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子化的现象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各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晚婚、不婚、少育及不育现象,其实亦反应生活的不确定性及无力感,此现象若不即早因应,将会造成恶性循环,使少子化现象更加速。先进国家如日本早已订定相应政策,我们也应由政府提出应对政策。
关键词教育适龄儿童逐步下降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7
0 引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9年9月8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展望未来我国教育发展,以202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2.8年为预期目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量在2020年预期比2008年减少1800多万人,减幅达11%左右。其中,小学阶段在校生总量预期变化最为明显,且总体上呈先降后升趋势:在2016年左右其总量规模预期达到最低,比2008年减少约1213万人,降幅达12%;此后,其规模呈缓慢上升趋势,到2020年达9350万人,比2016年规模最小时的水平上升约1.4%。初中阶段在校生规模预期在2020年之前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其总量规模于2020年达4156.64万人,比2008年的总量水平下降15%左右。
在独身子女政策和现代生活压力两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近年来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新生儿出生率下降、适婚女性有偶率下降、晚婚、以及人口老化快速等,已影响未来就业人力市场、对产业形成冲击、人口老化也会对未来的政府财政构成沉重负担、并且影响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前的情况下,即使放宽城市高素质居民的生育政策,也很少有人愿意多生。針对这一重大课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即早应对。
1 中小学教育适龄儿童逐步下降形成的原因
随着人们观念的提升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不愿意多生育,造成了中小学教育适龄儿童逐步下降。其原因除了我们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外,主要涉及如下:
1.1 晚婚
日本社会学者山田昌弘在《单身寄生时代》一书中披露了现代社会未婚化、少子化的问题。不愿放弃现有优越的生活及物质享受,依存于父母羽翼之下的单身族群不断增加,使得家庭结构改变、基本消费需求减少。单身族已成为时代演进下的产物,男多于女,晚婚现象普遍。男女性晚婚的情形,其原因探究如下:
(1)受教育年限拉长,延后结婚:知识经济是国际潮流,谋生已不靠体力,而须靠智力。这种趋势使得儿童及年轻人必须花更多时间接受更多的教育,无论男女都延长学习时间,而把婚期延后。由于大专院校录取率提高,接受研究生教育也相当普遍,因此不少人延误婚姻与养儿育女的时机去攻读更高的学位。大学毕业时已22岁,如果再念2-3年研究生,进入职场再做几年事,很快就过了30岁,形成晚婚现象。
(2)妇女教育程度高,女性找适合对象不易:现在大专院校在学率,女性已经很高,女性在同阶段学历中,较难找到合适的对象。而到社会工作之后,而遇到高学历的男性又大多已婚,造成许多女性延后结婚。
(3)年青人谋职不易,先立业再成家:新经济带来的工作压力增加,工时不减反增,优胜劣败加速进行,一旦结婚生子,就会影响生涯发展,导致结婚与生育的机会成本偏高。
(4)都市人忙于工作失去交友机会:我国都市化情形严重,人口集中大都会,而都市工作竞争激烈,年青人忙于工作,而失去交友机会,同时延缓结婚。在我国上海等城区,已经出现规模非常大的父母代为相亲的场面。
(5)男女教育及经济能力的不对称:人口统计资料也显示,学历与收入较低的男性,其有偶率与生育率都较低。相反的,学历高与所得高的女性,普遍有晚婚、迟育现象,其有偶率与生育率也偏低。似乎显示女性想嫁给学历与经济状况较佳的丈夫,这种传统观念并未改变。
(6)经济全球化,使职场竞争压力加大,并进而使年轻人延后(甚至放弃)结婚与生育。以往“先成家、再立业”的传统观念,已逐渐为“先立业、再成家”所取代。
1.2 不婚
