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前瞻性思考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l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五年,经济全球化将在中国的推动下波动前行,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经济成长成为各国竞争的主要方面,国际与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趋势,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热点。“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将会在新的发展模式下实现持续稳定的高增长,而产业结构则会出现根本性调整
  
  整体而言,全球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是减少而是在增多,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变动趋势依然是可以辨识的。如何把握未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直接影响着“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未来五年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辨析
  经济全球化将在中国的推动下波动前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日益加深,使世界经济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全球经济一体化最明显地体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其最近的变化趋势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摩擦事件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已有56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99项贸易保护措施,正准备实施的还有134项,预计今后一个时期贸易保护主义仍会不断强化,贸易的国际化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而另一方面,亚洲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亚洲各国国际贸易量达到3390亿美元,占全球的46%,这其中中国的贡献最大。国际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尽管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遏制了国际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但继续扩大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值得重视的是人民币正在逐步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的新动向。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其产品的国际化水平愈来愈高。还需指出的是,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使以发达国家为首的一些国家再次举起了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但随着中国经济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提升,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深化。
  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经济成长成为各国竞争的主要方面。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的竞争由军备竞赛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构成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制定了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战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继美国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迅速席卷欧洲、亚洲和其他国家;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同时,在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争夺人才的主要手段,一是靠引进,二是就地利用人才,三是吸引高层次的留学生。
  国际与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产业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的再分工和转移。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由低附加值产业发展到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近年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调整的重心。
  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热点。为了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失衡、气候变暖和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难题,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下越来越流行的词汇和理念,也逐渐成为各国政府重要的政策诉求点。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国家首脑会议”,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世界各国将统一行动,联合起来共同降低“碳排放”。有专家预言,到2020年左右,全球低碳经济将会形成大的气候,低碳行业年收入将超过2万亿美元。根据汇丰银行的研究,即便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8年,低碳行业的收入也大幅增长75%;全球事关气候变化行业中的上市企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的营业总额达到了5340亿美元,超过航天与国防业的总额(5300亿美元)。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欧美发达国家力推低碳经济,也有着超越气候关切的其他意图,比如争夺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美、欧拟征收“碳关税”、“碳标签”和节能的高标准,这对诸如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将构成新的贸易壁垒。
  “十二五”时期国内经济发展态势预判
  经济持续高增长趋势不可阻挡。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30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9.6%。尽管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但2009年仍然达到了8.7%。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趋势不可阻挡。有专家指出,未来10~30年的时间内,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到2020年,我国不仅会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经济总量的差距也会大为缩小。根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如果按照1990~2005年的平均增长率估算,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在2040年前后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必将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动力。
  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率将大幅提高。工业化方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从1995~200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199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18,2000年为26,2005年为50。1995年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2002年中国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目前中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在未来5年,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将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中国工业未来的发展还会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压力。中国工业只有走科学发展之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会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才能实现中国工业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城镇化方面,截至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45.68%,城镇人口已达6.07亿。根据中国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这个过程中,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经历了100年,德国经历了80年,美国经历了40年,前苏联和日本分别经历了30年,而中国仅用了22年。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在30%~60%之间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在未来5年内,我国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
  信息化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的测算和比较研究,2001~2007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5.52%,居世界第14位,是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从2006年起,中国已经从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国家”跨入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行列。未来5年,中国的信息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
  国际化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资本和要素跨境流动可能呈现出与世界先行国家普遍规律相似的变化趋势:一是我国已进入国际直接投资净流入减少的阶段,下一步还将持续下去;二是我国间接资本流入流出规模将日益超过直接投资项目,意味着我国将通过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开创参与全球要素配置的新方式;三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将逐步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变;四是人民币逐步走出国门,首先成为区域性货币,继而成为国际性货币。随着资本和生产要素全面双向跨境流动广度、深度的拓展,我国必将创造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以战略产业为核心、以低碳排放为标准的产业大调整将不期而至。2009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温家宝指出,未来我国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2009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再次重申了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并首次披露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计划。依照以上的指标和要求,未来5年间,我国的产业调整将主要集中以下几个领域: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包括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包括低碳型交通运输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高效的生物燃料汽车等;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包括节能设备、新能源、环保设备制造;生物医药和下一代互联网,将最新的生命科学成果、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此外,在全球互联网逐步向下一代升级的背景下,传感网和物联网也将获得更快发展。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产业转移不可避免。在我国现行逐级分权的财政与经济管理体制下,出于本地区经济利益的考虑,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不仅省与省在竞争,不同的市、县之间也在竞争。假如这一体制不出现根本调整和改革,可以预料,在“十二五”期间,地区之间的竞争将不断加剧。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国内产业转移也在加速。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腾笼换鸟”,移出相对落后的产业而从国际上引入更先进的产业;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则紧紧抓住这一“二次”产业转移的机会而争相成为承接地,藉此形成自己的产业基础。(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专业镇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框架的构建,有利于专业镇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研究。提升专业镇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多渠道筹措技术创新资金;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
【摘要】和谐价值观念只是一个中层的、中性的价值观念,但在和谐价值观念的背后,具有很大的理论包容性。越是简单的、通俗的观念,越是容易被更多的社会成员所接受。因此,在实践的层面上,宣传和谐价值观念,将会更加有成效。  【关键词】和谐 社会转型 价值观念 可操作性    社会整合从本质上讲,一是在社会结构要素方面的协调,二是在社会意识方面的趋同性或同一性。社会意识的同一性是维系、整合一个社会的精神纽带。
【摘要】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企业文化同一性特质束缚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的刚性给经营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以及企业文化追求短期利益、诚信基础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只有含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义利观”以及“中和之道”的哲学精髓才能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优秀企业文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传统文化 仁爱精神 义利观 中和之道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围绕着善与权利何者优先的争论旷日持久,在善与权利的背后,实质是两种不同利益的诉求。换句话说,从现实生活的层面看,他们争论的实质就是公私利益关系应
【摘要】通过对佛山市不同社区的服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人格的宜人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维度与工作满意度都是显著正相关,责任心与总体工作满意度是负相关;工作动机与工作满意度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工作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人格对工作满意度发生作用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社区服务 工作动机 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管理心理学中最受关注的研究变量之一,它是关系到各组织的员工职业生活质量的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适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20世纪50年代,胡适思想却遭到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猛烈的批判。胡适思想为何会遭到如此大规模的批判?这种现象是偶然产生
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精神支柱。当前,整个社会的信仰建设不容忽视。必须加大社
收入差距、腐败、利益冲突等是一直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最近几年,这几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党和政府必须真正从体制机制入手,从根
【摘要】乡镇党委书记的“公推直选”符合我们党关于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政策要求和发展党内民主的改革取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具有法理的和政治的合法性。增强“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合法性基础,必须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和乡镇党委书记的能力提升。  【关键词】公推直选 党内民主 合法性    “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法律合法性    “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是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乡镇党委换届中的试点做法
新经济时期,企业创新管理理念能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也成为企业管理创新机制的基础,并主导管理创新机制。因此,应积极探寻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