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林继中教授逾三十年,许多专著都读过,佩服他是一位兼做文献与鉴赏,讲究理论与实践的优秀学者。这次《林继中文集》结集出版,煌煌八册,内容丰富,多半为首次见到,对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又有许多新的认识。
记得认识林先生后不久,他约我为他的新著《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写书评,且读到与此书相关的一些文献,知道该书是他在萧涤非先生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初觉这样的学位论文很特别,不是个人的专著,而是宋人一部残佚杜诗注本的覆原,论述部分仅书首部分数万字。沉下心来读,可以体会此一工作意义重大。宋人注杜,由九家而百家、千家,虽存宋本多种,然个人注本几无所见。赵次公年辈甚早,是最初作杜诗全解的几家之一,后集注本行而单注本废,学人看不到宋人注杜起点的面貌。不幸之幸是,赵注原本之丁、戊、己三帙,即后半部,居然有二残本保存,一为明前期钞本,存北京图书馆;二为前本之传钞本,存成都杜甫草堂。最早介绍赵书有存的是四川师院雷履平先生,林先生继起而校辑覆原,既据二钞本残帙精心校订,又据宋以后注杜群书辑录不存之前三帙。这一工作极其繁复,学术要求很高,其学术史意义绝不亚于任何专著。因赵书之刊布,我们可以看清宋人注杜的起点水平就很高,赵次公居功至伟。赵书没有受书商的影响,故引征丰富,解说详尽。以残帙存赵注与九家注以后各家引赵注比较,虽精华有存,但解诗精彩及独见处,也删刈过甚。林辑校订精审,贡献巨大,学界多有好评,我当时也认为此书工作具有学术示范意义,许多失传的古籍如果条件具备,可以因此而起死还生。
林先生是杜诗学大师萧涤非先生的学术传人,所著《杜诗学论薮》收录了他研读杜诗的一批力作。宏观研究杜诗者,如《论杜甫“集大成”的情感本体》,指出杜诗能保持人性的本真,古人叫真性情,今人强调心理本体,情感本体,“真性情就是能体现人性本真的性情”,抓住了杜诗成就的关键。《杜甫——由雅入俗的拓荒者》也极其有识,揭示杜诗从高华雅逸的贵族气派中走出,表达平易近人的世俗风度,这一转变直接影响了中唐诗人的审美趣味,成为唐宋转型的分水岭。《杜诗<洗兵马>钱注发微》是杜诗单篇研究的难得力作。钱谦益注此篇,借他人之语自誉“凿开鸿蒙,手洗日月,当大书特书,昭揭万世”,林文则以两万多字的篇幅,先讨论此诗之作年在干元元年春,再结合此时朝廷内外的政治角力与军事进退,从新的语境中探讨杜诗的意旨,并对仇兆鳌、浦起龙的发挥一并加以讨论,其中涉及玄、肃父子间的矛盾,由此而引出玄宗旧臣与灵武新贵的冲突,说明钱注之识见与发明,也指出他的偏见与误失,更从全部杜诗考察的立场,说明写此诗时是杜甫对肃宗期望值最高的节点,其后一路下跌。以详尽的文献解读为起点,从历史人事的大背景,结合诗人的经历,运用西方各种现代手段,对钱说既不盲从,也不轻弃,客观冷静地理清谜团,为学术论文之优胜之作。我对《诗心驱史笔——杜甫<八哀诗>讨论》一篇也很有兴趣,因为本师朱东润先生早年从传记文学立场,表彰过此组诗之价值。林文从创格、伤时、繁简、诗史、诗心等角度,全面讨论此组诗的价值,对前人之误失多有讨论,颇有新见。
《文集》中所收《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一书,陈伯海先生与赵昌平先生作序推荐,出版时影响很大。承林先生赐书,当时就有机会读到。此书以中唐至北宋文学研究为中心,用西方文化建构学理论重新考察文学之种种变化,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如以中唐划分魏晋至北宋文学发展为两大块,中唐后雅俗文学的交流态势,魏晋至盛唐文人心路历程的文化因素,以诗意化追求与诗性思维两个层次来考察情志与语言的转换机制。