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记录汉语普通话及方言的文字,
也可用于记录日语等语言,
是中国、新加坡、日本的官方文字,
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汉字是中国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字发展至汉朝隶书时被取名为 汉字 。
中国汉字书写正在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
提笔忘字现象严重:怎么写都觉得“怪”
现场测试:常用词错误率极高
在上海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编辑组公布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字别字”中挑选了50个,随机选择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做了一个小测验。
“提笔就犹豫,犹豫过的,最后都错了。我自己还感觉不错呢。”一位高中老师在做完测试后,也摇头称:“现在电脑用多了,连板书都成了课件。偶尔写几个字,还要问问学生们对了没?”
在接受测试的一些高中学生中,平均每人写对的词可以达到20多个。但高三学生的正确率就会直线飙升,几乎都保持在45个以上。“天天都在练这些字,自然难不倒我们。”刚迈入高三的王同学说。
提笔忘字:好多字只知道大概轮廓
在测试中,有人说,“可以用手机查一下吗?”“不行了,有的字只记得个大概轮廓,具体到要写就写不出来了。” 在测试中发现,很多人在写字时,都是拼拼凑凑,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怎么写都觉得“怪”。好不容易确定答案了,最后还是败给了细节。
试卷作文错字标准被迫放宽
“每次批改试卷就头疼,学生的试卷错字频出不说,而且千奇百怪,错成什么样的都有。”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无奈地表示,以前批改作文的标准是800字作文允许错字为5个以内,现在这个标准已经被迫放宽了。
如今不少中学生已进入提笔忘字的大军里。一位高中生告诉记者,现在课堂上老师用课件的时候多了,写板书的时候少了;平时看书基本上也就是浏览,“看着都认识,一写就忘。”很多中学老师表示,到了中学,一切以成绩为中心,很多家长和老师教育学生写好字的唯一现实利益就是上交的考卷让老师感觉赏心悦目,多得形象分。
一些学校不重视写字教育
三段文字密密麻麻、东倒西歪地聚在一起,看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一百字的段落中,错别字就能有五六个;答题纸留出的格子足够用,可偏偏就把字写在格子外面……这些都是今年中考试卷中,学生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书写情况,阅卷老师表示,这样的试卷学生肯定要吃亏的。
有关人员指出,从大环境看,写字这一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重视,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尽管各地区的教育部门很多都把写字教育纳入到课程安排里,但比起其他学科,则显得微乎其微。个别学校原本就很少的写字课还经常被占用,有的写字课变成了抄写课。
此外,电脑、网络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用笔写字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部分老师为了方便或“赶时髦”,甚至用网络作业代替了纸笔作业。由于不重视动笔,一些学生在写字时,常常提笔忘字或张冠李戴。
弘扬汉字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好汉字文化?
关于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好汉字文化,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从学校教育抓起,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字教学水平,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对汉字的掌握。
其次,抓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工作。现在大学生毕业、评职称对外语都有硬性要求,对自己母语的掌握却没有要求。应尽快在大学本科、研究生中全面铺开汉字测试工作,并对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在汉字的掌握方面定出硬性要求;凡与语言文字有关的部门和教育部门,也应把汉字测试的成绩作为能否上岗的依据。
此外,经常组织以汉字为内容的各类活动,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汉字普及读物,也能提高民众学汉字的兴趣,营造出学用汉字的良好社会氛围。
“提笔忘字”怎么办?专家建议推行汉字过级考试
“提笔忘字”似乎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中国人的一个新尴尬。针对这一新现象,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昨日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建立汉字过级考试标准
