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教育管理制度,班级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本文对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对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 班主任 全面渗透
1.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近年来,学生受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班级作为我国学校管理体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以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或流于形式。由于一些地区或学校缺乏认识,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教师;或者即使配备也只是疲于应付检查。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方式、内容等缺乏了解,对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引导和纠正。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以灌输为主。
3、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的方法与措施
3.1发挥班主任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高中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处于特殊地位,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了解學生、熟悉学生,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与家长、学科教师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角色优势,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1.1转变角色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可心理健康教育,敞开心扉,愿意坦诚相对,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这就需要班主任由“权威性”、“封闭型”向 “对话型”、“开放型”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德育,需要我们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造性的指导学生。班主任应正确看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由“打击型”向“保护型”转变,用真心关爱、保护,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3.1.2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各项工作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各项工作和活动中。班级工作包括:组建班委会、班集体建设、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学生操行评定等。这些工作都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例如在了解和研究班级学生时,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身体、学习、品行、家庭状况,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育管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上因材施教。
3.1.3发挥班主任个人心理素质的教育影响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用人格培养人格、用心灵呼唤心灵,班主任的人格魅力、精神追求、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良好的自我意识这些心理素质和师生的关系都会潜移默化的传递影响给学生。因此,每一位班主任都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用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熏陶感染学生,促进教育效果的实现。
3.2促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由“灌输”向“情景”和“全面渗透”转变
灌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课堂单调没有活力、缺乏情景,不能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应变革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3.2.1情景辅导
情景班级团体辅导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非教导式和非灌输式的教育,它不同于传统的班会活动课(班会活动课重教导灌输而轻心理疏导),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通过团体辅导,使全班学生直接投身于活动情境之中,学生在团体心理场中互相分享、回馈,使旧有的认知结构受到冲击并产生教育影响。
3.2.2全面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到班级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依靠教育者的说教和社会规范的灌输就能奏效的,只有循序渐进、耳濡目染的全面渗透教育,才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全面渗透教育就是渗透到班级各项工作、活动和组成要素中,分为直接渗透和间接渗透。所谓直接渗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直接渗透在教育教学及学校其他各项工作中。间接渗透就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3.3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班级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优良的班级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还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优良的班级文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班级生活、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尊重和平等,感受到关爱。良好的班集体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班主任要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班级生活的乐趣, 在班级中体会到安全感、存在感和幸福感。
3.3.1安全感
能给予学生安全感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心理、情绪的稳定。如何让学生获得安全感呢?首先,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时一视同仁、不歧视,互相尊重、师生平等。其次,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持续的平等的爱。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身的言行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爱一直都在。此外,陪伴也有利于学生安全感的获得。如同学们到校时,班主任必在校;陪伴学生做广播操等等。
3.3.2 存在感
让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存在感,一方面需要建立开放自由、接纳个性的班级氛围,另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富有创造力、富有活力的班级一定有一群个性鲜明、拥有独立人格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创建一个容纳百川、接受不同个体的班级文化氛围。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展示、实现自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他人的尊重,找到存在感。
3.3.3幸福荣誉感
让每一位学生在班级中都能找到存在感、获得他人的尊重,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获得在班级生活和学习的幸福感、荣誉感。当我们用心经营的班级让学生有了归属感,存在感和幸福感时,班级会形成共同的心理契约和价值追求;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其安全、平等、和谐、有爱的班级关系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位学生,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系河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形势下普通高中校园建构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18041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坚, 冷淑敏, 朱晓玲.“90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综述[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31(2):51-55.
[2]罗琦科.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教师行为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24:174-175.
[3]李萍.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 教学与管理,2006,50-5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 班主任 全面渗透
1.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近年来,学生受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班级作为我国学校管理体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以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或流于形式。由于一些地区或学校缺乏认识,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教师;或者即使配备也只是疲于应付检查。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方式、内容等缺乏了解,对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引导和纠正。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以灌输为主。
3、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的方法与措施
3.1发挥班主任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高中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处于特殊地位,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了解學生、熟悉学生,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与家长、学科教师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角色优势,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1.1转变角色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可心理健康教育,敞开心扉,愿意坦诚相对,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这就需要班主任由“权威性”、“封闭型”向 “对话型”、“开放型”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德育,需要我们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造性的指导学生。班主任应正确看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由“打击型”向“保护型”转变,用真心关爱、保护,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3.1.2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各项工作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各项工作和活动中。班级工作包括:组建班委会、班集体建设、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学生操行评定等。这些工作都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例如在了解和研究班级学生时,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身体、学习、品行、家庭状况,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育管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上因材施教。
3.1.3发挥班主任个人心理素质的教育影响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用人格培养人格、用心灵呼唤心灵,班主任的人格魅力、精神追求、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良好的自我意识这些心理素质和师生的关系都会潜移默化的传递影响给学生。因此,每一位班主任都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用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熏陶感染学生,促进教育效果的实现。
3.2促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由“灌输”向“情景”和“全面渗透”转变
灌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课堂单调没有活力、缺乏情景,不能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应变革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3.2.1情景辅导
情景班级团体辅导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非教导式和非灌输式的教育,它不同于传统的班会活动课(班会活动课重教导灌输而轻心理疏导),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通过团体辅导,使全班学生直接投身于活动情境之中,学生在团体心理场中互相分享、回馈,使旧有的认知结构受到冲击并产生教育影响。
3.2.2全面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到班级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依靠教育者的说教和社会规范的灌输就能奏效的,只有循序渐进、耳濡目染的全面渗透教育,才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全面渗透教育就是渗透到班级各项工作、活动和组成要素中,分为直接渗透和间接渗透。所谓直接渗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直接渗透在教育教学及学校其他各项工作中。间接渗透就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3.3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班级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优良的班级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还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优良的班级文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班级生活、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尊重和平等,感受到关爱。良好的班集体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班主任要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班级生活的乐趣, 在班级中体会到安全感、存在感和幸福感。
3.3.1安全感
能给予学生安全感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心理、情绪的稳定。如何让学生获得安全感呢?首先,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时一视同仁、不歧视,互相尊重、师生平等。其次,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持续的平等的爱。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身的言行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爱一直都在。此外,陪伴也有利于学生安全感的获得。如同学们到校时,班主任必在校;陪伴学生做广播操等等。
3.3.2 存在感
让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存在感,一方面需要建立开放自由、接纳个性的班级氛围,另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富有创造力、富有活力的班级一定有一群个性鲜明、拥有独立人格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创建一个容纳百川、接受不同个体的班级文化氛围。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展示、实现自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他人的尊重,找到存在感。
3.3.3幸福荣誉感
让每一位学生在班级中都能找到存在感、获得他人的尊重,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获得在班级生活和学习的幸福感、荣誉感。当我们用心经营的班级让学生有了归属感,存在感和幸福感时,班级会形成共同的心理契约和价值追求;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其安全、平等、和谐、有爱的班级关系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位学生,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系河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形势下普通高中校园建构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18041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坚, 冷淑敏, 朱晓玲.“90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综述[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31(2):51-55.
[2]罗琦科.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教师行为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24:174-175.
[3]李萍.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 教学与管理,200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