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受西潮影响空泛的探讨新方法之诸论著有很大不同,此著既以文学为本位,又充分吸取文史各界的研究成果,涉及士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两税法与市井文化、党争与士人的生存空间、以诗取士与世俗地主的知识化等复杂问题,也关注雅俗之争的社会背景、雅俗回旋的文学表现、儒学转向与伦理入主文学等前沿课题。由于饱读文本,兼涉文史,视野独特,体会深切,这部著作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无论赞同与否,都无法回避此书提出的问题。我特别赞同赵昌平先生序中所说,本书显示作者不随波逐流的学术品格,表达独立特行的学术追求。赵序居然写到对哪些论述他不赞成,恰好印证了彼此的纯粹与真诚。
《文集》所收几种选本,我是第一次见到。其中《中晚唐小品文选》,似乎前此并没有同类选本。其中特别以韩柳为界,可以作韩柳同时或以后的古文发展史来读。许多作者前人未有论列,更遑论选注,非通检通读《全唐文》,仔细审读体会,难以臻此。有关杜诗的两种选本,篇目有些重合,是因不同需求而分别编选不可避免的事。仔细阅读,则解说与批注之轻重繁略各有异同,简明中能得其要旨,解说能传达精神。我最赞赏的是《杜诗菁华》中所选的每一首诗,在解题说明写作的时间、地点与诗旨,注释释读疑难,研析点评技巧与诗心,更为每首诗作了语译。语译不是改写为白话文,而是每首诗都写成语体的现代诗。这样做很不讨巧,很容易出错,要传达杜诗的精气神更难。抽读了一些,居然都做得很妥帖,真不容易。举一首为例。杜甫《题壁画马歌》: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驎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林译: “韦侯远行来别我,知我最爱其画世无敌。戏拈秃笔一挥就,刹时骏马出东壁。一匹吃草一匹嘶,立看千里蹄下失。当此乱世哪得此,能与我辈共生死。”喜欢杜诗且有较好阅读能力的人可能觉得译诗不如原作,这自难免,就如同翻译西方名著很难传达西方语言中机趣与精神。但对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来说,林译很有助于理解杜诗。今译仅增加两个字,且非逐字对译,而是传达真意,如译“有所适”为“将远行”,理解 “骅骝”“ 骐驎”皆指骏马,省出字来将“扫”字译成“一挥就”,末两句的翻译尤见恰当。难译的是“坐看千里当霜蹄”,以“坐看”译为“立看”,当然很好,但“千里当霜蹄”,原意是说有此好马,千里之遥不难到达,批注说清楚与“所向无空阔”意同,但限定字数之文白对译,虽还有些文言余味,但似乎又只能如此译。书中有多首长篇排律之今译,精彩纷呈,这里无法展开讨论。
初读《林继中文集》,最大的感慨是时间推移,光阴如流,中国社会转型后走上学术道路的一批学者,现在也到了总结成就的时候。林先生较我年长许多,但因特殊原因,我与林先生还能算同一代人。我们的师长大多诞生在清末民初,经历了内外战争的颠沛流离,经历了鼎革与变动,始终坚持学术与教育,取得杰出的成就,让传统学术之火在经历千年未遇之大变后还能够延传下来。与前一代相比,如林先生在大学毕业后有很长时间远离学术,如我,还未完成启蒙就曾务农八年。当我们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特别珍惜人生的机遇,特别勤奋地追赶前辈,希冀追回失去的岁月。我从林先生的著作中,能够体会到他的学术思考的宏大深刻,也能体会从事学术研究的急迫感和责任感。煌煌八册摆在面前,还应该加上前面说到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那就是十多册,在长期担任行政职务之余,能有如此成就,实在不容易。一代有一代的学术,我很不赞成大师远去、再无来者的说法,但也承认我们这一代具有过渡传承的特点。就此种意义来说,我们尊重前辈,也不妄自菲薄,我们很好地接续了前辈的托付,并使之发扬光大,取得各自的成就。林先生是这一代学者中的杰出代表,值得我們学习。
