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了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化工专业教育模式的内容,并针对性提出了推进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化工;教育模式
企业在工学结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要向学生提供真正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职业技能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与行业紧密联系,而具有优势的企业可以准确地鉴别出不断变化的市场所需要的技能,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工学结合更需要校企深度合作。
2002年底,我市政府将全市范围内的公办职业学校以电大为龙头整合为一所学校,与江苏腾龙集团合作为新组建的职教中心易地重建。建成后的学校毗邻工厂密集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给校企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校的工学结合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学校的紧密合作单位江苏腾龙集团就是一家以农药化工为主的集团企业,建成所的学校毗邻江苏劲力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大丰化工厂、交通水泥厂等化工企业,为我校化工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教学资源上实现了校厂的有机融合。
一、工学结合的内容
1、校企共同制订工学结合的专业规划
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规划时,一定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以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人才数量需求、质量要求为背景,以企业对高职层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评价标准为依据,设定各专业的建设目标,并开展规划和组织实施。在制订专业规划方案时,我们根据校内外实训基地尤其是生产型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手段安排好课堂教学和校内生产实训的时间,形成了由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素质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充分考虑了化工企业的生产规律,在确保企业正常生产和经济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2、依据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需要改革教材
结合化工专业特色的要求,按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先导,组织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骨干教师开发适用于化工专业的校本教材,以适应高职化工专业改革的需要。新编教材更加注重职业素质与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增强学生对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
3、构建阶段性梯度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化工专业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能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案制订、生产操作控制、生产运行管理、生产工艺优化等工作。所以,在校期间使学生受到较好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我校利用完善的校内实训中心和强大的校外实训基地群,以典型产品生产过程所需的基本技术为主线,按能力形成的过程、技术领域和岗位(群)职业能力的需要,组织实训实习教学,有机整合专业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实训教学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生产强化训练四个阶段组成,各环节都与实习工厂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并对学生采取工时考核,全面实现产训结合,以便让学生熟悉生产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4、构建综合化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对高职化工人才培养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具有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否获得了扎实适用的职业技能;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否具有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因此,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化工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我校在构建化工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了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结构的弹性和可选性,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学习领域:(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包括“毛邓”概论、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体育等;(2)专业学习领域,包括基础化学、化工设备概论、化工单元操作、典型化工产品生产技术等;(3)拓展学习领域,包括工业电器及仪表、化工产品质量检验技术、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等;(4)素质教育学习领域,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
这四个学习领域从整体上考虑知识结构体系,注意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突出重点,做到各门课程都服从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并随社会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以增强后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二、工学结合下教育模式的改进
职业教育的模式,应当以工学结合方式为主,针对不同专业,分别采用工学交替或学工交替模式。对以操作技能为主的专业,可采用先工后学,先会后懂的方式进行工学交替教学。与教学模式相结合,应合理安排学和工的交替地点、时间,适时、适量地开展工学交替。为此,需要打破学年、学期和寒暑假的固定模式,使工学结合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求相结合,与生产经营的淡旺季相一致。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校也要为接受工学结合的企业提供便利,真正实现双赢。
1、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实施工学结合涉及到课堂教学和顶岗实践两方面内容,安排的课程教学要突出为顶岗实习服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必需和必要的。我校化工类专业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削减与专业教育无关或相关性不强的课程,强化专业技能教育,围绕专业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以技能培养为中心,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行为导向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运用化工仿真、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从教和学两个方面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建设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更注重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我校化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当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 充实师资队伍,或聘请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兼职教授,承担学校的部分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需要将现有的专职教师分期分批选派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锻炼,让专业教师在企业工作实践中提高自已的实际操作水平,并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到企业兼职。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实现教学全程监控,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建立包括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形成对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次层次的监控与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我校首先是健全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发挥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的常规主体作用。其次,发挥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作用,通过问卷调查、问卷评分对教师做出某些方面的评价或综合评价。最后,引进用人单位与社会有关标准,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更具科学性。
根据高职教学特色以及教师工作岗位的特点,把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学期考核为评价周期,分平时、学期两个步骤进行考评和监控。整个评价体系有来自学生方面的评价和监控,由学生对任课教师以期中和期末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的方式,从多个方面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既有来自院系教学督导及教科室的评价与监控,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随机抽查听课、随堂问卷调查、检查教学进度与内容、试卷质量分析等方法,动态监控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还有来自企业的测试和评价。整个评价体系通过多个评价指标,从基本素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实践技能等方面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达到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激励先进的目的,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有待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仍有一些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企业是经济部门,学校是教育部门,两者的关系并不好处理,为此,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定位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收益评估问题。首先,必须认清企业的收益源头是市场需求。作为一个利益主体,企业有它的利益诉求,即企业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企业的主要任务。与职业院校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应该说不是企业直接追求的目标。因此,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完善和落实推行工学结合的配套政策,健全工学结合制度体系,理清企业与院校的关系,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一般企业往往不愿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则难以灵活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的技能训练,影响到工学结合的深度发展。