“有很多不常用的字,我现在提起笔的时候也要想一想怎么写。”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文字学专家王建设笑着说。电脑的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是,键盘代替手写,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提笔忘字”首当其冲。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忘”,而且字越写越难看,特别是一些研究生、博士生,由于长时间在电脑上操作,他们的手写字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
王建设表示,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承载的内涵是深沉而久远的,对“忘字”现象不能漠然置之。针对“提笔忘字”,应及早推出汉字过级考试,建立考试国家标准,让人们特别是文字工作者对汉字“不能忘,不敢忘”。
汉字教育从娃娃抓起
“文字,从握笔手写,到电脑键盘输入,是一大进步。正如信息从纸媒的传播,到网络的传播,是一大飞跃。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时代进步。”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毛翰认为,不用过分惧怕因为电脑用多了而导致“提笔忘字”,毕竟文字语言是“用”出来,只要经常使用就不会遗忘。因此,人们真正应该注意和大力倡导的是汉字的规范使用和历史传承。国务院日前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其中收录了“闫”等226个简化字,“皙、喆、淼”等45个异体字也调整为规范字,这样的统一规范有利于缓解提笔忘字、混淆字形的现象。
毛翰指出,从更深层次来讲,汉字里不仅有形与义,还有历史与文化,包含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对于汉字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不仅仅是教导他们如何书写汉字,还应将汉字所承载的文化积淀一同授予他们。 感受汉字魅力 传承中华文明
汉字的力量
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被人们议论得很火热。这些日子的持续关注,使笔者觉得有必要说说“汉字”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
汉字是文明的足迹。一些人认为,汉字之所以叫“汉字”,是因为它是汉族人使用的文字。这个说法不准确,取名“汉字”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汉朝对中国文字的贡献。
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一样,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但传承3000年以上的唯有汉字。但甲骨文还不一定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能只是汉字的童年。
汉字是中国故事的目录。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有多少个汉字就有多少个故事。浏览词典、泛舟辞海、徜徉碑林,千姿百态和意趣横生的汉字让你沉迷其中。万物皆入字,一字一幅画,世界上能将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山林川流、人物鸟兽、天时地理、农技工具、纲常伦理形象成字的,唯有我泱泱中国;因为字形的特立独行和仪态万千,而使书写方法成为书法理论的,唯有我谦谦中国。
字有繁简神采、开合气势,由篆而隶,由隶而楷,从纵向取势到横向取势,再到翩然灵动,汉字翻卷腾挪着历史的风云;音有平仄神韵、词腔曼妙,青灯寒帐,沐浴焚香,吟咏诵读,那抑扬顿挫一波三折,流变切换着时光的幻影。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到如今,帝王将相、工农仕商们创造的中国故事,尽在字串字排字堆字库之中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画卷。汉字让岁月留影,人们才能捧文读字,翻阅那5000年的中华长卷,凝视盘古、女娲、伏羲、炎帝、黄帝,一直到尧、舜、禹等一尊尊丰碑;才能回放那开天辟地、化生万物、抟土造人、炼石补天,鞭草识药、移山填海、射日奔月、造字画卦、养蚕治水、钻木取火的一幕幕图景。
汉字力若千钧,我们才能在品读博大精深、蔚为大观的儒释道法诸子百家的经典中掂量思想之重,才能拂却殷墟、长城、颐和园、故宫、秦俑、赵州桥以及布达拉宫、高句丽王城的尘埃光影掂量文化之重,才能在领赏仰韶彩陶、良渚玉器、大足石刻、马王堆玉帛、曾侯乙编钟和莫高窟壁画时掂量历史之重。
汉字的音形意韵,让我们在绕梁余音中一展纸笔恣意挥洒、在书院楼阁中潜心品读修身养性,让我们凭风远眺,看那秋水长天一色中,《山海经》《论语》《清明上河图》《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排成的文化经典们帆影如阵,老庄孔孟列成的文化纤夫们背影如弓。
汉字是中国精神的凝练。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捉笔写字,练习的是书法,打造的却是性格与魂魄。汉字的间架结构紧而不拘,繁而不赘,宽而不松,方正圆润,启承呼应,勾连之间敛气凝神聚魂。横平竖直的浑厚刚劲,蚕头燕尾的生动潇洒,有包裹四海之气象、驰骋古今之豪迈。黑白相对、虚实相衬、动静相宜、庄谐相映,饱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那端庄、厚重与质朴,那灵秀、洒脱与率性,铸成独特的东方思维和中国性格。
文字的坚挺反映出文明的刚强,端庄方正的汉字在风霜雨雪中形不销、神不散,浴火淬打,百炼成钢,走出中华文明顽强坚韧的特质和葳蕤芳菲的仪态。强大的汉字系统和丰富的汉语表意,构成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基于文字,音可以不同,但意一定相通,多彩的方言因统一的语意而和谐共处,不致因歧义而分裂。
