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性问题可以反映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原因,从外部环境优化、增强马克思主义者的实力、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等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对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认同论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基于对黑龙江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现状。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问卷454份,回收率为90.8%;其中有效问卷372份,有效回收率为81.9%。男女比例为1.23:1,比例相对平衡。
(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可度较高,理论认知紊乱
调查发现,83%的大学生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主要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其中86%的大学生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用,但是仍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存在师资力量不一,教学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的实际效果与教育目标差距较大。网络媒体的营销手段加上复杂网络环境的影响,容易使得部分党员及政府人员的负面信息被夸大和过度解读,而大学生通常会认为这是他们自己接受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可信性,这就使得大学生对在课堂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知产生怀疑,从而更加接受网络上的信息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也更加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紊乱。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紊乱主要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不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理解,对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资本主义缺乏辨识能力等方面。
(二)大学生更关注马克思主义实践情况,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
在调查中有87%的大学生关注中国命运和世界历史,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但有15%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缺乏实用知识或者为个体利益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热情不高。大学时代正是充满热情充满理想的时代,影响中国的五四精神正是由大学生创造的,中国共产党也是由一群有志青年创造的,而当代大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使得政治运行缺乏动力,更会使得政治成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工具,从而对社会公共造成危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也与理论知识的缺乏及政治实践机会少有关。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还不成熟,认识还不够深刻。有些大学生在分析社会问题时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误导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理解过于片面和冲动。
(一)网络媒体信息复杂,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内容待更新
网络媒体往往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运用各种营销方式,甚至采用夸张、虚构、暴力等方法吸引眼球,而这样做确实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有些媒体也深刻剖析社会现实,引发“被劝说者”的共鸣,达到自己的目的。总之,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能使传播的信息获得大学生的喜爱。虽然大部分网络媒体缺乏可靠性,但是它通常模糊信息来源,或者造假信息源来获取人们的信任。所以人们往往相信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近年来政府官方网络媒体也在改进自己的传播方式,以抗衡那些自身缺乏可靠性的媒体,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使用那些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又降低了自身的可靠性。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传递的内容和方式要不断更新,结合社会现实,紧随时代步伐。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力待加强
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仅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有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个性鲜明的青年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马克思主义者后劲不足,尤其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力亟待加强。当各种西方资本主义理论有成熟的方式诱导我们的青年、学者、民众的时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团队还在建设当中。目前大学思政课教师的极度缺乏导致许多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得不顶着压力工作,他们理论知识的缺乏只会降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而思政教师在授课时因为内容枯燥、情绪不高、语气平淡等原因导致其缺乏吸引力,更会失去大学生的喜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都是在传达正面的信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之间差异也不明显,新颖性不够,即使结合了社会现实,收集的信息提出的观点大部分也来自网络,而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也是很强的,如果“劝说者”的观点或者信息不能超越他们已有的经验或者网络上的信息观点,就难以激发大学生去改变态度的动机,甚至会对“劝说者”的能力产生怀疑。
(三)大学生矛盾的心理特点待引导
大学生正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在大学学术自由环境的影响下,具有较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内容简单重复,使得大学生接受的免疫信息过多,除非是重大的冲击性信息才会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否则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很难轻易改变。如果大学生原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负面消极的,他会抵制接受正面信息,除非“劝说者”提供的信息能打破他原有的认知,他的态度才会发生改变。大学生在智力和自尊方面都很高,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事物的态度较难发生改变,容易固执己见。而大学生中也存在心智不坚定的人,他们更容易被说服,但在接受不同性质的信息时也容易迷惑,这就需要“劝说者”去巩固他们的态度。为了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者常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颜色革命和平演变来激起大学生的担忧,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但是八九十年代的颜色革命离他们已经很远,对外开放使大学生了解了很多东西,他们也接受了不少西方的价值观念,他们会怀疑悲剧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而处在和平环境之下,部分大学生更愿意追求个人利益,对社会整体生活关注较少。
(一)优化马克思主义认同环境
优化马克思主义认同环境要从政治经济实践和网络社会两方面入手,要赢得政治支持首先要从政府政党自身做起,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提升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政治宣传工作要做到信息发布有理有据有来源,对发布含有诱导、虚假、夸张信息的媒体要予以严厉打击,提升大学生对主流媒体政治信息发布的信任。建立网络媒体监察机制,对于危害政治、损害政府公信力的言论要予以追究调查。同时,政治信息可以与大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宣传工作重视情绪手段和充分说理的理智手段的结合,有针对性的发布宣传信息。
(二)提升马克思主义者的个人能力
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进行评估,确保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的认同。然后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者传达能力、个人魅力的培训,使得马克思主义者具备强大的理论解释能力,用一手的信息传达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者的可靠性,增强语言魅力,掌握沟通劝说的技巧,获得大学生的喜爱。尤其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其学术感染力。对于高校辅导员和宣传人员,要体现人文关怀,使得传达的政策政治信息富有生活气息。教育者在试图改变大学生的态度时最好既提正面的政治信息和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又解释说明负面的政治信息,但要强调前者缩小后者的影响力。
(三)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对大学生的思想情况要定期分析评估,还要对大学生人格和思想特点进行分析,开展针对性教育,但要宽容的对待大学生,减少强制行为。激勵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实践,校内校外搭建实践平台和基地,并给予政策鼓励和保障,使得大学生敢于热情的参与政治经济生活,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大学生政治敏感政治思想都尚未成熟,需要以教育为主实现政治认同。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政治认同教育机制,一方面要有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保障,另一方面要建设配套的机构人员。使得大学生的政治学习系统全面,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和提升政治判断能力。还要重视党团组织合法性建设,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使得大学生在其中能找到归属感,增强认同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认同论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现状
