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阳曲剧院新改编的曲剧《玉蝉梦》,蒲剧叫《玉蝉泪》,原名《双玉蝉》,是根据蒲剧、吕剧、甬剧、闽剧等传统剧目移植改编。
大致內容是:余姚商人曹观澜,为报答绍兴沈举人救命之恩,酒后失言,只凭玉蝉为聘,丑酉合配,便轻率地将女儿芳儿许给沈举人之子梦霞为婚。沈举人嗣后,送沈梦霞到曹家投亲,谁知梦霞比芳儿小十六岁,按族规先以姐弟相称,等长大后完婚!从此,芳儿便做起了只属于自己的“玉蝉梦”,时梦,时醒……十八年后,姐弟流落他乡,被沈举人旧友吕翰林收养。吕女桂云与梦霞年岁相当,情意相投,两下里私订终身,以玉蝉为聘。时隔半年,梦霞得中状元。芳儿闻之悲喜交集,面对菱花,鬃发已白,自叹青春已逝。然犹期望与弟择吉完婚。万岁为表彰芳儿义养梦霞,钦赐 “义比女嬃”金匾一块。至此芳儿的玉蝉美梦彻底醒来!无遗无憾,随缘......如愿......
改编后的《玉蝉梦》,之所以叫《玉蝉梦》是因为全剧围绕曹芳儿因“玉蝉”而做的一个“梦”全面展开:一个羞涩且凄苦,漫长并沧桑的“美梦”......
故事的开场直接从“惊蝉”开始,也就是原剧的第四场。曹芳儿在悠扬的间奏音乐中,一边绣着自己的嫁衣,一边向鸣叫着为自己祝贺的蝉儿,诉说着自己美好的心思,规划者自己美好的未来,这也是梦的开始。曹观澜怀抱年幼的沈梦霞,带着沉重的心情刚一进家,芳儿还满怀欣喜前去迎接“爹爹,这是谁家的孩子啊?让我抱抱。”“他就是与你成亲的丈夫”。曹芳儿羞涩的美梦即刻破灭,几乎是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接下来曹观澜一段简单的道白,把原著中的“遇险”、“订婚”和“投亲”三个环节一概而就,简单明了!曹芳儿也想与命运抗争,但“自食其言,违抗族规”的封建礼教制度,迫使软弱的芳儿妥协了。族长的一句“竹竿挑水后稍长,幸福定在后半生,”使善良的芳儿又有了一个新的,但非常凄苦漫长的梦想:“谨遵爹爹苦教训,何愁那后半生再飘浮云”。
有了梦想,就有了希望和动力,哪怕他是凄苦的、漫长的。但在当时,中国古代封建礼教婚姻和宗族制度,对妇女禁锢和侵害,就注定了曹芳儿这个美梦的结果——悲剧!曹芳儿出场时是一名情窦初开、待字闺中的美丽少女,像初开的玫瑰那样姣丽清新,在她沉醉于对新婚的向往,渴望幸福生活早日到来之时,命运之神竟与芳儿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她朝夕盼望的未婚夫沈梦霞,竟是个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两岁幼儿!而这一切都缘于父亲几年前误与恩人之间的一句诺言。“父母之命不可违,宗族之规不可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仁义礼孝、三从四德的道德教化和封建族规的约束,如同选在曹芳儿头上的一把剑一样不可违坑,再加上她自身温柔善良的本性和软弱妥协的天性,使曹芳儿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反抗宗族祠堂和父亲的意志,也不敢冲破禁锢去寻求自己的幸福。曹芳儿是可怜的,也是可叹的,她没有反抗封建的进步思想意识,也没有追求真爱的勇气,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袁其不幸,怒其不争”。
18岁的曹芳儿哭尽了泪,曹观澜也悔恨辞世,无奈的曹芳儿挑起了抚养小丈夫的责任,她梦想着丈夫长大后能娶她并爱她,并怀揣着这个梦想,隐忍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悲苦的时光。但迎来的却是老族长的祠堂逼婚!如果没有三叔、三婶儿老夫少妻的前车之鉴;如果沈梦霞父母双全,成婚时有三媒六证;如果曹芳儿答应了老族长,在曹家祠堂与十岁的沈梦霞成婚;或许二人不一定美满幸福,不过对于曹芳儿来说一定是知足的!但是没有如果。这一次善良的曹芳儿,为了保护自己的梦想不会在一次的破灭,他选择了反抗,理由是:不想“误他学业、毁他青春”,要等到沈梦霞长大成人、功成名就在与其成婚!善良、可悲的曹芳儿,怀揣着梦想,努力的反抗,好不容易从这个山沟爬到山顶,其实为了跳进更深的山涧,而她自己却浑然不知!