不婚的原因分析如下:(1)男性的家庭角色观念不明,造成女性常成为婚姻的受害者:学校教育中很少触及婚姻与家庭的课程,男性在婚姻与家庭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并未受到正确的教导,结婚之后男女权利的不均等,造成女性视婚姻为畏途。(2)家庭暴力事件新闻的传达,影响妇女结婚意愿:由于家庭暴力事件经常被媒体大肆报导,且不乏名人遭家暴,使得女性对于婚姻产生畏惧。(3)女性主义的抬头,女性不需依靠男性的观念加深婚姻的不必要性:女性主义者倡导女性地位,唤醒女性主体意识,也相对增加女性对婚姻的负面印象。(4)女性经济独立,婚姻不再是生活的依靠:由于学历高、能力好的女性,在专业领域有很好的表现,职位高,待遇也很可观,女性可以过单身生活,婚姻不再是生活的依靠。(5)男性不婚的情形:因女性受教育比率提高,独立性亦增加,不少低学历、低成就的男性,因此找不到结婚对象。
1.3 不育
现代社会家庭单靠男性就业,很难负担全部的家庭支出,双薪家庭因而增加。对职业妇女来说,要兼顾家庭和工作,实在是个艰巨的任务。妈妈上班族认为,自己不是个称职的母亲。有年轻妈妈甚至说如果能够重来,她们会选择不生育,要当全职的职业妇女,希望在工作上能有更好的表现。年轻人考虑要不要生小孩的因素很多,首先要看工作是不是稳定、收入是否足够养孩子,最好能有自己的房子。除此之外,双薪家庭还要评估小孩有没有人带、保姆费用高不高,幼儿园质量好不好。
妇女不生育的原因可分析如下:(1)生育结婚影响事业。许多公司对于女性结婚、生产设有不公平的规定。同时,生育带小孩,容易工作家庭两头忙,无法专注于工作,甚至影响升迁。所以许多女性,选择专业生涯,放弃婚姻;或者虽结婚,但不生育。(2)工作压力太大。一个家庭很难靠男性收入来支持生活费用,因此妻子也被迫进入职场,为家庭挣另一份收入,妻子必须兼顾工作与家庭,形成一根蜡烛两头烧的局面。由于工作压力大,容易造成不育情形。(3)养不起。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小孩的教养问题是父母最大的压力,补习、才艺、学费昂贵养育子女的花费不菲,部分家庭可能考虑生少一点,减少负担。(4)养儿育女投资报酬率低。由于子女成就不确定,养儿是一辈子的负担,以往养儿防老的观念已不存在,辛苦栽培小孩长大,不一定会得到回报。(5)社会事件的影响。由于社会事件子女不孝的案件层出不穷,如儿子弒亲、分家产纠纷、独居老人等、令人产生子女不孝,这是现代人普遍的认知,大家在质疑生养小孩的必要性之后,结论就是找个老伴更妥当,也因此,三代同堂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少见。(6)子女安全顾虑大。因社会乱象四起,抢劫、绑票、诈欺案件层出不穷,造成孩子安危亮红灯,也影响生养子女的意愿。(7)缺乏社会支持体系。小家庭无人照顾幼儿、上班族妇女工作权未获保障、育儿影响工作等,加上政府对幼儿教育及保育的投入资源稀少,关注也少,并且未建立社会支持的体系,保姆素质良莠不齐,幼教机构管理不善,学费昂贵等,均会影响生养子女的意愿。
2 中小学教育适龄儿童逐步下降可能带来的问题
从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化看,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步上升,直到1987年达到最高峰,该年出生率为23.33‰。此后出生率指标掉头向下,持续下降,到2007年该指标仅仅为12.1‰。下降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统计数据表明,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这样一来,出生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7年达到最高峰值16.61‰开始,此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到2007年只有5.17‰。根据美国《纽约时报》2009年8月8日文章称:“上海拥有许多值得夸耀的成就,但有一项纪录却预示着黯淡的未来:世界上最低的人口出生率,平均每位育龄妇女仅生育0.7个孩子”。
综合起来,中小学教育适龄儿童逐步下降现象可能带来社会、经济及教育三大方面的问题:
2.1 社会方面
(1)抚养比大增。扶养比是指每一百个15至65岁工作人口所需负担依赖人口(0至14岁及65岁以上)的数量。随着新人口情势的发展,少子化之后,跟随着人口老化,15岁至65岁工作人口的负担就越来越沈重。
(2)老人福利支出增加。由于少子化之后,人口结构将呈现倒三角形,加上国人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化的现象将逐渐加剧。人口老化的结果,老年人口比率增加,在政府的支出中,将增加老人福利的比重。