校企合作不单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更是一种多赢的经济行为。要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障碍,政府主管部门应出面搭建平台,让校企双方进一步了解并加强深度合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和推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对于企业,可以在基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前提下,依靠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来保证双方的共同利益,并促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走向成熟。只有地位明确,在一定的制度体系保证下才能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学与生产各方面的协调,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
(二) 制订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与学生培养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教育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也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依此而言,制订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与学生培养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重要基础。一定要请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特别是企业中的一线管理人员,他们的需求反映了企业、社会的需求,要将企业、社会的需要融入到培训中,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社会的需要。
(三)解决好师傅、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
目前,为了保证学生培训质量,保障企业培训人员的实际利益,可以考虑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建立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体系。通过资格认定和待遇激励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既能保证企业人员的总体活力和稳定性,又可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受教育者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这种双重身份的理论意义就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把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在企业的有针对性的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学生也能获得一定劳动报酬,体验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为此,学校要动员多方力量,配合企业做好相关工作,保障学校与学生的权益。
当然,在工学结合中还有许多问题甚至是根本性的问题有待解决,但我们相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将成为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当前我们要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加强实践中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克勤,王碧秀.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2]李荣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3]李宇伟,连瑞丽.基于工学结合构建高职中草药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1).
项目基金: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与行业资源利用研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立项课题,课题编号:09GZL032。
作者简介:董文银(1969-),男,讲师,系主任,现供职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大丰办学点,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及研究。
【关键词】工学结合;化工;教育模式
企业在工学结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要向学生提供真正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职业技能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与行业紧密联系,而具有优势的企业可以准确地鉴别出不断变化的市场所需要的技能,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工学结合更需要校企深度合作。
2002年底,我市政府将全市范围内的公办职业学校以电大为龙头整合为一所学校,与江苏腾龙集团合作为新组建的职教中心易地重建。建成后的学校毗邻工厂密集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给校企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校的工学结合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学校的紧密合作单位江苏腾龙集团就是一家以农药化工为主的集团企业,建成所的学校毗邻江苏劲力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大丰化工厂、交通水泥厂等化工企业,为我校化工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教学资源上实现了校厂的有机融合。
一、工学结合的内容
1、校企共同制订工学结合的专业规划
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规划时,一定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以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人才数量需求、质量要求为背景,以企业对高职层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评价标准为依据,设定各专业的建设目标,并开展规划和组织实施。在制订专业规划方案时,我们根据校内外实训基地尤其是生产型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手段安排好课堂教学和校内生产实训的时间,形成了由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素质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充分考虑了化工企业的生产规律,在确保企业正常生产和经济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2、依据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需要改革教材
结合化工专业特色的要求,按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先导,组织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骨干教师开发适用于化工专业的校本教材,以适应高职化工专业改革的需要。新编教材更加注重职业素质与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增强学生对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
3、构建阶段性梯度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化工专业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能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案制订、生产操作控制、生产运行管理、生产工艺优化等工作。所以,在校期间使学生受到较好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我校利用完善的校内实训中心和强大的校外实训基地群,以典型产品生产过程所需的基本技术为主线,按能力形成的过程、技术领域和岗位(群)职业能力的需要,组织实训实习教学,有机整合专业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实训教学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生产强化训练四个阶段组成,各环节都与实习工厂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并对学生采取工时考核,全面实现产训结合,以便让学生熟悉生产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4、构建综合化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对高职化工人才培养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具有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否获得了扎实适用的职业技能;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否具有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因此,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化工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我校在构建化工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了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结构的弹性和可选性,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学习领域:(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包括“毛邓”概论、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体育等;(2)专业学习领域,包括基础化学、化工设备概论、化工单元操作、典型化工产品生产技术等;(3)拓展学习领域,包括工业电器及仪表、化工产品质量检验技术、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等;(4)素质教育学习领域,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