对畸形婚约的不切实际的渴望和期待,是引导曹芳儿一步步走向悲剧命运的重要诱因。这次芳儿展现了其果敢、勇气的一面,她勇敢的冲破了宗族的禁锢,冒着被宗族除名、大逆不道的罪名,带着梦霞逃离了家园,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逃婚”之路。此后10年,颠沛流离,风餐露宿,而善良的芳儿心中想的,是待梦霞长大成人、功成名就之后,名正言顺的做梦霞的妻子。曹芳儿永远也不会意识到,这种封建制度下的畸形婚姻对自己和梦霞来说都是一种不公和残忍,注定要走向失败。此时的曹芳儿,如若能勇敢的再入前走一步,大胆的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勇敢的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去寻找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爱人,想必也会幸福的度过一生。而正是由于她未能从封建道德的束缚中觉醒和逃脱出来,自身对封建礼教 婚姻制度仍怀有深深地敬畏和顺从,即便是有了抗争宗族的意识而带弟弟逃走,也是为了等待梦霞长大成人后能更加名正言顺的完成这个婚姻。可以说,正是对这个婚姻的不切实际的渴望和怀揣虚无飘渺的希望,才使造成她最终希望破灭时的极度失望的心理状态,使她一步步走向可悲的命运的终点。
终于,梦霞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芳儿欢天喜地的出门迎接,以为凤冠霞帔是她的嫁衣,哪知盼来的却是一块御赐的金匾和梦霞的婚讯。而这块金匾所代表的,正是皇权统治阶级对曹芳儿妇德节烈的肯定,也是仁义礼教的封建制度对一个女人沧桑一生的可悲告慰。面对金匾和对她行跪拜大礼的沈梦霞与吕桂云,芳儿绝望的痛苦失声,把多年的悲痛合盘托出,淋漓尽致,动人心魄。
当一切真相都公之于众的时候,梦霞明白了这么多年爱他的姐姐原来是早已许配给他的结发妻子,梦霞为了道义,甘愿抛弃一切功名利禄迎娶芳儿,应该说,梦霞的态度也反映了剧作者对曹芳儿悲剧命运的一个朴素美好的期盼——人们都希望芳儿在度过了悲苦的18年时光之后,能够和梦霞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然而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期望,作为一名受封建礼教和主流价值观深深影响并深受侵害的封建妇女,芳儿是不可能也没有勇气做出抛开一切、勇敢的嫁给梦霞的决定的。最终,为了喘应统治者的意志,迎合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肯定,也为了给梦霞一个状元的美好前程和更美满的婚姻,曹芳儿选择了拒绝梦霞,守着金匾,孤老一生。而至此,曹芳儿的悲剧命运达到了一个最高潮,也使得该剧的批判封建价值达到了最高峰。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礼教统治和压迫下,千百万个像曹芳儿一样的妇女们,从小便接受着“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丧从子”的三从四德价值观教育,在接受自己命运掌握在男人、宗族和统治者手中的同时,能站起来去勇敢的进行反抗的,少之又少。所以曹芳儿的“梦”,注定是个悲剧!