(3)家庭结构改变。现在出生的孩童,今后的庭结构中将很少有兄弟姐妹、伯叔、姑姨等亲戚,甚至将来也没有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姐妹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集宠爱于一身,传统家庭结构瓦解,家庭的功能受到极大的改变。
2.2 在经济方面
(1)生产人力不足,由于出生率下降,未来一些产业将找不到人力,甚至影响国力。(2)税收减少。生产人力减少之后,相对减少税收,政府财政恶化的情形将持续下去。若因此而加税,亦增加生产人口的税赋负担。(3)相关行业受到冲击。晚婚晚育之后,第一波冲击到婚纱行业,第二波对着婴儿用品和幼儿园冲击而来,少子海啸更可能带来医疗教育水平低落。除此之外,凡内需市场皆因少子化、人口老化及未婚人口增加,而改变市场的形态。
2.3 在教育方面
(1)学龄人口减少。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由于中国妇女生育率的下降,中国6-14岁学龄儿童从1.7658亿人减少到1.6707亿人,减少了951.56万人,年平均减少0.37%。同时期,在6-14岁的学龄儿童中,6-11岁的小学适龄人口从1.1789亿人减少到1.0254億人,减少了1535万人,年平均减少0.93%。
(2)学校合并。学生人数减少之后,将影响学校的生存,近年来已有许多小学并校,日后将会加剧,直接影响乡下及偏远学校学生受教育机会。
(3)教师需求锐减。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9月8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假设未来一段时期生师比基本保持不变,受在校学生总量结构的预期变化,未来12年我国义务教育教师需求将减少近100万人,相当于2008年义务教育教师总量的12%左右。
(4)学生缺乏人际互动造成其人格发展偏颇。由于少子化之后,家庭成员简单,减少兄弟姊妹及亲戚的互动,加上学校人数减少,将造成下一代人际互动减少,甚至造成人格发展的偏颇。
(5)教育资源缩减形成教室闲置。近年来各级学校建设均已达最高峰,少子化后,空余教室将增加,学校合并及废校之后,空教室亦不在少数。
3 结语
中小学教育适龄儿童逐步下降不但带来人口老化问题,同时将在社会方面、经济方面、及教育方面带来诸多问题,政府必须积极介入,鼓励生育。少子化的现象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各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晚婚、不婚、少育及不育现象,其实亦反应生活的不确定性及无力感,此现象若不即早因应,将会造成恶性循环,使少子化现象更加速。先进国家如日本早已订定相应政策,我们也应由政府提出应对政策。
关键词教育适龄儿童逐步下降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7
0 引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9年9月8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展望未来我国教育发展,以202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2.8年为预期目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量在2020年预期比2008年减少1800多万人,减幅达11%左右。其中,小学阶段在校生总量预期变化最为明显,且总体上呈先降后升趋势:在2016年左右其总量规模预期达到最低,比2008年减少约1213万人,降幅达12%;此后,其规模呈缓慢上升趋势,到2020年达9350万人,比2016年规模最小时的水平上升约1.4%。初中阶段在校生规模预期在2020年之前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其总量规模于2020年达4156.64万人,比2008年的总量水平下降15%左右。
在独身子女政策和现代生活压力两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近年来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新生儿出生率下降、适婚女性有偶率下降、晚婚、以及人口老化快速等,已影响未来就业人力市场、对产业形成冲击、人口老化也会对未来的政府财政构成沉重负担、并且影响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前的情况下,即使放宽城市高素质居民的生育政策,也很少有人愿意多生。針对这一重大课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即早应对。
1 中小学教育适龄儿童逐步下降形成的原因
