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视觉宣言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d1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海报属于商业化平面设计中的一种,兼具艺术与商业性,旨在加快电影商业宣传,表达电影主题与内涵,展现电影之艺术精华。因此,海报已经成为电影宣传的有利途径之一。视觉符号语言指的是所有可以通过视觉感官表达信息的载体。当代平面设计认为,视觉符号语言可以引发人类的生理反应,激发他们联想,引发移情等效应[1],由此不难看出,视觉符号语言在平面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视觉符号语言有效运用于电影海报创作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创作的专业性,生动重现电影内涵,引发受众关注,并产生观看的欲望。
  一、 电影海报与视觉符号语言的关系
  (一)海报的艺术性在于视觉语言运用的成熟性
  恰如上个世纪西方绘画语言一样,画家摒弃了传统空间、造型错觉,转而关注二维视觉关系。海报作为电影的视觉载体,其主要作用即借助于视觉符号语言表达电影的信息与内涵,由此同观者展开视觉交流,是影片与观众沟通的重要交互方式,沟通有效与否在于设计师对于电影内涵及主题的理解程度,对视觉符号语言的组建,对作品观念的正确表达。
  (二)海报的发展历程即视觉符号语言系统的形成过程
  一张海报的生成过程是图形的刻画、视觉符号语言创造、图像的形成、视觉符号语言系统的形成过程,是对影片经典场景与画面的抽象所形成的抽象图形,是根据具体物象逐步将物象细节剔除、忽略,甚至忘掉其原形,超越其具体形态,由意象对其机构形态加以把握,即实现抽象化。[2]由影片具体画面中的物象入手,对核心故事情节画面中的视觉符号语言加以提取,将其同其他元素相融合、重组、构建一个新的画面,以满足海报视觉宣传要求。
  (三)海报特征即视觉符号语言的构建
  借助于影片视觉符号语言,充分发掘与构建过程,即海报的创作过程。海报创作是从影片主题思想入手,在视觉符号语言层面上展现如下特征:1.艺术欣赏价值。海报首先属于平面设计作品,呈现其独特的艺术性,是针对影片内容的传载,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确定是否愿意观看电影。2.反映时代背景。每部电影均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并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文化现象。如今,科技高度发达促使传播途径日趋复杂,视觉符号信息也蕴含了当代社会特有的文化气质,在每个时代,都有同其配套的视觉符号语言系统。3.个性化设计。个性化体现在电影海报设计中视觉符号语言的象征意义与抽象性,设计人员常采用抽象化、写实主义、波普风等创作方式,拼接图形、抽象处理,巧妙安排字体,实现视觉符号语言信息的准确传达,并赋予画面鲜明的个性化特色。
  二、 电影海报创作中的视觉符号语言因素与运用
  海报设计中视觉符号因素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分别为点线面、文字、图形、色彩,四大类因素共同组成了二维形式的视觉符号体系,成为传达视觉符号信息的基本载体。
  (一)点线面
  点是海报构图中的最基本视觉符号语言,属于所有形态基础。[3]当画面中出现一个点,此时其具有强调功能,能够引发注意力。例如,在《太阳帝国》海报设计中,太阳的视觉形象恰好构成了一个点,十分引人关注,具有视觉张力。若画面中存在大小相同的两个点,则会使观者心中产生隐性连接作用,如《燃烧的密西西比》电影海报所展示的。也有些情况会出现大小不同的点,观众习惯先关注大点,再观察小点,给予观者主次或重心偏移的效果。在海报设计中,点的性质存在无形状与不稳定性,还给人错落感,有远有近,有大有小等错觉。海报设计中,通过变换点的排列方式,能够带来不同的视观感受,通过依据视觉规律进行排列,可以显著增加海报画面视觉震撼力。如《人猿星球》海报中,利用了人的头部,分别构成点的排列与变化,由大到小,视觉上产生了由近至远的感觉。
  线条会使人产生视觉联系,是视觉符号语言间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直线往往给人简单、直率之感,展现了力感,由于形态不同,直线所形成的视觉符号语言,同观众感受之间也存在距离,如较粗的直线,具有力量感、厚重、笨的感觉;较细的直线则更秀气、弱小;锯齿状直线有种焦虑不安之感;无机线则给人机械化、无人情味的感觉;垂直线给人刚正不阿、升降之感;水平线给宁静、静止之感;斜线有飞跃、积极之感。曲线线条自由而流动,属于空间中多个点随意、无规律的运动轨迹,因此,具有自由、优雅之感。在海报设计中,经常需要运用线条,如在《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带我去远方》《二十四城记》海报中,线条都是重要的视觉符号语言,分别传达了各自的特性,并赋予画面独特的节奏与韵律感,引导观众的视线,进一步突出影片的主题。
  面可视为扩张的点、封闭的线或点、线汇聚所成,面属于线的轨迹,只有长宽,并无厚度,且形式多样,有大有小、有形状、有肌理、有色彩。面能够组合为形,不同的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如正方形、长方形等传达出刚直、直爽之感;圆形、椭圆具有自由、整齐、美观之感。在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海报中,三种色彩将整个背景分割为三个面,作为相应的视觉符号因素,分别表示三类人,白雪公主处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光明的面,女巫在另一个邪恶的面中,猎人是女巫派去刺杀白雪公主的,但却放掉了她,并与之共同逃亡,海报中公主、猎人背景面相互融合,展现了影片基本主题和情节。