相同的语言文字把相同的人群凝聚在一起,相通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汉字尚在,心就不分,一方汉字,成为天下中华儿女的心与根。中华文明不曾断裂的内因之一,正在于这汉字的力量。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每一个汉字都是劳动的产物,是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描摹。一部汉语词典,就是一个海量信息光盘,贮存着中华文明丰富而神秘的密码,遗传着文化精神坚固而完整的信息。正是因了汉字,我们才能解读到先祖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形态,才能探析中华文明的内核。正是有了汉字的聚合力、传承力,中华民族才对外有战斗力、对内有凝聚力,迸发出泼辣辣的生命力。
几千年来,人们用同一种语言文字书写着各自的辉煌与落寞,即使不断地改写甚至刻意篡毁前朝他国历史,也从未想到刨断自己共同的根。中国历史乃“百国之和”,千流同源、万木同根,这个“源”和“根”就是文字。汉字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还吸收了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字。比方说,巴蜀文字、契丹文字等虽然没能沿用,但对汉字的形、音、义的形成提供了参考,为汉字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和路桥,成为解读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的切片。融合、继承、创造、发展,是汉字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共同的旅程。
中华文化长河源远流长、浩浩汤汤,汉字是河中的浪、水中的波,是长河上悠扬的船夫曲、高扬的云中帆。汉字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字字相连、句句相扣,筑起中华文化的共同体。人民是语言文字的主人,汉字如阵,华语如鼓,中华文化前行的方队一路尘土飞扬,正书写新的史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也可用于记录日语等语言,
是中国、新加坡、日本的官方文字,
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汉字是中国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字发展至汉朝隶书时被取名为 汉字 。
中国汉字书写正在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
提笔忘字现象严重:怎么写都觉得“怪”
现场测试:常用词错误率极高
在上海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编辑组公布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字别字”中挑选了50个,随机选择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做了一个小测验。
“提笔就犹豫,犹豫过的,最后都错了。我自己还感觉不错呢。”一位高中老师在做完测试后,也摇头称:“现在电脑用多了,连板书都成了课件。偶尔写几个字,还要问问学生们对了没?”
在接受测试的一些高中学生中,平均每人写对的词可以达到20多个。但高三学生的正确率就会直线飙升,几乎都保持在45个以上。“天天都在练这些字,自然难不倒我们。”刚迈入高三的王同学说。
提笔忘字:好多字只知道大概轮廓
在测试中,有人说,“可以用手机查一下吗?”“不行了,有的字只记得个大概轮廓,具体到要写就写不出来了。” 在测试中发现,很多人在写字时,都是拼拼凑凑,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怎么写都觉得“怪”。好不容易确定答案了,最后还是败给了细节。
试卷作文错字标准被迫放宽
“每次批改试卷就头疼,学生的试卷错字频出不说,而且千奇百怪,错成什么样的都有。”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无奈地表示,以前批改作文的标准是800字作文允许错字为5个以内,现在这个标准已经被迫放宽了。
如今不少中学生已进入提笔忘字的大军里。一位高中生告诉记者,现在课堂上老师用课件的时候多了,写板书的时候少了;平时看书基本上也就是浏览,“看着都认识,一写就忘。”很多中学老师表示,到了中学,一切以成绩为中心,很多家长和老师教育学生写好字的唯一现实利益就是上交的考卷让老师感觉赏心悦目,多得形象分。
一些学校不重视写字教育
三段文字密密麻麻、东倒西歪地聚在一起,看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一百字的段落中,错别字就能有五六个;答题纸留出的格子足够用,可偏偏就把字写在格子外面……这些都是今年中考试卷中,学生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书写情况,阅卷老师表示,这样的试卷学生肯定要吃亏的。
有关人员指出,从大环境看,写字这一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重视,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尽管各地区的教育部门很多都把写字教育纳入到课程安排里,但比起其他学科,则显得微乎其微。个别学校原本就很少的写字课还经常被占用,有的写字课变成了抄写课。
此外,电脑、网络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用笔写字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部分老师为了方便或“赶时髦”,甚至用网络作业代替了纸笔作业。由于不重视动笔,一些学生在写字时,常常提笔忘字或张冠李戴。
弘扬汉字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好汉字文化?