随着人们观念的提升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不愿意多生育,造成了中小学教育适龄儿童逐步下降。其原因除了我们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外,主要涉及如下:
1.1 晚婚
日本社会学者山田昌弘在《单身寄生时代》一书中披露了现代社会未婚化、少子化的问题。不愿放弃现有优越的生活及物质享受,依存于父母羽翼之下的单身族群不断增加,使得家庭结构改变、基本消费需求减少。单身族已成为时代演进下的产物,男多于女,晚婚现象普遍。男女性晚婚的情形,其原因探究如下:
(1)受教育年限拉长,延后结婚:知识经济是国际潮流,谋生已不靠体力,而须靠智力。这种趋势使得儿童及年轻人必须花更多时间接受更多的教育,无论男女都延长学习时间,而把婚期延后。由于大专院校录取率提高,接受研究生教育也相当普遍,因此不少人延误婚姻与养儿育女的时机去攻读更高的学位。大学毕业时已22岁,如果再念2-3年研究生,进入职场再做几年事,很快就过了30岁,形成晚婚现象。
(2)妇女教育程度高,女性找适合对象不易:现在大专院校在学率,女性已经很高,女性在同阶段学历中,较难找到合适的对象。而到社会工作之后,而遇到高学历的男性又大多已婚,造成许多女性延后结婚。
(3)年青人谋职不易,先立业再成家:新经济带来的工作压力增加,工时不减反增,优胜劣败加速进行,一旦结婚生子,就会影响生涯发展,导致结婚与生育的机会成本偏高。
(4)都市人忙于工作失去交友机会:我国都市化情形严重,人口集中大都会,而都市工作竞争激烈,年青人忙于工作,而失去交友机会,同时延缓结婚。在我国上海等城区,已经出现规模非常大的父母代为相亲的场面。
(5)男女教育及经济能力的不对称:人口统计资料也显示,学历与收入较低的男性,其有偶率与生育率都较低。相反的,学历高与所得高的女性,普遍有晚婚、迟育现象,其有偶率与生育率也偏低。似乎显示女性想嫁给学历与经济状况较佳的丈夫,这种传统观念并未改变。
(6)经济全球化,使职场竞争压力加大,并进而使年轻人延后(甚至放弃)结婚与生育。以往“先成家、再立业”的传统观念,已逐渐为“先立业、再成家”所取代。
1.2 不婚
不婚的原因分析如下:(1)男性的家庭角色观念不明,造成女性常成为婚姻的受害者:学校教育中很少触及婚姻与家庭的课程,男性在婚姻与家庭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并未受到正确的教导,结婚之后男女权利的不均等,造成女性视婚姻为畏途。(2)家庭暴力事件新闻的传达,影响妇女结婚意愿:由于家庭暴力事件经常被媒体大肆报导,且不乏名人遭家暴,使得女性对于婚姻产生畏惧。(3)女性主义的抬头,女性不需依靠男性的观念加深婚姻的不必要性:女性主义者倡导女性地位,唤醒女性主体意识,也相对增加女性对婚姻的负面印象。(4)女性经济独立,婚姻不再是生活的依靠:由于学历高、能力好的女性,在专业领域有很好的表现,职位高,待遇也很可观,女性可以过单身生活,婚姻不再是生活的依靠。(5)男性不婚的情形:因女性受教育比率提高,独立性亦增加,不少低学历、低成就的男性,因此找不到结婚对象。
1.3 不育
现代社会家庭单靠男性就业,很难负担全部的家庭支出,双薪家庭因而增加。对职业妇女来说,要兼顾家庭和工作,实在是个艰巨的任务。妈妈上班族认为,自己不是个称职的母亲。有年轻妈妈甚至说如果能够重来,她们会选择不生育,要当全职的职业妇女,希望在工作上能有更好的表现。年轻人考虑要不要生小孩的因素很多,首先要看工作是不是稳定、收入是否足够养孩子,最好能有自己的房子。除此之外,双薪家庭还要评估小孩有没有人带、保姆费用高不高,幼儿园质量好不好。
妇女不生育的原因可分析如下:(1)生育结婚影响事业。许多公司对于女性结婚、生产设有不公平的规定。同时,生育带小孩,容易工作家庭两头忙,无法专注于工作,甚至影响升迁。所以许多女性,选择专业生涯,放弃婚姻;或者虽结婚,但不生育。(2)工作压力太大。一个家庭很难靠男性收入来支持生活费用,因此妻子也被迫进入职场,为家庭挣另一份收入,妻子必须兼顾工作与家庭,形成一根蜡烛两头烧的局面。由于工作压力大,容易造成不育情形。(3)养不起。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小孩的教养问题是父母最大的压力,补习、才艺、学费昂贵养育子女的花费不菲,部分家庭可能考虑生少一点,减少负担。(4)养儿育女投资报酬率低。由于子女成就不确定,养儿是一辈子的负担,以往养儿防老的观念已不存在,辛苦栽培小孩长大,不一定会得到回报。(5)社会事件的影响。由于社会事件子女不孝的案件层出不穷,如儿子弒亲、分家产纠纷、独居老人等、令人产生子女不孝,这是现代人普遍的认知,大家在质疑生养小孩的必要性之后,结论就是找个老伴更妥当,也因此,三代同堂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少见。(6)子女安全顾虑大。因社会乱象四起,抢劫、绑票、诈欺案件层出不穷,造成孩子安危亮红灯,也影响生养子女的意愿。(7)缺乏社会支持体系。小家庭无人照顾幼儿、上班族妇女工作权未获保障、育儿影响工作等,加上政府对幼儿教育及保育的投入资源稀少,关注也少,并且未建立社会支持的体系,保姆素质良莠不齐,幼教机构管理不善,学费昂贵等,均会影响生养子女的意愿。