  (二)文字符号
  文字符号作为电影海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其富含形式美时,方可凸显海报的生动性、趣味性、审美性,而极具设计感的文字,能够将观众从常规、枯燥的印刷体文字中成功解放出来,使其感受到不同以往的视觉体验,继而达到形式美以悦目,意境美以慰心之目的。
  文字属于运用最广的视觉符号因素,能够直观展现海报的主题与思想感情,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升华影片内涵。如《武侠》海报中,“武侠”两字采用了符号性极强的中国书法,向国内外观众介绍我国影片,字体独特的风格与侠义之感有机融合,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中国武侠文化气息,通过汉字直观展现了电影之内涵与影片之主题。海报文字属于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文字形式美,方可彰显海报的生动性、趣味性、审美性。极具专业设计感的文字,能够使观众由常规机械印刷式文字中顺利解脱,体验到新的视觉盛宴,设计感的文字经加工能够融入更多有关电影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激发观众兴趣。具体运用过程中,文字应服从于海报整体视觉传达效果,结合海报视觉表现需要,对文字形式加以改变。如文字解构,将整体文字有意识地进行破坏,凸显局部,或降低其阅读性,烘托其他视觉符号,对文字加以分解,通过增减笔画,使其满足相应的视觉要求。[4]如《逆战》海报中,对片名文字进行了加工,分解了其笔画,给人一种分散性或无正常秩序之感,同主人公经历相契合。再如,文字的编排与重构。对海报文字重新进行排列和组合,确保文字具备点、线、面视觉特征,从而增强文字的符号性,丰富所需表达的内容,赋予其象征性与趣味性,使人印象深刻。如《黑客帝国》海报,对文字进行编排,成为信息符号由天而降,展现现实世界与未来空间利用信息实现交流与碰撞,这里的文字符号已脱离了其本质所传达的信息。   (三)图形符号
  图形将对于自然、文化、社会、精神情感利用形象、色彩等形式加以表达,能够跨越国家、种族、阶级与时空展开交流。在海报设计过程中,图形符号应力求简洁与创意性,使各地观众迅速掌握电影主题。通常而言,这一象征性是利用观者的联想与想象,间接明确符号所传达的寓意。例如,传统纹样符号多用于祭祀、古代礼仪、民间百姓中,传达一种阶级性。如《杨门女将》海报中采用传统服饰作为视觉符号,使观众更好地判断人物的性格与身份。再如,自然图形符号多用于象征影片所要表达的社会形态或人物心态,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冰河世纪3》海报采用了自然冰雪,用以营造整体环境背景,雪这一符号直观表明了影片的主题。概念图形往往给人警示、注意等信息,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常识性抽象概念,如《关云长》海报中,大刀一形象直观体现了关云长这一人物概念,所谓“关公面前耍大刀”,这一图形符号借助俗语象征,传达了电影的主题。不仅如此,借助于图形独特的象征性,能够引发观众的正确联想。例如,在《杨门女将》《唐伯虎点秋香》等电影海报设计中,分别采用的是我国传统服饰作为独特符号,不仅向观众传达出了那一时代服装的特色,更借助于服饰符号的独特象征性,使观众能够正确地加以联想,继而对该影片的人物、性格、身份、主题等加以判断,继而提高观影兴趣。在影片“Dead Snow”海报中,采用的是一个士兵头盔和纳粹标志,通过视觉形象能够看出,这是一个低着头的头盔,不仅象征着一种失落,更象征着战争的失败、纳粹战士士气消失殆尽,暗示着这部电影的主题,标志着电影所述德国战争必然走向衰亡。
  (四)色彩符号
  色彩数位重要的视觉艺术因素,被广泛应用于海报设计中,较图形、文字而言,色彩最先为观众感知。海报设计中的色彩,能够深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是深层精神象征。如《辛亥革命》两张海报,均采用了黑白色,同时代背景向契合,若观众细心留意,能够发现很多那一时代的海报宣传均采用黑白色,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发生在一个无色彩的时代,是全国人民共同反对封建帝国主义,期待光明的一个时代,海报的一抹红色,是革命胜利所带来的希望。通过科学地运用色彩对比、象征、均衡手法,能够产生节奏、韵律之感,并使人产生相应的情感,如《午夜巴黎》海报中,设计师频繁运用蓝色及印象派绘画背景,使人对巴黎这个浪漫之都产生遐想。
  结语
  就电影海报设计而言,即借助于平面视觉符号因素,为观者传达电影故事内涵,通过巧妙运用及处理,使电影海报收到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为了更好地追求海报视觉效果,必须借助于各种类型的视觉符号因素,并突出海报自身独特的艺术文化风格。随着未来的发展,电影海报中视觉符号因素的运用将日趋多样化,因此,必须遵循受众的视觉认知规律,充分展现设计人员的个性化创意,逐步增强电影海报的艺术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25.