关于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好汉字文化,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从学校教育抓起,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字教学水平,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对汉字的掌握。
其次,抓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工作。现在大学生毕业、评职称对外语都有硬性要求,对自己母语的掌握却没有要求。应尽快在大学本科、研究生中全面铺开汉字测试工作,并对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在汉字的掌握方面定出硬性要求;凡与语言文字有关的部门和教育部门,也应把汉字测试的成绩作为能否上岗的依据。
此外,经常组织以汉字为内容的各类活动,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汉字普及读物,也能提高民众学汉字的兴趣,营造出学用汉字的良好社会氛围。
“提笔忘字”怎么办?专家建议推行汉字过级考试
“提笔忘字”似乎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中国人的一个新尴尬。针对这一新现象,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昨日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建立汉字过级考试标准
“有很多不常用的字,我现在提起笔的时候也要想一想怎么写。”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文字学专家王建设笑着说。电脑的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是,键盘代替手写,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提笔忘字”首当其冲。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忘”,而且字越写越难看,特别是一些研究生、博士生,由于长时间在电脑上操作,他们的手写字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
王建设表示,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承载的内涵是深沉而久远的,对“忘字”现象不能漠然置之。针对“提笔忘字”,应及早推出汉字过级考试,建立考试国家标准,让人们特别是文字工作者对汉字“不能忘,不敢忘”。
汉字教育从娃娃抓起
“文字,从握笔手写,到电脑键盘输入,是一大进步。正如信息从纸媒的传播,到网络的传播,是一大飞跃。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时代进步。”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毛翰认为,不用过分惧怕因为电脑用多了而导致“提笔忘字”,毕竟文字语言是“用”出来,只要经常使用就不会遗忘。因此,人们真正应该注意和大力倡导的是汉字的规范使用和历史传承。国务院日前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其中收录了“闫”等226个简化字,“皙、喆、淼”等45个异体字也调整为规范字,这样的统一规范有利于缓解提笔忘字、混淆字形的现象。
毛翰指出,从更深层次来讲,汉字里不仅有形与义,还有历史与文化,包含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对于汉字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不仅仅是教导他们如何书写汉字,还应将汉字所承载的文化积淀一同授予他们。 感受汉字魅力 传承中华文明
汉字的力量
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被人们议论得很火热。这些日子的持续关注,使笔者觉得有必要说说“汉字”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
汉字是文明的足迹。一些人认为,汉字之所以叫“汉字”,是因为它是汉族人使用的文字。这个说法不准确,取名“汉字”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汉朝对中国文字的贡献。
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一样,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但传承3000年以上的唯有汉字。但甲骨文还不一定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能只是汉字的童年。