这四个学习领域从整体上考虑知识结构体系,注意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突出重点,做到各门课程都服从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并随社会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以增强后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二、工学结合下教育模式的改进
职业教育的模式,应当以工学结合方式为主,针对不同专业,分别采用工学交替或学工交替模式。对以操作技能为主的专业,可采用先工后学,先会后懂的方式进行工学交替教学。与教学模式相结合,应合理安排学和工的交替地点、时间,适时、适量地开展工学交替。为此,需要打破学年、学期和寒暑假的固定模式,使工学结合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求相结合,与生产经营的淡旺季相一致。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校也要为接受工学结合的企业提供便利,真正实现双赢。
1、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实施工学结合涉及到课堂教学和顶岗实践两方面内容,安排的课程教学要突出为顶岗实习服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必需和必要的。我校化工类专业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削减与专业教育无关或相关性不强的课程,强化专业技能教育,围绕专业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以技能培养为中心,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行为导向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运用化工仿真、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从教和学两个方面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建设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更注重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我校化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当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 充实师资队伍,或聘请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兼职教授,承担学校的部分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需要将现有的专职教师分期分批选派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锻炼,让专业教师在企业工作实践中提高自已的实际操作水平,并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到企业兼职。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实现教学全程监控,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建立包括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形成对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次层次的监控与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我校首先是健全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发挥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的常规主体作用。其次,发挥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作用,通过问卷调查、问卷评分对教师做出某些方面的评价或综合评价。最后,引进用人单位与社会有关标准,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更具科学性。
根据高职教学特色以及教师工作岗位的特点,把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学期考核为评价周期,分平时、学期两个步骤进行考评和监控。整个评价体系有来自学生方面的评价和监控,由学生对任课教师以期中和期末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的方式,从多个方面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既有来自院系教学督导及教科室的评价与监控,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随机抽查听课、随堂问卷调查、检查教学进度与内容、试卷质量分析等方法,动态监控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还有来自企业的测试和评价。整个评价体系通过多个评价指标,从基本素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实践技能等方面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达到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激励先进的目的,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有待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仍有一些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企业是经济部门,学校是教育部门,两者的关系并不好处理,为此,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定位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收益评估问题。首先,必须认清企业的收益源头是市场需求。作为一个利益主体,企业有它的利益诉求,即企业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企业的主要任务。与职业院校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应该说不是企业直接追求的目标。因此,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完善和落实推行工学结合的配套政策,健全工学结合制度体系,理清企业与院校的关系,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一般企业往往不愿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则难以灵活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的技能训练,影响到工学结合的深度发展。
校企合作不单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更是一种多赢的经济行为。要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障碍,政府主管部门应出面搭建平台,让校企双方进一步了解并加强深度合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和推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对于企业,可以在基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前提下,依靠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来保证双方的共同利益,并促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走向成熟。只有地位明确,在一定的制度体系保证下才能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学与生产各方面的协调,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
(二) 制订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与学生培养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教育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也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依此而言,制订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与学生培养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重要基础。一定要请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特别是企业中的一线管理人员,他们的需求反映了企业、社会的需求,要将企业、社会的需要融入到培训中,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社会的需要。
(三)解决好师傅、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
目前,为了保证学生培训质量,保障企业培训人员的实际利益,可以考虑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建立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体系。通过资格认定和待遇激励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既能保证企业人员的总体活力和稳定性,又可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受教育者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这种双重身份的理论意义就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把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在企业的有针对性的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学生也能获得一定劳动报酬,体验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为此,学校要动员多方力量,配合企业做好相关工作,保障学校与学生的权益。
当然,在工学结合中还有许多问题甚至是根本性的问题有待解决,但我们相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将成为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当前我们要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加强实践中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克勤,王碧秀.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2]李荣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3]李宇伟,连瑞丽.基于工学结合构建高职中草药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1).
项目基金: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与行业资源利用研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立项课题,课题编号:09GZL032。
作者简介:董文银(1969-),男,讲师,系主任,现供职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大丰办学点,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