(作者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
记得认识林先生后不久,他约我为他的新著《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写书评,且读到与此书相关的一些文献,知道该书是他在萧涤非先生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初觉这样的学位论文很特别,不是个人的专著,而是宋人一部残佚杜诗注本的覆原,论述部分仅书首部分数万字。沉下心来读,可以体会此一工作意义重大。宋人注杜,由九家而百家、千家,虽存宋本多种,然个人注本几无所见。赵次公年辈甚早,是最初作杜诗全解的几家之一,后集注本行而单注本废,学人看不到宋人注杜起点的面貌。不幸之幸是,赵注原本之丁、戊、己三帙,即后半部,居然有二残本保存,一为明前期钞本,存北京图书馆;二为前本之传钞本,存成都杜甫草堂。最早介绍赵书有存的是四川师院雷履平先生,林先生继起而校辑覆原,既据二钞本残帙精心校订,又据宋以后注杜群书辑录不存之前三帙。这一工作极其繁复,学术要求很高,其学术史意义绝不亚于任何专著。因赵书之刊布,我们可以看清宋人注杜的起点水平就很高,赵次公居功至伟。赵书没有受书商的影响,故引征丰富,解说详尽。以残帙存赵注与九家注以后各家引赵注比较,虽精华有存,但解诗精彩及独见处,也删刈过甚。林辑校订精审,贡献巨大,学界多有好评,我当时也认为此书工作具有学术示范意义,许多失传的古籍如果条件具备,可以因此而起死还生。
林先生是杜诗学大师萧涤非先生的学术传人,所著《杜诗学论薮》收录了他研读杜诗的一批力作。宏观研究杜诗者,如《论杜甫“集大成”的情感本体》,指出杜诗能保持人性的本真,古人叫真性情,今人强调心理本体,情感本体,“真性情就是能体现人性本真的性情”,抓住了杜诗成就的关键。《杜甫——由雅入俗的拓荒者》也极其有识,揭示杜诗从高华雅逸的贵族气派中走出,表达平易近人的世俗风度,这一转变直接影响了中唐诗人的审美趣味,成为唐宋转型的分水岭。《杜诗<洗兵马>钱注发微》是杜诗单篇研究的难得力作。钱谦益注此篇,借他人之语自誉“凿开鸿蒙,手洗日月,当大书特书,昭揭万世”,林文则以两万多字的篇幅,先讨论此诗之作年在干元元年春,再结合此时朝廷内外的政治角力与军事进退,从新的语境中探讨杜诗的意旨,并对仇兆鳌、浦起龙的发挥一并加以讨论,其中涉及玄、肃父子间的矛盾,由此而引出玄宗旧臣与灵武新贵的冲突,说明钱注之识见与发明,也指出他的偏见与误失,更从全部杜诗考察的立场,说明写此诗时是杜甫对肃宗期望值最高的节点,其后一路下跌。以详尽的文献解读为起点,从历史人事的大背景,结合诗人的经历,运用西方各种现代手段,对钱说既不盲从,也不轻弃,客观冷静地理清谜团,为学术论文之优胜之作。我对《诗心驱史笔——杜甫<八哀诗>讨论》一篇也很有兴趣,因为本师朱东润先生早年从传记文学立场,表彰过此组诗之价值。林文从创格、伤时、繁简、诗史、诗心等角度,全面讨论此组诗的价值,对前人之误失多有讨论,颇有新见。
《文集》中所收《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一书,陈伯海先生与赵昌平先生作序推荐,出版时影响很大。承林先生赐书,当时就有机会读到。此书以中唐至北宋文学研究为中心,用西方文化建构学理论重新考察文学之种种变化,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如以中唐划分魏晋至北宋文学发展为两大块,中唐后雅俗文学的交流态势,魏晋至盛唐文人心路历程的文化因素,以诗意化追求与诗性思维两个层次来考察情志与语言的转换机制。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受西潮影响空泛的探讨新方法之诸论著有很大不同,此著既以文学为本位,又充分吸取文史各界的研究成果,涉及士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两税法与市井文化、党争与士人的生存空间、以诗取士与世俗地主的知识化等复杂问题,也关注雅俗之争的社会背景、雅俗回旋的文学表现、儒学转向与伦理入主文学等前沿课题。