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在国内许多电视台热播的抗战历史题材电视剧《血战长空》以中国空军浴血抗战为主题,在特效、道具、服装等方面投入巨大,制片方一再表示“忠实历史”、“还原场景”,是“最逼真的抗战题材影视片”。
然而这个“还原”、“忠实”,却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存在许多历史硬伤,且这些历史硬伤对故事情节、剧情演绎影响较大。
如在描述“8·14”空战等抗战初年空军重大战役时,剧中安排了大量飞行员在空中用无线电对话,以及“高大队长”(以空军英雄高志航为原型)在空中用无线电进行指挥的场景,而事实上抗战初年双方战斗机均没有无线电,来犯的日本三菱96轰炸机也仅装备无线电报,而未装备无线通话器,飞行员空中联络主要靠打手势、摇翅膀,史实中高志航系乘车赶到杭州笕桥机场,试图指挥由河南周家口飞来的本队机群直接投入战斗,但因無法沟通而只能等这些飞机落地。
“无线电穿帮”看似小事一桩,比道具穿帮不易被察觉,却严重影响了情节的演绎,影响了整个剧集的历史真实感,而这样的“穿帮”,原本是只需稍稍认真一点就可避免的。
近年来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道具、情节真实性颇受诟病,描写甲午海战的作品,军舰上居然装有高射炮(当时飞机还没发明),护国战争时出现“捷克式”轻机枪(早了10年),长征时红军大量装备“加拿大冲锋枪”(早了七八年)……这些桥段常常成为网络上调侃、揶揄的对象。
其实古今中外的历史题材影视剧,道具穿帮比比皆是,并非中国所独有,如《坦克大决战》里的德国坦克是美国坦克“冒充”,《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德国坦克”其实是苏制突击炮。甚至一些以“逼真”著称的影片也不例外,像《不列颠之战》里的“飓风”战斗机连一架都没有起飞。
然而这些穿帮通常是“不可抗力”所致,如二战德国坦克存世极少,且独特的轮子构造让“山寨”道具变得十分困难,“穿帮”可谓不得已。《不列颠之战》拍摄时,“飓风”战斗机因系木头制造,早已连一架能飞的都没有(不能飞的也仅剩几架)。
同样,中国影视片中因“不可抗力”而造成的细节穿帮,观众的宽容度也是很高的。比如老片《甲午风云》,李鸿章阅兵时,军舰上同样出现高射炮,而早年许多抗战空战片的“战斗机”、“轰炸机”,都由怎么看都不像的“初教六”教练机和“运五”运输机“扮演”,影迷们并未过多挑剔。老战争片里用卡车加三舍板“凑合”出的“美式坦克”,甚至成为中外军迷津津乐道的佳话。
然而那些“稍稍认真一点”就可避免的穿帮则难获谅解:让八路军拿一支符合时代真实的道具枪,不须多花一分钱,只需认真一点、负责一点。
如今特技水平提高迅速,影视剧的投入也在增加,类似“初教六冒充战斗机”的无奈已越来越少见。但与此同时,观众的鉴赏水平和挑剔度也水涨船高,且对“稍稍认真一点”即可避免的穿帮也更不宽容。
通过CG特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制作出足以乱真的历史兵器、场景,却仅因“不认真”而造成细节穿帮,不仅观众堵心,对制片方而言,也不啻吞下只闹心的苍蝇。说到底,历史片也是影视剧,终究还是娱乐为主,观众通常也很宽容,断不会强人所难地提出些做不到的“历史真实”,他们所希望的,不过是“稍稍认真一些”,避免那些只需上心便可避免的笑话。
然而这个“还原”、“忠实”,却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存在许多历史硬伤,且这些历史硬伤对故事情节、剧情演绎影响较大。
如在描述“8·14”空战等抗战初年空军重大战役时,剧中安排了大量飞行员在空中用无线电对话,以及“高大队长”(以空军英雄高志航为原型)在空中用无线电进行指挥的场景,而事实上抗战初年双方战斗机均没有无线电,来犯的日本三菱96轰炸机也仅装备无线电报,而未装备无线通话器,飞行员空中联络主要靠打手势、摇翅膀,史实中高志航系乘车赶到杭州笕桥机场,试图指挥由河南周家口飞来的本队机群直接投入战斗,但因無法沟通而只能等这些飞机落地。
“无线电穿帮”看似小事一桩,比道具穿帮不易被察觉,却严重影响了情节的演绎,影响了整个剧集的历史真实感,而这样的“穿帮”,原本是只需稍稍认真一点就可避免的。
近年来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道具、情节真实性颇受诟病,描写甲午海战的作品,军舰上居然装有高射炮(当时飞机还没发明),护国战争时出现“捷克式”轻机枪(早了10年),长征时红军大量装备“加拿大冲锋枪”(早了七八年)……这些桥段常常成为网络上调侃、揶揄的对象。
其实古今中外的历史题材影视剧,道具穿帮比比皆是,并非中国所独有,如《坦克大决战》里的德国坦克是美国坦克“冒充”,《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德国坦克”其实是苏制突击炮。甚至一些以“逼真”著称的影片也不例外,像《不列颠之战》里的“飓风”战斗机连一架都没有起飞。
然而这些穿帮通常是“不可抗力”所致,如二战德国坦克存世极少,且独特的轮子构造让“山寨”道具变得十分困难,“穿帮”可谓不得已。《不列颠之战》拍摄时,“飓风”战斗机因系木头制造,早已连一架能飞的都没有(不能飞的也仅剩几架)。
同样,中国影视片中因“不可抗力”而造成的细节穿帮,观众的宽容度也是很高的。比如老片《甲午风云》,李鸿章阅兵时,军舰上同样出现高射炮,而早年许多抗战空战片的“战斗机”、“轰炸机”,都由怎么看都不像的“初教六”教练机和“运五”运输机“扮演”,影迷们并未过多挑剔。老战争片里用卡车加三舍板“凑合”出的“美式坦克”,甚至成为中外军迷津津乐道的佳话。
然而那些“稍稍认真一点”就可避免的穿帮则难获谅解:让八路军拿一支符合时代真实的道具枪,不须多花一分钱,只需认真一点、负责一点。
如今特技水平提高迅速,影视剧的投入也在增加,类似“初教六冒充战斗机”的无奈已越来越少见。但与此同时,观众的鉴赏水平和挑剔度也水涨船高,且对“稍稍认真一点”即可避免的穿帮也更不宽容。
通过CG特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制作出足以乱真的历史兵器、场景,却仅因“不认真”而造成细节穿帮,不仅观众堵心,对制片方而言,也不啻吞下只闹心的苍蝇。说到底,历史片也是影视剧,终究还是娱乐为主,观众通常也很宽容,断不会强人所难地提出些做不到的“历史真实”,他们所希望的,不过是“稍稍认真一些”,避免那些只需上心便可避免的笑话。