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就称之为交际文化。吕必松也曾指出:“所谓交际文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因为是隐含着的,所以本族人往往“习而不察”,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并揭示出“文化差异”的规律[2]。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文化产生的偏误表现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外国人学汉语的偏误,不仅仅体现在语音、语法等语言形式方面的偏误,更深层次来说,是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偏误,这类型的偏误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和语言使用上。这类型的偏误体现在不能对目的语的文化有着正确的理解而造成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词汇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会出现一些词汇使用错误,具体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母语和目的语中不能对译词语的误用。汉语中,一些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词语,如“轿子”“旗袍”“太极”等词语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对等的词语,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特有的。在其他国家的文化里面就不能找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汉语中有些人名、地名、名胜古迹被时代和历史赋予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外国学生不了解这些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在交际时就会出现错误。
二是母语与目的语间的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错误。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概念和信息,所以在学习中会自然不自然地受到母语的影响,产生了“母语迁移”的现象。这些现象有的是正迁移,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3]。但是有时母语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比如“龙”在中国象征着高贵、尊严与神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在汉语里有“东方巨龙”、“龙的传人”的说法。但是在西方,在英美文化里,“龙”是邪恶凶残的象征。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地讲解清楚“龙”在汉民族文化中的象征着尊贵与吉祥。
(二)语用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从语用上看,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而是完成一定类型的行为,即所谓言有所为,如叙述、解释、请求、提问、命令、感谢、问候等方面。比如在称呼年纪比较大,而且不熟悉的人,中国人不喜欢直呼其名,认为这是不礼貌的,应该在姓后面加上叔叔或阿姨。另外在打招呼的时候,中国人喜欢问别人“你这是上哪儿去呀?”外国学生有的不乐意了,这是我的隐私,你干嘛一来就问这个,其实这只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他并不是想要真知道你去哪儿,更没有窥探隐私的想法。
三、解决语言交际文化问题的办法
教师在遇到这类交际文化方面的问题时,首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只有充分的了解了学生母语文化,教师才能比较学生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方面的异同。这样在授课时,教师才能找准点,针对差异性的文化加以比较、解释、说明,这样才不会出现错误。
另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使用时形成的语用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学生融入所设定的文化圈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外国,人们打招呼可能就比较简单和不同,但是在中国,你会听到熟人见面时常说一些“废话”。一人看见熟人在等车,就说:“你要出去啊?”有的外国学生会觉得奇怪,已经看见的事为什么还要问呢?其实这就是中国人打招呼的另一种方式,这些问话和“你好”一样,是招呼用语。听到这样的招呼可以照实回答,也可以不回答,只要说“是啊”或者“恩”一声就可以了。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增强学生对目的语的文化体验感,随着学习的深入加入更加具体、实践性内容更强的交际文化内容。让学生在讨论、对比、实践中找到隐藏于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四、小结
总的来说,交际文化的教学要与语言教学阶段相适应。比如有些较难,需要对词汇语法有教高要求的交际文化,最好安排在中级阶段以后。其次,交际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与课堂教学始终。在教授语音、词汇、语法阶段一点也不涉及文化方面的介绍,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再次,在交际文化教学中还应做到教授的准确性,有针对性和有侧重点。东南亚地区的学生都是受汉语文化圈的影响,他们的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是与我们相同的,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不作为讲解的重点,而欧美学生的文化与我们的差异就比较大,我们就应该详细的讲解。最后,我们应该做到文化的与时俱进。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反映。有的文化习惯是以前人们经常用到的,而现在却很少用到,比如鞠躬。而有的则是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作为教师就要注意文化的变迁,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徐巧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吕必松.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4-13.
[3]徐雯雯.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J].金田,2013(11):166-167.