由于饱读文本,兼涉文史,视野独特,体会深切,这部著作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无论赞同与否,都无法回避此书提出的问题。我特别赞同赵昌平先生序中所说,本书显示作者不随波逐流的学术品格,表达独立特行的学术追求。赵序居然写到对哪些论述他不赞成,恰好印证了彼此的纯粹与真诚。
《文集》所收几种选本,我是第一次见到。其中《中晚唐小品文选》,似乎前此并没有同类选本。其中特别以韩柳为界,可以作韩柳同时或以后的古文发展史来读。许多作者前人未有论列,更遑论选注,非通检通读《全唐文》,仔细审读体会,难以臻此。有关杜诗的两种选本,篇目有些重合,是因不同需求而分别编选不可避免的事。仔细阅读,则解说与批注之轻重繁略各有异同,简明中能得其要旨,解说能传达精神。我最赞赏的是《杜诗菁华》中所选的每一首诗,在解题说明写作的时间、地点与诗旨,注释释读疑难,研析点评技巧与诗心,更为每首诗作了语译。语译不是改写为白话文,而是每首诗都写成语体的现代诗。这样做很不讨巧,很容易出错,要传达杜诗的精气神更难。抽读了一些,居然都做得很妥帖,真不容易。举一首为例。杜甫《题壁画马歌》: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驎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林译: “韦侯远行来别我,知我最爱其画世无敌。戏拈秃笔一挥就,刹时骏马出东壁。一匹吃草一匹嘶,立看千里蹄下失。当此乱世哪得此,能与我辈共生死。”喜欢杜诗且有较好阅读能力的人可能觉得译诗不如原作,这自难免,就如同翻译西方名著很难传达西方语言中机趣与精神。但对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来说,林译很有助于理解杜诗。今译仅增加两个字,且非逐字对译,而是传达真意,如译“有所适”为“将远行”,理解 “骅骝”“ 骐驎”皆指骏马,省出字来将“扫”字译成“一挥就”,末两句的翻译尤见恰当。难译的是“坐看千里当霜蹄”,以“坐看”译为“立看”,当然很好,但“千里当霜蹄”,原意是说有此好马,千里之遥不难到达,批注说清楚与“所向无空阔”意同,但限定字数之文白对译,虽还有些文言余味,但似乎又只能如此译。书中有多首长篇排律之今译,精彩纷呈,这里无法展开讨论。
初读《林继中文集》,最大的感慨是时间推移,光阴如流,中国社会转型后走上学术道路的一批学者,现在也到了总结成就的时候。林先生较我年长许多,但因特殊原因,我与林先生还能算同一代人。我们的师长大多诞生在清末民初,经历了内外战争的颠沛流离,经历了鼎革与变动,始终坚持学术与教育,取得杰出的成就,让传统学术之火在经历千年未遇之大变后还能够延传下来。与前一代相比,如林先生在大学毕业后有很长时间远离学术,如我,还未完成启蒙就曾务农八年。当我们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特别珍惜人生的机遇,特别勤奋地追赶前辈,希冀追回失去的岁月。我从林先生的著作中,能够体会到他的学术思考的宏大深刻,也能体会从事学术研究的急迫感和责任感。煌煌八册摆在面前,还应该加上前面说到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那就是十多册,在长期担任行政职务之余,能有如此成就,实在不容易。一代有一代的学术,我很不赞成大师远去、再无来者的说法,但也承认我们这一代具有过渡传承的特点。就此种意义来说,我们尊重前辈,也不妄自菲薄,我们很好地接续了前辈的托付,并使之发扬光大,取得各自的成就。林先生是这一代学者中的杰出代表,值得我們学习。
(作者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