悲剧也好喜剧也好,要能首先符合人民大众的道德观念和审美眼光,又能在此之上体现一定的封建批判价值,就可称得上是一部好作品。《玉蝉梦》亦是如此。它以悲剧的形式,在向我们展现曹芳儿自身善良、大义、舍己为人的美好本性的同时,又将封建礼教和宗族制度的残酷无情和血淋淋的吃人本质撕裂开来,展现给观众,并在观众的心中形成真善美与残酷现实的强烈对比,在这种强烈碰撞和突出的戏剧矛盾中,让观众体味到了强烈的痛楚和愤慨。
大致內容是:余姚商人曹观澜,为报答绍兴沈举人救命之恩,酒后失言,只凭玉蝉为聘,丑酉合配,便轻率地将女儿芳儿许给沈举人之子梦霞为婚。沈举人嗣后,送沈梦霞到曹家投亲,谁知梦霞比芳儿小十六岁,按族规先以姐弟相称,等长大后完婚!从此,芳儿便做起了只属于自己的“玉蝉梦”,时梦,时醒……十八年后,姐弟流落他乡,被沈举人旧友吕翰林收养。吕女桂云与梦霞年岁相当,情意相投,两下里私订终身,以玉蝉为聘。时隔半年,梦霞得中状元。芳儿闻之悲喜交集,面对菱花,鬃发已白,自叹青春已逝。然犹期望与弟择吉完婚。万岁为表彰芳儿义养梦霞,钦赐 “义比女嬃”金匾一块。至此芳儿的玉蝉美梦彻底醒来!无遗无憾,随缘......如愿......
改编后的《玉蝉梦》,之所以叫《玉蝉梦》是因为全剧围绕曹芳儿因“玉蝉”而做的一个“梦”全面展开:一个羞涩且凄苦,漫长并沧桑的“美梦”......
故事的开场直接从“惊蝉”开始,也就是原剧的第四场。曹芳儿在悠扬的间奏音乐中,一边绣着自己的嫁衣,一边向鸣叫着为自己祝贺的蝉儿,诉说着自己美好的心思,规划者自己美好的未来,这也是梦的开始。曹观澜怀抱年幼的沈梦霞,带着沉重的心情刚一进家,芳儿还满怀欣喜前去迎接“爹爹,这是谁家的孩子啊?让我抱抱。”“他就是与你成亲的丈夫”。曹芳儿羞涩的美梦即刻破灭,几乎是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接下来曹观澜一段简单的道白,把原著中的“遇险”、“订婚”和“投亲”三个环节一概而就,简单明了!曹芳儿也想与命运抗争,但“自食其言,违抗族规”的封建礼教制度,迫使软弱的芳儿妥协了。族长的一句“竹竿挑水后稍长,幸福定在后半生,”使善良的芳儿又有了一个新的,但非常凄苦漫长的梦想:“谨遵爹爹苦教训,何愁那后半生再飘浮云”。
有了梦想,就有了希望和动力,哪怕他是凄苦的、漫长的。但在当时,中国古代封建礼教婚姻和宗族制度,对妇女禁锢和侵害,就注定了曹芳儿这个美梦的结果——悲剧!曹芳儿出场时是一名情窦初开、待字闺中的美丽少女,像初开的玫瑰那样姣丽清新,在她沉醉于对新婚的向往,渴望幸福生活早日到来之时,命运之神竟与芳儿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她朝夕盼望的未婚夫沈梦霞,竟是个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两岁幼儿!而这一切都缘于父亲几年前误与恩人之间的一句诺言。“父母之命不可违,宗族之规不可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仁义礼孝、三从四德的道德教化和封建族规的约束,如同选在曹芳儿头上的一把剑一样不可违坑,再加上她自身温柔善良的本性和软弱妥协的天性,使曹芳儿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反抗宗族祠堂和父亲的意志,也不敢冲破禁锢去寻求自己的幸福。曹芳儿是可怜的,也是可叹的,她没有反抗封建的进步思想意识,也没有追求真爱的勇气,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袁其不幸,怒其不争”。
18岁的曹芳儿哭尽了泪,曹观澜也悔恨辞世,无奈的曹芳儿挑起了抚养小丈夫的责任,她梦想着丈夫长大后能娶她并爱她,并怀揣着这个梦想,隐忍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悲苦的时光。但迎来的却是老族长的祠堂逼婚!如果没有三叔、三婶儿老夫少妻的前车之鉴;如果沈梦霞父母双全,成婚时有三媒六证;如果曹芳儿答应了老族长,在曹家祠堂与十岁的沈梦霞成婚;或许二人不一定美满幸福,不过对于曹芳儿来说一定是知足的!但是没有如果。这一次善良的曹芳儿,为了保护自己的梦想不会在一次的破灭,他选择了反抗,理由是:不想“误他学业、毁他青春”,要等到沈梦霞长大成人、功成名就在与其成婚!善良、可悲的曹芳儿,怀揣着梦想,努力的反抗,好不容易从这个山沟爬到山顶,其实为了跳进更深的山涧,而她自己却浑然不知!