本文基于对黑龙江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现状。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问卷454份,回收率为90.8%;其中有效问卷372份,有效回收率为81.9%。男女比例为1.23:1,比例相对平衡。
(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可度较高,理论认知紊乱
调查发现,83%的大学生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主要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其中86%的大学生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用,但是仍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存在师资力量不一,教学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的实际效果与教育目标差距较大。网络媒体的营销手段加上复杂网络环境的影响,容易使得部分党员及政府人员的负面信息被夸大和过度解读,而大学生通常会认为这是他们自己接受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可信性,这就使得大学生对在课堂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知产生怀疑,从而更加接受网络上的信息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也更加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紊乱。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紊乱主要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不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理解,对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资本主义缺乏辨识能力等方面。
(二)大学生更关注马克思主义实践情况,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
在调查中有87%的大学生关注中国命运和世界历史,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但有15%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缺乏实用知识或者为个体利益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热情不高。大学时代正是充满热情充满理想的时代,影响中国的五四精神正是由大学生创造的,中国共产党也是由一群有志青年创造的,而当代大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使得政治运行缺乏动力,更会使得政治成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工具,从而对社会公共造成危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也与理论知识的缺乏及政治实践机会少有关。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还不成熟,认识还不够深刻。有些大学生在分析社会问题时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误导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理解过于片面和冲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传播发展中的认同因素分析
(一)网络媒体信息复杂,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内容待更新
网络媒体往往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运用各种营销方式,甚至采用夸张、虚构、暴力等方法吸引眼球,而这样做确实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有些媒体也深刻剖析社会现实,引发“被劝说者”的共鸣,达到自己的目的。总之,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能使传播的信息获得大学生的喜爱。虽然大部分网络媒体缺乏可靠性,但是它通常模糊信息来源,或者造假信息源来获取人们的信任。所以人们往往相信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近年来政府官方网络媒体也在改进自己的传播方式,以抗衡那些自身缺乏可靠性的媒体,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使用那些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又降低了自身的可靠性。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传递的内容和方式要不断更新,结合社会现实,紧随时代步伐。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力待加强
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仅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有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个性鲜明的青年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马克思主义者后劲不足,尤其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力亟待加强。当各种西方资本主义理论有成熟的方式诱导我们的青年、学者、民众的时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团队还在建设当中。目前大学思政课教师的极度缺乏导致许多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得不顶着压力工作,他们理论知识的缺乏只会降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而思政教师在授课时因为内容枯燥、情绪不高、语气平淡等原因导致其缺乏吸引力,更会失去大学生的喜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都是在传达正面的信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之间差异也不明显,新颖性不够,即使结合了社会现实,收集的信息提出的观点大部分也来自网络,而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也是很强的,如果“劝说者”的观点或者信息不能超越他们已有的经验或者网络上的信息观点,就难以激发大学生去改变态度的动机,甚至会对“劝说者”的能力产生怀疑。
(三)大学生矛盾的心理特点待引导
大学生正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在大学学术自由环境的影响下,具有较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内容简单重复,使得大学生接受的免疫信息过多,除非是重大的冲击性信息才会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否则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很难轻易改变。如果大学生原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负面消极的,他会抵制接受正面信息,除非“劝说者”提供的信息能打破他原有的认知,他的态度才会发生改变。大学生在智力和自尊方面都很高,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事物的态度较难发生改变,容易固执己见。而大学生中也存在心智不坚定的人,他们更容易被说服,但在接受不同性质的信息时也容易迷惑,这就需要“劝说者”去巩固他们的态度。为了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者常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颜色革命和平演变来激起大学生的担忧,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但是八九十年代的颜色革命离他们已经很远,对外开放使大学生了解了很多东西,他们也接受了不少西方的价值观念,他们会怀疑悲剧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而处在和平环境之下,部分大学生更愿意追求个人利益,对社会整体生活关注较少。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马克思主义认同环境
优化马克思主义认同环境要从政治经济实践和网络社会两方面入手,要赢得政治支持首先要从政府政党自身做起,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提升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政治宣传工作要做到信息发布有理有据有来源,对发布含有诱导、虚假、夸张信息的媒体要予以严厉打击,提升大学生对主流媒体政治信息发布的信任。建立网络媒体监察机制,对于危害政治、损害政府公信力的言论要予以追究调查。同时,政治信息可以与大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宣传工作重视情绪手段和充分说理的理智手段的结合,有针对性的发布宣传信息。
(二)提升马克思主义者的个人能力
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进行评估,确保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的认同。然后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者传达能力、个人魅力的培训,使得马克思主义者具备强大的理论解释能力,用一手的信息传达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者的可靠性,增强语言魅力,掌握沟通劝说的技巧,获得大学生的喜爱。尤其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其学术感染力。对于高校辅导员和宣传人员,要体现人文关怀,使得传达的政策政治信息富有生活气息。教育者在试图改变大学生的态度时最好既提正面的政治信息和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又解释说明负面的政治信息,但要强调前者缩小后者的影响力。
(三)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对大学生的思想情况要定期分析评估,还要对大学生人格和思想特点进行分析,开展针对性教育,但要宽容的对待大学生,减少强制行为。激勵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实践,校内校外搭建实践平台和基地,并给予政策鼓励和保障,使得大学生敢于热情的参与政治经济生活,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大学生政治敏感政治思想都尚未成熟,需要以教育为主实现政治认同。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政治认同教育机制,一方面要有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保障,另一方面要建设配套的机构人员。使得大学生的政治学习系统全面,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和提升政治判断能力。还要重视党团组织合法性建设,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使得大学生在其中能找到归属感,增强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