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整体上已进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农村金融需求环境和需求服务也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前我国农村在经济实力、基础条件、金融需求服務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还面临较多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服务“三农”中,农村金融服务体制还有待完善,资金筹集和需求方面还面临着较大困难。这些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和创新金融产品,逐步予以解决。
一、当前农村金融需求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狭窄,未能全面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只发放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贷款,而在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兴生物资源等农业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被推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多种因素,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不全,现代信用工具欠缺,有限的资金规模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显得独木难支、力不从心。
(二)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金融支农职能受到削弱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大企业、大项目、大城市、大客户”战略,县级银行网点收缩、权限上收、业务逐步萎缩,欠发达地区乡镇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基本撤销,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有的乡村甚至出现金融服务盲区。
(三)农村信贷资金风险大,银行债权维护难,制约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其主要原因是:“三农”包括了最大的弱势群体和弱势产业,投资周期长、效益低、收贷款难;小额贷款主要是为农户的种植、养殖业服务的,这些行业受天气、市场的影响很大,农村金融机构很难抵御大规模的气候异常、大面积的病虫害等风险;农村信用环境较差、支农风险补偿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这些都制约着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四)金融服务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经济发展需求
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产业集群化领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既有普通的存贷款服务需求,也有各类银行卡等电子支付结算和理财等服务需求,这就要求金融服务品种丰富、服务手段多样、服务方式便捷,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在这些方面显然还存在不足。
(五)金融知识宣传不深入,金融电子产品普及应用不到位
由于机构数量,人员素质,交通、通讯条件等制约因素,对边远山区宣传活动开展较少,存在金融知识普及不均衡,新产品普及率低等问题,如金融机构对电子产品发放推进力度很大,存在重发放、轻管理,对电子产品实际应用效果未建立有效地监督考核机制,没有积极引导客户持卡、用卡,部分农户担心使用信用卡费用过高,加之使用缴费业务有限,部分惠农支付服务点有名无实,农村银行卡使用率较低,大量的银行卡成为“睡眠卡”。
二、改善农村金融需求服务环境的思考
第一,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三农”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金融合力。一是农业发展银行要在政策性金融为主的基础上,拓展开发性金融业务,拓宽扶持对象、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性贷款支持的力度。二是采取窗口指导、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手段引导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增加支农投入。三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规范监督管理行为,提高信贷、技术、产品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扩大信贷覆盖面。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两个金融产品,并将成功经验用于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四是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培育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
第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良好信用环境。一是完善农业保险立法,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鼓励商业性保险开办涉农保险。二是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担保组织和担保方式。三是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严厉打击金融逃废债行为,加大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行为的惩治力度,采取措施打击背信行为,建立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记录数据库,并按信用等级分别给予不同的贷款优惠政策,有条件地区,逐步引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同时加强诚信宣传,弘扬信用观念,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第三,不断开发和创新适应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多样化、优质的金融服务。一是努力发展结算、代收代付、信用卡及理财服务等中间业务。二是简化贷款及担保手续,扩大抵押品的范围和类型。三是注重对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技能培训,更新改造落后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硬件设施,提高结算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是继续广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两个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在继续做好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贷技术的创新方法,扩大小额农户贷款覆盖面,并将成功经验用于农村小微企业融资。
第四,立足“三农”和县域特点,创新降低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三农”特点的差别化、独立于城市金融的信贷管理制度,赋予县域分支机构更大的信贷管理权限,优化审批流程,对有市场、有技术、发展前景和信用记录良好的小微企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提高信贷审查和放贷速度。
第五,积极推广普惠金融。通过惠农支付业务,实现金融服务的延伸,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不足,群众取现支付不便的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惠农支付缴费项目,结合当前农村信用社推广的“金碧惠农卡”和农行推广的“金穗惠农卡”,使其具有普通借记卡现金存取、转账结算、消费理财等基本金融服务功能。
