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物理新课程标准不断地深入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成为了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新课题。在物理教学中应渗透物理学史教育,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做好准备;注重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外实验及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物理新课程标准不断地深入日常教育教学,以科学探究作为重要教学方式的新课程理念,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原有思想观念,如何用新的理念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新课题。下面我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几点看法。
1.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做好准备。
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物理感兴趣,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对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一个探索和认识的过程,展现了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在教学中以物理史中的欢乐、困惑、惊奇和哲理去感染学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中的事例,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而且使物理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运动的相对性时,有这么一个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法之间一场激烈的空战之后,一个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准备返回基地。忽然,他感觉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以为是只昆虫,就顺手把它抓了过来,一看吓一跳。原来,这是德国飞机射向他的一颗子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原因就在于参照物了。通过这样的史实,学生理解运动的相对性的问题就容易多了。
物理源于生活,每个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是在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后,一步步地探究总结的结果。所以,要探究,就要学会质疑。例如,在讲“重力”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万有引力,接着就是牛顿在苹果树下被“砸”的小故事。苹果下落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只有牛顿产生疑问,之后加以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
物理教学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并敢于对现象质疑,才有以后的探究学习,所以物理学史在物理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
2.注重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中学生来说,实验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且是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与学科思想训练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基本分为两类: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那么,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2.1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物理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新奇、形象的特点,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演示实验往往因学生缺少参与性而使得“看戏”成分居多,即学生更像是观众而不是演员,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学习知识,而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所以,如果能在演示实验中让学生参与进来,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例如:在讲流速与压强关系时,先让学生上来变个小魔术,即在一敞口矮瓶内放一个乒乓球,然后拿根管子向瓶口吹起,球从瓶内“跑”了出来。然后让学生想其他能让球跑出来的方法,上台实验,演示给大家看。大家一起猜想小球跑出来的原因,是否因为空气流速大,压强变小了。接着根据自己的猜想,再演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在实验、探究,再实验、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掌握知识。
2.2分组实验,做“前”不做“后”。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基本都是在相关知识结束后进行的,目的是巩固知识点。这样的分组实验,失去了实验本身的意义,根本体现不出探究精神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要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知识,因此要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而不是简单地验证,即分组实验做“前”不做“后”。
例如,在研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时,学生先标注出格位置点的电流,然后进行猜想:这些位置的电流可能相等(或者不等),任何猜想有可能,不要急于暗示或者否定错误结论。接着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老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适时引导,整个过程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在不断摸索中,学生的活动探究能力逐渐得到了培养,并领悟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积极主动探究,重视了科学过程和方法训练,符合认知发展,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学习效果与科学探究能力,比教师做演示实验或在黑板上讲理论的效果要好得多。只有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的理论,才能由表及里,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在物理教学中,创造条件,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课外实验及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材中设计了很多“课外小实验”内容。这些小实验取材容易、贴近生活而且便于操作。教师不妨在课间对这些小实验进行简单讲解,鼓励学生回家实验。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电学这部分内容有个水果电池,在提出来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表现出了不可置信、好奇、疑惑的神情。带着这份怀疑,向我借了灵敏电流表,学生兴致勃勃地回家亲自动手实验了。第二天,向我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还有了意外的收获。他们在做出了实验结果的同时,试验了很多水果,总结了带酸性强一点的水果,电量比较大。还有的学生试了很多种金属电极,总结出电极不一样,电量也不一样。整个实验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各种实践活动中都渗透着物理知识。很好地将这些生活实践与物理结合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解力学时,可以与学生参与的运动会联系起来。跑步时为什么用力蹬地,说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跳远助跑,是为了利用惯性……
综上所述,探究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探究素材,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善于因材施教,不断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物理新课程标准不断地深入日常教育教学,以科学探究作为重要教学方式的新课程理念,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原有思想观念,如何用新的理念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新课题。下面我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几点看法。
1.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做好准备。
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物理感兴趣,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对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一个探索和认识的过程,展现了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在教学中以物理史中的欢乐、困惑、惊奇和哲理去感染学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中的事例,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而且使物理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运动的相对性时,有这么一个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法之间一场激烈的空战之后,一个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准备返回基地。忽然,他感觉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以为是只昆虫,就顺手把它抓了过来,一看吓一跳。原来,这是德国飞机射向他的一颗子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原因就在于参照物了。通过这样的史实,学生理解运动的相对性的问题就容易多了。
物理源于生活,每个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是在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后,一步步地探究总结的结果。所以,要探究,就要学会质疑。例如,在讲“重力”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万有引力,接着就是牛顿在苹果树下被“砸”的小故事。苹果下落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只有牛顿产生疑问,之后加以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
物理教学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并敢于对现象质疑,才有以后的探究学习,所以物理学史在物理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
2.注重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中学生来说,实验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且是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与学科思想训练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基本分为两类: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那么,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2.1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物理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新奇、形象的特点,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演示实验往往因学生缺少参与性而使得“看戏”成分居多,即学生更像是观众而不是演员,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学习知识,而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所以,如果能在演示实验中让学生参与进来,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例如:在讲流速与压强关系时,先让学生上来变个小魔术,即在一敞口矮瓶内放一个乒乓球,然后拿根管子向瓶口吹起,球从瓶内“跑”了出来。然后让学生想其他能让球跑出来的方法,上台实验,演示给大家看。大家一起猜想小球跑出来的原因,是否因为空气流速大,压强变小了。接着根据自己的猜想,再演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在实验、探究,再实验、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掌握知识。
2.2分组实验,做“前”不做“后”。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基本都是在相关知识结束后进行的,目的是巩固知识点。这样的分组实验,失去了实验本身的意义,根本体现不出探究精神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要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知识,因此要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而不是简单地验证,即分组实验做“前”不做“后”。
例如,在研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时,学生先标注出格位置点的电流,然后进行猜想:这些位置的电流可能相等(或者不等),任何猜想有可能,不要急于暗示或者否定错误结论。接着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老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适时引导,整个过程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在不断摸索中,学生的活动探究能力逐渐得到了培养,并领悟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积极主动探究,重视了科学过程和方法训练,符合认知发展,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学习效果与科学探究能力,比教师做演示实验或在黑板上讲理论的效果要好得多。只有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的理论,才能由表及里,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在物理教学中,创造条件,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课外实验及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材中设计了很多“课外小实验”内容。这些小实验取材容易、贴近生活而且便于操作。教师不妨在课间对这些小实验进行简单讲解,鼓励学生回家实验。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电学这部分内容有个水果电池,在提出来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表现出了不可置信、好奇、疑惑的神情。带着这份怀疑,向我借了灵敏电流表,学生兴致勃勃地回家亲自动手实验了。第二天,向我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还有了意外的收获。他们在做出了实验结果的同时,试验了很多水果,总结了带酸性强一点的水果,电量比较大。还有的学生试了很多种金属电极,总结出电极不一样,电量也不一样。整个实验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各种实践活动中都渗透着物理知识。很好地将这些生活实践与物理结合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解力学时,可以与学生参与的运动会联系起来。跑步时为什么用力蹬地,说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跳远助跑,是为了利用惯性……
综上所述,探究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探究素材,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善于因材施教,不断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