汉字是中国故事的目录。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有多少个汉字就有多少个故事。浏览词典、泛舟辞海、徜徉碑林,千姿百态和意趣横生的汉字让你沉迷其中。万物皆入字,一字一幅画,世界上能将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山林川流、人物鸟兽、天时地理、农技工具、纲常伦理形象成字的,唯有我泱泱中国;因为字形的特立独行和仪态万千,而使书写方法成为书法理论的,唯有我谦谦中国。
字有繁简神采、开合气势,由篆而隶,由隶而楷,从纵向取势到横向取势,再到翩然灵动,汉字翻卷腾挪着历史的风云;音有平仄神韵、词腔曼妙,青灯寒帐,沐浴焚香,吟咏诵读,那抑扬顿挫一波三折,流变切换着时光的幻影。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到如今,帝王将相、工农仕商们创造的中国故事,尽在字串字排字堆字库之中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画卷。汉字让岁月留影,人们才能捧文读字,翻阅那5000年的中华长卷,凝视盘古、女娲、伏羲、炎帝、黄帝,一直到尧、舜、禹等一尊尊丰碑;才能回放那开天辟地、化生万物、抟土造人、炼石补天,鞭草识药、移山填海、射日奔月、造字画卦、养蚕治水、钻木取火的一幕幕图景。
汉字力若千钧,我们才能在品读博大精深、蔚为大观的儒释道法诸子百家的经典中掂量思想之重,才能拂却殷墟、长城、颐和园、故宫、秦俑、赵州桥以及布达拉宫、高句丽王城的尘埃光影掂量文化之重,才能在领赏仰韶彩陶、良渚玉器、大足石刻、马王堆玉帛、曾侯乙编钟和莫高窟壁画时掂量历史之重。
汉字的音形意韵,让我们在绕梁余音中一展纸笔恣意挥洒、在书院楼阁中潜心品读修身养性,让我们凭风远眺,看那秋水长天一色中,《山海经》《论语》《清明上河图》《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排成的文化经典们帆影如阵,老庄孔孟列成的文化纤夫们背影如弓。
汉字是中国精神的凝练。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捉笔写字,练习的是书法,打造的却是性格与魂魄。汉字的间架结构紧而不拘,繁而不赘,宽而不松,方正圆润,启承呼应,勾连之间敛气凝神聚魂。横平竖直的浑厚刚劲,蚕头燕尾的生动潇洒,有包裹四海之气象、驰骋古今之豪迈。黑白相对、虚实相衬、动静相宜、庄谐相映,饱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那端庄、厚重与质朴,那灵秀、洒脱与率性,铸成独特的东方思维和中国性格。
文字的坚挺反映出文明的刚强,端庄方正的汉字在风霜雨雪中形不销、神不散,浴火淬打,百炼成钢,走出中华文明顽强坚韧的特质和葳蕤芳菲的仪态。强大的汉字系统和丰富的汉语表意,构成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基于文字,音可以不同,但意一定相通,多彩的方言因统一的语意而和谐共处,不致因歧义而分裂。
相同的语言文字把相同的人群凝聚在一起,相通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汉字尚在,心就不分,一方汉字,成为天下中华儿女的心与根。中华文明不曾断裂的内因之一,正在于这汉字的力量。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每一个汉字都是劳动的产物,是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描摹。一部汉语词典,就是一个海量信息光盘,贮存着中华文明丰富而神秘的密码,遗传着文化精神坚固而完整的信息。正是因了汉字,我们才能解读到先祖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形态,才能探析中华文明的内核。正是有了汉字的聚合力、传承力,中华民族才对外有战斗力、对内有凝聚力,迸发出泼辣辣的生命力。
几千年来,人们用同一种语言文字书写着各自的辉煌与落寞,即使不断地改写甚至刻意篡毁前朝他国历史,也从未想到刨断自己共同的根。中国历史乃“百国之和”,千流同源、万木同根,这个“源”和“根”就是文字。汉字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还吸收了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字。比方说,巴蜀文字、契丹文字等虽然没能沿用,但对汉字的形、音、义的形成提供了参考,为汉字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和路桥,成为解读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的切片。融合、继承、创造、发展,是汉字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共同的旅程。
中华文化长河源远流长、浩浩汤汤,汉字是河中的浪、水中的波,是长河上悠扬的船夫曲、高扬的云中帆。汉字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字字相连、句句相扣,筑起中华文化的共同体。人民是语言文字的主人,汉字如阵,华语如鼓,中华文化前行的方队一路尘土飞扬,正书写新的史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