第六,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和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让农村地区更多的经济主体和农户能够正确地认识金融、了解金融、利用金融,逐步提高经济主体和农户的参与程度。发挥各级政府的主流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大力宣传普惠金融、惠农支付服务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折转卡”工程的重要意义、内容要求和操作程序。通过开展评选表彰信用乡镇、信用村组、新用户活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环境。
一、当前农村金融需求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狭窄,未能全面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只发放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贷款,而在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兴生物资源等农业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被推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多种因素,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不全,现代信用工具欠缺,有限的资金规模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显得独木难支、力不从心。
(二)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金融支农职能受到削弱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大企业、大项目、大城市、大客户”战略,县级银行网点收缩、权限上收、业务逐步萎缩,欠发达地区乡镇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基本撤销,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有的乡村甚至出现金融服务盲区。
(三)农村信贷资金风险大,银行债权维护难,制约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其主要原因是:“三农”包括了最大的弱势群体和弱势产业,投资周期长、效益低、收贷款难;小额贷款主要是为农户的种植、养殖业服务的,这些行业受天气、市场的影响很大,农村金融机构很难抵御大规模的气候异常、大面积的病虫害等风险;农村信用环境较差、支农风险补偿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这些都制约着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四)金融服务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经济发展需求
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产业集群化领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既有普通的存贷款服务需求,也有各类银行卡等电子支付结算和理财等服务需求,这就要求金融服务品种丰富、服务手段多样、服务方式便捷,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在这些方面显然还存在不足。
(五)金融知识宣传不深入,金融电子产品普及应用不到位
由于机构数量,人员素质,交通、通讯条件等制约因素,对边远山区宣传活动开展较少,存在金融知识普及不均衡,新产品普及率低等问题,如金融机构对电子产品发放推进力度很大,存在重发放、轻管理,对电子产品实际应用效果未建立有效地监督考核机制,没有积极引导客户持卡、用卡,部分农户担心使用信用卡费用过高,加之使用缴费业务有限,部分惠农支付服务点有名无实,农村银行卡使用率较低,大量的银行卡成为“睡眠卡”。
二、改善农村金融需求服务环境的思考
第一,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三农”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金融合力。一是农业发展银行要在政策性金融为主的基础上,拓展开发性金融业务,拓宽扶持对象、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性贷款支持的力度。二是采取窗口指导、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手段引导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增加支农投入。三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规范监督管理行为,提高信贷、技术、产品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扩大信贷覆盖面。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两个金融产品,并将成功经验用于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四是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培育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
第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良好信用环境。一是完善农业保险立法,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鼓励商业性保险开办涉农保险。二是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担保组织和担保方式。三是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严厉打击金融逃废债行为,加大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行为的惩治力度,采取措施打击背信行为,建立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记录数据库,并按信用等级分别给予不同的贷款优惠政策,有条件地区,逐步引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同时加强诚信宣传,弘扬信用观念,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第三,不断开发和创新适应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多样化、优质的金融服务。一是努力发展结算、代收代付、信用卡及理财服务等中间业务。二是简化贷款及担保手续,扩大抵押品的范围和类型。三是注重对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技能培训,更新改造落后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硬件设施,提高结算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是继续广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两个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在继续做好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贷技术的创新方法,扩大小额农户贷款覆盖面,并将成功经验用于农村小微企业融资。
第四,立足“三农”和县域特点,创新降低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三农”特点的差别化、独立于城市金融的信贷管理制度,赋予县域分支机构更大的信贷管理权限,优化审批流程,对有市场、有技术、发展前景和信用记录良好的小微企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提高信贷审查和放贷速度。
第五,积极推广普惠金融。通过惠农支付业务,实现金融服务的延伸,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不足,群众取现支付不便的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惠农支付缴费项目,结合当前农村信用社推广的“金碧惠农卡”和农行推广的“金穗惠农卡”,使其具有普通借记卡现金存取、转账结算、消费理财等基本金融服务功能。
第六,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和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让农村地区更多的经济主体和农户能够正确地认识金融、了解金融、利用金融,逐步提高经济主体和农户的参与程度。发挥各级政府的主流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大力宣传普惠金融、惠农支付服务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折转卡”工程的重要意义、内容要求和操作程序。通过开展评选表彰信用乡镇、信用村组、新用户活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