2 中小学教育适龄儿童逐步下降可能带来的问题
从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化看,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步上升,直到1987年达到最高峰,该年出生率为23.33‰。此后出生率指标掉头向下,持续下降,到2007年该指标仅仅为12.1‰。下降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统计数据表明,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这样一来,出生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7年达到最高峰值16.61‰开始,此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到2007年只有5.17‰。根据美国《纽约时报》2009年8月8日文章称:“上海拥有许多值得夸耀的成就,但有一项纪录却预示着黯淡的未来:世界上最低的人口出生率,平均每位育龄妇女仅生育0.7个孩子”。
综合起来,中小学教育适龄儿童逐步下降现象可能带来社会、经济及教育三大方面的问题:
2.1 社会方面
(1)抚养比大增。扶养比是指每一百个15至65岁工作人口所需负担依赖人口(0至14岁及65岁以上)的数量。随着新人口情势的发展,少子化之后,跟随着人口老化,15岁至65岁工作人口的负担就越来越沈重。
(2)老人福利支出增加。由于少子化之后,人口结构将呈现倒三角形,加上国人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化的现象将逐渐加剧。人口老化的结果,老年人口比率增加,在政府的支出中,将增加老人福利的比重。
(3)家庭结构改变。现在出生的孩童,今后的庭结构中将很少有兄弟姐妹、伯叔、姑姨等亲戚,甚至将来也没有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姐妹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集宠爱于一身,传统家庭结构瓦解,家庭的功能受到极大的改变。
2.2 在经济方面
(1)生产人力不足,由于出生率下降,未来一些产业将找不到人力,甚至影响国力。(2)税收减少。生产人力减少之后,相对减少税收,政府财政恶化的情形将持续下去。若因此而加税,亦增加生产人口的税赋负担。(3)相关行业受到冲击。晚婚晚育之后,第一波冲击到婚纱行业,第二波对着婴儿用品和幼儿园冲击而来,少子海啸更可能带来医疗教育水平低落。除此之外,凡内需市场皆因少子化、人口老化及未婚人口增加,而改变市场的形态。
2.3 在教育方面
(1)学龄人口减少。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由于中国妇女生育率的下降,中国6-14岁学龄儿童从1.7658亿人减少到1.6707亿人,减少了951.56万人,年平均减少0.37%。同时期,在6-14岁的学龄儿童中,6-11岁的小学适龄人口从1.1789亿人减少到1.0254億人,减少了1535万人,年平均减少0.93%。
(2)学校合并。学生人数减少之后,将影响学校的生存,近年来已有许多小学并校,日后将会加剧,直接影响乡下及偏远学校学生受教育机会。
(3)教师需求锐减。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9月8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假设未来一段时期生师比基本保持不变,受在校学生总量结构的预期变化,未来12年我国义务教育教师需求将减少近100万人,相当于2008年义务教育教师总量的12%左右。
(4)学生缺乏人际互动造成其人格发展偏颇。由于少子化之后,家庭成员简单,减少兄弟姊妹及亲戚的互动,加上学校人数减少,将造成下一代人际互动减少,甚至造成人格发展的偏颇。
(5)教育资源缩减形成教室闲置。近年来各级学校建设均已达最高峰,少子化后,空余教室将增加,学校合并及废校之后,空教室亦不在少数。
3 结语
中小学教育适龄儿童逐步下降不但带来人口老化问题,同时将在社会方面、经济方面、及教育方面带来诸多问题,政府必须积极介入,鼓励生育。少子化的现象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各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晚婚、不婚、少育及不育现象,其实亦反应生活的不确定性及无力感,此现象若不即早因应,将会造成恶性循环,使少子化现象更加速。先进国家如日本早已订定相应政策,我们也应由政府提出应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