对畸形婚约的不切实际的渴望和期待,是引导曹芳儿一步步走向悲剧命运的重要诱因。这次芳儿展现了其果敢、勇气的一面,她勇敢的冲破了宗族的禁锢,冒着被宗族除名、大逆不道的罪名,带着梦霞逃离了家园,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逃婚”之路。此后10年,颠沛流离,风餐露宿,而善良的芳儿心中想的,是待梦霞长大成人、功成名就之后,名正言顺的做梦霞的妻子。曹芳儿永远也不会意识到,这种封建制度下的畸形婚姻对自己和梦霞来说都是一种不公和残忍,注定要走向失败。此时的曹芳儿,如若能勇敢的再入前走一步,大胆的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勇敢的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去寻找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爱人,想必也会幸福的度过一生。而正是由于她未能从封建道德的束缚中觉醒和逃脱出来,自身对封建礼教 婚姻制度仍怀有深深地敬畏和顺从,即便是有了抗争宗族的意识而带弟弟逃走,也是为了等待梦霞长大成人后能更加名正言顺的完成这个婚姻。可以说,正是对这个婚姻的不切实际的渴望和怀揣虚无飘渺的希望,才使造成她最终希望破灭时的极度失望的心理状态,使她一步步走向可悲的命运的终点。
终于,梦霞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芳儿欢天喜地的出门迎接,以为凤冠霞帔是她的嫁衣,哪知盼来的却是一块御赐的金匾和梦霞的婚讯。而这块金匾所代表的,正是皇权统治阶级对曹芳儿妇德节烈的肯定,也是仁义礼教的封建制度对一个女人沧桑一生的可悲告慰。面对金匾和对她行跪拜大礼的沈梦霞与吕桂云,芳儿绝望的痛苦失声,把多年的悲痛合盘托出,淋漓尽致,动人心魄。
当一切真相都公之于众的时候,梦霞明白了这么多年爱他的姐姐原来是早已许配给他的结发妻子,梦霞为了道义,甘愿抛弃一切功名利禄迎娶芳儿,应该说,梦霞的态度也反映了剧作者对曹芳儿悲剧命运的一个朴素美好的期盼——人们都希望芳儿在度过了悲苦的18年时光之后,能够和梦霞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然而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期望,作为一名受封建礼教和主流价值观深深影响并深受侵害的封建妇女,芳儿是不可能也没有勇气做出抛开一切、勇敢的嫁给梦霞的决定的。最终,为了喘应统治者的意志,迎合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肯定,也为了给梦霞一个状元的美好前程和更美满的婚姻,曹芳儿选择了拒绝梦霞,守着金匾,孤老一生。而至此,曹芳儿的悲剧命运达到了一个最高潮,也使得该剧的批判封建价值达到了最高峰。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礼教统治和压迫下,千百万个像曹芳儿一样的妇女们,从小便接受着“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丧从子”的三从四德价值观教育,在接受自己命运掌握在男人、宗族和统治者手中的同时,能站起来去勇敢的进行反抗的,少之又少。所以曹芳儿的“梦”,注定是个悲剧!
悲剧也好喜剧也好,要能首先符合人民大众的道德观念和审美眼光,又能在此之上体现一定的封建批判价值,就可称得上是一部好作品。《玉蝉梦》亦是如此。它以悲剧的形式,在向我们展现曹芳儿自身善良、大义、舍己为人的美好本性的同时,又将封建礼教和宗族制度的残酷无情和血淋淋的吃人本质撕裂开来,展现给观众,并在观众的心中形成真善美与残酷现实的强烈对比,在这种强烈碰撞和突出的戏剧矛盾中,让观众体味到了强烈的痛楚和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