  [2]宋炳旭.浅谈现代电影海报的构成要素[J].科技信息,2010,14(2):156-157.
  [3]孙静.对视觉艺术传达形式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2010,36(12):22-23.
  [4]林钰源.视觉艺术的图像方式与图像语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2(9):492-496.
其他文献
[摘要] 当下世界女性主义电影作品呈现出多重的声音,多样的视角,及不同的电影风格和类型,这些都反映出更多女性在银幕上成功的再现自我。然而相较于西方女性电影的百花齐放,目前中国的女性题材电影仍缺乏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不同类型、身份、社会角色的女性的深切体验琢磨,结果始终无法脱开女性被看,或生硬的表现性别权力的那种表层话语的所谓女性主义模式。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女性电影 女性导演 简·坎皮恩 《钢
苏联解体后,“苏联”成为一段独特的历史时空,尽管这一阶段与当代俄罗斯社会,在时间意义上,前后相继,绝无断裂,但在当代俄罗斯人眼中这绝不能视为一段平常往事。随着西方自由思想影响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时期的俄罗斯社会大众文化尤其是消费文化盛行,“苏联”这一特定的历史符号也成为影视作品消费的对象。由俄罗斯著名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的战争大片《斯大林格勒》成为了这一消费主义文化镜像的代表作。这部
当下中国的电影明星似乎进入了一个祛魅的语境,相对于网络普及之前人们对于电影明星那种存在于大银幕,致力于走向国际,绝对不屑于成为电视明星等传统认知,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明星似乎不再单一的依赖大屏幕,而是开始重新走进入电视、网络,成为多媒体语境中的多维度明星。而明星的产生机制也不再是某某大导演一部片子捧红一个电影明星,而是某某不知名人物突然火爆网络,然后具有持续的关注度,最后被导演、制片人看中,选择他(她
[摘要] 伊朗电影《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在美学呈现上传承了伊朗电影平实、克制的惯例与风格,在叙事和空间营造上别具匠心,它的精巧与细腻打动了观众也斩获了奥斯卡的殊荣。同时影片所勇敢反映的伊朗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交织、现实与宗教的交缠也同样引人深思。  [关键词] 困境 女性 电影空间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0.023  《纳德与西敏——一次别
《宝莲灯》是最具代表性的国产动画电影,其制作在商业动画的背景下,与国际动画电影制作接轨,且从每一道工序都能看出制作的细腻化。整部动画电影从最初的剧本编写到后期全数码制作,都云集了各路明星的力量,而且采用国际上惯用的电脑三维特技、先期音乐和对白手段以及SRD六声道立体录音技术开创了国内动画电影先进技术应用的先河。《宝莲灯》将中国特色——细腻边线的淋漓尽致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使整部动画影片更
[摘要] 日本“庶民喜剧”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其中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凭借其个性突出的叙事和影像风格达至经典地位,并奠定了后代同类影片一些基本的美学格调和主题取向。而后来的山田洋次在继承小津风格的同时,也表现出自身独特的视角和趣味。    [关键词] 庶民喜剧 小津安二郎 山田洋次 空间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01
2011年末在法国上映的喜剧电影Intouchables,中文名字为《触不可及》,又称《最佳拍档》或《无法碰触》,该片连续10周获得票房冠军,累计观看人次超过2000万,超越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独占法国电影票房鳌头,堪称影坛奇迹,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曾接见电影主创。同年,该片获得了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奖。此外,收获了第37届凯撒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3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
从默片到有声片,电影在确立自己作为“第七艺术”的独立身份与独立地位的过程中,受到过文学、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影响并从中汲取过相应的养分。电影对故事、情节、对白、矛盾等其他艺术相对成熟的艺术元素或艺术养分之所以进行汲取,是为了更好地促成和加速电影艺术自身的成长而并非为了求得文学、戏剧、音乐等其他艺术的收留或者收容抑或包容以混迹其中,更不是委屈求全、试图融合并求得个综合艺术的名号以在艺术界混血般
4月22日,由姚婷婷导演,白敬亭、郭姝彤等多位新人演员主演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以下简称《青茫》)上映,该片改编自刘同同名小说,讲述了“学霸”林天娇与“学渣”高翔共同经历的成长岁月,诠释了当代高中生在学习压力与人生理想之间的挣扎与选择。影片上映一周以来,累计票房1.33亿,并获得广泛好评,网易新闻评论其为“难能可贵的青春片”①,更有网友称之为“大陆最正能量的电影”。在当下的“怀旧青春风”的带动
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文化创造日渐活跃的背景下,一种“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纪录,微小投入”,适合短时间观看的影像形式应运而生,这种别具特色的片种,现在被人们称为“微电影”。那么微电影是不是电影?在创作上是适用于表演还是适合再现,微视频就是微电影吗?什么样的题材才适合创作微电影?微电影与互联网的关系等等。目前不仅仅在学界引起了争论,就是在业界,微电影的归类也颇具困难,笔者撰写此文也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