【关键词】交际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是在人类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的关系密切,二者不可分割。一定的文化,必有与之对应的语言,抽出了文化的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又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有所不同,它们是不同范畴的不同概念。对外汉语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教学。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知识本身,但如何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那就需要学习者将这些知识在语言交际中运用,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1]。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语言教学就不仅仅体现在教授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实际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除了语音、词汇的问题外,对中国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留学生交流的突出因素。
一、交际文化的概念
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的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就称之为交际文化。吕必松也曾指出:“所谓交际文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因为是隐含着的,所以本族人往往“习而不察”,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并揭示出“文化差异”的规律[2]。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文化产生的偏误表现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外国人学汉语的偏误,不仅仅体现在语音、语法等语言形式方面的偏误,更深层次来说,是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偏误,这类型的偏误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和语言使用上。这类型的偏误体现在不能对目的语的文化有着正确的理解而造成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词汇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会出现一些词汇使用错误,具体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母语和目的语中不能对译词语的误用。汉语中,一些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词语,如“轿子”“旗袍”“太极”等词语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对等的词语,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特有的。在其他国家的文化里面就不能找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汉语中有些人名、地名、名胜古迹被时代和历史赋予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外国学生不了解这些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在交际时就会出现错误。
二是母语与目的语间的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错误。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概念和信息,所以在学习中会自然不自然地受到母语的影响,产生了“母语迁移”的现象。这些现象有的是正迁移,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3]。但是有时母语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比如“龙”在中国象征着高贵、尊严与神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在汉语里有“东方巨龙”、“龙的传人”的说法。但是在西方,在英美文化里,“龙”是邪恶凶残的象征。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地讲解清楚“龙”在汉民族文化中的象征着尊贵与吉祥。
(二)语用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从语用上看,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而是完成一定类型的行为,即所谓言有所为,如叙述、解释、请求、提问、命令、感谢、问候等方面。比如在称呼年纪比较大,而且不熟悉的人,中国人不喜欢直呼其名,认为这是不礼貌的,应该在姓后面加上叔叔或阿姨。另外在打招呼的时候,中国人喜欢问别人“你这是上哪儿去呀?”外国学生有的不乐意了,这是我的隐私,你干嘛一来就问这个,其实这只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他并不是想要真知道你去哪儿,更没有窥探隐私的想法。
三、解决语言交际文化问题的办法
教师在遇到这类交际文化方面的问题时,首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只有充分的了解了学生母语文化,教师才能比较学生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方面的异同。这样在授课时,教师才能找准点,针对差异性的文化加以比较、解释、说明,这样才不会出现错误。
另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使用时形成的语用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学生融入所设定的文化圈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外国,人们打招呼可能就比较简单和不同,但是在中国,你会听到熟人见面时常说一些“废话”。一人看见熟人在等车,就说:“你要出去啊?”有的外国学生会觉得奇怪,已经看见的事为什么还要问呢?其实这就是中国人打招呼的另一种方式,这些问话和“你好”一样,是招呼用语。听到这样的招呼可以照实回答,也可以不回答,只要说“是啊”或者“恩”一声就可以了。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增强学生对目的语的文化体验感,随着学习的深入加入更加具体、实践性内容更强的交际文化内容。让学生在讨论、对比、实践中找到隐藏于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四、小结
总的来说,交际文化的教学要与语言教学阶段相适应。比如有些较难,需要对词汇语法有教高要求的交际文化,最好安排在中级阶段以后。其次,交际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与课堂教学始终。在教授语音、词汇、语法阶段一点也不涉及文化方面的介绍,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再次,在交际文化教学中还应做到教授的准确性,有针对性和有侧重点。东南亚地区的学生都是受汉语文化圈的影响,他们的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是与我们相同的,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不作为讲解的重点,而欧美学生的文化与我们的差异就比较大,我们就应该详细的讲解。最后,我们应该做到文化的与时俱进。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反映。有的文化习惯是以前人们经常用到的,而现在却很少用到,比如鞠躬。而有的则是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作为教师就要注意文化的变迁,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徐巧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吕必松.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4-13.
[3]徐雯雯.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J].金田,2013(1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